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徒步:牡丹江铁岭河铁路桥遗址的历史凝视

水边之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史兰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牡丹江铁岭河铁路桥的遗址前,凛冽的寒风像一把把小刀子,划过脸庞,却割不断那从心底涌起的对历史深深的敬畏与感怀。这座桥,曾是中东铁路的关键脉络,416米的身躯横跨在大地上,13个桥孔犹如它曾经蓬勃的生命力的见证。1900年,它诞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哈尔滨松花江上的“老江桥”同年降临世间,像是两位同龄的老者,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在冬季的萧索之中,它只剩下桥墩、古老的桥台和江畔那座沉默得如同历史幽灵的“东江炮楼子”。冬季的阳光无力地洒在这片残迹上,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江炮楼子,这个被牡丹江人亲昵唤起的名字,虽然名气远不及哈尔滨东江桥的炮楼,但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却分毫不减。那是日军为了阻止中国抗日力量的挺进而建造的堡垒,每一块砖石都沾染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它的墙体上,射击孔密密麻麻,如同一只只黑暗的眼睛,窥视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在无声地诉说着日军的残暴与中国军民的英勇不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缓缓地转动脚步,视线掠过桥墩。岁月的刻刀在它身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那一道道沟壑仿佛是历史的皱纹,记录着往昔的战火纷飞与和平的来之不易。古老的桥台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无言地看着岁月的变迁。江畔的树木,枯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像是给这片遗址拉起的警戒线,又像是在为那些逝去的英灵垂首默哀。这片遗迹,不仅仅是一片残垣断壁,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是民族的耻辱柱,时刻敲响着警钟,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可忘,国耻不能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作为“丹江太极徒步队”的一员,徒步至此,才真正地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炮楼那斑驳的外墙,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战士身上数不清的伤口;桥墩的残破,是岁月侵蚀和战火洗礼后的沧桑写照;古老桥台的屹立不倒,则像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举起相机,按动快门,这几张照片,定格了这个冬季里,遗址的现状,更定格了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和对未来无限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想来,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意义非凡。它们宛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见证着过去的荣辱兴衰。它们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磨砺与锻造。它们如同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先辈们曾经遭受的苦难,要带着这份铭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步伐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同时,它们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座坚实支柱,激励着我们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勇前行。站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遗址前,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那是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而在心中,却也满怀着希望与信心,相信我们的民族不会被历史打倒,而是会在历史的砥砺中不断崛起,走向辉煌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