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北宋这个朝代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虽然强敌环伺,总感觉政权岌岌可危,但就是危…然不倒,一撑撑了319年。</p><p class="ql-block"> 北宋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那可是举世无双,但经济的繁荣难抵军事的羸弱,金国就是看准宋朝肥而不强的状态,一有机会就疯狂的扑上来咬你一口,亘古未闻的“靖康之耻”就此发生。两帝被俘,北宋灭亡,政权存在了167年。</p><p class="ql-block"> 而南宋建立后,依然难改北宋的文强武弱的状态,隔江而治,强敌始终虎视眈眈,时时让人有种灭国的危险。或许,各种复杂的原因吧,南宋总是能在危难之际,通过议和,通过岁币供奉,甚至认贼作父,尊叔称侄,南宋半壁江山硬是苟活了149年。(不含灭亡后继续打着南宋旗号抗战的3年)</p><p class="ql-block"> 南北宋让人特别神奇的还有皇位的继承,与其他朝代相比,皇位继承总要发生流血冲突不同,南北宋的皇位继承竟然都是顺顺利利,和和气气,而且干了一段时间以后,不恋栈皇位,早早就禅让给了下一代,自己安安稳稳的当个太上皇。南北宋300多年,从没因为争皇位而发生手足相残的流血事件,这确实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最大的功劳还是要给宋太祖赵匡胤。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推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昌文偃武”的政策,对武将军权的节制,那是绞尽脑汁,也正因为南宋没有人可以拥兵自重,就不可能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只要手握兵权就能发动“陈桥兵变”这样的事了。皇帝因为是文人而不是武将,从小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熏陶,缺少争强好胜的念头和夺取权力的野心。有人据此认为,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让中国人丧失了汉唐以后以牙还牙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南北宋存活了319年,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长命的朝代。虽然宋朝没有实现过大一统,但就宋代的历史而言,无论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远超秦、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这个大宋王朝,真是个让人惊叹,又让人看不懂的朝代。有篇文章说,宋代空前的经济繁荣,GDP占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二。科学技术方面,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域,宋代都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但就是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最让人不忍细看的就是,活得竟然如此的卑躬屈膝,有心想报仇,却总是打不赢,每次打一仗就得割地赔款跪地求和,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究其根源,还是宋太祖定的国策出了问题,扬文抑武,导致文强武弱,偏安一隅,沉醉在江南的温柔乡里,整个朝廷被主和派把持,朝野弥漫着儒家的修身齐家的思想,而忘了老祖宗最重要的一句:“平天下”,更忘了“忘战必危”的深刻教训。</p><p class="ql-block"> 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吸取教训,甚至一条道走到黑,继续推崇北宋“以儒治国”的理念。文人雅士,一团和气,谈性论命,谈道说理,蔚然成风。整个社会缺乏阳刚之气,尚武之人无用武之地。像南宋的辛弃疾,陈亮这些有强烈的抗金主义思想的人,处处被排挤打压,以至于外敌欺凌,没有将才可用。</p><p class="ql-block"> 看了墨竹写的这本《不忍细看的大宋史》,想想南北宋这个神奇的朝代,真的无法细说,真的不忍细看。</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你细细品味,不能说完全正确,但也不无一点道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宋亡之后无中国,你细看之后,真的会掩卷长叹,痛心疾首。《宋史》记载,崖山海战南宋军队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投海自尽,战后七日,海面上浮尸十余万。这十余万具尸体中包含了大量南宋的文臣武将、宫廷人员等精英阶层,同时也有众多随行的百姓。崖山海战导致了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像五代十国那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以汉民族正统血脉的中国,第一次遭受了外族入侵而亡国。</p><p class="ql-block">“崖山之后无中国”,真的是不忍细看,不忍细想,字里行间全都是血泪斑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汉唐雄风,特别是西汉名将陈汤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读了总是让人热血喷张,心潮澎湃。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可见一斑。而宋朝最大的特色就是文旺。宋朝文旺,把中国文化推到了举世无双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宋代,文化发达,是因为推行文人治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汉唐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思想,并在宋代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文人治国,褒贬不一,宋代之所以很难细说,就是重文轻武这个政策,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突出。赵匡胤因为自己“陈桥兵变”造反起家,深怕大臣一有兵权,就效仿自己,所以刻意的抑制武将的兵权,导致国家危难之际,没有武将能带兵打仗,这无疑是让人非常唏嘘的失败之举。</p><p class="ql-block"> 而文人治国,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们注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仁政和道德治国,制定了具有怀柔理性的方针政策。