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晴。江西省博物馆。<div> 北宋(公元960-1127年)青白釉胡人牵马俑,人物马匹刻画生动。</div> 宋代(公元960-1279年)素胎女坐俑,江西景德镇市宋墓出土。 北宋青白釉莲瓣形注碗,1981年江西婺源县征集。 元代(公元1271-1368年)青白釉刻划缠枝牡丹纹盖瓶。 元代青白釉卵白堆贴梅花纹双耳瓶、青白釉印花八宝瓶、青白釉贴花双耳瓶、青白釉堆贴茶花纹盒、青白釉印花莲纹碗、卵白釉"枢府"款云雁纹碗、卵白釉"枢府"款印花碗、卵白釉印花龙纹盘、卵白釉印花凤纹碗、青白釉印花双凤纹碗。 <p class="ql-block"><b>青花瓷横空出世。</b></p><p class="ql-block"> 元代景德镇瓷业迅速崛起,浮梁磁局"掌烧造磁器","御土窑"专烧皇室贡瓷。元青花、釉里红、卵白釉和高温颜色釉瓷器,被誉为元代景德镇的"四大名瓷",特别是元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结束了此前中国瓷器釉色单一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彩瓷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b>优质瓷土 高岭命名</b>--元代景德镇陶工将本地的高岭土引进到制瓷原料中,广泛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使胎体更加洁白细腻,耐火度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高岭土的使用是景德镇制瓷业飞跃发展的有力保障。</p><p class="ql-block"> <b>高温色釉 枢府定瓷</b>--元代德高温瓷造达到了新境界,高温红釉、蓝釉精品迭出。同时,还创烧了高温卵白釉瓷,因釉面透明度弱、状似鹤蛋壳而得名,专为元朝枢密院定烧,有的盘、碗内心印有"枢府"款识,故又被称为"枢府瓷"。</p><p class="ql-block"> <b>幽蓝神采 釉下红彩</b>--元青花和釉黑红是德最早享有盛名的彩瓷品种。元青花是采用波斯进口钴料的釉下蓝色彩绘,幽菁可爱,图案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开拓了瓷器绘画的视野。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是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具有鲜明特色,是陶瓷装饰历史的一大创造。</p><p class="ql-block"> <b>盖世元瓷 气度恢弘</b>--元瓷然大厚重,气势恢宏,体现了蒙古统治者金戈铁马式的粗犷、豪迈性格。既有传统的汉式器皿,又有反映草原民族饮食习惯的器具和西域伊斯兰教的专用器物。元瓷装饰题材丰富,不仅有花草、动物、云彩、山石、水波等自然景物,还有历史人物故事。图案布局层次分明、构图饱满、浑然一体、拓展了瓷画艺术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花松竹梅纹梅瓶,1975年江西省波阳县(今鄱阳县)北关采集。</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白釉牡丹纹玉壶春瓶,江西省博物馆旧藏。</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白釉堆贴梅纹带座梅瓶,江西省博物馆旧藏。</p> <p class="ql-block"><b>赣南新秀--七里镇窑。</b>七里镇赖屋岭龙窑窑床。</p><p class="ql-block"> 赣州七里镇窑创烧于晚唐,延续至宋元,延烧三百余年,是赣南地区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釉色丰富,造型秀丽,有碗、盘、盏、碟、罐、钵、壶等多种日用器,以褐釉乳钉条纹罐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七里镇窑瓷器均为龙窑烧造,考古发掘揭露的龙窑遗迹是国内同期龙窑信息保存最多的,其窑头、窑室、窑尾建筑结构立体形象较为完整,为研究宋代窑炉的建造和瓷器烧造水平提供了实物范例。</p><p class="ql-block"> 宋代紫金釉瓶、紫金釉乳丁纹罐、褐釉乳钉条纹罐、褐釉擂钵。</p> <p class="ql-block"><b>同胎湖田--白舍窑。</b>白舍窑窑包。</p><p class="ql-block"> 南丰白舍窑是两宋时期江西颇具规模的窑场,至今仍有窑包20余座。《南丰县志》记载:"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器,窑数十处,望之如山"。</p><p class="ql-block"> 白舍窑产品有白瓷和青白瓷,还有少量薄胎瓷。瓷器精者胎质洁白细腻,釉汁晶莹润泽,造型、釉色与景德镇湖田窑大体相似。蒋祈《陶记》中即提及了其与景德镇竞争瓷器市场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北宋青白釉注碗,宋代青白釉镂孔台托、青白釉葵口高足杯、青白釉高足杯、青白釉盏托、青白釉剔刻月梅纹碗,北宋青白釉盏托等。</p> 北宋青白釉注碗。 宋代青白釉剔刻月梅纹碗,1979年江西南城县宋墓出土。 宋代青白釉台托,1998年江西南丰县白舍窑遗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p class="ql-block"> 宋代紫金釉瓶,1986年江西赣州市七里镇窑遗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宋代褐釉乳钉条纹罐。 宋代褐釉擂钵,1988年江西赣州市七里镇窑遗址出土。 宋代紫金釉乳丁纹罐。 <p class="ql-block"><b>引领潮流-景德镇窑。