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认识的几个误区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读了十七部门下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感触颇多。当下教育,诟病何其多,实在不能一一赘述。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教小学的1+1=2未必有师范生教得好也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可以成为大众的谈资也是肉眼可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归正题,我们管中规豹来探讨几个问题:一是协同育人谁是主导的问题,二是如何协同的问题;三是围绕谁协同的问题;四是育人的主体是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首先回答教育究竟为了谁而服务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教育方针已经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由此推出一个结论,教育不是为家长服务的。这个道理,大家务必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第一要素是家庭,家长。既然协同育人,当然要你情我愿,否则就是强扭的瓜。因此,家庭育人是最重要的环节,起到牵引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从字面意思理解,似乎成了一个德育的专用术语。造成这种认识,主要是“家校社”三字放在了前面,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指向“教联体”,汉语中叫主语或者中心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健康?如何快乐?如何成长?其实牵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单单论学习来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快乐绝不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家丘成桐认为现代教育家误导学生。他强调,学好数学没有捷径,需要吃苦。他回忆自己小时候背诵困难,但现在受益于当年的努力。他认为做学问需要痛苦的经验,适当的付出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定律,5≠2,学校5天的严格教育,结果被周末的2天家长的放任抵消得一干二净,当然这只是极少部分,但足矣对一个班级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第二个关键字,社。作为农村地区的社区服务,目前还没有育人的作用,至少对于目前的发展现状。至于,发达城市是否真正具有如此功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家长需求,值得去找一些佐证资料来证实。至少,理想中我是认为发达城市应该是可以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觉得,政府主导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式,首先要解决社会对教育的认知问题,同时加以引导,强力打击校闹、校园欺凌,进一步明确有关法律义务和责任,守住学校教育的最后一根底线,还清静于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中,我曾经遇到一个信访问题,老百姓强烈要求学校搬迁厕所,理由是臭味熏着他家了。据了解,该校是百年老校,而这家是最近几年才修在学校附近的。这个信访,回复了三次,学校也找了很多人才把这个“肇事者”说服摆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社的问题,社民的问题,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关键环节。学校不宁,岂能好好办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