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红火火过大年</p><p class="ql-block">——鞍山散文学会散文诗分会迎新春作品选(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作者:周仙芝</p><p class="ql-block">1、糖饺子</p><p class="ql-block">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在世界也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 包饺子要和面,也要拌馅。也许是和面的人没有估量好面和馅儿的配比,也许是和面的人笃定了心思。饺子馅儿包完了,还剩下几张圆圆的饺子皮。</p><p class="ql-block"> 此时,家里的白糖或者红糖就会立即登场,拌上浮面,放进饺子里包好,就成了糖饺子。</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儿的晚上,妈妈都要包上几个这样的糖饺子,年年如此。当然用的一定是红糖,象征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妈妈还要做几条“钱串”,寓意日子富裕,钱充足。</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馋嘴,哪一样都要尝尝,肉馅儿的、糖馅的,哪一种馅的都不能漏掉。</p><p class="ql-block"> 嘴巴甜了,心也甜,日子也跟着甜起来。</p><p class="ql-block">2、拆成单蹦的鞭炮</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鞭炮当然不可少,腊月二十三前就哩哩啦啦开始买鞭炮了。</p><p class="ql-block"> 家里买大地红、二踢脚和闪光雷,顺便给孩子买上几挂一、二百头儿的小鞭,有时也可买钻碟、小蜜蜂、摇花等小花炮。</p><p class="ql-block"> 儿时,鞭炮买回来,不能马上放,要放在炕席底下睡上几天,这样,鞭响声会更清脆,更明亮。</p><p class="ql-block"> 放的时候儿不能一股脑地全放掉,要拆成一个一个的,单独放。每一次拆的不能太多,得省着,余下的还要让它在炕席底下睡觉。 啪!啪!啪!一个接一个的放,有我的,有你的,也有他的。遇到个哑炮也是常事,就要从满地的鞭炮屑当中找出不响的那一个哑炮,从中间折断点燃,变成呲花。 </p><p class="ql-block"> 反正不找到那个漏掉的,那是决不罢休的。 </p><p class="ql-block"> 鞭炮声声、欢笑声声。</p><p class="ql-block">3、阳历年</p><p class="ql-block"> 阳历年也叫元旦或者新年。但它不是真年,别管怎么样,它也蹭了年的热度,阳历年到了,离过春节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 </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要开联欢会,每个人都要出节目,少不了也要玩“贴鼻子”和“击鼓传花”的 游戏。高兴的还是头天晚上妈妈炒的玉米粒或豆粒,我们就有了零食,如果运气好,爸爸还会给我们买几块橘子瓣糖。</p><p class="ql-block"> 开完联欢会回到家里,家里也是有点儿年气的,妈妈会将玉米面和少量白面混合和好,再剁上一颗酸菜,多放一些大油和葱花,包一顿饺子,我们称它叫菜篓子,也就是过了一个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阳历年就是如此模样,但它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物资条件虽有限,但绝对不缺甜蜜和快乐!</p><p class="ql-block">4、灯笼一亮就过年</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粘窗花、挂挂钱、糊灯笼,一样儿也不能少。年到了,灯笼就亮了,灯笼亮了,年也到了。</p><p class="ql-block"> 每家都会挂灯笼的,千姿百态,醒目的红灯笼,还有窗子上的小彩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春节,我们都要耍灯笼。伙伴儿们耍的灯笼当然是罐头瓶子做的,而我的灯笼是爸爸用高粱秸秆插接而成的。总招来小伙伴儿们羡慕的目光,我们提着灯笼会在村子里耍了个遍。</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小灯笼,就好像一颗颗闪亮的小星星,让寂寞的村庄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灯笼亮了,年到了,那么红火,那么喜庆、那么幸福、那么欢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5、嘎嘎新的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大团结”是钱,十元面值的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十元是最大面值的钱,后来又有了二十、五十面值的,以至于现在有了现在的一百面值的钱。可别小看十元面值的大团结,它可是过日子的真家伙。 </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近春节,四姨家由于当年盖房子,手头比较紧,妈妈就让我给她送去了一张嘎嘎新的“大团结”。四姨说,这可是解决了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儿过年的压岁钱,都是一元的或者是二元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读师范那一年春节,我得了一张,“大团结”的压岁钱,那是舅舅对我的奖励。