</b></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后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所产瓷器作为御器朝贡京师,"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宋代景德镇创烧的青白瓷"佳者莹缜如玉",闻名遐迩;元代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瓷等新品种的出现,将中国瓷器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景德镇由此成为全国制瓷中心。</p><p class="ql-block"> <b>青白瓷独步天下</b>--青白瓷是宋元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又称"影青"瓷。其如冰似玉,滋润清雅,与国人尚玉的传统相契合,《陶记》载:"景德镇,昔三百余座。挺填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p><p class="ql-block"> 青白瓷器六大窑系<b></b>--青白瓷诞生后很快受到时人青睐,产销量极大,独步天下。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青白瓷窑系,成为全国六大窑系之一,分布于中国南,见有江西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镇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福建闽清窑、泉州碗乡窑,广东潮安窑等。</p><p class="ql-block"> <b>装烧革新 强力竞争</b>--景德镇匠师们在装烧工艺上不断革新。宋元时期装烧工艺经历了从北宋早中期的匣钵叠烧法、北宋后期多级垫钵覆烧法,到南宋中后期的支圈覆烧法,再到元代的涩圈叠烧法的变化过程。在这种变革中,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长,成就了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中的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匣体叠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涩圈叠烧。</p> <p class="ql-block"> <b>瓷雕作品 栩栩如生</b>--宋代景德镇雕塑瓷融合社会审美情趣,形象传神,主要有观音像、力士像、罗汉像、文官俑、老人俑、十二生肖俑、牵马俑等,艺术水平高超。</p><p class="ql-block"> <b>装饰图案 题材丰富</b>--青白瓷装饰大致分为植物、动物和人物山水三大类。植物类纹样有莲花纹、牡丹纹和菊花纹等;动物类纹样有龙纹、凤纹、鱼纹和水禽纹等;人物山水类纹样有婴戏纹和人物山水纹等。这些装饰纹样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意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b>器型多样 富有特色</b>--宋元青白瓷类型丰富,主要有三大类:日常生活类、艺术陈设赏玩类、宗教明器神煞类。其中以日常生活类器具最富特色,包括餐饮器、茶酒器、妆器等。</p><p class="ql-block"> 凤穿荷花纹、海涛纹、喜上眉梢纹、婴戏纹、龙纹。</p><p class="ql-block"><b> 壶</b>--茶酒器,造型有大有小,小者仅可供一人独斟独饮。宋人冯可宾《芥茶笺》记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自斟自饮方得为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躲阁</p><p class="ql-block"> <b>注碗</b>--饮酒器具,始见于五代,宋代流行。由温碗和注壶组合而成,又称注壶、温酒壶或注子。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br></p><p class="ql-block"> <b>盒</b>--多为妆奁器,造型构思巧妙,别具匠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北宋末年特别是南宋时期,青白瓷盒的烧造量剧增,在景德镇出现了专门生产盒子的作坊。<br></p><p class="ql-block"> <b>枕</b>--宋元流行寝具,造型丰富,雕琢精心,釉汁靓丽,光洁淡雅,为时人所争购。北宋早期多为元宝形或长方形,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卧女形、孩儿形、兽头形、荷叶形、八角形等,元代瓷枕的形体更大,雕塑更为精巧,戏曲人物枕为其代表作。<br></p> 展品极其丰富,宋代青白釉褐彩十二生肖俑、青白釉虎座枕、青白釉双鱼纹芒口碗、青白釉刻划卷叶纹梅瓶等。 宋代青白釉堆塑龙虎纹瓶。 宋代青白釉刻花瓜形盒。 宋代青白釉褐彩十二生肖俑,不过仔细一数,少了两个。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白釉龙首流执壶,1976年江西省新建县昌邑公社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白釉八棱带盖执壶,1959年江西省奉新县国庆水库出土。宋代青白釉瓜棱形执壶,1974年江西省星子县横塘公社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白釉虎座枕。</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白釉刻划水波纹枕,江西省博物馆旧藏。宋代青白釉褐彩鞍形瓷枕,1976年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b>红釉老年文吏俑。</b><br></p><p class="ql-block"> 宽20.5厘米;同出红釉中年文更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9.8厘米。