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苏中军区主力团暨地方团沿革探析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旅/苏中二分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旅四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6月,湘赣省军区牛田军分区独立营、红十七师伤愈的伤病员、地方赤卫队合编组建湘赣省军区红军独立五团,改编时,原准备将红五团和赣南红四团合编为红六军团的十九师参加长征。红五团于11月从湘赣边向赣南挺进,拟与红四团会合后进行西征,当打到两广边界时,因没追上红六军团,且又遭两广军队层层堵击,部队损失很大,剩下不足二百人枪,随即折回湘赣边区,依托武功山、柑子山、九龙山一带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湘赣边与中央联系的唯一的一架电台在战斗中遭受损失,就此失去了中央的直接领导。同年6月,红五团从两广折回到攸、莲、萍湘赣边界时,只剩下不足二百人(第一连有六十多人)。湘赣边其它各独立团也遭重大损失只剩下少数人员,最多的红三团也不足半个连。7月,原湘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谭余保同志挺身而出,联络四十多名游击队干部,在莲花县棋盘山召开会议,集中力量展开了反动摇斗争,总结失败教训,会议决定成立以谭余保为书记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组建以曾开福为司令员的游击司令部。湘赣边区游击队司令部收拢了失散的人员,以红五团为基础,重新整编为六个大队(大队相当于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又将六个大队编为两个游击支队,由省委和游击队司令部率一个支队在鄱县、茶陵、攸县、醴陵地区;另一个支队由(原红三团团长)刘培善同志率领,在莲花、永新、萍乡、安福、宜春地区。两支力量,背靠背展开活动,经过一年左右的艰苦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后,皖南地方党组织受方志敏同志指示,以一个侦察营为骨干和闽、浙、赣边地区游击队三百余人组建皖南独立团,坚持该地区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以皖南独立团与分散在皖浙赣地区的游击队,合编组建皖浙赣独立团,皖南独立团编为一、二营,各地区游击队编为三营,共约八百余人。到年底,整个皖浙赣地区的游击武装发展到了三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西安事变后,皖浙赣边地区,由于敌人封锁严密等原因,一时不易了解全面局势,对新的困难估计不足,未作充分准备,使省委和独立团陷入敌人重围之中,遭受严重损失。关英、熊刚等负责同志被冲散,边区组织只剩下李步新为首的皖赣特委,皖浙赣边游击队只保存了三百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赣粤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特委副书记杨尚奎率领赣粤边游击队五百余人挺进油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根据地逐步发展到北山和南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留在中央苏区的红二十四师,在当时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的影响下,并没有及时转入游击战争,遭受重大损失,最后只有项英、陈毅同志率少数人化妆突围,到了油山根据地。之后,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与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率突围部队三百余人,也来到了油山,当时,赣粤边地区游击队达到了一千余人。不过,经过敌人两次清剿,减员不到三百余人,赣粤边游击区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协议后,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除留下一部分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外,其余开始集中整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冬,湘赣边地区的游击队,到江西省莲花县拢上、神泉集中,赣粤边地区和桂东地区的游击队,到江西省大余县池江地区集中,皖浙赣边地区的游击队,到江西浮梁(现景德镇市)瑶里集中。游击队集中后,先按我方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达成的协议,改称为“江西抗日义勇军”,在集中地区进行两个多月的整训和扩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奉命开赴皖南岩寺,经一个月左右时间的长途跋涉,于1938年3月中、下旬,先后到达安徽歙县岩寺西北潜口地区集结。遵照党中央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下辖三个营,湘赣边游击队编为第一营,下辖三个连;赣粤边游击队编为第二营,下辖三个连;皖浙赣边游击队编为第三营,下辖三个连;桂东游击队分别编入第二、三营各连,全团一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二团挺进江南敌后,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7月,渡江北上到达吴家桥地区,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二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1942年9月,苏中军区精简整编,二旅五团一部编入四团,全团下辖三个营、机枪连、特务连、侦通连、警卫排,共2000余人。同年12月,四团随二旅教导大队、兴化独立团、盐城警卫团各两个连,渡江南下,进入苏南茅山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二旅与十六旅合编,四团改称十六旅四十八团,1945年1月,该团随苏中主力部队进入浙西天目山,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一支队,1945年10月,北撤东台,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四十八团,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四十八团,1949年改编为24军70师210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旅五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以新四军第一支队特务营、独立营合编组建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六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支队特务营,是老一团原二营。叶飞率领老六团东进时,为了充实该团的力量,从特务营抽了两个连由营长梁金华带领编为六团三营随往。剩下的原老一团二营六连与吴甲寅、朱春苑等领导的金坛西北抗日游击支队合编成第一支队新的特务营。组建新六团时,又改编为该团一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支队独立营,是早期收编的许维新的部队。许维新是个旧军人,江南沦陷后,他组织了一支游击队,经常在句容、溧阳、溧水交界一带地方活动。一支队进入茅山地区以后,陈毅对这支游击队很重视,派柴荣生、杨汉林等做许维新的工作。经过争取,于1938年8月将这支游击队收编为独立营,许维新当营长。为了加强对该营的争取和改造,支队部先后派杨汉林、吴嘉民担任该营副营长,掌握这支部队。还派了一些连排骨干,并将原支队特务连编为独立营一连,改编为新六团二营时则为二营四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六团建立起来以后,仍在茅山地区活动,而且正式番号仍是新四军第六团,代号仍是“良团”。但为了区别起见,支队司令部将东进的叶飞部称为老六团,而将新建的段焕竞部称为新六团。全团下辖一、二两个营,各营都是两个战斗连队,一营辖一、三连,二营辖四、六连,共六百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北渡长江前,将“四县(镇江、句容、丹阳、金坛)抗敌总会”武装和苏南特委的特务连,分别编给第一营和第二营,渡江时又将丹阳独立支队改编为第三营,充实了建制,全团下辖3个营9个连,共约一千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7月,北渡长江到达吴家桥地区,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六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二旅五团,1942年10月,该团缩编为五个连,编入二旅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旅六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下旬,苏北指挥部三个纵队在陈毅,粟裕统率下,东进黄桥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一进军中,九团协同其他部队在泰兴姚家岱歼灭阻拦我军的顽常备八旅,接着又在黄桥、古溪歼顽保四旅一部,连克黄桥、古溪等地。