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泰伯</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901691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我刚满15岁,正读高中,却已然在生产队评上了9.5分的工分,一担一百五六十斤的牛粪对我来说不在话下,要知道,壮劳力才10分,妇女只有7分呢。而那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我是在涟源县芙蓉公社修建田茶水库的工地上度过的。这段经历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我家劳力少,每年年终决算总是亏账的时候多,所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便成了我的必修课。恰巧公社组织修建田茶水库,而且三十初一出工的,一分能算两分,于是父亲便让我与他一同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涟源老家,三十初一都是天未亮就吃年饭,这样既不耽误过年,又能赶去上工。那两天都是吃完年饭,稍微休息一会,我便挑起一担箢箕,和父亲还有其他的社员一起踏上了前往水库工地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修水库,参加人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由队长带队,而且要自带箢箕、锄头等劳动工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库离家大约有十三四里地,步行需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我们通常上午八点出发,十点左右到达工地开始劳作,中间只有放炮的时候“呷筒烟”——休息十分钟左右,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收工。再走上两个小时回家。正因如此,很多人都选择不带饭,即便带了,到吃的时候也早已凉透,且工地上也无处加热。而我却格外幸运,大姐家就在水库附近,收工后我可以先去大姐家吃上一顿热乎饭再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修水库,全靠人力。工地上,人们用箢箕担土,挑土的队伍和倒完土返回的队伍宛如两条长龙,密密麻麻的人群来来往往,恰似蚂蚁搬家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地上红旗招展,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公社干部的节日祝福也不时传来。熟人碰面,也只是淡淡地互道一声:“拜年!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取土的地方在水库坝内的山体上,有人先将山体打上眼、装上炸药爆破,随后大家便用锄头把土装箢箕,然后有人把土运到坝上。每铺一层土,就有几位壮汉负责打夯,打夯时得有一人牵头喊号子,那号子犹如唱歌一般,众人齐心协力拉起石头做的夯石,然后重重砸下,让松土变得紧实。就这样,大坝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一点地增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的我,已经算得上是个壮劳力了,挑土的重量和速度与大人不相上下,劳动一天下来也丝毫不觉得疲惫。不过,我也仅限于上土和挑土,打夯这活儿我还干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年三十那天,发生了一件趣事。放炮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土下面不是黄土或岩石,而是乌黑发亮的优质无烟煤。不一会儿,好几辆拉煤的大车赶来,可直到天黑都没能拉完,看样子这煤的产量还不少呢,无奈之下,只好换个地方重新打眼放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初一那天却出了意外。在爆破后,有两个人去清理土方时,不幸遭遇塌方,瞬间被埋在了土里。大家惊慌失措地赶紧将人挖出来,可此时两人都已没了知觉。众人急忙抢救,将他们送往医院治疗,好在最终有惊无险,两人都被抢救了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两天,我赚了38分工,觉得过年去挑土也挺好的。按当时每天四角左右的工价,我过一个年就赚到了一块五角钱。也许现在就一次坐公交车的钱,但当时的大米不到二毛一斤,猪肉不到一块,一块五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收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经历过无数个新年,但唯独这一次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参加劳动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农村,但那个与众不同的新年,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因没有以前的图片,而且AI生成的图片也不令人满意,只得从网络去找。三张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一在我老家称长桶箢箕,图二的用铁丝绑的叫箢箕。都可以用来挑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