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茂名馆藏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茂名历史悠久,滔滔鉴江河水,莽莽云开山脉,养育了茂名的先民。他们在这片富有灵性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孕育出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茂名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冼夫人、潘茂名、凌十八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都很高。茂名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无盾龟化石、犀牛化石、硅化木等大量古生物化石标本和唐代独木舟、汉至唐代的铜鼓等珍贵历史文物,具有显著的粵西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物。本展览精选我市出土和本馆征集以及省调拨的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按历史年代和文物类型分为自然、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五个部分,展出文物200多件(套)。</p><p class="ql-block">从这个陈列展厅,我们可以通过实物、场景、多媒体具体地认知古代茂名地区开拓发展的历史概貌,这是其他传播形式不可替代的。观文物、知历史、从中吸取养份,获得启迪,受到鼓舞,为茂名文化强市建设作贡献。</p> <p class="ql-block">茂名市市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由人名而至县名,由县名而至市名。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今高州地内有个潘茂名的人,他入山遇着道士下棋。道士欣赏他的对答和相貌,教他予黄精不死的丹方。他便在东山采药炼丹,而后升仙于西山(观山)之上。解放前,高州城文明门外冼太庙门前尚有他用的石船及其丹灶古迹,今该庙内还有一块生长着少许苔藓的石船破石存在,作为传说中的潘仙遗迹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历史功绩,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隋唐因之"。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潘州为高州,茂名改属高州。明清的茂名县,仍为高州府治。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地区、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所辖。</p><p class="ql-block">1954年开始,中央有关部门派来地质勘测队,在茂名县南部和电白县西部一带进行勘探,并成立了勘探工区。1955年,国家批准了在茂名县南部一带开采石油,1956年,建立茂名页岩试验厂。</p><p class="ql-block">1958年,成立了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建处,将茂名县南部的金塘、公馆,袂花、镇盛、鳌头等地区总共418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出,正式以"茂名"的名字建立了茂名市,将原来的茂名县改称高州县。</p><p class="ql-block">茂名市初建时,因未定市名,而暂叫茂名工矿区。当时成立的一些属于市筹建处的直属单位,叫茂名工矿区城建局、茂名工矿区财政局等等。这个市叫什么名称,省委要市筹建处提出意见上报。有人建议,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县的县名,觉得夺去县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纪念传说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议叫"公馆市"而公馆又带有庄园气味。还有人建议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几个矿区的特点。最后有的领导提出从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几个矿区的名称串成一个市名,从"金塘"中取"金"、从"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阳",叫"金阳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创建美丽的城市(后来有条马路叫金阳大道,有的商店叫金阳商店,缘由就是从这里来的)。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建处对这四个市名都分别陈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推荐,由省委作决定。省委考虑茂名工矿区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别的名称,容易引起错觉,为了连贯性起见,决定叫"茂名市",将茂名县改为高州县,报国务院批准,1959年5月9日将茂名工矿区正式定名为茂名市。</p> <p class="ql-block"> 茂名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夏商时期(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土著民族陆续结成部落联盟,成为南越族的一部分,原越族史称俚族。秦统一中国后,境内分属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地,部分南越族逐渐融于汉族。隋代置茂名县,时俚人领袖冼夫人致力促进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唐代,俚族已大部分融于汉族,其余与别的民族融合,称瑶族、壮族,俚族消失。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境内土著少数民族全部融于汉族,尽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境内居民均是来自中原的汉族或汉族与土著少数民族融合的后裔。1949年10月底,茂名、电白、信宜、化县四县属南路专区。