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到10月19日,有机会到西安旅游。西安古称长安。汉高祖取的便是它"长治久安"之意。<br> 先说印象中的西安,共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号称13朝古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合称“全球四大文明古城”。<br><br> 从秦国开始,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是第一代天府之国,是一块大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灌溉不愁,号称有八水绕长安。指的是渭水、泾水、沣水、涝水、潏水、滈水、浐水、灞水这八条河流。留下一个成语泾渭分明。<br><br> 秦人视自己的国土为自己老家,可能没有想到,过后的帝王,从来都是在消耗的事情做了很多,建设的事情确没有多少人做多少。秦朝的建设:我们知道的就有几大工程:郑国渠,使得关中地区郑国渠全长150公里,动用了10万人,约十年后完工,得以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得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关中平原上的130多万亩上好的良田,其源头就是郑国渠,都江堰:造就成都平原,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秦直道,遍及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关中,秦人出了大力,可是后来的汉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好像没有啥作为。<br>秦朝时期的粮仓储备<br><br>建造粮仓:睡虎地的竹简中记载在秦国统一之前便建造了大量粮仓,而且储存粮食高达万石以上的粮仓数量极多。管理:秦朝时期,各个郡县都建造有各自的粮仓,还会派专人进行管理,但各郡县的粮仓只有管理权没有使用权,也需要听取朝廷的安排 当时:知名粮仓也很多,栎阳仓、咸阳仓都是当时较大的粮仓,咸阳仓最多可以屯粮十万石,仓储之大令人咂舌。秦国在全国各地建造了数百座粮仓。就连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使用的粮食都来自秦国时期的粮仓。根据用途不同可将秦朝的粮仓进行分类。咸阳仓作为提供补给的粮仓被称为供应仓,如果是在战争中进行粮食运转的仓叫做中转仓。另外秦朝时期还有专门供祭祀的粮仓被称为神仓。如此之多且大型的粮仓自然需要大量的粮食将其填满,这就需要秦朝的百姓们向政府缴纳粮食,这也就直接导致秦朝时期百姓们的负担特别重。<br><br>秦惠文王在位时,曾经面临过一段一个重大选择,要么去攻打韩国,要么先出兵拿下巴蜀之地。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之后,秦惠文王决定先拿下巴蜀之地。<br><br>拿下巴蜀之后,秦昭王派遣李冰父子在这里修建都江堰,大兴水利,将四川盆地这块不毛之地变成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巴蜀也由此成了秦国实际上的粮仓。<br><br>然而:《过秦论》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在建设的基础上,把关中视为自己老家。先建设,后享受,没有想到,后来的人,直接就躺平享受。不再大规模建设。<br><br> 关中平原自古便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仿佛人间仙境。但这并不代表它就能永远保持原貌不受破坏。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这片区域就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大规模的农耕活动早已开始。<br> 长安是中央帝国的熟地,较早得到强力开发,用于供养大量人口的地区,加之关中水患较少,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未被严重破坏,稳定性优于当时的华北平原。但是等到西汉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汉武徙天下豪强至长安附近,加上日益膨胀的公务员队伍与开销巨大的军队,关中盆地的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了,得从关东调运粮食,即漕运。关中还是过于狭小了即使算上“河东”,支撑首都地区也感吃力而从关中出发向北向西的战争与扩张,山河险固是关中在军事上的优势,但也导致对外交通较困难,以当时的技术,华北百馀万石运到长安还能剩多少?<br><br> <br> 特别是那浩浩荡荡的军队和皇宫贵族,他们每日消耗的粮食及马匹饲料占据了惊人的比例。可以说,唐朝前期粮食需求量如同井喷,已然超越了关中平原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荷,进而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br> 你可能难以想象,仅长安城的建设,就要耗尽1530平方公里的森林资源,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昔日“千里沃野”的关中大地,如今生态环境质量下滑严重,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无疑加重了农业生产困境。遥想秦汉时期,郑渠、白渠等灌溉设施曾使关中地区富饶无比,名副其实的粮仓之地。然而,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和统治下,这些水利设施日渐荒废、损毁严重。东汉就不以长安为都城,而以洛阳为都。