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焦山一日游

毛节维

<h1>江苏镇江焦山风景区,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今天我们将踏上这段精彩的一日游之旅,探寻焦山风景的独特魅力。来到旅客中心,只见门头上“焦山”二字笔力厚重、字体刚劲 ,是被称为新四军的大才子李一氓先生所提写。他的书法韵味十足,隽秀舒朗。</h1><br> <h1> 旅客中心大门两边楹联写有:“古刹藏春,山擎万佛琉璃塔;大江浮玉,碑刻六朝瘗鹤铭。”这副楹联充分把焦山的特色体现出来了,楹联扁额配之书法,让我感觉到焦山风景区有了灵魂。</h1> <h1>焦山是万里长江中一个四周环水、可供游客登山观光的岛屿,我们从旅客中心坐游船登岛观光。迎面看到“焦山欢迎您”牌子便立刻打卡留影,让美好的身影定格在画面中。我们知道焦山因形似碧玉浮于江面,故有“江中浮玉”之称。焦山历史悠久,古时称樵山,后因东汉名士焦光在此隐居而被改称为焦山。</h1> <h1>码头不远处就见到宏伟的石牌坊,巨大的石牌坊呈四柱三门,飞檐翘角,门楣上镌刻着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吉祥而又寓意深刻的图案,坊额上提有四个金色大字“焦山胜境”,系茗山法师所书。两旁两副楹联“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江音尽是广长舌;天色月光色塔色云树色山色无非清净身”和“云影山光天接地,风平浪静月沉江”也是茗山法师题写,楹联蕴含佛理禅机,意味深长。</h1> <h1>茗山法师(1914-2001)江苏省盐城西乡人氏,自幼随母信佛,20岁就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戒,民国22年考入焦山佛学院第一届肄业。茗山法师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他为定慧寺的恢复、律宗第一山的传承、灵山大佛的建造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请欣赏我在石牌坊前拍摄的视频:</h1> <h1>从我拍摄的下面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到,石牌坊柱脚内侧刻有“此石牌楼全部资金由金山江天禅寺慈舟大和尚襄助”字样。慈舟法师(1915-2003)是金山寺方丈、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焦山胜境”石牌坊前拍照留影。</h1> <h1>石牌坊背后有一座雕刻精致的青砖大照壁,上刻“庄严国土”四个大字,这在佛教寺院是常见的。此“国土”是净土、 净域之意,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h1> <h1>青砖大照壁背面刻“利乐有情”。此为佛教的重要理念,劝谕人们要回归本心净土,心存慈悲,与人为善。</h1> <h1>定慧寺原名普济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是镇江最古老的寺院。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在此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改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h1> <h1>“庄严国土”照壁两边是“吉祥”、“如意”两座拱桥。过桥是山门殿,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师题写。殿中门前两旁有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系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先生所写,显得古朴典雅。廖伦是四川巴州(今四川之平昌县)人,廖伦爱好指点江山,题词作对,擅长书法。</h1> <h1>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显赫地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门殿<br></h1> <h1>方形平台东侧和西侧建有钟楼和鼓楼。</h1> <h1>我们知道寺庙里一般都有钟楼和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寺庙都有“晨钟暮鼓”的司时制度,也就是用钟鼓来报时。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起床、睡觉、吃饭等都是以钟声作为信号。如果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则钟鼓齐鸣,用来表示尊重、恭敬。</h1> <h1>走过山门殿,迎面并列三座石桥,中间是定慧桥,两侧各建有一座精美的四角攒尖顶亭子的亭桥,东侧为焦公亭,西侧为茗公亭,分别为纪念隐士焦光和定慧寺前方丈茗山法师。</h1> <h1>为纪念定慧寺前方丈茗山法师而建的茗公亭。</h1> <h1>纪念隐士焦光的焦公亭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h1> <h1>我在此留影可以远望山顶宝塔,近可看到河对岸老的山门殿,老山门殿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三百多年了,门前一对石狮是明代遗物,弥足珍贵。</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定慧寺外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h1> <h1>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由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在寺内创建。大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莲花宝座上,面容和蔼慈祥、庄严肃穆。大殿两旁分别排列着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h1> <h1>大殿前有两株树龄500年的明代银杏树,高大参天,虽然历经风霜,却仍然挺拔繁茂。</h1> <h1>银杏古树旁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内置乾隆书碑一块,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该碑系乾隆于四十五年(1779)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写,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故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h1> <h1>镇江是一座浪漫之城。甘露寺,是刘备会见吴国太、智赚美人孙尚香之处 ,金山寺,法海幽禁许仙、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早已奠定了镇江在人们心中的浪漫之城形象; 焦山定慧寺,则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定情之地。据正史所载,民国16年。蒋介石、宋美龄相约焦山,双宿双栖于焦山枕江阁,10 天里共谱鸳鸯曲。令人遗憾的是枕江阁今已不复存在,据说抗战时期蒋宋居住过的枕江阁被日军炮火击毁。