两俑头戴冠帽,身着长袍,双手执笏拱立。两色调基本相同,头、手和笏板均施青白釉,衣服和鞋为红釉。调纯正,富于清新感。</p> <p class="ql-block"> <b>国宝追源</b>--1979年9月,江西省博物馆在丰城征集到有蔓志记载的青花釉里红器和红釉俑各两件。这四件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一致认为这批瓷器代表了元代制瓷的最高水平。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中的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列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br></p><p class="ql-block"> <b>巧夺天工</b>--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集四种高温軸、彩工艺于一身。上承宋代景德镇青白釉传统,清澈透明,色调高雅;同时采用青花书写墓志,井大面积施用釉里红、红釉,点缀器身,勾画人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谷仓设计精巧,构建复杂,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用戏曲表演的形式展现出市井生活景象,凝聚着高超的制瓷技艺和浓郁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 <b>谷仓文脉</b>--谷仓正大门楹联上书文字,既反映了瓷都景德镇为禾丰仓实之地,又寄寓了家族兴旺发达的良好祈盼。</p><p class="ql-block"> 上联:禾泰丰而仓廪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p><p class="ql-block"> 橫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两侧壁书:凌氏墓用 五谷仓所。</p> <p class="ql-block"> <b>书香门第</b>--谷仓背面用青料书写159字墓志,揭示了墓主人的生平和家世。</p><p class="ql-block"> <b>墓志原文</b>:</p><p class="ql-block"> 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艾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已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王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踞,山青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朱紫盈门。谨记。</p><p class="ql-block"> <b>墓志释读</b>:</p><p class="ql-block"> 透过墓志的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家境殷实、地位显赫的凌氏家族。谷仓的主人是位女性,姓凌,生于元前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殁于后至元四年(1338年)五月,享年四十五岁。她的祖父凌子秀,字颖山,是景德镇长芗书院的院长,元贞二年(1296年)主持重修长芗书院;她嫁与同乡刘炳文,公公刘文史任扬州路召伯大使。凌氏去世后,秉承书香世家的传统,她的家人将其安葬于景德镇南山,为其精心定制了一批福佑逝者的明器,并将墓志书写在谷仓之上。</p> <p class="ql-block"> <b>戏乡饶州</b>--元代景德镇属饶州,受浙江地区影响,自南宋时期流行南戏,在元代戏曲繁荣的背景下,南戏与当地唱腔结合,在元末诞生了新的地方剧种--七阳腔,及至明清形成饶河戏。这些古老的剧种,唱腔丰富、剧目众多,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是赣都大地的戏曲瑰宝。</p><p class="ql-block"> 这件楼阁式人物谷仓是元代景德镇地区戏曲繁荣的缩影。其上有舞俑两尊、乐俑八尊,舞俑水袖长舞,乐俑分别演奏柳琴、腰鼓、琵琶、箫、笛子、笙、夹板等乐器,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以主座为中心,舞者立于前方,乐人立于背后与两侧,观者可于勾栏瓦肆间窥见元代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 走近国宝文物,体会珍瓷风采。元代精湛的瓷艺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在这里表现得淋满尽致。一座谷仓戏台,一场元代大观,承载的故事未曾谢幕,戏者演之,乐人奏之,唱腔乐声似仍回荡在空中,文化的魅力亦经久不衰。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历经岁月的磨砺,时光的洗涤,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加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b></p><p class="ql-block"> 通高22.5厘米。颈部以青花料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吉置",即后至元四年(1338年);肩部书"刘大使宅凌氏用"。盖口为喇嘛塔形钮,盖面外周堆塑有灵芝、夹板和双角等杂宝;颈部饰莲瓣纹;肩腹部四方雕塑四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间云纹相衬,青龙与白虎翘首仰望,是一件汉藏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b>世之孤品--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b>。