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挡不住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景了。清清楚楚记得我所居住的上泉凹,山青水秀、炊烟袅袅,鸟语花香、宁静祥和,好一处世外桃园……</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上泉凹是三门峡市高庙公社大安一队的“中南海”一点儿也不夸大,因为党姓、郑姓都在我们这里,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队的党政军大权的人也都集中在上泉凹。我说的党,是指党姓人家;政,指郑姓人家。党、政、军大权的党是指政治队长;政是指生产队长;军是指民兵排长(我们王姓两辈人都当过民兵排长,那就是五大和我)。</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大安村50岁以上的人都懂得。还应说明一点的是,大安村之所以叫大安,是因为绝大多数村民姓王,王姓占80%以上。当年,在上泉凹长期居住的有五户,五户5姓,分别是:党、郑、辛、吉和王姓。</p><p class="ql-block">说明:画面最后看到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窑洞是我当时全家9口人的住处。因为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1957年春我们大安村百十来口人被移民到距家6千里的大西北敦煌市,1962年春季我们全家才返回故乡。因原人老几辈的院落(时称:王家大院,今为“苏联专家旧居”)被当时的建设者或家属们占居,加上当时政府根禁止移民回乡,发现潜回者以逃兵论处,发现一个,立刻收容,待成批后再派人协送敦煌。所以,即使有胆大心切,刚刚移民一两年就偷回故乡者岂敢进住自家的宅院,最多也就是东躲西藏在邻村亲戚家。直到五、六年后,大部分移民难忍异乡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俗恶习陋、水土不服等严重不适,很多家庭里的老弱病残亲人不幸客死他乡(我祖父老哥俩就死在敦煌),加上移民数千公里外的众叛亲离,骨肉久别又思乡心切,许多人不顾路途艰难遥远,反复跋涉在移民迁徙途中,不惜一切地渴望早日回归故里,期盼早日回乡重建家园。乡亲们的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政府的许可,重要的是黄河大坝已经胜利建成。漂泊在外的移民们终于可以踏上阔别多年的回乡之路,走进家园,回到亲人们中间。由于仓忙而归,只好暂时居当年青石矿遗留下的窑洞暂居,这一住便是20年,我的童少年就是在这个叫"上泉凹"的小山坳里度过的。与我相邻,起初时有十户移民人家,之后剩5户与我家长期居住。在生产队时代,我们这个上泉凹可谓是大安一队的核心,5户人家有4户共6人长期担任两百多口人的生产队主要干部,生产队正副队长、会计、民兵排长等一应具全,其中,郑姓曾担任大队副支书多年,曾被誉为一队的"中南海"可以说是生产队的红色圣地、集体摇篮,因为5户全是贫下中农,其中3户户主都是党员哩。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世外桃园”,如今早已是人去屋空,荒芜之野,破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平台点评】</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挡不住的思念》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点评如下:</p><p class="ql-block"> 1.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表达了对故乡上泉凹的深厚感情。从对往昔美景的描绘,到对移民经历的回忆,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p><p class="ql-block"> 2. 细节丰富:文中通过具体的细节,如“五户5姓”、“王家大院”、“苏联专家旧居”等,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3. 对比鲜明:作者将过去的“世外桃园”与现在的“人去屋空,荒芜之野,破败不堪”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增强了文章的感慨色彩。</p><p class="ql-block"> 4. 历史感强:文章通过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背景的描绘,如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移民政策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p><p class="ql-block"> 5. 语言质朴:作者运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经历娓娓道来,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共鸣。</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是一段充满深情与感慨的思念之作,背景音乐犹如一股清新甜蜜而又深沉悠扬的小溪,在心灵深处流过,乐起人思油然而生。通过丰富的细节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过去的深深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