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

康乐谷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在办学治校育人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哈军工”优良传统。本文是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工作部赵娜娜编辑的,请您欣赏。</p> 2013年11月,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指出,“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2023年9月,习主席在致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贺信中强调,传承和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在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参观“哈军工纪念馆”时,明确指示“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传统是精神的源泉,精神是传统的升华。贯彻落实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弘扬好“哈军工”精神至关重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哈军工”精神历久弥新、影响深远</font></b></h1> 2023年5月,在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军工七校”联合在长沙召开“哈军工”精神和办学思想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六个始终”的“哈军工”精神。“哈军工”精神凝聚着一代代科大人为军向战、奋进一流的磅礴伟力,承接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 <b><font color="#ed2308">  从历史维度看,“哈军工”精神是一代代科大人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决策指示的内在升华。</font></b>纵观学校70多年办学历史,从“哈军工”创建到新时代学校蓬勃发展,始终饱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厚望重托,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哈军工”创建之初,陈赓老院长带领全院官兵坚决贯彻毛主席决策指示,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仅用1年时间就将“哈军工”从蓝图变成现实,创造了“远东唯一”和“世界奇迹”。20世纪50年代末,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哈军工”分建改建后,军工人闻令而动、领命而行,“尖端集中、常规分散”,义无反顾奔赴全国各地,发展出一批特色鲜明、专精结合、贡献突出的军地院校和科研机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积淀形成了“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和“忠诚、严格、科学、勤奋、文明”校风,赋予了“哈军工”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不断激励师生员工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b><font color="#ed2308">  从实践维度看,“哈军工”精神是学校为国家和军队作出卓越贡献的基因密码。</font></b>“哈军工”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军事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拓荒史。透过70多年历史,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先后培养了近千名省部军级以上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涌现出慈云桂、高伯龙、邓三瑞、王泽山、钱七虎、徐滨士等一大批国防科技杰出人才,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装备制造、核生化防护、兵器科技、航空飞行器研制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前沿性、标志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哈军工”创办时肩负的“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密切相关,也与一代代科大人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新时代新征程,要一如既往地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作一流贡献,“哈军工”精神就犹如阳光、空气、土壤,须臾不可或缺。 <b><font color="#ed2308">  从未来维度看,“哈军工”精神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力量源泉。</font></b>过去,“哈军工”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艰苦创业、建功立业;未来,“哈军工”精神依然是学校开新图强、成就一流的重要精神滋养。面对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和战争之变,学校作为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教育院校,必须在军队人才培养中发挥领头骨干作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战略先锋作用,在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中发挥时代标兵作用。只有始终秉持“哈军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培养高端人才、研制尖端成果的崇高追求,始终发扬老一辈科大人忠于使命、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始终保持那种为了党和国家事业敢闯敢干、紧张快干、埋头苦干的过硬作风,才能把“哈军工”精神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在新征程上谱写建设发展新篇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哈军工”精神特色鲜明、内涵丰富</font></b></h1> “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红色丰碑,“哈军工”精神凝结着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的优良传统和血脉基因。<div><b><font color="#ed2308">  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font></b>绝对忠诚是“哈军工”精神的灵魂所在。“哈军工”的前身可追溯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五大队,具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哈军工”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贯彻毛主席《训词》作为传家之宝,强调学院是“军校”,也是“党校”,要以政治领帅技术,防止单纯地学技术而忽视政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对党高度忠诚”,然后才是“精通技术”,必须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在办学治校全过程中,坚持对学员进行政治、技术、军事、体格综合训练,培养合格军人、合格党员、合格军事技术人员,学员不仅具有军事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政治坚定、品质优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隶属关系如何调整、办学属性如何转换,学校都把坚决听党指挥作为首要政治要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地,始终保持爱党爱国爱军、听党话跟党走的鲜明政治底色。</div><div> <b><font color="#ed2308">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font></b>为军向战是“哈军工”精神的核心内涵。“哈军工”在朝鲜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坚持教战研战、学战练战,是应战而生、为战而建、向战而强的光荣典范。“哈军工”创办时肩负着“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坚决扛起建设强大国防、服务强军事业的光荣使命,坚持“面向部队搞科研”、“科研为部队服务”,始终瞄准发展“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根据各军兵种武器装备发展迫切需要,研制出600多项国防建设急需、备战打仗急用的高水平成果,培养出12000余名作风优良、敢打必胜的高素质人才。从“哈军工”一路走来,学校始终立起重心在战、以战领教、为战而研的鲜明导向,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发展尖端科技、铸造大国重器,把服务支撑现实军事斗争与前瞻经略未来战争准备紧密衔接起来,不断为强军兴军提供一流人才和科技支撑,为决胜未来战争作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科大贡献。</div> <b><font color="#ed2308">  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font></b>敢为人先是“哈军工”精神的厚实底蕴。