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地方---山塘街,她始于虎丘,止于阊门,全长七华里,所以人们也通常称之为“七里山塘”。上塘街並非自然天成,她是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带领民众开挖疏浚山塘河,用河泥筑堤修路而成的。这项工程既消弭了当地水患,根治了河道淤塞、道路狭窄泥泞不堪的状况,又用河泥修筑长堤拓展道路,便利了水陆交通,造就了一处苏州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荣,风景旖旎的七里山塘。</p> <p class="ql-block"> 你若去山塘街游览观光,跨过山塘桥、迎面有一座牌坊,坊额上书四个大字“山塘胜蹟”,过牌坊就能看见一座四角高高翘起的“御碑亭”,亭中有一青石碑上书“山塘寻胜”,一桥一坊一亭相呼应,都是在告诉人们,山塘街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苏州人民是懂得感恩图报的。</p><p class="ql-block"> 进入山塘街不远便是“白公祠”。这里展示着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并铭记他任苏州刺史时为苏州民众造福的事绩。白公祠几乎年年修缮,想让人们对白居易的历史功绩的怀念更深远更丰满更親近些。</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来苏州,都要到山塘街走走,看看这里的变化,总要进入白公祠瞻仰这位从中原走来,写出了流传千年而不衰、声情并茂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著名诗篇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唐.公元772~846年) 字乐 天 号香山居士,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及第,先后担任县尉、进士考官、曾授翰林学士,公元815年因越级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升任“杭州刺史”,两年后转任“苏州刺史”。他在任所中关心民间疾苦,每主政一方,都竭尽所能为地方造福。</p> <p class="ql-block"> 白公祠大门敞亮、两边白墙八字开,一面墙书“乐府诗神”,另一边墙则书“山塘始祖”。我记得初进白公祠大门,迎面是白居易全身塑像,去年秋再去已是诗人安坐榻上。我想姑苏人民一定是在想老人家累了,安坐榻上一定会更闲适。</p> <p class="ql-block"> 窄窄的山塘河缓缓地流,有载客船儿过,便会在河面上荡起雁翅般阵阵清波。山塘河路并行,历经千年沧桑、几度兴衰,而今繁华依旧。街道两边会馆会所公寓白墙黛瓦,浓浓江南风韵;商铺饭店茶馆大多两层砖木结构、大红灯笼高高掛;苏州名品名吃老字号,苏绣流光溢彩,制作精到、婀娜多姿的旗袍,琳琅满目。四方客从八方来,或购物或游览,兴致勃勃,徜徉在山塘街的石板路上,不断延续喧染着姑苏物产丰饶、江南水乡的精彩画面。</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苏州为官不足两年,奉诏回到京都,转任刑部侍郎,嗣后他的晚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公元848年8月他终于走完了挥毫写诗赋诗又跌宕起伏的人生路,病逝并安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山下有伊河长流伴着诗人长眠。</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病逝后唐宣宗李忱还专门写下了悼念这位名扬四海、著作等身的伟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p><p class="ql-block">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p><p class="ql-block">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p><p class="ql-block">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p><p class="ql-block">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往事越千年。我们虽然无缘与历史先贤谋面,但他们留下的华章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白云悠悠,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率众改造七里山塘的足迹早己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但他造福姑苏的功绩却永远留在苏州百姓心中。我站在北码头,静静看着碧波荡漾的山塘河,我时时觉得耳边似乎有一首歌在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怀竹</p><p class="ql-block"> 此稿初成2024年秋,成文于今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