这种治国理念有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得不同派系的官员能够以文治国的理念为共同目标,减少内耗,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再者,文人官员本身就是学者,他们在治国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推动了宋代学术的繁荣发展。我们常说的唐宋八大家,宋就占了六位,如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人才,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文化、经济、科技的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其实皇帝权力极其小,诏书必须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会有效。根据宋制,哪怕投降,诏书都必须丞相大臣连署之后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皇帝投降都只是个人行为,不代表国家已经投降。宋代的开明风气,绝无仅有,开门纳言,直达天庭,老百姓集会议论朝政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几乎不会因言获罪。</p><p class="ql-block"> 就譬如永康的南宋状元陈亮,第一次入狱,就是因为酒后胡闹,将歌妓比作妃子,甲称陈亮为左丞相,乙为右丞相,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视为谋逆之罪。但宋孝宗认为这只是秀才醉酒后的胡言乱语,不应治罪,将陈亮无罪释放。</p><p class="ql-block"> 再譬如,陈亮在淳熙五年(1178年)连续三次给宋孝宗上书,由于言辞激切,遭到朝臣的忌恨和诬陷,被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入狱。后来宋孝宗得知情况,下诏免死。还有就是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再次上书,言词简直是教皇上怎么做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除了被朝中大臣斥责为“狂怪”之外,自始至终也没有追求任何责任。这既是体现了皇帝的爱才惜才,更是体现了当时朝廷的政治开明。当时的南宋学风自由活泼,唯才是举,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备受重用,这种社会风气,从历史上看,哪朝哪代能够与之比拟?</p><p class="ql-block"> 当然,文人治国也有弊端,文人相轻是一个通病,文人之间,相互攻讦,斗得你死我活,也是屡见不鲜。不得不说,文人的清高孤傲,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就从《陈亮传》里就能感受得到,那时的文人都非常有傲骨,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拍案而起,可以挂冠而去。</p><p class="ql-block"> 就拿陈亮来说,权臣曾觌揣摩到皇帝准备下诏召见陈亮,并重用陈亮时,想提前卖个人情,但陈亮认为他是个贪官污吏,不但不见,曾觌登门拜访时,居然还“逾垣而逃”,从现在人的眼光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宋代的文人视名节为生命,为了不辱没尊严,就是这么硬气。他们从政秉持的是“为官应直谏”,做学问秉持的是“为史应直书”,认为这是文人做官和做学问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素质。</p><p class="ql-block"> 你细看宋史,真的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倡导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在政治生活当中,那是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你就看崖山海战,跟随皇帝的十万军民宁死不屈,纷纷自发跳海殉国。远在浙江的十万士子听闻南宋已经灭亡后,也纷纷跳海自杀,而福建共赴国难的士子也有四万之多!这是什么!这就是华夏精神!看似柔弱的南宋,从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这种壮举何曾见过?</p><p class="ql-block"> 感叹宋亡之后无中国,灭国的那段历史真的不忍细看。</p><p class="ql-block"> 蒙古大军的残暴,那是罄竹难书,其种族灭绝的程度,无以言表。蒙古大军所到之处,简直就是寸草不生,几乎每城必屠。据记载,当时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被屠城以后,人口只剩不到700万,屠杀了几乎80%,到了元末明初,这个汉族人口几乎都没有增长。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的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公众号说,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以“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有没有这段历史我也没有认真考证过)。说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的这一行为,勃然大怒,下令造了7000艘大船攻打日本,结果船队在海上被暴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说二战时的“神风敢死队” 就是由此命名。</p><p class="ql-block"> “明亡之后无华夏”,曾经为华夏文化所倾倒的邻国朝鲜日本,在明亡之后就认为中国已经灭亡,中国已不是他们的宗主国。在清朝的时候,日本甚至打着“攘夷主义”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日本认为他们才是华夏的正统。我们现在也常听到有人说,要看汉唐去日本,要看明风去韩国,这对中国来讲,真的羞愧难当,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大宋历史,不忍细看,也不忍细说。</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p><p class="ql-block"> 当下的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这是汉源正朔正当下的伟大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史为鉴,必定能重回大宋的鼎盛繁荣,也必定不会再因为文强武弱,而重蹈覆辙遭受外辱,在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屈的努力和发扬之下,华夏的文明必定能再度辉煌,毕竟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我们的血脉里始终有着不解的精神文化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