</p><p class="ql-block"> 通高29厘米,宽20厘米,分上下两段,两段及中间的活动式仓门可拆卸,造型复杂。四周门廊上雕塑人物十八个,有舞俑、乐俑、侍女俑、侍卫俑等。仓门两旁书楷体七言对联,背面书正楷墓志。整座谷仓雕塑精微,栩栩如生,展现了一幅盛世丰年歌舞升平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谷仓烧造难度极大,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四种高温釉、彩于一器,墓志内容丰富,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器,也是研究陶瓷史和地方民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瓷耀寰宇。</b>明清(公元1368-1911年)</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官窑制度严苛,精益求精;民窑产销兴旺,官民竞市。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远销世界各地,"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其瓷器产销盛况的写照。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中国瓷业由此达到历史巅峰。</p><p class="ql-block"><b> 官民竞市</b>--明清官窑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制瓷工艺刻意求精,烧造技术推陈出新,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官搭民烧制度的实施,使民窑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b>官窑制度。</b></p><p class="ql-block"> 御器厂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年间改称御窑厂,延续到清末,为明清两朝烧造宫廷用瓷达五百余年。御窑专为皇室烧造贡瓷,垄断优质原料,网罗能工巧匠,制度严苛,不惜工本,追求完美,代表了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最</p><p class="ql-block">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饶州府志·陶政》记载明清御窑烧造情况。清道光青花御窑厂图瓷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p><p class="ql-block"> 明、清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昌江东岸,以珠山为中心呈南宽北窄梯形分布,周长1100余米,面积约5.7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叠压了从元代后期到清末民国时期的连续地层堆积,砌制规整、规模宏大的明代窑炉遗迹尽显皇家气势。</p> 明代与清代御窑瓷器年考款。 <p class="ql-block"><b>督陶官制 佳瓷竞出。</b></p><p class="ql-block"> 明代御器厂设立之初,确立官窑管理制度,官窑的最高管理者--督陶官应运而生。明代皆陶官多由中官担任,清代则由朝廷直接派员,著名者有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在官窑烧造史上留下许多著名产品。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还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干预下,官窑瓷器生产达到巅峰。</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皇帝有关瓷器烧造的御旨。清乾隆皇帝御诗瓷器。清代御窑官样。</p><p class="ql-block"> <b>臧应选</b>--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工部郎中驻御窑厂督造,所制瓷器多循宣、成法度,诸色兼备,世称"臧窑减"。</p><p class="ql-block"> <b>郎廷极</b>(1663-171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督抚江西,监理窑政,独出心裁,器皆精美,世称"郎窑",以仿造明宣德红釉知名,史称"郎窑红",</p><p class="ql-block"> <b>年希尧</b>(1671-1739年)--雍正四年(1726年)以内务府总管兼督景德镇御窑厂总理,选料奉造,极其精雅,称"年窑"。</p><p class="ql-block"> <b>唐英</b>(1682-1756年)--雍正六年(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驻厂协理窑务,乾隆六年(1741年)维任景德镇御窑厂总理,督陶期间官窑烧造技术及产品集历代之大成,世称"唐窑";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等。</p><p class="ql-block"> <b>官窑工匠制度</b>--明代中前期御器厂实行轮班匠制,工匠输工代赋;后向雇役匠制转变,至清雍乾时期,御窑厂全面施行雇役经济管理形式,对工匠施行按工给值,按价支赏,刺激了工匠们的生产积极性。<br></p> <p class="ql-block"> 御窑厂图(清嘉庆二十年·蓝浦《景德镇陶录》)。</p> 御窑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