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之缘来世圆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析读李商隐《夜雨寄北》俗议</p> <p class="ql-block">  读关于唐诗的鉴赏辞典及多种资料,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有不同解读,比如标题就有异,有的书上题为《夜雨寄内》。由此标题之异就引出两种臆测,寄内当是寄妻子王晏美的,寄北可以是寄北方友人或有情人。又比如写作年份有异,有断为848年的,有断为851年的。若是848年,其妻王氏健在,若是851年则王氏新逝不久,这样,前者是书信往来,后者则可能是悼亡诗。又如有判为858年的书上亦议为是给妻子的回信,这就有点不切了。总之你读的本头越多,可能就越难厘清虚实(李诗本就虚实难辩),因为辞典类书上都是名家之作(我手中就有三个大本子)。我胡乱看过这些资料,就有点不知所衷了,难定虚实了。如是我想作出自已胡乱判议,于是就有了本文之述。</p> <p class="ql-block">  先说一下李商隐简历中与此诗有关的年谱。李诗人于837年恩师令孤楚在世时及第,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此时当是依附于牛党。当年令孤楚辞世了,李却在838年被当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李党)看中文才,聘为幕下,并许女儿王晏美(15岁)为之妻(李25岁)。由此陷入仕途尴尬之境,两党都不待见,造成了终生不遂顺。辞后守制母丧。848年考上京兆尹县尉,又迁法曹参军。849年任武宁节度使卢弘幕下(徐州)。850年卢去世,回京归家,恰遇妻子王氏去世。于是安置王氏后即赴川东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任节度判官,又盐铁推官(均为低阶)等职,后病辞,858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持此诗写于848年,是对妻王氏复信当不确实,因此诗当写于曲江(川东,诗中有巴山之证),当是在851年任川东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为是,所以如上之见(见《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一书中的判断)是不成立的。那只能在川东任上所写。下面再来判是给妻王氏之回信,还是给北方友人之信函,还是悼亡王氏之诗之分辨。就是《夜雨寄北》之题,由诗句之"何当共剪西窗月"之明示,当不是写给友人的。又王氏已死,当不是回信。又王氏死后,其后来从未有男女之亲,想来不是写给有情女人的。由如上之判,就只剩下悼王氏之祭辞了。所以我认同(如《唐诗鉴赏辞典》)是"悼亡诗"。而且其对王氏的悼亡诗还不止一首。何以?因在王氏之前李诗人有两次情遇都未成功。自从与王氏结合之后,真的是琴瑟合鸣,恩爱有加,只是李诗人为生计奔波,聚少离多。而王氏以富贵之身行当家理事之贤,确实为李所钟爱。二人配合十余年,李为其写过不少诗句,诉二人之恩爱。比如如下之《为有》诗,就是李以王之口吻写的情诗。先请品读此诗,解二人之情。</p> <p class="ql-block">  据说此诗写于848年前后,当是王氏怜惜李之口气。我之俗解(以王氏口气)为——为了保持娇好容貌,我天天都要在镜屏中仔细描绘,但却对春寒料峭之京城晨晓十分畏惧。好不容易嫁得一个金龟之婿,却天天难守香衾之美,而不得不让夫婿每天去上早朝之为。</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二人十余年都是在互亲互爱又难舍难分中度过的。你什么时候回家?这一问可能天天都有(君问归期),我也不能断定(未有期)什么时候?这可能就是二人生活中的常态。由是可见,《夜雨寄北》当是李诗人还沉浸在这一问(归期)一答(难定)之中所写,把这一问一答延伸至阴阳两隔之间,这悼亡之辞不就顺理成章了!?下面我就按此思路来解绎《夜雨寄北(内)》。</p> <p class="ql-block">  我个人断定此诗是写于851年后在川东任上,那铁定就不是夫妻二人的阳世互函,只能是悼亡之念纪了。所以我以个人理解方式作如下解绎看是否合适。</p><p class="ql-block"> 我之俗解。一直以来我的脑海中总有你的绵绵细语挥之不去,此刻,"你几时回来"的亲柔之问又在耳边响起!十多年来的习惯与牵羁缠萦着我,"身不由己,我难定归期"。我想你时,就如望断秋水。而此刻我身边的巴山正好下着淫淫秋雨,秋水巳在曲江中奔泄,如同我的思绪。企盼我们再度相遇,请你好好地等着我,咱俩一定要在西厢窗纬的烛光之下相偎。我会细细地向你讲述,前世上巴山夜雨的时候,我是怎样辗转悱恻地想着你,企待和你完聚!</p> <p class="ql-block">  我这俗解是否合逻辑?因为是两人阴阳相隔的对话,而且是绝对私密的诉说,当不存半点隐晦,所以我表达的有点沁心。</p><p class="ql-block"> 这样解绎完全撇开了阳世互通信函的模式,因对方没有应答。这是阳世之人对去阴之人深情的缅怀与祭奠。我个人还有一念,是我的文章标题:今生之缘来世圆!即是诉今生有二人和美的缘份,但未了结,一定要来世续圆!这是我重读此诗之俗见!何以?我沿引资料所述,李商隐在其后半身始终未再有婚娶,而是沉浸在对王氏的悼念之中,下面我也选出一例曰《暮秋独游曲江》,据说是857年写的怀念王晏美的诗。因为两人年轻时,李诗人就把王晏美比为荷花。这首诗面上咏恋荷之情,亦实为恋王之意,而且是春也恋,秋也恋,人在永恋之中,就如曲江之水永无中止之流。(此诗即不须再绎)。可见生前十年两人是合美的,但前世有缘却未尽份,所以用《夜雨寄北》表达要与王氏来世圆份之意。这就是我写此文之宗。</p> <p class="ql-block">  我这种自以为是的解绎合理么?因李诗人之诗好多都是"无题"之隐涩诗,孰知是抒情还是讽时,很让读者各自附会。这首诗看似也有点隐涩,但了解其写时之背景,还是不难会意的,所以我才有了如上之解。</p><p class="ql-block"> 20241231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