<br> 尽管唐代当政者有意修复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但受限于人力财力短缺,加之战事不断,很多水利工程迟迟未能恢复。水利设施的衰败,让关中地区的农田灌溉捉襟见肘,粮食产量大幅滑坡。面对汹涌澎湃的粮食需求,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显然力不从心,从而加剧了粮食供应危机。<br> 面临关中地区产量日益萎缩的局面,帝王们不得不紧急调拨远方的粮食,尤其是南方江淮等地的主要产粮区。然而,将江淮的粮食长途跋涉漕运至长安,期间费用之巨、过程之艰难,令人瞠目结舌。江南到东都洛阳的水路之旅,船只需穿越浅滩、狭窄河道,往往停滞时间冗长,耗时数月不足为奇。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粮食需求激增、生态环境恶化、灌溉设施损坏、漕运成本高昂,粮食供应疲于应付,已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盖关中之地农产物虽号丰饶,其实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而其地水陆交通不甚便利,运转米谷亦颇困难,故自隋唐以降。关中之地若值天灾,农产品不足以供给长安帝王宫卫及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移幸洛阳,俟关中农产丰收,然后复还长安”。在丰收的年份京师尚且需要华北及江南地区的粮食补给,倘若遇到荒年,朝廷甚至下令取消科举考试以及官员到京师的述职,来减少粮食的消耗,可见粮食的短缺程度。除此之外,移都就食便是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br><br> 相比长安,洛阳作为中华版图中心的交通枢纽,靠水路在粮食储备与运输上独占鳌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仓储漕运系统。洛阳坐拥“千年储粮而不腐”的含嘉仓等大型粮库群,同时编制了一张密集而高效的水陆交通网络,成为了国家物资流通的核心地带。洛河如一条丝带穿城而过,加上京杭大运河的辐射效应,使得洛阳四通八达,堪称粮食运输的理想走廊。隋唐时期,洛阳始终是漕运体系的心脏,来自东南西北的粮食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形成一个迅捷无比的转运机制。相比之下,长安的物流条件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洛阳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以及健全的粮仓、漕运设施,自然而然成为帝王们应对饥荒、转迁都城以求温饱的首选之地,扮演了长安背后的“应急首都”。<br><br> 等到唐朝,由于关中地区植被大量破坏,耕地过度开发,关中盆地的产粮能力甚至连西汉都不如,而人口密度很大,粮食不够吃就只能从关东调运粮食,漕运对唐朝就更为重要。哪怕从关东运粮食到关中能解决部分问题,盛唐时代关中年景不好的时候,皇帝照样得移驾东都洛阳找食吃。唐高宗、唐玄宗两大盛世皇帝都得出门要饭,名义上是到东都避暑,有文字记载,皇帝的卫队到东都迁徙过程中,居然有人能饿晕,饿倒,可见长安粮食的匮乏,到洛阳避暑是无奈的选择,反推唐朝的漕运压力有多重。乱世长安以险著称,则是优势,盛世则需交通发达,那么山川险要,则是劣势。<br><br> 从军事上说: 长安乃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潼关)、西边有大散关,北边有萧关,南边有武关。自玄宗开始,帝都先后七次攻破,在历次兵灾中,美轮美奂的唐皇宫大明宫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有云: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啊。<br><br> 函谷关和潼关之间直线距离达70km,从地理上看的确不能算一个地方,但两地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上来看,洛阳与西安中间隔着秦岭,崇山峻岭本无路可走,但就在这山隘之间出现一条峡谷,一头连着河南灵宝,另一头就是陕西潼关。从河南灵宝出发,入口处是函谷关,出口就是潼关,秦时从洛阳陕州出发去关中只能走函谷关古道一条路。到三国时期黄河水文发生变化,黄河南岸露出一条新路可以绕过函谷关,函谷关的军事作用大大降低,曹操为抵御马超在黄河和山隘之间选险要之处建一新关名曰潼关,函谷关古道和黄河南岸新路在潼关东侧交汇,在三国以后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为连接关中和陕州洛阳的唯一通道。另:在后来历史长河中,潼关附近的山川水文也在发生变化,潼关关隘也有一定的变迁和增建副关,但变迁的距离不大,都在今潼关县内,所以一般史料里都称潼关。故现如今潼关主关的位置是从唐朝时延续下来的。 <br><br> 当初,白居易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来到长安,便拿着自己所写的诗歌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盯着他看了好一会,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长安的确缺粮。<br>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 南京称帝,但他一直感觉,从前以这里为国都的,都是些短命王朝,把南京作为国都并不吉利,因此,他先是在洪武元年,两次北上考察 开封,又在洪武二年下令在自己老家 凤阳兴建新都。同时,他特别令当时被视为帝国继承人的皇太子朱标亲往西安视察地理环境。而之所以挑选西安,究其原因在于,历代繁盛的两大统一王朝——东汉和唐朝均以长安为帝国首都,也就相当于现代的西安。甚至命人加快西安城墙的修建速度,以实现这一构想。他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了将皇宫迁至西安的可行性。