钓罢归来不系船

林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同一景物,思想感情不同的人们,心灵感知也不大可能一样。外面的世界给了人们“多棱镜”一样景物“折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中盡表闲适的狀态,画面中的田园风光,令人神往。垂钓归来,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小船漂荡。残月西沉,正好睡眠,即使夜里的风把船儿吹走,也只会泊停在长满芦花浅浅的水岸边……这是唐朝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中描绘的畫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人袁宏道写了一个水上渔家“讨生活”的故事。“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上滩。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鱼妇说,丈夫象鱼一样离不开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天也要在寒冷的河水里“奔波”……如此的艰辛劳作,生活依然贫困,用的还是芦花做的被子。作者不着一字,也没有评论,“白描”出穷苦人凄惨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看到了心怀悲闵的詩人眼晴里的影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家不解渔家苦,尤做寒江钓雪图。”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人的精神世界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对外部的认知、感受又怎么可能“千篇一律”呢?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即没必要,也不太现实。同样是蹬脚踏车,在健身房里蹬是为了锻炼身体,消耗“热量”;在马路上蹬也许是在送“外卖”,以获取维持生命需要的“卡路里”。为了“减肥”而空腹和因为“吃不饱饭”而空腹,“滋味”哪能一样?“贾府里的贾母一死,大家都哭,其实各有各的心事”。出於“缘由”的不同,其心情也就不大可能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样的景象,会有不一样的“折射”。人们“感知”上的差异,也决定他了对景象“体会”的千差万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