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苏中军区主力团暨地方团沿革探析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旅/苏中四分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旅七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27日,红十军团从怀玉山突围出来的部队组成了红军浙南挺进师,部队有从怀玉山突围出来的1个迫击炮连、1个机枪连(已经没有炮弹和枪弹)、红21师的第五连和一些康复了的轻伤员,以及部分机关人员,共400多人。此外,闽浙赣独立师第一团的100多人也编入挺进师,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下面不设营、连,而是编成3个支队和1个师直属队,共5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5月中旬,挺进师扩编为五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至9月,挺进师发展到近1000人,建立了龙泉、遂昌、江口、浦城、松阳五县间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国民党军对我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过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进入浙闽边境,往返周旋于景宁、庆元、松溪等县,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吸引敌人,调动敌人,并开辟和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留下的第二、第五纵队,留在游击根据地内坚持作战。由于战斗频繁,得不到适时补充,部队缩小到几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后,挺进师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至年底,再次发展到一千五、六百人,活动范围扩大到台州,温州,金华,绍兴等地三十多个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挺进师获悉国共合作的消息后,粟裕率挺进师与临时党委在平阳北港会合,经过与国民党浙江当局谈判,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挺进师分散游击于浙南各地的游击队先后集中于平阳北港山门街,东南分局组织部长曾山同志来到山门街,向部队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并与挺进师领导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问题,决定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纵队”,一度称“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下辖3个中队和1个教导队,共有人员四、五百人,枪200余支,此外,吸收了温州、平阳、上海等地的一些知识青年,成立了抗日救亡学校,粟裕兼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秋,由上杭独立营等部队组成的福建军区汀连独立营在上杭矶头扩编为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下辖三个营,共有15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省军区又将宁化独立营补入九团第三营。同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武装还剩下永定、上杭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红军福建省军区独立第八团、第九团和后来入闽的红24师71团2营和团重机枪连等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24师71团2营和团重机枪连的100多人,是1935年3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从江西中央苏区带出来的。这支部队在永定县溪南区赤寨村与张鼎丞会合。4月,在陈潭秋主持下,召开了闽西地区党政军第一次会议,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了便于开展游击战争,调整了军事部署,把闽西南划分为四个军分区。闽西南第二军分区1935年4月在永定县溪南赤寨村成立,由红九团第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夏,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红九团再次分兵。一营与三营在闽粤边界饶和埔永一带分兵后,与团部直属队在团长吴胜、政治部主任赖荣传的率领下南下闽南,同年8月中旬到达平和县东部的三坪寺,与闽南红三团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营在政委谢育才的带领下,坚持在饶和埔永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保证一营顺利南下闽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红九团从闽南回师闽西,一路遭敌围追堵截,损失很大,11月,红九团又一次进入永定湖雷、小坪水地区时,由于被敌跟踪了11天,部队极度疲劳,又遭到叛徒朱森带领国民党第十师搜山部队的伏击,损失过半,团长吴胜负重伤被俘,后被杀害于龙岩。教导员张清辉带领被冲散的30多人到金丰大山,又遭敌一个营包围,再次受损。同年底,红九团在永定湖雷失利后的突围人员组成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特务大队,共有8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1日,为适应新的斗争需要,闽西南红军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抗日讨蒋军,下辖第一、三、五、七4个支队。由红九团的第一营和第三营部分人员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特务大队与永东游击队合编,组成第五支队(又称永和靖游击支队),辖两个大队共100余人,活动于永定、平和、南靖边区金丰大山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抗日讨蒋军大发展,新组建了第二、四支队。第四支队(又称永和埔游击支队)是以永定溪南独立大队为基础,以红九团和红24师71团2营5连的部分人员为骨干组成的,下辖1个大队共100余人,活动在永定、平和、大埔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闽西南地区的国共双方在龙岩城商会楼上正式签字,闽西南红军下山分两地集中,整编为闽西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下辖3个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四、五支队及永定、上杭、永东地区的红色游击队在平和县的小芦溪集中,整编为闽西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二大队,下辖第4、5、6中队。