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四军第1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从苏中到浙西</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鹏飞),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和特务营。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和特务营。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特务营。11月,叶飞任副师长,仍兼第一旅旅长和政治委员。1943年2月,刘先胜任师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0月28日,新四军第六师师部率第十八旅,遵照军部指示撤出苏南“清乡”区,向长江以北转移,年底到达苏中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1942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第六师归第一师指挥。此时刘炎因病休息,谭震林任第一师政治委员(未到职)。10月26日,第一师和第六师领导机关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并兼政治委员。12月31日,第一师派第二旅南渡长江,到溧水县里佳山与第六师第十六旅会师,以加强苏南的抗日力量。1943年1月16日,两个旅合编为新的第十六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坚持苏中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26日成立了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一师兼,辖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和联抗。后来又增加了第一军分区和在苏南的第五、第六军分区。苏中军区成立后,第一师在3个旅中各留一个主力团,即第一、第四、第七团,将其余主力分散加强地方武装,使苏中各县都有了子弟兵团。联抗所辖部队也于1944年10月编入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军分区1942年3月成立。领导机关由第十八旅兼。司令员温玉成(后刘先胜),政治委员温玉成兼(后李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刘飞(后刘文学)。先后辖江都独立团,高宝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宝应独立团,兴化独立团。1945年6月,第十八旅不再兼军分区,重组第一军分区领导机关,司令员黄逸峰,政治委员陈时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军分区1941年11月成立。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向明,副司令员乔信明、梅嘉生,政治部主任李干辉。1942年9月第二旅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同年12月第二旅南下,重组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司令员梅嘉生,政治委员陈时夫,参谋长吴光明,政治部主任刘文学(后彭冰山)。第二军分区先后辖东台独立团,台北独立团,兴化独立团,泰东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军分区1941年4月成立。领导机关由第一旅兼。司令员陈玉生,政治委员叶飞,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阮英平。1945年4月第一旅南下,重组第三军分区领导机关,司令员陈玉生,政治委员许家屯,副政治委员李干辉,参谋长杜屏。第三军分区先后辖泰州独立团,泰兴独立团,靖江独立团,如西独立团,紫石独立团,特务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军分区1941年3月成立,是苏中最早成立的军分区。司令员季方,政治委员向明,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陈同生。1942年10月第三旅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吉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后符确坚)。1944年12月第三旅南下,重组第四军分区领导机关,司令员兼参谋长张震东(后梅嘉生),政治委员卢胜(后洪泽),政治部主任符确坚。第四军分区先后辖南通警卫团,如皋警卫团,启海警卫团,东南警卫团,东台独立团,特务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军分区1944年11月成立。司令员韦永义,政治委员金柯,参谋长刘德胜,政治部主任胡文杰。辖武进、丹阳、镇江、扬中、澄西5县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军分区1944年11月成立。司令员包厚昌,政治委员钱敏,副司令员薛惠民。辖常熟、太仓、沙洲、锡东、锡北、吴县6县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中军区还有一支“海军”。1942年11月组建海防团。1943年扩建为海防纵队,负责渔场巡逻、海上运输和组织渔民抗日。司令员陶勇兼,副司令员陆洲舫,参谋长崔德耀。辖第一、第二、第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准备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并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共中央于1944年8月至11月间作出了新四军发展东南的部署。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和特务第一、第四团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西长兴县,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参谋长刘先胜。辖3个纵队两个军分区。4月7日,叶飞率第一旅组成的教导旅南下,与苏浙军区会合。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教导旅改编为第四纵队。同时,在浙西成立了第三军分区。8月,苏中军区第五、第六军分区也划归苏浙军区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由第十六旅改编。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和独立第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由浙东游击纵队改编。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副司令员张翼翔,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仍辖第三、第四、第五支队和淞沪支队、金萧支队。7月11日,国民党挺进第五纵队起义,改编为第二纵队第二旅,张俊升任纵队副司令员兼旅长,王仲良任旅政治委员。同时,第三、第四、第五支队编为第一旅,张翼翔兼旅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编。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彭德清。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由南下的教导旅改编。司令员廖政国,政治委员韦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熊兆仁(后钟国楚),政治委员陈光。辖独立第一、第三团,江宁、句容、茅山、横山、溧阳、溧高、宣当7个县总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陈立平(后张彦),副司令员杨洪才。辖独立第二团,太湖、金坛、宜溧、武宜、广德、郎溪、长兴7个县总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贺敏学,政治委员周林。辖特务团和安吉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粟裕南下后,叶飞任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叶飞南下后,重组苏中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第一旅旅长陈玉生,政治委员李干辉,副旅长饶守坤。第二旅旅长胡炳云,政治委员陈时夫。第三旅旅长张震东,政治委员卢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一师组成时共1.3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苏中、苏南、浙西,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对日反攻时,已发展到主力3.1万余人,地方武装6000余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