1950年,四县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筹备处,23日改为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备处,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矿区市,以后陆续将茂名县公馆乡全部和袂花、鳌头两乡的一部分(今金塘、公馆、新坡、高山、镇盛、鳌头、袂花7个镇)划归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5月9日,茂名工矿区市更名为茂名市,同时,以茂名县划属茂名市以外的地区及信宜县设立高州县。化县、吴川县合并为化州县。1961年4月,信宜、吴川县恢复建制。茂名市、信宜县、高州县、电白县、化州县同属湛江专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茂名市直隶广东省,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1985年4月18日,以原茂名市城区和郊区成立茂南区;2001年1月,成立茂名市茂港区,将原电白县的南海、小良、七迳、羊角、坡心7镇划归茂港区,茂名市下辖茂南区、茂港区和电白县,并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2014年4月,撤销茂港区、电白县,合并成立电白区。至此,茂名市下辖茂南区、电白区,并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自然</p><p class="ql-block">茂名是我国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沉积丰富的区域之一,蕴藏丰富的动物化石。自1959年建市以来,在第三纪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的龟、鳄、犀、蟹等动物化石。1994年以来,在市区的白垩纪红砂岩层中陆续发现了恐龙蛋化石15窝、10多个种属近100枚,同地层还发现与恐龙蛋化石伴生的动物群一微体动物化石,包括瓣腮纲、腹足纲和介型标本。茂名是我国发现恐龙蛋化石纬度最南的地点,而且有一枚恐龙蛋经中国科学院测定含有蛋黄并已成功提取到恐龙 DNA ,权威专家分析存在复制恐龙的可能,从而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茂名丰富的化石资料,为研究地球史、生物史提供了脊椎动物化石证据,使茂名、以至广东的古生物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恐龙是一类生存在地质时期中生代的爬行动物,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恐龙出现在距今2亿多年前,绝灭于5~6千万年前。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不分,植物茂盛;茂名地方大部分已由海洋升为陆地,湖泊沼泽成片,植物繁茂生长,是巨大的恐龙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茂名恐龙蛋化石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距今约8~9千万年前,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划分地质学界长期有争议的茂名盆地红层时代,提供了脊椎动物化石证据,具有突破性意义</p> <p class="ql-block">名称: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年代:白垩纪晚期(距今约8000万年)</p><p class="ql-block">山土地点:茂名市三十万吨乙烯生活区工地。</p> <p class="ql-block">龟化石</p><p class="ql-block">茂名龟是无盾龟古龟类的一属,因在茂名出土而用"茂名"命名,属隐颈龟类,甲角上角质片常退化,有缘板,腹甲后叶缩小。生活于淡水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化石在我国辽宁、山东、江西等地老第三纪地层中均有出现,茂名龟在始新世晚期(距今约4千万年)地层中出现。这时期生物群开始具有现代面貌,哺乳类已发展有始新马、始祖象等</p> <p class="ql-block">龟化石</p><p class="ql-block">年代:古近纪</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茂名露天矿</p> <p class="ql-block">油页岩</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石头里榨不出油来。可是,有一种油却是从石头里榨出来的,那就是页岩原油。</p><p class="ql-block">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外观多呈褐色泥岩状,其相对密度为1.4~2.7。</p><p class="ql-block">油页岩从表面上看和褐色的石头一样,不过如果拿一块往地上一摔,就会摔成许多片状的碎块,看起来就象一页页纸叠起来似的,因此,人们叫它"油页岩"。</p><p class="ql-block">茂名石油石化工业起源于油母页岩开发。据地质学家考证,茂名油母页岩矿最早成于第三纪始新世,距今约有6000万年。远古时期,这里是南海边的一个泻湖,与海相通,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海水渐渐退出,又成了淡水湖。如今的茂名地貌仍是四面丘陵,中间平坦,在地质上被称为茂名盆地。当年本地及周边有着繁茂的动植物资源,各种腐植质被水冲刷到湖里,在湖底沉淀积压,年代久远生成了油母页岩。在以后的开采中不时发现乌龟、古树、大象、犀牛、恐龙蛋等化石,就是对此的佐证。</p><p class="ql-block">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有320多亿吨。辽宁抚顺、吉林桦甸、广东茂名都是国内著名的油页岩矿产蕴藏地,其中茂名已探明储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近1/6。</p> <p class="ql-block">名称:油页岩</p><p class="ql-block">年代:远古</p><p class="ql-block">来源:20世纪50-70年代开采出土原茂名市露天</p><p class="ql-block">矿采矿队工人戴王信于2015年11月捐赠</p> <p class="ql-block">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现展出的这窝恐龙蛋化石是1994年在茂名30万吨乙烯生活区工地发现并通过考古掘出土的,完整一窝共10枚,属椭圆形蛋。</p> <p class="ql-block">红砂岩</p><p class="ql-block">红砂岩主要集中在南部省区,因含有丰富的氧化物呈红色、深红色或褐色而统称为红砂岩。从我市在30万吨乙烯生活区、站前路、车上学村、人民南路,茂南开发区等多处恐龙蛋化石出土点的情况看,我市的恐龙蛋化石都是埋藏在地下10米以下的红砂岩层中,埋藏较深,因此,能发现出土的现恐龙蛋化石不多,也没发现过恐龙骨架、脚印化石。