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苏中三分区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苏中军区主力团暨地方团沿革探析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旅/苏中三分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旅一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9月14日,福安县委发动了兰田暴动,成立了闽东第一支革命武装一闽东工农红军游击第一支队。1934年1月,闽东党组织根据斗争需要,把分散在闽东各地的多支游击支队,集中改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二团和独立十三团。同年10月,以这两个团为基础,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在闽东的伤病员及部分枪支弹药,合编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下辖三个团,1935年6月,三个团改编为三个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北上皖南,同年11月,调归第一支队领导,东进苏南茅山地区,1939年4月,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二路(相当于团),挺进苏南东路,同年11月,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团,1940年7月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一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一团,1942年9月,一旅一团、二团合编为苏中军区三分区一团,一团二营主力地方化,并入泰州独立团,一团三营一部与泰兴警卫团合编组建泰兴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改编为新四军教导旅一团,1945年4月南下天目山后,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支队,1945年10月北撤苏北涟水,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一旅一团,1949年2月,改编为20军58师172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旅二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大革命时代入党的管文蔚,在家乡组建了丹北地区第一支抗日自卫团——倪山自卫团。1938年2月,管文蔚以丹北各乡、村迅速发展起来的自卫团为基础,在访仙桥成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同年5月,把访仙、山塘、靖河、虞巷河、竹林和春塘等地自卫团的基干队集中起来,组建了第一大队,直属总团指挥,下辖两个中队。5月下旬,以收留下来的原国民党连长方均等三十四名散兵游勇,又抽调自卫团基干队约百余人,编为二大队,不久,又以梅嘉生领导的抗日自卫团为基础,扩建为第三大队。这时,总团武装已初具规模,控制了整个宁沪铁路北丹阳大部地区、镇江、武进、扬中一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改编为丹阳游击纵队,同年9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带领20多名军政干部编入丹北游击纵队整训部队,后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归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挺纵下辖三个大队扩充整编为第一、二、三支队,年底,又以挺纵警卫连、贡夏家、朱家圩一带的自卫武装组建第四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企图投靠韩德勤的第二支队司令方钧的计划被发现,挺纵一、三、四支队在新四军老二团主力配合下,将第二支队缴械,人员分散补充其他支队,之后以挺纵警卫排到江南招兵重新组建了第二支队,同年10月,在扬中八字桥与叶飞率领的江抗会师合编,仍使用挺进纵队番号,挺纵一、四支队合编组建挺纵三团,挺纵二、三支队合编组建挺纵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挺纵三团与渡江北上的陶勇部,合编组建苏皖支队,同年7月,挺纵四团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四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二团,1942年9月,一旅一团、二团合编为苏中三分区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团一营、二营改编为一团二营、三营,二团三营到如皋、兴化地区发展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旅三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四旅特务团副团长陈宗宝率部起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旅一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三团主力地方化,并入苏中二分区泰东警卫团(此时的一旅三团,是一旅部队挺进江高宝地区后新发展起来的,与之前的一旅三团亦有区别),1942年11月,泰东警卫团并入苏中二分区东台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三分区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以三分区特务营、古溪、珊湖区游击大队,合编组建苏中三分区独立团,共约6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该团抽调一个连,由团长陈宗宝率领,下放编入靖江独立团,又抽调一部下放编入如西独立团,余部改编为三分区特务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军区特务三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苏中三分区将主力地方化到泰州、泰兴的红军连队全部集中起来,奉命组建苏中军区特务三团。