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有感</p> <p class="ql-block"> 寒假里跟师生们一起参与整本书阅读,当读到费孝通《乡土中国》:“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往往敌不过那些教授们的孩子;而反过来,当教授们的孩子踏入田野,试图捕捉那跳跃的蚱蜢时,却又常常败给那些身手敏捷的乡下孩子。”不由得想到,这一看似简单的对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与社会洞察,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教育背景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教室这一知识传授的殿堂。教授们的孩子,往往从小便沐浴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他们的父母可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书籍资源、专业的辅导以及前瞻性的视野。这样的教育背景,无疑为他们在认字、阅读乃至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上铺设了一条较为平坦的道路。相比之下,乡下孩子可能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认字等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快速提升。</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乡下孩子在智力或能力上存在缺陷。相反,他们往往拥有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这些特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能够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生活环境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 再将视线转向田野,那里是乡下孩子的天然游乐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掌握了捕捉蚱蜢等小动物的技巧,这些技能是教授们的孩子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对于乡下孩子而言,捕捉蚱蜢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他们与大自然建立深厚联系、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而教授们的孩子,虽然可能在学术上有着更为深厚的积淀,但在面对田野中的种种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显得手足无措。这种差异,并非智力上的高下之分,而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所导致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教育公平的呼唤</span></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时,不难发现,它实际上触及了教育公平这一核心议题。无论是教授们的孩子还是乡下孩子,他们都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然而,现实却往往并非如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现象。</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努力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既要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也要在田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愿倡导“各有所长,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论断,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这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对教育多元化的呼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优势,我们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这也更加让我深刻理解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无论是普高还是职高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一个都不能偏废,就像“课堂识大字”和“田野捉蚂蚱”。</p><p class="ql-block"> “课堂识大字”和“田野捉蚂蚱”我都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课堂识大字”爱得如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田野捉蚂蚱”爱得如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