</p> <p class="ql-block">植物化石</p><p class="ql-block">硅化木,亦称"木化石",是常见植物化石的一种,一般是植物次生木,次生木质部组织被二氧化硅(或碳酸钙、硫化铁等)所替换而成,磨制成薄片,常能看到完好的细胞结构,易在含硅较大的沉积岩,火山灰堆,以及温泉附近的沉积中发现。茂名硅化木与茂名龟化石在同一地层发现,属第三纪地层,距今约4千万年。</p> <p class="ql-block">名称:鳄鱼头化石</p><p class="ql-block">年代:白垩纪</p><p class="ql-block">来源:2002年高州石鼓煤矿征集</p> <p class="ql-block">名称:鳄鱼头化石</p><p class="ql-block">年代:古近纪</p><p class="ql-block">来源:茂名露天矿</p> <p class="ql-block">名称:硅化木</p><p class="ql-block">年代:石炭纪</p><p class="ql-block">来源:茂名露天矿</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先秦</p><p class="ql-block">此处使用"先秦"一词,指自有人类活动至秦朝统一中国这段时期,包括考古学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万年以上的历史。茂名地区先民们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遗址和遗物。高州茶山岭、黄鳝坡、信宜登高山大坪、电白路巷村、化州鬼儿塘和博金岭等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各地出土的石器工具,制陶工具和陶器,信宜出土的精美异常的西周铜益等,使我们依稀看到茂名先民在远古和夏商周三代,长期筚路蓝缕拓此南疆的艰苦过程和开放性业绩。</p> <p class="ql-block">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茂名地区从此列入中国行政疆域版图。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1120年,我国和行政区域经历了统﹣﹣分裂﹣﹣再统一的封建社会和汉、唐两个发展高峰,而国家统一的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一直是主流意识。这一时期的茂名地区,出现了毕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岭南地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越族的文物,以及馆藏的度量衡器、铜器、陶瓷器、玉器和冥器,反映了这一时期茂名地区在国家统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光辉历史,以及当时当地社会生产、生活、风尚、对外交往的状况。</p><p class="ql-block">名称:三环钮带盖铜鼎</p><p class="ql-block">年代:战国</p><p class="ql-block">尺寸:高21cm口径20cm</p> <p class="ql-block">名称:网坠</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谷网纹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回纹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名称:马家窑文化彩陶双系罐</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名称:马家窑文化单耳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铜盉(西周)</p><p class="ql-block">1974年在信宜县出土,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是广东省博物馆镇馆十大藏宝之一。酒器,通高26.2厘米,此器造型新颖,形体厚重,划纹繁缚,刻镂精细。器身为"鬲"体,龙头形的壶嘴昂起,三足分立,扳手由两个镂空的夔龙相合而成,壶钮亦为凸起的主体式龙头装饰。通身饰有夔纹、雷纹、饕餮纹,其形制与纹样均系中原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名称:铜盉</p><p class="ql-block">年代:西周</p><p class="ql-block">来源:仿制</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面纹短剑(战国)</p><p class="ql-block">1995年3月在高州南塘镇仙坑加油站工地出土,藏于高州市博物馆。同时出土的短剑有2把,另一把仅余剑柄。短剑为青铜铸造,通长29.5厘米,剑身两面饰有人面纹,剑格和剑柄饰云雷纹。经有关学者比较研究,它与贵州、广西和香港等地出土的青铜人面纹弓形格短剑形制、纹饰非常接近,这类短剑盛行于战国时期,是岭南越人首领拥有的兵器和指挥权力的象征,省内并不多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名称:四大圆围双耳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名箱:彩统陶双耳罐</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源:省拨</span></p> <p class="ql-block">▲夹砂粗陶提梁壶(商周)</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曹江镇大坡村一座名龟岭的山上调查采集,藏于高州市博物馆。高26厘米,底径14厘米,腹围57厘米,由夹砂陶烧制而成,平底,溜肩,鼓腹,下腹略微内收。顶部有一环形提梁与器身相连,肩部有一小孔,对应的一侧有流(出水口已残缺)。据考应为盛水器。