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由一餐年夜饭所想到的

追回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作:邵克明</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追回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955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8月21日,交大附中的首批同学奔赴三线建设,不久之后,第二批的我们九人,作为各毕业班的代表,于8月30日被分配到了西安市北郊约30公里外的草滩农场畜牧一连。这里,成为了我们青春奋斗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十年代初,国营农场的生活虽不及今日的富足,但在当时,却已算得上是优渥。农场自给自足,粗细粮供应充沛,每人每月还能领取25元的基本工资。我们从事畜牧工作,肉食供应不成问题,甚至有时还能从奶牛那里分得一些乳品,这在当时已是难得的待遇。九位同学,全部投身于畜牧队,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入职场,理想与现实之间难免存在差距,但农场领导和师傅们的关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1971年春节前夕,畜牧队特意为我们九位新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那是一场充满温情的聚会,也是我们离开家庭、步入社会后的第一次正式聚餐。餐桌上,鸡鱼肉蛋琳琅满目,这顿丰盛的年夜饭,不仅慰藉了我们的胃,更温暖了我们的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份关怀显得尤为珍贵,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那些在陕南紫阳县修铁路、挖隧道的三线建设者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显得格外优越。2016年同学聚会时,我曾随三线同学重返当年的工地,耳闻目睹了他们曾经艰苦的工作环境,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奋斗的同学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在农场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那些参与三线建设的学兵们来说,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与食物短缺的双重折磨。当时,每人每月仅有45斤粮食,其中大部分是粗粮和红薯片。每顿饭,不过是两个馒头,一碗稀粥,配以少量的咸菜或海带汤。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饮食显然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饥饿感常常如影随形。据说,有同学因饥饿难忍,偷拿了伙房的一个馒头,结果被严厉处分,这让人不禁心生同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想起这些,我便感到庆幸。我们十六七岁参加工作,如今已步入老年,五十多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回忆往昔的艰难岁月,再看看今日的丰衣足食,不禁感慨万千。与那些在三线建设中拼搏的同学们相比,我们在农场的生活无疑是幸运的。在这乙巳新年到来之际,愿所有属蛇的老同学们平安健康!(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