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逐渐兴起了红卫兵大串联的潮流。在大串联期间,大中学生们免费乘坐火车和轮船。</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串联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到后来国家就提倡步行串联了。我参加过步行串联。我特别钦佩步行串联的部队院校的学员。在綦江,江水猛涨,我看见他们身着稍显宽大的军装,脚扎绑腿,高举红旗,手挽着手,涉水过河。此情此景,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沿途,我还看见,在一些石壁上书写有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几个大字。这是令人触景生情的一幕幕,它们让我很受鼓舞,永志不忘。</p> 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 今日的水稻田 <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当知识青年。那里的小地名叫盖石沟。那正是全国各地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时期。南川曾组织所有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六百余人前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实地考察学习。盖石村的支书胡永楼也去过大寨。胡支书的家就在我们四队盖石沟。他回到村里后号召大家学习大寨,但是比较注重因地制宜,没有做修梯田的面子工程,而是开垦了一块特别大的冬水田。</p><p class="ql-block"> 盖石沟实际上是一块坝子,远比甘肃省天水市下面一些县的许多坝子如金坝、银坝之类宽广得多。盖石沟的口子是地方国营南平煤矿的殷家坝支井。盖石沟坝子上的冬水田,其田块越靠近煤矿处越大。盖石沟,水似银,一年四季,淙淙流淌。溪边石缝,泉泉泆泆,水草游荡,永不干涸。逆盖石沟而上,则田块渐次变小,而盖石沟本身最终消失在莽莽苍苍的国有林中。开采煤矿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废物叫煤矸石,即夹在煤层里的石头,它就堆积在盖石沟最大的一块冬水田的旁边。当然,当年开办煤矿的时候,国家是做了补偿的。</p><p class="ql-block"> 1971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矸石有了大用途,可以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可以用来制砖。在距离殷家坝支井两公里半的山脚下,在大溪河的支流木渡河畔,就有地方国营南平水泥厂。现在,煤矸石成了宝贝,再也不用堆积在盖石沟的口子上了。煤矿决定把那一片土地归还给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队里开会讨论如何利用那一大片土地。有人提出来种苞谷,那样比较简单。胡支书建议开垦为冬水田。因为那里在建煤矿之前原本就是冬水田。</p><p class="ql-block"> 然而,将二十多年的煤矸石堆积场改造为冬水田,工程何其浩大啊!首先,清理乱石,将它们磊成坎子。其次,运土垒土,在乱石滩上铺上五六寸厚的泥土。再次,灌水耕犁。生产队出动了七八头水牛,在那里纵横耕犁。犁田好手我也在其中,噓驰(使唤牛的口令,意为:前进)娃驰(停下),吆喝不断,好不快活!在这样的新开田里耕犁,不得不走走停停,因为铧口会撬起一些大石头来,这时就得用双手把它们抱到坎子上去。</p><p class="ql-block"> 新开的水田终于完成了。这时已经到了夏至节气,这是盖石沟一带插秧的最晚时节。插秧的那一天,生产队的全部男劳力都出动,大兵团作战。原定一天内完成插秧,结果大半天就插秧完毕。在插秧的时候,胡支书督促大家:夏至正栽!</p><p class="ql-block"> 夏至正栽,这是一条农谚。原来,在夏至以前,插秧比较随便,歪起斜起,问题都不大,过几天秧苗就可以长得笔直。夏至及以后的十来天内,插秧就必须小心翼翼,让秧苗直立,否则秧苗直至扬花抽穗,始终都长不直。</p><p class="ql-block"> 1973年岁末,我考上中等专业学校,离开了盖石沟。1993年春末夏初,我曾回盖石沟一次。一到盖石沟的口子,那块最大的冬水田就映入了我的眼帘。那里原来是煤矸石堆积场,我参加了把它改造成良田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p> 煤矸石堆积场 日晖中的稻田 南川米忒好吃 <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是真理。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建设祖国的强大思想武器。上山下乡,我当知青,整整五年,会干农活。我亲身参加了改造河山的社会实践。对此,我感到自豪。这是我终生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一:在大串联期间,在全国县以上的城市,均设有文革接待处,供学生们免费食宿。在一些发达的乡镇,也设有文革接待处。学生们遇有困难,可以立下字据,借钱和军大衣。在一个城市,借钱限20元以内。按照当时的物价,这笔钱比一个中学生三个月的伙食费还多。在我的家乡南川,当时中学生的伙食费每月6元。至于军大衣,则是崭新的。所借钱物,按照规定,一律 “留待文革后期处理”。实际上,学生们仅需签字认账,所借钱物则全部由国家负担,统统豁免了。由此而观之,国家对青年学生多么好啊!在我们于1968年末上山下乡当知青之前,就做过一次这方面的全面清理。在我们班上,居然有一个同学,其账单竟然高达120元之多。“符离集的烧鸡好吃!” 这话我第一次就是从那个同学那里听说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綦江见到的那支部队学员的队伍,有男有女,一共十多人。他们高举的红旗上有三行金色的大字:</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总字一四二部队</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p><p class="ql-block">前两行字稍小。第三行字很大。当时军人已经不时兴打绑腿了。为了学习老八路,他们全都打了绑腿。我们看着他们,心里好生羡慕啊。</p> <p class="ql-block">注二:南川米,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重庆市所产优质稻米之一,米粒油浸,腹心白较少,蒸煮后滋润,隔夜冷饭仍清香味浓,惟价格小贵耳。</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