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游(7)抚远乌苏镇

南海剑锋

<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华夏大地上,隐藏着许多神秘而独特的小镇。这些小镇不大,但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抚远东极广场旁有一个乌苏镇就特别有意思。它地处乌苏里江畔,是我国东方第一镇,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每逢夏至时节凌晨2点多钟,当大多数国人还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之时,这里的天空已经被晨曦染成了一片金黄。而到了下午 3 点多,太阳又早早地落下,整个小镇陷入宁静的夜幕之中。</p> <p class="ql-block">  乌苏镇很小,小得全镇只有一户人家,也只有一个男性,平时他喝酒都找不到一个划拳的朋友。这恐怕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不过,乌苏镇虽然是最小的小镇,却有我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每年的捕捞季节,大量的渔民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在这一段乌苏里江上辛勤劳作,他们总能满载而归,捕获到大量的大马哈鱼。</p> <p class="ql-block">  乌苏镇是我国边陲小镇,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每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给全国人民拜年的东方第一哨就在这里。这是我国大陆最靠近东方、最早见到日出的哨所,战士们每天在这里迎接太阳升起。</p> <p class="ql-block">  乌苏镇原名“窝鸡口”,据说因渔船在镇后的小河子避风而取的名。据抚远县志介绍,民 国十年有军队在此驻防,起名乌苏镇,引乌苏里江前两个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乌苏镇历史悠久,开始只有几户游民,开江而聚,封江散伙,不种一禾一木,披星早出,日落不归。捕鱼也卖也吃,煮熟也吃生也吃。</p> <p class="ql-block">  清初这里已是乌苏里江三大重镇之一,设有警察分所和税征分局,纷至沓来的朝鲜人和俄国人曾使小镇热闹非凡,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乌苏镇商号已有9家,杂货店10多户,还有烟馆、邮局,镇上人口1500多人。镇上建筑也多为俄式,当时乌苏镇也算是东方边疆的贸易重地,号称东方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9月6日苏军向乌苏镇发起进攻,我国东北军第九旅四二团二营2个连的官兵奋起反抗,最后寡不敌众,我国守军百余人全部阵亡,乌苏镇在苏军的铁蹄下成为一片废墟。从那以后乌苏镇风光不再,甚至沦落到只有一户人家,一位男士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  不过如今这个乌苏镇只是一个地名,并非建制镇,其隶属于2018年新成立的黑瞎子岛镇南岗村。而行政建制的乌苏镇是2014年由抓吉镇更名为乌苏镇的,距离这里还有上10公里。</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3日早上,我们从东极广场看日出后就驱车来到了乌苏镇。</p> <p class="ql-block">  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我们在电视里见过的熟悉的身影东方第一哨,它巍然屹立在一片绿荫之中。高大的瞭望塔上镶贴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8个红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其始建于1962年,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东北端,其坐标为东经134°40′20″,北纬48°15′29″′42“,是祖国大陆最早见到日出的哨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哨所为两层楼房,外观船字型,好像要扬帆起程,外型美观,寓意深远。淡绿色外墙上方“中国东方第一哨”特别亮眼。</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人高的“乌苏镇”碑石,迎面是一扇铜质浮雕墙,浮雕上两个战士警惕地坚守哨位,上有祥云、鸽子、朝日,下有丛林、碧水、炮艇,左上方一行大字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p> <p class="ql-block">  哨所前面有一座东方第一哨红色雕碑,其既像燃烧的火炬,又像飘扬的旗帜,更像挺进的船帆,上面有”英雄的东方第一哨,胡耀邦,1984年8月”金色字样。这是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这里视察时亲笔为哨所题词。</p> <p class="ql-block">  在雕碑后的护坡上,“我把太阳迎进祖国”8个红色的大字被圆圆的白底衬托着格外醒目。雕碑前方地面上刻画着一个硕大的中国版图。</p> <p class="ql-block">  2004年黑瞎子岛回归祖国后,在黑瞎子岛东段回归界碑旁新建了一座哨所,那个哨所的地理位置比乌苏镇哨所还要靠东,成为又一个新的东方第一哨。</p> <p class="ql-block">  但在人们心中,东方第一哨仍然风采依旧。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走进军营入内参观,只能隔着铁丝网瞻仰这座英雄的哨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乌苏里江边,这里有一座青石碑,上面3个红字“乌苏镇”。字写得一般,但我在电视、网上看过无数次,是乌苏镇的经典照。</p> <p class="ql-block">  此时,东方红云飘逸,微风徐徐,乌苏里江水波涛汹涌,湍急东流,江心有几叶扁舟随波荡漾。可能是天气还早,对岸俄罗斯平平静静,没有什么动静。我站在江边不禁想起了《乌苏里船歌》这首歌,脑海里浮现起赫哲人撒网捕鱼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站在碑前向北望去,四周绿树成荫,远处道路左右两边各有一栋房子,也不知道哪一栋是历史遗存下来的那间房子。</p> <p class="ql-block">  顺路向前,一条小路幽静空谷,直通公路。路口木牌坊上写着“乌苏镇”3个大字。看来,这就是那条小路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乌苏镇,我们驱车直奔乌苏镇抓吉赫哲新村。抓吉赫哲族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全村大多数人都沿江而居,以捕鱼射猎为生。</p> <p class="ql-block">  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关怀下,赫哲人搬进了漂亮的赫哲新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  说内心话,当看到眼前这一排排漂亮的别墅群时,我不得不羡慕这些赫哲人,他们真幸福!他们今天住的这些别墅,也是我们在内地、在城市所梦寐以求的。</p> <p class="ql-block">  在赫哲新村的绿化带里还有他们过去渔猎生活时居住过的撮罗子、胡如布等住处展示。所谓“撮罗子”,就是圆锥形的窝棚。所谓“胡如布”就是小型地窨子。</p> <p class="ql-block">  赫哲人从巢居、穴住,到草房、楼房,再到别墅,其变化之大,令人惊艳。</p> <p class="ql-block">  在赫哲新村有一座赫哲民俗展示馆,馆内陈列着赫哲族的历史、文化、文物、风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展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赫哲族的古老时代。让我了解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p> <p class="ql-block">  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为主的民族,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春天捕捞各种杂鱼。秋天是赫哲人收获的季节,捕捞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到了冬天,他们则凿冰眼、拉大网捕鱼。夏天他们主要是整理修理渔网鱼具。</p> <p class="ql-block">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他们称其为刹生鱼。从鱼皮、鱼籽、鱼肉到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这一习俗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  他们以刹生鱼为敬。客人光临,他们会拿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p> <p class="ql-block">  赫哲人不仅勤劳质朴,而且有独特的文化。他们的鱼皮工艺、鱼骨工艺、桦树皮工艺最为有名,堪称“三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俗馆我看到了许多赫哲族的鱼皮画,这种以鱼皮为原料创作出的艺术品,造型美观,富有民族特色,让我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赫哲人喜爱唱歌,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赫哲小调。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轻微。</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春季生产歌》就是赫哲小调“赫尼那调”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抓吉赫哲新村三面环水,树木苍郁,景色宜人。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如今赫哲新村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p> <p class="ql-block">  离开抓吉赫哲新村后,我们又在“东方第一村”南岗村作了短暂停留。这里也是一个赫哲民族村,和抓吉赫哲新村一样,建设得非常漂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