造型奇特,仅粤西地区有发现,具有较高的考古、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名称◇灰陶鬲</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铜戈</p><p class="ql-block">年代: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铜簇</p><p class="ql-block">年代: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兽面纹镂空铜觚</p><p class="ql-block">年代:商</p><p class="ql-block">尺寸:高11.8cm口径10.3cm</p> <p class="ql-block">名称:兽面纹铜釜</p><p class="ql-block">年代: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本地征集</p> <p class="ql-block">名称:蚁鼻钱</p><p class="ql-block">年代:西楚</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布币</p><p class="ql-block">年代: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刀币</p><p class="ql-block">年代: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汉唐</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社会保持较长时间安定,人口迅速增长,统治集团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政策,因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高度繁荣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经济遭到破坏,但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江南渐成鱼米之乡,国民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成为定局。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唐诗辉耀千古,成为中华奇葩;书法、绘画与雕塑名家辈出,成就卓然;音乐舞蹈融汇外来艺术精华,形成特有的时代风格;建筑、天文、历史、地理、史学、医药、造纸等各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雕版印刷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创造。这一时期,茂名出现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并出土了大量汉至唐的铜鼓、独木舟、陶器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圆圈纹四耳陶罐(西汉)</p><p class="ql-block">1983年在信宜北界镇东村新坡村西汉墓出土,藏于信宜市博物馆。口径9.8厘米,底径10.4厘米,高15厘米。器身戳刺重圈与篾纹组合,下腹一"个"字,腰腹有残缺。</p> <p class="ql-block">▲石量具(汉)</p><p class="ql-block">1983年在曹江镇黄榄山遗址出土,藏于高州市博物馆。一套5件,包括大小石斗2件,石方升、石铲、石合各1件。滑石制作,石斗为圆形,双耳,大者口径22.6厘米,容量2500毫升,小者口径9.5厘米,容量200毫升。石升方形,纵17、横9.5、高4.5厘米,两侧有对称双耳,耳各有穿孔,容积1400毫升。石合无耳,口径6厘米、高4.5厘米,容量60毫升。器型及制作略显粗糙,但这是目前全国仅见的一套完整滑石量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铜佛造像(唐)</p><p class="ql-block">1984年在电白县霞洞田格村出土,藏于电白县博物馆。通高15.2厘米。面目端庄,神态自若。两耳较长,眼作一线形,高鼻,闭嘴。身披袈裟,袒胸。右手掌心向前,手指向上,左手垂放膝部。下身作坐姿,衣垂至足端,仅露双足。右手指已残,仅存拇指,右足亦已残缺。上身为双面,中空,下身为单面。头部后面有一个横环,背脊处一个竖环,用作固定器礼。广东出土唐代铜佛像极少,这是很珍贵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人首铜像(唐)></p><p class="ql-block">1977年在高州县良德墓葬出土,藏于湛江市博物馆。通高12.5厘米,头高3.7厘米,重229克。底略残,腹饰云雷纹。</p><p class="ql-block">女性容貌,形象丰满。卷发下垂,条理分明,两颊微隆,眼大而露,高鼻梁,厚嘴唇,两耳为下垂卷发所掩,仅露出耳珠及耳挡。头端作长圆柱柄体,中空,里面残留一段尖的木棍。此人像的族属,一说为昆仑人,另一说为波斯人。</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名称:双铺芦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肖德彪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名称:印花方格纹陶罐</p><p class="ql-block">年代:秦汉</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彩绘茧形陶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名称:灰陶三足谷仓</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釉划花双铺首虎</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 下</p><p class="ql-block">名称:绿釉陶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百越俚族与洗夫人</p><p class="ql-block">古代百越俚族人拥有高超的铜鼓铸造技术。岭南铜鼓的作用相当于中原的鼎,是权力的象征,祀与戒的重器,乐舞的载体,是百越里族的典型历史文物。今茂名市境内各地历代出土大量汉至唐铜鼓,证明这里曾是百越里族的重要活动地区。而出生于古高凉(今茂名、阳西一带)的冼夫人,则是公元六世纪我国正从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历史时刻岭南地区越族的一位杰出领袖。她身历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实现国家统一,打击贪虐官吏,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社会安定,为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千余年来备受后人敬仰。被誉为"妇女为国立德立功第一人,妇女享万民祭之第一人。"在当代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伟大历史功勋和英雄事迹,一直被人民广为传颂。独木舟、铜鼓等和冼夫人有关的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绿釉双铺首盅口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名称:绿釉双首耳三足酒樽</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铜日光镜</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长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名称:陶车箱</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名称:绿釉畜圈</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隋谯国夫人冼氏墓</p><p class="ql-block">隋谯国夫人洗氏墓(含娘娘庙)位于电白县电城镇山兜村。