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尾鸲——拍自滨海新区十三大街森林公园。

开心果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二零二五年一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7]北红尾鸲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胸沾棕色,腹中部近白色。</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个别个体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缘,其余尾羽橙棕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翅斑。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秋季刚换上的新羽上体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缘,飞羽和覆羽亦缀有淡棕色羽缘;颏、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缘。</p> <p class="ql-block">雌鸟额、头顶、头侧、颈、背、两肩以及两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较雄鸟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淡棕色。下体黄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尤以居民点和附近的丛林、花园、地边树丛较常见,有时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边林缘地带活动,很少进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内。</p> <p class="ql-block">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p> <p class="ql-block">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所吃食物种类,较常见的有螟蛾科、金花虫科、蝽科、蝗科、蝇类、蟋蟀科、虻、瓢虫、天牛科、飞蝗科、夜蛾科、石蚕科、叩头虫科、襀翅虫科、叶蜂科、蚁科、隐翅虫科,以及步行虫、叶甲、金针虫、尺蠖等。</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4-7月,北方稍晚些,一般多在5月初才进入繁殖期。4月中下旬即见有求偶行为,雌雄红尾鸲彼此相互追逐,或雄鸟站在树枝或电话线上,不断地对着栖于附近的雌鸟点头翘尾地鸣叫,当雌鸟应声飞至跟前时,雄鸟点头翘尾得更厉害,而且两翅半举和下垂,脚亦不停地动着。这样持续一会,雌鸟便起飞,雄鸟立刻追上,彼此一上一下追逐于低空。营巢环境多样,除大量营巢于房屋墙壁破洞、缝隙、屋檐、顶棚、牌楼、废弃房屋等人类建筑物上和邻近的柴垛等堆集物缝隙中外,也营巢于树洞、岩洞、树根下和土坎坑穴中。</p> <p class="ql-block">孵化期13天,1年繁殖2-3窝。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1.2-1.3克,体长32-37毫米,全身除头顶、枕、两肩和背有少许纤羽外,全身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对一窝4日龄4雏的全日观察,每天从3:30天一亮就开始觅食喂雏,直到19:30左右黑天为止,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7小时,喂雏次数达218次,其中雄鸟喂食115次,雌鸟103次。雄高于雌,但据后期的观察则是雌高于雄。每天喂雏最频繁的时间是早晨4:00-7:00,尤以5:00-6:00喂食频率最高,下午则是13:00-16:00时,尤以13:00-14:00时喂食频率最高。每次喂虫1-2条,有时多达4-5条。经过14±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