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37)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老兵说事(578)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1)</i></b>在1989年召开的全国工人报刊第二届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发表在1988年第9期《今天》杂志上的《彩电大战》获深度报道三等奖。这是我那些年获得国家级作品评选的最高奖。</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我的《优化组合在中国》一文,由吉林省推荐参加全国工人报刊优秀作品评选。初评为一等奖,最后审定时,全总领导认为,总工会提出的“合理劳动组合”与国家李同志的“优化劳动组合”提法不同,说宁可得罪作者,也不要出现什么问题,这篇本该获大奖的作品,最后落选。</p><p class="ql-block">《今天》杂志老总告诉我这个“内幕消息”后,我反倒很欣慰:至少,全国工人报刊优秀作品评选的评委是认可这篇作品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2)</i></b>1988年11月,我应《安徽青年报》社邀请,参加报社第八次通讯员会议,团省委领导出席,据说是最为隆重的一次。我们在会议期间参观了当时安徽响当当的涡阳高炉酒厂,走进农村看贡菜(苔干菜)生产基地。我们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不仅交流了写作经验,还带了高炉酒和贡菜回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3)</i></b>1988年10月底,我创作的报告文学《彩电现象》在商业部主办的《长虹文学》创刊号以杂志1/3页码发表。收到副主编王彦林老师给我的用稿通知时,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创刊号上,著名作家王蒙、王心武、谌容、梁晓声、陈建功等题词祝贺。商业部副部长、全国商业文艺基金会会长何济海撰写了发刋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长虹文学》创刊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4)</i></b>1997年6月,我应芜湖市商业局安排,参加了在黄山市岩寺“安徽省商业企业经理(厂长)培训中心”举办的省商业系统经理财税知识培训班。</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任芜湖江南百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江南商厦经理和劳动保护用品公司经理三个经营实体行政职务,同时兼任企业工会副主席,总公司党委委员兼“江南”片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可以说是工作繁忙,是很难有时间去参加培训的。市商业局鲍局长说他带队,点谁谁得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5)</i></b>作为《安徽工人报》优秀通讯员,1988年底,我享受了一个“福利”——报社同志寄来的《爱情诗历》一本,礼轻情意重。</p><p class="ql-block">我作为工会干部,为省总工会机关报写稿,本是份内之事。在报上发稿宣传本单位模范人物、先进部门的事迹,对提高企业知名度有好处。当年,我们单位还制定了新闻用稿奖励办法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6)</i></b>这是省总工会主办的《安徽工运》杂志社的一封约稿信。1989年3月,杂志编辑部举办“改革中新问题研究”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实录和透视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诸多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我的选题是《市民第一难》,关注城市职工住房难,企业分房不公等这一敏感话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7)</i></b>听说国家商业部将办一个文学刊物,我从商业系统渠道打听到了《长虹文学》编辑部地址,将手头的作品寄了过去。没想到的是,我很快收到了《长虹文学》(季刊)副主编王彦林老师的回复和对作品的修改意见,让我眼前一亮。遵照王老师的指导,我将作品及时进行了修改,很快寄到了北京,赶在创刊号刊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8)</i></b>《优化组合在中国》是我采写的一篇深度报道,经过不断补充材料,最后形成一篇报告文学。1989年5月4日,《今天》杂志社徐宝林老师写信告诉我,此作拟发在1989年6、7月合刊上,我的另一作品《当代烟潮》已在第5期发表,稿费月底寄出。</p><p class="ql-block">当年,我的稿费收入是工资收入的好多倍呢,呵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29)</i></b>1989年8月,我专心创作的报告文学《市民第一难》投给了发行量10万册的《今天》杂志,编辑部一直认为是好稿,已编辑待发了。不久,报刊进行整顿,对写社会问题比较敏感的文章大多撤稿,我的稿子也不例外。我的另一篇稿子,杂志社拟推荐参加全国工人报刋优秀作品评选。好坏消息各一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30)</i></b>当年,由于通讯滞后,我投给《长江文艺》的报告文学作品,杂志负责人让我尽快修改,准备参加全国百家文学期刊联合举办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由于收到回信过晚,加上修改了一段时间,错过了最佳的上稿时机,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当时想给《长江文艺》投稿,是因为这个刋物在全国有知名度,又是我老家的重点刊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1)</i></b>当年,我的报告文学《彩电现象》在《长虹文学》创刊号发表后,杂志社副主编给我来信,说是已经吸纳我为杂志社通讯员。