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我们一行九人,在高山流水队长带领下,自驾前往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攀爬了岳阳山,欣赏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淄博建设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工程”,打卡了驴界网红“小箭扣”。 城子村,原名古城村,位于淄河上游淄川东南边缘,南边即博山界。大汶口文化晚期即有人居住,春秋为齐邑,西汉时候建制莱芜县,后为莱芜故城。废城为村,故名“城子”。<br> 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余年前。《水经注》中有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76年齐灵公灭莱子国,莱子国民自今龙口、莱阳一带往西迁徙,在此建城为邑。城子村原为莱芜故城,城口只有一条路蜿蜒而入。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由齐入鲁、楚、吴、越的必经之地,离齐国首都临淄只有50公里。齐国在此设兵营驻重兵把守。故城建有庞大的城堡和规模宏大的齐总兵府,四周建有土筑城墙。莱芜故城遗址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上午9:07,我们到达了城子村,看到村南头竖立着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遗址—城子段”的大理石碑。 我到村子里转了一圈,看到有好多的古老的石头建筑,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村子南面是宽宽的淄河,横跨在淄河上十二孔的石桥非常壮观。 桥头两边用水泥铸制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旗帜式桥头堡一看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很有时代特色。 村子东北面是著名的马鞍山景区,东南面是雄俊壮美的三台山(地图上的官名)。可不知道为什么由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却错写为“三太山”。 <p class="ql-block"> 在城子村的淄河岸边,有一处养鱼场。从立在路边的牌子上可以了解到,鱼场养殖的不仅有虹鳟鱼、鲟鱼,竟然还有三文鱼,这打破了我们的认知。三文鱼是冷水性海鱼,没有想到还能在淡水里养殖。</p> 城子村西一座小山的南山坡,被挖开了一条深沟,将一根直径近一米粗的水泥管道斜卧在山坡上,与修建在山腰的水渠相连接,看样子至少有100多米。水泥管道的东侧,用石头垒砌了人行台阶。 我们沿着管道沟的台阶向上行,上行了一段,我看到高山和那山两人在管道上走得很稳当,激起了我的兴趣,便又返回到起点,爬上管道上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头调皮爬管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犹如回返当年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虚度七十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俺却总觉还没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顽皮嘚瑟没正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爱运动乱蹦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要能动就继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留遗憾玩到老。</div> 这就是当年著名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的第一级扬水站及设施。<br> 网搜资料得知,从1965年至1984年,为解决岳阳山西面聚峰村等村民吃水难题,经淄博市政府批准,淄川区口头公社举全公社之力,开工建设“淄水西调、引淄入坪”工程。共凿山洞8条、修建倒虹吸、渡槽,建方塘8座、扬水站6个、打深水机井3眼。<br> 爬上第一级扬水站的管道,看到了建在半山腰的倒虹吸水箱和与水箱连接的第一条引水渠道。<div><br></div> 我们沿路爬到山顶,看到上面有用石块修筑的圆形的寨墙,还有游人在山顶垒搭的平安石塔。 站在山顶向东眺望,淄河沿着三台山山脚,绕过村子流向西面,在西面遇到岳阳山后又折转先向北,又掉头再向东流去,形成一个大大的S型,像一条玉带,将城子村环抱其中。 我们从第一个山头下来,向西行不远,就来到了第二级扬水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渡槽。 因为在第一个山头与西面的岳阳山之间是一条沟峪,为了让修建在第一座山上渠道中的水跨过沟峪,就修建了这座渡槽,把建在第一座山上渠道流过来的水通过第二级扬水站抽到渡槽上,再流进岳阳山腰的水渠。<br> 这架渡槽足有近百米长,三十米高,在当年还没有什么现代化期中设备的情况下,是怎么建成的?真的是个奇迹。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酷暑严冬风刮雨浇,后来被放弃,没有任何维护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屹立在这里,可见其质量相当过关。<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林州红旗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世闻名创奇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淄水西调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之相似可比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腰修渠建渡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级建站把水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沿隧道流山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誉山东红旗渠。