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此时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br> 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在皇权社会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西安错过了这次历史性的机遇,此后,西安再也没有恢复昔日龙头老大的荣光。<br> 作为一个古都,西安一直是旅游胜地,虽然我去的时候,已经不是黄金周了,但是标志性景点的游人依然如过江之鲫,所以拍的照片角度刁钻,各位看官也谅解一下。<br> 西安先有鼓楼,后有钟楼。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为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 10月14日 钟鼓楼 回民街<br> 官方史料记载的原因: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82年),钟楼从西大街广济街口搬迁到现址。从史料分析,是由于明初扩建长安城、改建城门,城市中心向东移,钟楼显得偏离了城市中心,于是向东进行了整体搬迁。 牌匾:文武盛地;声闻于天 在钟楼鼓楼附近,就是回民街,那里游人如过江之鲫,一派烟火之气,热闹非凡,一派繁华盛世,有同行者举起双臂,向天而呼,我们沐浴者大唐吹来的风!<br> 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原名清修寺,因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化觉巷内,故名。<br>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作为宗教建筑,我们去的时候,临近关门,需要门票,同行的人也未必能统一意见进去观赏,所以未进去。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照相是敏感操作,就没有拍摄。<br><br> 西安清真大寺具备三大特点:<br>1、全世界唯一的一产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清真寺:2、全世界国际性大都市的市中心唯一建筑的一产古建筑群:;3、全世界古建筑群唯一保留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西安清真大寺占地面积约1万4千平方米,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280米,寺院共分四进院落,每进院落又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上世纪90年代,西安清真大寺被西安市广大市民评这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清真大寺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声誉。<br>开放时间(全年无休假)<br>旺季08.00-20:00 门票价格:成人价25号淡季08:00-18:00门票价格:全价15元1人<br>西安清真大寺管委会<br><br> 西羊市如今是回民街中最热闹的美食街之一,全街基本都是经营小吃店的,有羊肉泡馍、凉皮等当地美食。街道不宽,但永远熙熙攘攘,游客和当地人络绎不绝。 10月15日 秦皇兵马俑<br>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br>埃及帝王谷一共埋葬了64位法老。导游说陕西有句话,说“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漫漫中国历史,有400多位帝王。其中陕西共有72座皇陵,埋葬了73位皇上。其中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于乾陵。但是大多数皇陵都被盗墓过了,但是有两位还没有被挖,一个是秦始皇陵,一个就是乾陵,乾陵当初黄巢盗墓,据说30万人折腾了几月,愣是没有找到关键。乾陵由此幸存。他还多了一个古迹、黄巢沟。另外秦始皇陵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灌有大量水银,目前也应该是保存原状。<br>始皇帝:涉及始皇的名文很多,耳熟能详: <br>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br> (上面这个图之所以秀出来,就是有人曾投诉,进入景区的排队太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操作,用橘色圈出的部分,本来不属于景区,但是也可以圈入景区,那么排队速度就明显加快了。解决景区过分拥堵问题,可以用把景区扩大的方式来解决。) <br><br>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r>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r>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br>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br>…………<br>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br>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br>…………<br>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br>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西安兵马俑的发现,<br> 上世纪70年代,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杨志发面对罕见的春旱,决定在村子柿子树林中挖井抗旱。