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无端成“兽”溯源,葛长益:旧字新识(八)

群英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撰文/葛长益</b></p> <p class="ql-block">春节临近,年味愈来愈浓。各种“过年”的故事浮现脑际,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一则无中生有、错得离谱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字源字形及演变</i></p> <p class="ql-block">这传说影响特别大。我小时候年前年后总会听长辈们说起,长大后又看到相关文字记述,虽然版本各有不同,但核心意思差不多,说“年”古代叫“夕兽”,高大威猛凶残无比,每逢除夕夜总要进村伤害人畜毁坏财产。可又由于它怕声响惧红色,于是家家户户守岁放炮仗贴对联以避其害。到了正月初一人们相互见面作揖恭喜,庆贺平安无事。这就是“过年”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年”是兽吗?早先绝对不是这样的。“年”字在甲骨上写作“秊”,意为人背着禾。《甲骨文字释林》注:“年乃就一切谷类成熟而言。”后来古人从五谷生长成熟的周期中认识春秋,“年”又逐渐演变为包含四季的时间单位。《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可见其早期确切的含义。五谷丰登,岁末喜庆,年原本是一个吉祥文字,何时易筋换骨成了凶神恶煞?这故事源于何时出自哪里,又有过怎样的流传?有必要查找查找它的踪迹。岂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很好笑。原来以“年”为“夕兽”竟出自极少数现代人的杜撰。这虚构故事由此像雪球般越滚越大,甚而有著述将其归入中国神话类,流传很广。</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传说中的“夕兽”是这样的吗?</i></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里,“年”是集辞旧布新、祈福辟邪、亲朋团聚、美食欢庆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其中守岁、放炮仗、贴对联等等形成轨迹清晰可辨。唐太宗李世民就写过一首《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将这一习俗表达得明明白白。而对联则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看作中国第一副春联。爆竹的历史相对久远,在火药发明以前,古人燃竹爆裂发出声响,唐宋以降火药普遍使用,爆竹也更新换代。宋代《会稽志》卷十三中记载:“除夕爆竹相闻……声尤震厉,谓之炮仗”。在有关守岁、贴对联和放炮仗的大量文字里,都没有所谓年兽的身影。</p><p class="ql-block">那么,“年”怎么就成了“兽”呢?追根求源,其大致脉络是:民间素有挂年画祈福辟邪的传统,民国时期有年画作者在绘紫薇星君图中的石柱上拴一似狗似狮的怪兽,因是画者兴之所至随手一笔,其兽并不显眼也没有名号。1933年1月17日,上海小报《金刚钻》刊出一篇孙玉声的短文《沪壖话旧录·岁时风俗之回忆》,其中说到“或云是兽即天狗星,或云是兽名年,常欲食人”。这是最早提及“年兽”的文字。不过孙在文中特别声明“无从考证”。时隔两年的1935年2月1日,《金刚钻》又刊孙玉声的《说过年》,再提“年兽吃人”之后还是表示“不见经传,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然而,短文点燃了某些人的兴趣,这只年画上原本无足轻重的小动物骤然变成了大明星,各地不断有文字介绍“年兽”,“无从考证”变成了活灵活现。上海《铁报》“年景”专刊介绍年俗,作者啼红、春官分别在《年兽》和《闲话拜年》里增添了“岁首拜年,则互庆未为年食也”的内容。《申报》发表署名“申”的《过年的传说》,再增加“据说,在四千多年前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物,名叫年”的说法,并对“年”体型性情作了描绘。香港《大公报》“虚人”《年关考》再添故事:“‘年’,全身的毛像雪一样白,脚迹行处留有粉白的印痕。后人为纪念扑杀白毛兽,将十二月三十日定为‘年’。”《新民晚报》刊载王一萍编撰的《“年”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年兽的事迹及其外貌,并说:“‘年’长着两个可怕的头,四只耳朵,八条腿,专门吃人过活……怕光,不喜欢红色,尤其讨厌喧闹的声音。因此,人们在大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窗上贴红色的纸花,点起耀眼的灯,同时,打鼓、放爆竹来惊吓‘年’。”台北娄子匡所著《岁时漫谈》煞有介事:“我们中国华北近海一带的地区,把‘年’称作‘年兽’。说它一年四季都住在深海里,只到‘除夕’那一天,它便要从海里爬上岸来了,可怕的就是它的脚所踏到的地方,便立刻发生水灾。因此沿海住民,在除夕之夜就忙着搬到高山上去避难了。”</p> <p class="ql-block">瞧瞧,越传越离奇,越编越可怕。过程已经不止添油加醋,直接是捏妖造魔,将“年”描绘成了洪水猛兽。或许有读者会诧异,这些人对春节怎么如此仇恨?再查史料我发现了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现象——“年兽出笼”的时机与正在发生的大事件有着惊人的巧合。1928年,主政的蒋介石为了推行公历与国际接轨,就拿民间农历年开刀。国民政府正式发布禁令:从1929年起禁止过年。其间,取消年假,断供年货,禁止商店出售春联等节日用品,还派出巡逻警察,一旦发现有人贴春联或是聚餐欢庆,立刻逮捕。强权“禁年”理所当然遭到了举国反对,到1934年不得不恢复传统。如前所述,第一篇以年为兽的报载文字正在“禁年”期间。作者有没有跟风,是不是配合,有待考证,但事实是年被妖魔化,千年喜庆的新春佳节被抹黑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字祥瑞兽</i></p> <p class="ql-block">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人民当家作了主,“年”也渐渐清除了被强加的污名。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将每年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年”被尊为百节之首,在所有法定假日里,春节放假时间最长;即使在物资短缺时期,年货供应也必优先保障;包括“春运”在内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人们回家团圆;数十年的“春晚”,丰富了老百姓守岁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今个过年更添洋洋喜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庆祝春节申遗成功”主题文化活动,看到不同肤色的人用中文致贺的场景,想到中国福、红灯笼在这个星球越来越多的地方高高挂起,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过年,真好!</p> <p class="ql-block"><b>作者葛长益 </b><i>曾以新闻为业,习惯追踪真相。如今翻故纸堆,仍热衷于对遇到的疑点求解,在变换视角中发现不一样的存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