作为一名商业企业职工,深知国家商业部主办的刊物在系统内的地位,特别是时任胡平部长重视商业文化建设,大胆重塑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地位,效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2)</i></b>当年,报刊编辑向我约稿很多,由于自身有工作要做,白天上班不宜写稿,写作都在晚间进行,显然有点应付不过来。好多想写的东西,列了提纲,一拖再拖,最后泡了汤。这是1988年9月《安徽工人报》召开改版组稿会给我们单位发出的邀请函。还好,单位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准我赴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3)</i></b>当年,在《今天》杂志徐宝林老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吉林人民出版社《新村》编辑部于二辉老师。他俩是大学同学,彼此了解。我的稿子有的偏长,徐老师便推荐给了于老师。后来,我向《新村》杂志直接投稿,得到了于老师的关照、指导,多篇作品在该刊发表,反响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4)</i></b>这是我当年参加《安徽工人报》社组稿会后,由报社最终确定的选题。我选择的三个题目,皆是当时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p><p class="ql-block">编辑部要求在三个月时间每月完成一篇报告文学,会上“签字画押”,不是儿戏。</p><p class="ql-block">报社给我们如此机会,对我们寄予希望,我们抓紧时间采访、创作,好在都是如期交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5)</i></b>当年,杂志社用稿一般都是“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另行投稿”,这样的规定,对自然投稿的作者来说,可能因为作品与所投稿刊物不对味口而退稿。我们写报告文学的,作品是有时效性的。怎么办,我们常常有一稿两投的情况,谁家确定用了,马上告之另一家。此方法,真有点“逼良为猖”的感觉,实乃没有办法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6)</i></b>1989年初,我在《安徽工人报》发表的大特写《当代烟潮》受到读者好评。该文也是报纸改版后发表字数最多的作品。几千字的稿子在报纸上刊发很不容易。相比刊物,篇幅不算长。</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常采用写短文在报纸“试水”,再加大采访力度,全方位展示某一社会现象,并将文章不断“注水”,最后形成大篇幅文学作品在杂志上发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37)</i></b>当年,我担任过芜湖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那时听收音机的人很多,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很高,他们的“快”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p><p class="ql-block">我自1983年在芜湖参加抗洪抢险时开始与电台新闻编辑接触,为他们写过很多新闻报道,还应邀走进电台直播间与听众互动。</p><p class="ql-block">这是电台邀我参加宣传会议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8)</i></b>1989年5月,芜湖市总工会召开工运理论研究会议,提前一个月向我们“工运研究”成员发出通知,旨在培养、提高《芜湖工运》骨干的理论水平。</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企业工会工作,与市总工会的同志走得勤,投稿多。市总领导有意调我到他们那里工作,我因痴迷于商业企业的“物资丰富”,作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是十分不明智的决定:婉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39)</i></b>1988年4月19日的《安徽青年报》,用近一个整版刊登了我和爱人合写的作品《诱人的第二职业》。编辑黄礼华老师来信通知,并鼓励我们多创作类似的大特写。热情地邀请我们方便时到报社“坐坐”。之后,承蒙报社的厚爱,我有多篇大部头的文章在该报发表,并有幸多次参加报社举办的组稿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40)</i></b>从部队退伍回到地方工作两年多时间,我有众多贵人相助,工作称得上是如鱼得水。自己在全市工会系统和新闻界都有了一点点的知名度,与我喜欢“动笔头子”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0多块钱,靠稿费先后购置了彩电、冰箱、收录机等家电用品,有远高于工资的一份额外收入。</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报社邀我出席座谈会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T 41)</i></b>当年,给报刊投稿是不用贴邮票的,在信封上剪去右上角,注明“邮资总付”即可。我们投了稿,报刊都会给一个用稿通知,寄来样刊,他们的通联工作真细致!</p><p class="ql-block">1986年,我到地方工作几个月,尝试着给《安徽消防》杂志投了篇“一句话新闻”,杂志社一样是提前两个月给我寄来了用稿通知,真的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rxmp8i"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36)</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