“哈军工”开创我国军事高等技术教育先河,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开设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课程,率先在全国高校招收培养研究生,率先开办导弹、核武器等尖端专业,率先设置导弹工程系、原子化学防护系、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子计算机系,在13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的成功道路。在长期的办学治校实践中,学校始终紧贴战略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紧盯科技前沿,率先在全军开展建设试点,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作风,强化响铃交卷、务期必成的决心信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在科技创新范式、人才培养模式、院校治理方式等方面深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建设之路,当好全军院校建设的引领者、排头兵。<div> <b><font color="#ed2308">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font></b>严谨求实是“哈军工”精神的鲜明特质。“哈军工”一开学起步就明确了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学习方法、严格的纪律观念、严整的工作秩序要求,坚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正是“严”字当头、“实”字保证,成为锻造军人作风、锤炼军人品德、培养千万个过硬的军事工程师的熔炉。“哈军工”坚持科学求真、务实治学,广大教师崇尚严谨、逻辑、实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步一个脚印艰辛探索和勤奋工作;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治学氛围的熏陶,自觉把课堂当战场,视学习为战斗,努力完成学业任务。70多年来,学校一以贯之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始终如一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办学的理念和声誉,还是教学科研质量,都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赢得了良好口碑,打造了金字招牌。</div><div> <b><font color="#ed2308">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font></b>攻坚克难是“哈军工”精神的独特风格。“哈军工”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临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办学经验的现实困难。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始终保持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和革命干劲,坚持边建、边教、边学“三边并举”,在一年内筹建就绪;提出“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主张,依靠老干部、老教师“两老办院”,共同完成好党赋予的任务;改建分建时,苏联专家撤走,既要新建系和专业,还要向尖端转型,面临极大挑战,顾问走了自己干,鼓足干劲、发奋图强争取新胜利;南迁长沙后,攻坚克难、再次创业,人才培养不停止、科学研究不断线。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学校始终保持挑战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进取姿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在向难攻坚中创造出国内外有影响的骄人业绩。</div> <b><font color="#ed2308">  始终拓展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font></b>自信开放是“哈军工”精神的固有秉性。“哈军工”以开放的视野办学治校,广纳贤才、博采众长。创建初期,从国内选调的专家教授横跨教育、工业、铁道、邮电、兵工、船舶等10多个部门、涉及10多所大学,从各军兵种部队调来的教辅人员有200多人,先后聘请141名苏联专家担任顾问全面援建,成为当时军队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单位;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外国留学生系、组成院校参观团前往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参观学习、派出教师到国外攻读副博士学位,实现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对外交流与合作;经常举办科学研究会议,邀请当时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介绍最新科技发展动向。长期以来,学校不断拓展开放办学的领域和层次,坚持以兼容并蓄的宽广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汇聚各方人才、融通各种资源,在开放发展中形成了既扎根中国大地又体现世界眼光、既独立自主又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让“哈军工”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font></b></h1> “哈军工”精神顺应时代、不断发展,在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治校育人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哈军工”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必须在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上掀起热潮,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 <b><font color="#ed2308">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font></b>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办一流大学、办对的教育。新时代军队院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铸将,努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强国强军贡献智慧力量,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中成就一流大学新高度。<div> <b><font color="#ed2308">始终瞄准世界一流目标。</font></b>对标一流,才能办成一流。未来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比拼。学校是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紧紧锚定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有力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挑战,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用一流的人才和科技供给,有力支撑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强力服务军队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势。</div><div> <b><font color="#ed2308">着力繁荣发展高地文化。</font></b>大学孕育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至关重要。从“哈军工”以来,学校逐步孕育形成以“五色五美十道光影”为呈现形式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担当,是师生员工心中闪亮的精神坐标。要赓续精神之源、价值之本、奋斗之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哈军工”精神,打造新时代学校高地文化谱系,不断砺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塑造力、精神推动力。</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坚持自立自强奋发图强。</font></b>人才和科技的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美西方从政治、经济、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对我进行围追堵截、遏制打压。要拿出“哈军工”时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劲头,在高端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前沿探索等方面创新攻坚、引领发展,以我为主探索一流教育发展新道路、支撑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军,为国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军事高等教育的成功范本。</div> “哈军工”精神跨越时空、魅力永恒。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哈军工”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扛起如山之责,自觉肩负起实现“一流目标”、建成“两个高地”的时代重任,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加压加力、提速提质,用奋斗创造业绩,以实干成就事业,为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