第4中队由第五支队编成(主要是红九团的一营、三营和红24师71团2营的四、六连以及永东、上杭游击队的底子),第5中队由第四支队编成,第6中队由永定、上杭两县县区武装编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王占春、冯翼飞等人领导的闽南红军游击队发展到600多人,以此为基础成立了闽南红军第三支队,下设5个大队。红军东路军抽调20多名连、排干部充实到第三支队,并支援了部分枪支、弹药。5月中旬,改编为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5个大队改编为5个连,全团共750余人。同年冬,红三团进行了第一次整编,全团整编为两个连、一个教导队和一个警卫排,共有3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初,红三团在平和县欧寮、邦寮村集中进行短期整训,进行了第二次整编,全团整编为3个连、1个教导队,共有45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闽粤边特委为开辟新游击区,决定派红三团四连政委卢家扬,带领该连40多名战士组成的精干武装,开往平和县西南部开辟乌山游击根据地。为表示必胜信心,卢家扬改名为卢胜,卢胜率领部队挺进乌山后,迅速打开局面,部队发展到近100人,1935年9月初,以该部为基础组建成立了工农红军云和诏独立营。1936年3月,独立营与潮澄饶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闽粤边红军支队(后改称闽粤边独立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闽粤边独立营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第一支队,闽南红三团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第三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6日,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兼红三团团长何鸣丧失警惕,率部集中漳浦县城接收改编,一枪未发被当地驻军157师缴了械,之后,卢胜带领20多名骨干潜出县城,重建了红三团,至年底,又发展到了3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闽西南、闽南地区的红军先后到达龙岩白土镇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闽南红三团)改编为一营,支队下辖的三个连依次改编为一、二、三连,全营330多人,闽西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二大队改编为二营,大队下辖的三个中队依次改编为四、五、六连,全营400人,团部直辖一个特务排和一个警卫班,全团9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年3月,全团向皖南集中,出发时留下六连作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留守处警卫部队(同年夏,六连北上皖南编入了军部特务营),4月,到达皖南后,先期到达的闽浙边抗日游击纵队编入该团为</span>三营,纵队下辖的三个中队依次改编为七、八、九连,全营400余人,同时,健全了团部机关,成立了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四团(一营留守军部)随第二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同年8月,以第二支队侦察连的部分老战士为骨干,新组建了二营六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以小丹阳地区地方武装吴福泽部为基础,新建了四团一营,二营五连、六连则调入新四军老三团一营,三营九连调入句容独立团,加强骨干力量。9月,第二支队特务营编入四团二营,充实建制,特务营一连(原二支队特务连,红军连队)编为二营五连,二、三连(原当涂大官圩地方武装)编为二营六连。第二支队机枪连编为三营九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陶勇、卢胜率领四团团部机关与二营,渡江北上,廖海涛率领一、三营继续留在江南敌后,坚持斗争,一营后调到皖南军部,再未归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四团在移居集地区和挺纵三团团部、一营、三营以及一个重机枪连合编,组建新四军苏皖支队,四团二营改编为一营,挺纵三团一、三营改编为二、三营,以当地游击队卢卫国部为基础,补充了一部分参军青年,加上重机枪连,编为特务大队,全支队1200余人。同年7月,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七、八团合编,七团一、二营序列未变,八团三营(原老四团三营)编入七团,全团下辖三个营、一个机炮连、一个特务连,全团1411人,轻重机枪78挺」步马枪664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团三营与如皋地方武装合编,重建如皋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随苏中军区主力部队南下天目山,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七支队,同年10月,北撤苏中后,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六十四团,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三旅七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四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军69师205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旅八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打响后,我党控制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及一个重机枪连在王澄、姚力等同志率领下,于泰州以北港口镇起义,后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五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中旬,调入第三纵队,11月,随第三纵队挺进通、如、启、海地区,年底,掘港战斗结束后,原老四团三营,编入五团,为该团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八团,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八团团部一部及一营与海启警卫团合编,组建东南警卫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营(原老四团三营)调入七团,九连分散编入七、八连,二营四、六连合编为三营九连,五连编入七团二营五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旅九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日寇占领崇明县城,江苏省委派茅珵、瞿犊等人从海门、启东来到崇明,领导当地的抗日武装斗争。茅珵、瞿犊来到崇明后,迅速把分散在崇明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组建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部队发展到了5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崇明县民众抗日总队一、二大队,奉命北撤启东。