</div> 渡槽北面这简陋的石房子,无疑就是当年的施工的总指挥部。很多的决策、命令就是在这里形成、发出的;施工中遇到的好多困难就是在这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的。 我们沿着当年修建在岳阳山腰与渡槽相连接的水渠,蜿蜒前行,看到水渠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石匠精凿细刻的,在没有维护的情况下,五十多年了依然完好无损,实在佩服当时人们的敬业精神,真的是修筑了百年大计的伟大工程。 沿着水渠前行一阵,来到了第三季扬水站。站房的建筑依然完好,门窗玻璃已经全部遭到人为的破坏,站房内的扬水泵等设备,包括墙上的电线都已经没有了踪影,实在让人觉得心疼。当年这些设备也一定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 <p class="ql-block"> 机房后面就是第三季扬水管道,应该是把很粗的铸特管道固定在事先修筑好的斜坡底座上。管道可能是已经被利欲熏心的人拆卸卖钱了,只剩下了这坚固的底座。因其斜度大,长度长,被驴友们戏称为“小箭扣”。</p><p class="ql-block"> 这“小箭扣”分成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把山坡挖凿出了一条斜坡道,两边都用石头垒砌好,斜坡基座也用石块铺好。</p><p class="ql-block"> 本图就是地下部分的管道基座。</p> 地上部分则是直接将基座修筑在倾斜的山坡上。管道一侧修筑有供人行走的石台阶。<br> “小箭扣”确实名副其实,坡度至少在七十度以上,人走在石台阶上必须是四肢着地爬行的。<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利设施坡度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界网红小箭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足精神勇攀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前辈有劲头。</div> 看这就是第三级扬水站安装在基座上的铸铁管道被镶嵌在顶部水槽混凝土中的残存部分,足有60公分粗吧! 爬上“小箭扣”顶端的水槽,沿着修筑在岳阳山山腰更高部位水渠蜿蜒前行一阵,就到达了“铁姑娘隧洞”东口,也就是入水口。<br> 跨越水渠在水渠两岸,在水渠上方建有一拱形石门,石门上方的横担石正中阴刻着“铁姑娘隧洞”五个大字,右侧竖刻着“口头民兵营”,左边竖刻着“一九七六年五月建”。就是说这隧洞是淄川区口头人民公社民兵营的女民兵在一九七六年五月建的。<br> 在隧洞上方还建了一座石房子,应该是保卫室,专人守护,防止坏人破坏。<br> 网上资料:该隧洞长700多米,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一锤一凿开出来的,仅这条隧洞就开凿了近10年。在当年的施工条件下,可以想象,靠人工开凿这条隧洞,是何等的艰难!<br> 进入隧洞,看到内部结构可以分作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水渠,底宽约一米半,岸高约一米。上部是建在水渠两岸上的拱形石碹顶,高约一米多。上下高度在两米以上,人走在里面不用低头。 洪七公和那山,戴好头灯,率先进入隧洞,我们也跟在后面前行。后来他俩回来说已经走到头了,洞口被人用混凝土堵死,没有能够走出洞外。我问洪七公感觉有多长,他说至少有五百米。网上有驴友说是七百多米,不知是实测的,还是估计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年前民兵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性民兵修隧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穿山峰五百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水钻山流西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时几乎没机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挖洞全部靠手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愚公移山精神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叹前辈真英雄。</div> <p class="ql-block"> 从“铁姑娘隧洞”出来,我们沿路上行一阵,右转横切,朝着岳阳山山寨走去。</p><p class="ql-block"> 但走着走着,原来比较清晰的小路不见了,我们又开始了在乱树藤中寻路上攀前行。</p> 岳阳山主峰海拔811米。因周围地势相对平坦,晨曦晚照,可观日出日落,无时不光,遂取岱岳向阳之意,称之为岳阳山。岳阳山又称五龙山,因岳阳山前有五条长岭,犹如五条盘踞的长龙,故称五龙山。因山顶有古寨遗址,故又称石寨山。<br>我们来到岳阳山山寨下,进入寨门,看到长长的寨墙垒砌的非常规整,左右一米半厚。<br> 迎门一块长条巨石上,有吴爱平(不知道何许人也)题写上了“万里长城永不倒”七个黑色大字,大家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沿着石台阶上行,看到山崖边有数座已经坍塌的石房子。看来以前确实是有人在这里居住的。 岳阳山险峰突兀,绝壁高五十米,断台南侧五米处有一巨石兀然矗立,它高十五米,周长十米,此石四壁陡峭,甚是险峻。 我们从岳阳山石寨,沿着简易的石台阶路下行,很顺利地下得山来。 横跨从城子村西穿境而过的辛泰铁路,据说在驴友圈中鼎鼎有名的7053次列车,途径鲁中山区,朝发夕回,可以沿途观赏曼妙的自然风光,在驴界很受欢迎。 下山回到停车处,开车赶到饭店用餐后返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