此时吕平奉命调新建部队工作,贺国华接任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3日,韩顽调集重兵进攻黄桥,九团配合兄弟部队奉命出击顽保安一旅,团长徐绪奎指挥部队于营溪发动猛攻,突破顽军阵地,共歼该旅两个团。徐绪奎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全团指战员深为悲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绪奎牺牲后,由李忠明接任团长。9月13、14日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姜堰,全歼顽保九旅,粉碎韩顽封锁断我粮源的阴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韩顽又调八十九军李守维部等二十六个团共三万余人进攻黄桥。九团又和兄弟部队一起,在陈、粟首长指挥下,打垮了韩顽进攻,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战斗中三营营长除剑雄英勇牺牲。12月底,还参加了有名的曹甸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九团改编为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长张日清、政委罗维道、参谋长刘史明、政治处主任贺国华。从此,该团又走上了新的征途。同年4月,六团二、三营先后参与组建了苏中二分区兴化独立团。(29军军史记载,1941年4月,六团团部机关一部分率两个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苏中二分区兴化独立团,同时24集团军军史中,六团又参加了1941年4月后的多次战斗,不排除这一时期,六团与兴化独立团属于“一套人马两块招牌”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六团精简整编,一营改编为二旅(苏中二分区)特务营,团部机关率二营、三营编入兴化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军区特务二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苏中二分区特务营(二旅六团一营)与东台独立团大部合编组建苏中军区特务二团,同年12月,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南下天目山后,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一支队,同年11月,北撤涟水,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一旅二团,1949年改编为20军58师173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兴化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以二旅六团二营为基础,并上升了些地方武装,组建成立兴化独立团,同年6月,六团三营也并入了兴化独立团,全团扩建为三个营一个特务连,同年11月,该团一营改编为淮宝支队,挺进兴(化)、高(邮)、宝(应)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根据第24集团军军史记载,六团一营也同一时期,担负了开辟兴、高、宝地区的任务,但是一营是没有并入兴化独立团的,不排除这一时期,六团与兴化独立团属于“一套人马两块招牌”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另外组建了兴化警卫团,警卫县级机关,同年9月,苏中主力地方化,六团二、三营正式并入兴化独立团,同年12月,该团团长刘史明率三营两个连,南下苏南。兴化警卫团并入该团,充实建制,全团下辖三个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苏中二分区撤销,该团调为苏中分区兴化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兴化独立团与苏中军区新编第七纵队(江苏省保安三旅副旅长胥金城率第二总队两个营起义部队扩编组建)合编,使用新七纵番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改编为苏中一分区特务一团,同年9月,改称苏中军区新二旅四团,同年11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五十七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调入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编为八十七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野十二纵三十旅八十七团,同年3月,调回华野十一纵,仍称八十七团,同年5月,改编为华野十一纵三十二旅九十四团,1949年改编为29军86师256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东台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以东台县警卫大队为基础,扩充东台独立团,全团700余人,下辖5个大队。同年9月,该团上升编入二旅五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以东台县游击第一营为基础,重建了东台县独立团,同年9月,苏中军区部队主力地方化,苏中二分区直属队一部、五团二营编入充实该团。同年11月,苏中二分区泰东警卫团编入该团,扩编为7个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该团主力上升,组建苏中军区特务二团。同年11月,苏中二分区撤销,该团余部与台北独立团一部合编组建苏中四分区独立团(《原台北独立团的建立与发展》一文提到当时一部分战士害怕上升为分区独立团,会调到外地打仗,为了稳定战士思想情绪,番号仍称东台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台独立团抽调三个连组建一营,台北独立团抽调三个连组建二营,台北县两个区游击连与东台县四个区游击连合编组建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夏,改编为苏中四分区特务二团,同年10月,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三团,同年11月改练新四军第一纵队二旅六团,1949年改编为20军59师177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台北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1年11月,成立台北行署时,组建了行署警卫连,1942年1月,以警卫连为基础,抽调部分区游击连人员,组建台北游击营,全营4个连(特务连、7、8、9连),但只有不到200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台北县成立后,以在台北地区保卫江淮印钞厂的一旅二团三营为基础,加上台北游击营,合编组建了台北独立团,二团三营编为一、二、三连,台北游击营编为四连。同年8月,二团三营调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苏中税警团的一个营精简整编为一个连,以该连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台北独立团,下辖两个连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台北独立团发展到7个连,800多人。之后该团一部与东台独立团合编组建苏中四分区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期沿革同上。(第24集团军军史第103页,提到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后,二旅六团曾抽调两个连队与台北独立营合编组建台北独立团。但是《大丰党史资料·第一辑》中,曾担任台北独立团闭长的彭寿生的回忆文章,以及《大丰文史资料第1-2辑》中的《原台北独立团的建立与发展》一文,都没有提到二旅六团的连队,参与组建台北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泰东警卫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新四军第一师特务营,与泰东县地方武装合编组建苏中二分区泰东警卫团,1942年8月,苏中主力地方化,一旅三团并入泰东警卫团,同年11月,泰东警卫团编入东台独立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