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塔之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

梦回@康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为寺内建筑仅遗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广惠寺华塔始建于唐,后塔毁,现存为金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p> <p class="ql-block">这座塔集中体现了“五塔”的组合方式,是中国建筑中保存下来的一个孤例。</p> <p class="ql-block">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与附塔之间为宽1.36米的内回廊。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p> <p class="ql-block">底层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偎依。</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始建于隋代,唐代末年达到鼎盛。据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华塔记》记载,这座塔最初由赵地建造,唐代修缮,后在金代被毁,又于金代大定年间重建。寺名后来由明代皇家赐予,历经嘉靖、万历、乾隆等多个朝代的多次修建。</p> <p class="ql-block">四正面设有拱形门供人出入,现已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附塔造型别致,它们围绕着主塔, 如同众星拱月般,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建筑画卷。这些附塔虽不如主塔高大壮观,但在细节之处尽显巧思。</p> <p class="ql-block">华塔塔身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四正面辟门,檐上为砖砌平座。二层正面置门,余面均设佛龛。三层塔身坐落于宽大的平座之上,因周无迴廊,骤然缩小。四正面留门,四侧面为斜方格假窗,其内为塔心室,室内供石质坐佛两尊,为唐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上层塔身呈圆锥体,周身做壁塑,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形象生动,排列有序,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其上为塔之顶层,有高高耸起的八脊青瓦塔顶,顶之最上冠以仰莲和宝珠。</p> <p class="ql-block">寺外红墙与华塔相映成辉。</p> <p class="ql-block">这个机位也是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牌坊中门门楣上方镶嵌横扁,上书“天宁寺”三个金色大字。牌坊背面上书“古刹无尘”。走过了石桥,前面是三组下行的石台阶,每组石台阶的中间都有大理石浮雕。</p> <p class="ql-block">下三组石台阶,来到天宁寺山门前广场。四柱三开间的歇山顶式山门是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沿着这条路向前,就是重门,</p> <p class="ql-block">重门台阶下的两只元代的石狮子,颇为少见。体型修长,略显萌态,与明清时期的石狮子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重门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是明代遗物。两狮分卧门枕石上。歪头对视,颈系铃铛,脚踏绣球。面东者体态丰盈,除狮口受损外保存较完整;门枕石雕饰精美。面西者体型较瘦削,局部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p> <p class="ql-block">“重修天宁寺佛殿碑记”—,碑刻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碑高2.08米。该碑主要记述了天宁寺塔前佛殿遭火灾后,乾隆二十六年地方善信重建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是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共九层,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在结构形式上,塔身下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结构。二至四层均为砖仿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每面分为三间,斗拱、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轻盈挺秀、稳重柔和之感。</p> <p class="ql-block">塔身之上为刹座、覆钵、仰叶、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p> <p class="ql-block">塔底层四方各开一门,东、南、西门通一层塔心室,北门为登塔人口,由此逐层而上可至第四层塔心室,内有木质通天柱直达顶层,这种结构在国内现存古建筑中实属罕见。目前,只能在底层参观,已无法登顶。</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临济寺位于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初创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称临济院。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驻锡本院,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神法接化徒众,以机锋峭峻著称当世,遂成临济宗。该宗教学方法威猛,素以“棒喝”著称。所谓“棒喝”,就是对初学者的提问,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大喝一声,或是举棒就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其顿悟,成语“当头棒喝”就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仅存残塔。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下旨修复澄灵塔及临济寺各建筑。今澄灵塔即为辽金典型样式。</p> <p class="ql-block">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1986年,对多处损坏、残破不堪的澄灵塔进行了重修,同时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等。</p> <p class="ql-block">澄灵塔,高30.47米,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因其砖色青灰,俗称青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p> <p class="ql-block">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p> <p class="ql-block">塔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p> <p class="ql-block">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铎,微风吹过,叮呤作响。</p> <p class="ql-block">塔刹由蕉叶、莲瓣、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正定的古塔依然屹立不倒,向后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研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