根据当年无碍老和尚的叙述,蒋介石虽然信奉佛教,但宋美龄却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此两人在寺中10日并未烧香拜佛。而是蒋介石每到一处景致,总能以一番说辞逗得宋美龄开怀而笑。除了游山玩水谈情说爱,蒋介石更带着宋美龄尝遍江鲜美食,其中最着名的当属至今仍是天下美味的焦山鲥鱼。其味鲜美让宋美龄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br></h1> <h1>茗山法师纪念堂~茗山纪念堂位于焦山定慧寺旁,总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纪念堂设有两个展厅,主堂供奉法师铜像,生平事迹展厅分为图片、实物、影视展厅三部分,共展出400多幅图片以及茗山文稿、手书佛经、诗词集及工作笔记等200件实物资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留下遗憾。</h1> <h1>再见往东走,看到亭阁门楣上刻有“鹤隐浮玉”四个大字~鹤隐浮玉,含隐王義之的仙鹤夭折于焦山之传说。</h1> <h1>透过亭阁可见圆通桥和鹤隐桥,高低错落横跨河面,一副江南美景映入眼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景如画,美不胜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圆通桥旁拍照留影</h1> <h1>曾经的乾隆皇帝焦山行宫,“焦山行宫”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不过原房舍已毁于战火,现在的都是新修的,由佛学院使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苑</h1> <h1>江苏佛学院和焦山佛学院所在地</h1> <h1>焦山自古以来就是江防要地,焦山与象山、圌山、江都都天庙三处炮台略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南京,扼守着长江航道。</h1> <h1>焦山古炮台位于焦山东麓,八座炮台呈马蹄形排列,炮口面对大江,炮台用优质的材料和方石为台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h1> <h1>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设立焦山炮台。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攻占吴淞炮台后直逼镇江和南京,在镇江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面对70余艘敌舰,1万2千余名敌军,725门大炮的猛烈轰击,副都统海龄率领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h1> <h1>请欣赏我拍摄焦山古炮台的视频:</h1> <h1>离开焦山古炮台,来到与西安碑林齐名的焦山碑林,早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焦山就修建了宝墨亭收藏碑刻, 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h1> <h1>焦山碑刻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珍贵文物,更是书法爱好者的所爱。1937年,侵华日军攻陷镇江,一支由专家组成的日本“金百合计划”行动组直奔焦山定慧寺,妄图搜寻垂涎已久的书法瑰宝《瘗鹤铭》残碑,将其掠夺回日本。幸喜定慧寺众僧早有准备,将残碑藏匿,日本人一无所获,只好悻悻离去。</h1> <h1>“兰亭”内收藏有明刻米芾临《兰亭序》,原收藏于归安吴云二百兰亭斋,同治年间移置焦山。</h1> <h1>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br></h1> <h1>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h1> <h1>《瘗鹤铭》是焦山碑林最有价值的宝物,专门辟出一座殿堂来陈列。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h1> <h1>来到往山顶去的脚下,由此上山可以达到万佛楼,由于时间和体力原因未能上山,有点遗憾。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h1> <h1>据了解,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塔院大门两旁墙上“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进士胡瓒宗手笔。 万佛塔一至七层供奉着一万余尊佛像和菩萨像,名副其实。第一层:地藏王菩萨2400尊;第二层:观音菩萨1600尊;第三层:普贤菩萨1500尊;第四层:文殊菩萨1400尊;第五层:药师佛1300尊;第六层:阿弥陀佛1000尊;第七层:释迦牟尼佛860尊。</h1> <h1><p></p></h1><h1>离登山口不远处看见一座小山包,或者说是块大石头,上面长了些树。但就是这块大石头居然是“名山”,惹得我特地来看它,这大概是天下最小的名山罢。它的出名,是因为李白为它写过一首诗《焦山望松寥山》。诗的原文:“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李白想象特别丰富,看到眼前小山包体会出“碧霄”的感觉来。</h1><br><p></p> <h1>沿着栈道往前走,江边巨大石头吸引我的眼球,在此留影。</h1> <h1>顺着江边山路,很快来到位于焦山西麓的路旁三诏洞,又名焦公洞。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顺治十年(1653年),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h1> <h1>东汉末年,焦光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汉灵帝闻其贤,三次下诏邀其出仕,他看出了东汉气数将尽,“三诏不起”婉拒。</h1> <h1>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h1> <h1>来到浮玉岩,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h1> <h1>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的陡岩峭壁上,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h1> <h1>隶书“松鹤精神”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h1> <h1><p>镇江焦山一日游匆匆结束了,给我的感觉是人文遗迹众多,这里曾是清乾隆帝的行宫,民国蒋宋的定情之地,郑板桥的读书之处,苏轼、米芾和王羲之等先后登过焦山小岛。焦山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我留下了无穷雅趣。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会再次踏上焦山风景区,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p>请欣赏我拍摄的视频:</h1> <h1>2025年1月17日完成修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