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div><br></div><p></p></h1><h3> 【又一村】摄图漫笔<br> 《民族风情普洱行》(19)</h3><br><font color="#167efb"><b> 十六. 山水人文普洱情(下)</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 <br><font color="#167efb"><b>4【刀耕火种今犹在】<br></b></font><br><div> “火耕”,即在收获了头年的水稻稻穗之后,傣族需要充分利用火的威力将存留于田中高高的稻茬烧尽,其原因在于傣族栽种的水稻为老品种,成熟时其高度可有一个成年人高,从而在收割水稻时,往往只将其稻穗割下保存,而留在田中的稻秆仍然约高于1米,成为一片片的“稻茬丛林”。</div><div><br></div> <div><br></div> 这些高大的稻茬对后面的农事是极大的障碍。为此,傣族往往在公历1月份,也即旱季时期,在收割完坝田所有的稻穗后,让残留于稻田中高大的稻茬经过2~3个月左右日晒,当田和稻茬都已晒得干透后,各村寨共同约定好时间,一把火烧得漫天通红。烧后的稻灰作可作为肥料,同时又达到了清理田地的目的,这即是“火耕”,也是傣族农业耕作的第一步。<div><br></div> <br><font color="#167efb"><b>5【边寨小城看西盟】</b></font><br><br><div> 如果说佤山云海让人惊艳,那么西盟新县城则是令人惊叹。有人说西盟是云南最美最有特色的小城,此言不虚。中国有众多的民族自治县,但在我看来,没有哪个自治县的县城能像西盟这样,把一种地方的民族特色展现、传扬得这么纯粹与极致。<br>西盟县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而佤族占了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西盟县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而佤族占了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br></div> <div> 西盟县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而佤族占了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新县城规模很小,但这里的每一幢建筑,大到居民小区、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小到店铺餐馆,无一例外显露出浓郁的阿佤风情。</div><div><br></div> <div><br></div> 在新县城的建设中,设计者以佤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为原型,并且在细节处充分植入佤族传统基因,如以黄褐色为城市主色调,将佤族服饰中常用的红色和黑色作为主要装饰色;将富有佤元素特征的几何图案、宗教物件、图腾标志,如牛头、木鼓和神话人物等,通过彩绘和小型装饰浮雕等手法,在建筑物外墙、路牌、路灯甚至窨井盖上表达出来;甚至连雨棚都是用仿真材料制作的稻草雨棚。 <br> 在西盟县城,无论是在房屋的墙壁上,还是路上以及其他许多物品上都可以见到水牛头的图案。牛头是佤族最重要的崇拜物之一。<br><br> <br> 而且,西盟县城的街道上没有红绿灯,没有广告牌,行道树也大多是笔直高大的棕榈树和树冠阔大的火焰树,散发着浓浓的南国气息。所有的一切,都折射出这座小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文化、自然、致美。<div><br></div> <div><br></div> 这种建筑风格上的独特性和统一协调性,打破了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怪圈,为西盟县赢得“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殊荣。<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