挖的过程中竟然挖出了一副完整的人形俑头。这个人形俑头彩色绚丽,仿佛栩栩如生。然而,这个惊人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重视,大多数人认为杨志发干扰了土地神灵,竟然把土地神灵的头挖了出来。幸运的是,这个消息传到了赵康民这个考古专家的耳朵里。<br><br>赵康民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让杨志发把挖出来的陶俑碎片送到文化馆进行研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得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br><br>杨志发作为兵马俑的首位发现者,被誉为“兵马俑发现者”。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当时的县里给了他30元的奖励。三十元在当时也算巨款,朴实的杨tx,认为我是挖井而发现的,属于工作内容,把钱上交给了生产队。生产队长表扬了杨志发,并额外奖励了他3个工分,相当于一角二分钱。这就是杨志发作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者最终得到的奖励。 兵马俑是在原地就地挖掘、修复、展览。 上图是虽挖掘出来,但是没有修复的兵马俑。 正在手术恢复中的兵马俑 看兵马俑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仅仅看现状,感觉不会那么冲动,而且目前都是灰头土脸的,据说初次发掘出来的都是彩色,而出土不久,颜色剥落。所有目前兵马俑是发掘部分,等到技术再成熟,再去探寻地下的秘密。 出门后被导游介绍蓝田玉:<br>蓝田这个地方产玉:<br>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br>神光欲截蓝田玉。---李贺<br> 原物按照2:1的比例制作,历经多年修复,曾经在世博会作为国宝亮相,向世界展示: 大唐皇宫 大明宫<br>大明宫 参观完秦皇的各种遗迹,团队的集体活动完成,但时间尚早,于是我独自坐地铁,去参观唐皇宫——大明宫遗址公园。由于国家政策限制,现在已经不能在遗址上复建大明宫,只能作为遗址,向游客进行展示,我是夜晚来访,所以更加只能参观到部分:<br><br> 来到西安,主要因为他代表了古代的中国。如果参观大型遗址或者遗址公园,是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相结合,才能有独特的旅游感受。<br> <br>现在不能恢复大明宫的曾经的富丽堂皇,虽是遗址,也有的莽莽苍苍历史的厚重感。 来到玄武门,发思古之幽情。<br> 我历史感知,玄武门事变不太可能是政变的首发地,道理也很简单,李世民杀死他两个兄弟后,尉迟恭拿着武器,飞速跑到李渊,当时李渊正在划船,而且应该发布诏书的相关人,恰好都在同船上,现场办公用的所需之物都携带(如印玺)好了,跟前,说太子和齐王造反,请皇上下旨让秦王平乱,李渊立刻答应,并现场办公,走完了全套程序,由尉迟恭拿着诏书和两颗人头,解散了太子府和齐王府围攻玄武门的士兵。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皇上护卫可能让这个凶人如此轻易见到李渊?并且流程走得如此迅速?回去再查相关资料。很多人说政变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就已经发生。秦王府的士兵已经控制皇宫,并且安排了李渊相关行程。有文章判断真正的决战不在玄武门,而是在前一天李渊所在的临湖殿。玄武门之变只是政变的收尾工作。<br>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段演讲:<br>Victory at all costs. <br>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 <br>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br>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br>文字翻译得激情飞扬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但是,把不惜一切代价改成不择手段,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整段文字的品格高下,就不可同时而语了。(李世民夺取皇帝位的理由。)<br><br><br> 在这里感慨了一番后,回去一查阅资料,才发现我思古的地方可能搞错了,我来到的经大明宫重玄门到玄武门,而大明宫的唐太宗,高宗开始兴建,玄武门应该是太极宫的玄武门。虽然他也近在咫尺,可能我也经过的。但是历史的烟尘,已经他们真实位置埋葬。不可能再像刑侦一样找到案发现场了。<div><br><br> 我参观的路线,主要是从重玄门开始,经玄武门、沿途路过了无数令人怦然心动的地名:主要例举如下:太液池、蓬莱岛遗址、梨园、门下省、含元殿、丹凤门。和记住的诗句一一对应:太液芙蓉未央柳;梨园弟子白发新;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路途有些看到现在尚存的基础柱石、有些是文字介绍、心情也随之有点起伏、在这个地方、无数史书上曾经提到过的人名:长孙无忌、魏征、程知杰、李白、韩愈、白居易……,他们可能都沿着我现在走过路也缓缓的走过,“令我颤抖是东方的大地,玫瑰红墙见证着整个历史……”<br><br><br><br><br>(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太液池)<br> 唐都城在有唐一代,一共七次失守,每次失守,对皇城都是一次巨大的浩劫。最后,大明宫最后经过朱温一番处理,彻底丧失了作为都城的资格,没有值得留恋的沉没成本了。自唐朝以后,再也没有朝代定都长安了。80年代起,日本找中国,希望联合复现唐长安城的盛况,从目前看来,最大的成果就是拆迁完毕,复现大明宫,估计和圆明园一样,是不太可能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