其他的表兄妹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不情愿的拿着小红票或者小绿票。</p><p class="ql-block"> 我是骄傲的,也是自豪的,觉得那时自己是最富有的。</p><p class="ql-block">6、试试新衣裳</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一盼吃好的,二盼穿新衣。 </p><p class="ql-block"> 新衣服不是买现成儿的,那是妈妈手工缝制的。</p><p class="ql-block"> 二姨是一个裁剪高手,外男外女的衣服都由她裁剪,然后各自拿回家,由各自的妈妈缝制。</p><p class="ql-block"> 做好后都要试一试,看看大小或者是肥瘦。</p><p class="ql-block"> 不合适的再改一改,试完合适的,衣服要放起来,然后等到过春节再穿。</p><p class="ql-block"> 悄悄地告诉你,妈妈不在的时候,我还会偷偷地再试,对着镜子前后左右地照着。那时家里没有穿衣镜,为了看到全身,就站在凳子上照镜子。当伙伴儿来家里的时候儿,也是偷偷地显摆。显摆的不仅有新衣服,还要显摆的是红头绫子。</p><p class="ql-block"> 终于盼到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新鞋,再扎上美丽的头绫子,就开始走街串巷拜年了。新衣兜里揣着得到的糖、花生、毛嗑。 </p><p class="ql-block"> 如今,穿新衣不必等到过春节了。但我还是老样子,每一年我还要像小时一样,早早买来新衣,试一试,过年时穿上它去拜年。</p><p class="ql-block">灯笼一亮咱就过大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朱跃林</p><p class="ql-block">1.拆成单崩的鞭炮</p><p class="ql-block"> 过了新年,进了腊月,年味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 已经能听到街上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了。大院内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冻得通红的小手在数着各自兜里的小鞭,看谁的多。</p><p class="ql-block"> 又分别拿一个自己兜里的小鞭在香火上接个火,迅速扔出去,听听谁的响。</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孩子们玩得正在兴头上。为助兴,有家长拿出一挂鞭,铺在地面上摆出几个弯,点燃鞭头的捻,噼噼啪啪有节奏地引爆一条火龙。</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捂着耳朵站在远处,是观看,也是学习。几年后,放整挂鞭的不正是这些孩子们吗!</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鞭响过,孩子们不顾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道,冲上前去捡拾那些侥幸被爆炸冲击力弹出去未被炸响的零星小鞭。乘兴点燃,各自扔出去,夜色下绽放出星星点点的火光。</p><p class="ql-block"> 过年放鞭炮是传统、是美好、是驱害辟邪、是辞旧迎新,过年不放鞭就好像少点什么。整挂整挂的鞭需要放,孩子们的零星小鞭也不可或缺。正如这鞭炮,聚是一条火龙,散是满天星斗。</p><p class="ql-block">2.灯笼一亮就过年</p><p class="ql-block"> 有句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过腊八粥,离过年又近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最早掀起过年热浪的是商家。网上直播间里的年货,应有尽有。线下的实体店也是商品琳琅满目。街上采购年货的行人逐渐增多,看着急急忙忙的人们,视觉上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对,缺喜庆的大红灯笼。</p><p class="ql-block"> 灯笼没挂那叫准备过年,灯笼一亮那才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灯笼喜庆也隆重,一般的传统节日是不挂灯笼的,只有春节时候,工作学习在外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时候才挂。</p><p class="ql-block"> 等到腊月三十早上,男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女人们在厨房准备年饭的食材。待到下午吃年饭前,点上灯笼。</p><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一亮,咱就过大年。</p><p class="ql-block">3.糖饺子</p><p class="ql-block"> 糖饺子,喜庆的名字,一提到它,自然想到过年。</p><p class="ql-block"> 饺子这一主食品种,在饮食文化中有着悠久历史,不论是寻常百姓家或是大小酒店,都少不了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最热闹的,莫过于年三十晚上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饺子馅儿很有讲究,猪肉、牛肉、羊肉、鱼肉都是主要担当,先将肉馅儿加入调料水解(xie)开,再加入葱姜,油盐,配以时令蔬菜。一般年三十的饺子都习惯包韭菜馅儿的,寓意长长久久。准备好了,就开包,一家人齐上阵,热热闹闹,构成原生态的烟火画面。</p><p class="ql-block"> 室外雪花飞舞,屋内热气腾腾。