泰州独立团一营编为特务三团一营、苏中三分区特务营编为特务三团二营、泰兴独立团七连、九连和如西独立团的一个连编为特务三团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七纵五十五团,1946年9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七纵三十一旅九十一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十一纵三十一旅九十一团,1949年2月改编为29军85师253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泰州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苏中三分区委派吴立批、江潮率领一个连到泰县,与泰县警卫连合编组建泰县警卫团,同年秋,该团与如西警卫团合编组建如泰警卫团,同年12月,该团主力上升编入一旅二团,留下的一个连与县区游击队,合编组建泰州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一旅一团政委曾如清带领一团二营(新四军老六团二营)并入泰州独立团为一营,原泰州独立团编为二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车桥战役结束后,泰州独立团主力上升编入苏中军区特务三团,县委以留在泰州的团部机关和二连一部为基础,抽调全县各区队,组建了新的泰州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5年8月,与泰兴独立团合编组建苏中军区新</span>一旅十四团,同年10月,改称苏中军区独立旅三团。1946年5月,该团与华中野战军六纵五十四团两个营合编组建华中野战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1949年改编为24军72师216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泰兴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泰兴县委组建泰兴警卫团,以县委一个直属特务连和城黄路北的几个区队合编组建一营,城黄路南的几个区队组建三营,之后,又以蒋华区区队为主体扩编组建二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与靖江县警卫团合编组建靖泰县警卫团。11月,全团上升编入一旅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以泰兴各区游击队和农抗会积极分子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县独立团,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一旅一团三营七连和九连的1个排下调加强泰兴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一旅一团下调的七连、九连上升编入苏中军区特务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该团大部与泰州独立团合编组建苏中军区新一旅十四团,后期沿革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紫石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党组织委派汤景延到通海一带发展队伍,之后在海门发展组建了通海自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春,通海行署主任兼崇明县县长茅珵以在启海地区坚持斗争的沈仲彝等少数部队为基础,讯速扩军,在启东组建成立了崇明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崇明警卫团编入通海自卫团,执行“汤团行动”,打入汪伪系统中,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同年10月,完成了163天潜伏任务的汤团,重归新四军,编入“联抗”,整编为“联抗”第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联抗”部队番号撤销,该团改编为苏中三分区紫石县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改编为苏中三分区特务六团,同月,与苏中三分区特务一营合编组建苏中军区新一旅十二团,10月,改称苏中军区独立旅二团,1946年5月,该团与华中野战军六纵五十四团一个营合编组建华中野战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三团,1949年改编为24军72师215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靖江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中共靖江县委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回十余支枪,组建了县警卫中队,月底,扩编组建了县警卫大队,县警卫大队辖3个中队,共约百人。同年11月,大队副拉走两个中队大部分人枪叛变,投靠汪伪暂编十九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县委在县警卫大队的基础上建立县警卫团,县警卫团辖1个特务连、2个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靖江县警卫团奉命与泰兴县警卫团合并,组建靖泰县警卫团,后上升编入一旅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委以留下的特务连为骨干,以各区乡的抗日自卫队为基础,加上收编的地方杂牌武装及反正过来的伪军,建立靖江县抗日自卫总团。县抗日自卫总团辖1个特务连、2个大队(靖西、靖中)、3个游击大队(收编武装)、1个独立营(伪军反正)。三个游击大队与独立营均先后叛变解体。同年9月,县抗日自卫总团改称县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苏中主力部队地方化,苏中三分区独立团抽调一个连编入县独立团,县独立团原来的3个连队编为区游击队。同年秋,县独立团设营建制,营辖3个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苏中三分区抽调的连队回调,县独立团营建制撤销。同年秋,县独立团又发展到2个营5个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靖江独立团大部与如西独立团合编组建苏中军区新一旅十三团,同年10月,调离新一旅,改编为华中一分区特务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以该团团部及两个营为基础,与东南警卫团抽调的一个营,合编组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一旅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师二十八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军67师199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如西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组建如西自卫团,同年2月,改编为如西警卫团,同年秋,该团一、三营与泰县警卫团合编组建如泰警卫团,之后上升编入一旅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团二营留下组建了如西自卫总队,同年9月扩编为如西独立团。1942年9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三分区独立团抽调一部,调入如西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该团大部与靖江独立团合编组建苏中军区新一旅十三团,后期沿革同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