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诗经1——明德

一花🌹一世界

本篇重点词语: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心中怀有明德的人,是善于修正自己、心态平和的人,是自信的人,不需要疾言厉色,不需要大呼小叫而能做成大事的人。圣者、智者、君子皆以德服人,以礼服人。 1、《大学·经一章》里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div><br>大意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div><div><br>大学,指大人的学问,博大的学问。亲,通新。 </div> 2、关于明德,在《诗经·大雅·皇矣》中的原文: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这首诗是周人叙述周朝开国历史的史诗。<div><br>大意:天帝告知周文王,我赞赏美好的品德,从不看重疾言厉色,不依仗刑具、兵革。</div><div><br>要用好的品德去做百姓的榜样,教化百姓,而依靠疾言厉色、兵器打仗来驯服、威吓百姓,是下下策。《中庸》的第33章,也引用了此句。</div> 3、关于《大学》与《论语》:《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作者:孔子的弟子曾子,全文共1546字,原本是《礼记》中的第42篇,南宋朱熹将其抽出并做章句,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在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划分为十一章内容:经有一章,主要是为三纲领八条目立论,传有十章,主要论述了经文一章的内容。全篇主要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数作者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约三万九千字。在先秦时期称《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先秦诸子们在说理论证时,常引用《诗经》句子为证,《左传》也多处引用《诗经》。引经据典可以提高说服力,结论更容易被人接受。<div><br><font color="#ed2308">《大学》、《论语》、《中庸》里均有多处引用或提及《诗经》的内容,我在阅读时,分别记录下来,本系列就是我的学习笔记。相互结合学习,可增强理解力。</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