看着新贴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人人心里都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饺子谁家都包,什么馅儿都可以,唯独糖饺子平时很少包,偏等春节的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时,会捏上几个糖馅儿的。</p><p class="ql-block"> 谁会拒绝生活的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呢。</p> <p class="ql-block">散文诗五章</p><p class="ql-block">作者:翟珍</p><p class="ql-block">1.糖饺子</p><p class="ql-block"> 我吃过很多馅的饺子,但记忆犹深的还是儿时吃过母亲包的糖饺子,那才是最香最甜的。</p><p class="ql-block"> 在那艰苦的日子,吃糖还得要糖票去买商店,能吃上糖饺子算是够奢侈了。我们兄妹四个吃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地吃,细细的品它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有谁还想它呢?有一天夜里,我在梦里真的又尝到了这个味道……</p><p class="ql-block">2.拆成单崩的鞭炮</p><p class="ql-block"> 放鞭炮在大人眼里是男孩子玩的,可我就不信,男孩子玩,我也敢玩。男孩子玩打破盒子和骑驴等游戏,我也敢玩。</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我积攒了一些零钱,就买了一挂百响鞭炮。我不喜欢整个点燃放,我觉得那样,味道出不来,于是就拆成单崩,有时在外头放,有时在三楼楼道上放。在楼道放,有时候被邻居王婶听见后就出来训斥我几句。</p><p class="ql-block"> 我收敛一些,但时常还是我行我素的,那种感觉就是一个字“爽”呀。</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邻居二位老人也离开我们好多年,我也要进入花甲年代,早已没有儿时兴趣了。只是每每想起往事,又平添了一些多味的回忆……</p><p class="ql-block">3.灯笼一亮就过年</p><p class="ql-block"> 红灯笼一点亮,过年了的感觉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好快呀,又到点红灯笼点亮钢都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公园门口摆放着很多彩灯,引来四面八方游客来观赏,我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哪的城市,谁也比不上我们这里,那些灯,有的像丹凤朝阳,有的灯像三羊开泰……</p><p class="ql-block"> 如今,又要到过年点红灯日子了,但感觉就是缺少点什么,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到来的,我期盼着……</p><p class="ql-block">4.嘎嘎新的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除夕是最高兴的事,就是发嘎嘎新的大团结大票子。</p><p class="ql-block"> 平时母亲就给点零花钱花,那时生活都很俭朴,但人们对生活还是很热情很真诚的。得到了压岁钱也不知道怎么花了,还得交给父母那里给攒着。</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感觉也是挺美的,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5.试试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穿的是用棉线布做的衣裳。花布品种有很多,如,有的布印上牡丹斗艳,有的花布印上桃花朵朵等等……</p><p class="ql-block"> 初一大早出去,跟小伙伴去比一比谁的衣裳漂亮。</p><p class="ql-block">现在经济条件提高了,可以在网上去买新衣裳。款式特别新颖,我也常在网上买衣服穿。</p><p class="ql-block"> 遥想起从前,只能当是一种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刊名书写:尹伟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散文诗》编辑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 编:李 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执行主编:苏 生 田 力 付灵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部主任:张福安 崔丽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委:王丽筠、周仙芝、王晓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彦忠 林春光 高 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投稿邮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306476368@qq.com</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526893080@qq.com</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1.14</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