8月,总队部和特务十队亦奉命北渡长江,在通海地区以通崇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的名义开展抗日活动,随后在久隆镇与先期北撤的两个大队会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底,改称崇启海常备旅,所属部队改编为六团、旅属特务营,年底,掘港战斗结束后,改称苏北第四区第三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九团,同年8月,该团主力地方化,与南通独立团合编,组建南通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军区特务四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2月,以南通警卫团为基础,组建苏中军区特务四团,三旅特务营改编为一营,南通警卫团二营改编为二营,抽调如皋警卫团四、九连改编为三营七、九连,抽调南通警卫团八连改编为三营八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一营调回旅部,又重建了一营,抽调如皋警卫团一连改编为一营一连,抽调南通警卫团特务连一个排、苏中四分区专署警卫排、三旅警卫排合编组建一营二连,抽调东南警卫团一连改编为一营三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随苏中军区主力部队南下天目山,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八支队,同年10月,北撤苏中,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六十六团,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三旅八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三十五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军69师206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通警卫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0年12月,江苏省第四区游击指挥部政治部警卫营、通东地区抗日特务队,合编组建南通县独立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南通县独立营扩编为南通县独立团,下辖2个营5个连,同年4月,江苏省第四区指挥部南通保安旅一团一营编入,改称南通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8月,三旅九团与南通独立团合编组建警卫团,团部以九团团部为基础组成,九团部队改编为一营,南通独立团部队编为二、三营,全团1600余人,11月,该团抽调五个连为骨干,组建了石港、金沙、余西、三余四个自卫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南通警卫团一营上升改编为三旅特务营,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全团1145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2月,以该团主力为基础,组建苏中军区特务四团,以留下的三营为基础,重建了南通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改编为苏中四分区特务三团,11月,改称华中一分区特务三团,1946年2月撤编编入华中一分区特务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如皋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如皋县警卫中队、盐民自卫队、掘港区队,以及收编的江苏省保安五旅一部合编组建如皋警卫团。下辖3个大队(营),全团600多人,步枪300多支。同年8月,日伪军进行大扫荡,警卫团发生叛逃事件,加之连续战斗失利,名存实亡。同年11月,重建如皋县警卫团,对外称如皋县自卫总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三旅七团三营编入如皋警卫团,全团下辖3个营8个连,832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该团进行精简整编,抽调一个连上升编入七团,之后取消营建制,直辖5个连和1个特务连,全团727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新三旅八团,同年11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六十一团,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一旅二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师二十九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军67师200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东南警卫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以海门警卫团、启东警卫营为基础,合编组建海启警卫团,全团500余人,170余支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八团团部机关一部分和一营与海启警卫团合编,组建成立东南警卫团,全团下辖3个营10个连,共1367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该团进一步精简整编,抽调4个连队上升编入七团,之后取消营建制,直辖5个连1个特务连,共685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团1945年后,建制沿革比较分散,待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本上确定该团一营上升编为苏中军区特务营,1945年11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特务营,1949年2月,改编为29军86师258团一营(第29军史17页),该团二营参与组建华中一分区特务二团(待查),1946年5月,抽调一个营参与组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一旅一团(第23军史185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四分区特务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以三旅特务营(原南通独立团一营)为基础,抽调通西独立营、东南自卫总队两个区队,合编组建苏中四分区特务团,后改称苏中四分区特务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新三旅七团,11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五十九团,1946年9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三十一旅九十二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九十二团,1949年2月,改编为29军85师254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