冼夫人是高凉(今电白县)山兜丁村人。隋开皇年间,因平乱有功,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隋仁寿年间,冼夫人逝世后,按照俚人"女死归葬娘家"的习俗,冼夫人葬于山兜之原。</p><p class="ql-block">冼夫人墓占地13530多平方米,四周夯筑有土墙。墓城内出土有倒莲花石柱础、莲花瓦当、慢地方砖、陶罐和陶碗等隋唐时期的文物。碑佚,原唐代墓碑的负碑最质位于墓地南侧外半埋于墓城旁,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电白县知县特克星阿和电茂场大使。娘娘庙位于冼夫人墓城东南角外约50米处,庙宇始建于隋朝,是全国最早的纪念冼太夫人庙宇。庙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有前殿、拜亭、正殿和廊庑。此庙历经1400多年,曾为历代重修,最近一次较大型的维修在2004年,现状基本为清代的风格。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隋離夏夫人洗氏堂</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p> <p class="ql-block">名称:陶车轮</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酱黄釉陶鸭</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中</p><p class="ql-block">名称:酱黄釉卧狗</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名称:汉彩绘陶牛</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名称:陶马头</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许夫人墓志铭(唐)</p><p class="ql-block">1987年1月在电白县霞铜镇发掘出土,藏于电白县博物馆、志盖长80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已碎裂,无文字和花纹.志石长7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志文为楷书,共402字,志文称:"顺政群君许夫人者,中书令之子,内史侍郎之孙。……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其人焉◇……显庆三年,初蒙邑号。……龙朔元年,满疾未几,薨于内寝。……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穹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p><p class="ql-block">中</p><p class="ql-block">金钗(唐)</p><p class="ql-block">1984年出土于冼夫人第六代孙合葬墓,藏于电白县博物馆。重7.55克,双股无纹。</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金花(唐)></p><p class="ql-block">1984年出土于冼夫人第四代孙媳妇许夫人墓,藏于电白县博物馆、金花重6.65克,金珠两粒共重0.85克,金花为园形,状似梅花,中间有穿孔.</p> <p class="ql-block">铜鼓</p><p class="ql-block">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中国铜鼓有多种类型。巨大而又神秘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流行于岭南地区,是我国隋唐居住在这里的百越俚人的典型遗物。铜鼓作为鉴器,是财富的标志,权力的象征、统治者的微记,作为"神器",是祭天祀地、祈雨驱邪。</p> <p class="ql-block">名称:四耳铜镜</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中静:本地征集</p> <p class="ql-block">霞桐石柱</p><p class="ql-block">关于霞桐"石柱",我市文化部门在1983年开展文物普查时就进行了调查,并绘出了"石柱"分布图,关于"石柱"数量,有的说8条,有的说9条,但现仅存5条,其中1条已被放倒,1条被打断,真正还立着的只有3条半,这些"石柱"是以浮山顶为园心,自新建起到古城划弧轨迹立置,每条相隔3-5公里不等。"石柱"是花岗岩雕琢而成,状似船帆,上细下粗,正面微弯,背面平直,截面是扁形,南平北凸,好像一张船帆,底座呈船状,因此又叫石船。其中下中村的一条宽达1.3米,厚仅0.3米,南凹北凸;位于石顶村荔枝园中的一条高4.4米、底宽1.1米。</p><p class="ql-block">这些"石柱"建于何年代?其用途是什么?近20多年来,国家、省的考古工作者多次前来我市到当地进行考证,但都众说纷纭,没有确切定论,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说法:第一是界石说,说是汉人和俚人的分界线。第二是纪念性质说,说当年冼夫人在海南去世,是船将其灵柩运回电白山兜安葬,故立石柱纪念。该石柱对研究冼夫人文化、俚人文化和村民信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0年公布为电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名称:陶器具</p><p class="ql-block">年代:隋</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棒:唐三彩仕女俑</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本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名称:铜瑞兽葡萄纹镜</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 <p class="ql-block">洛湛铁路(茂名段)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2007年在对洛湛铁路(茂名段)建设工程范围开展的文物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文物点17处,分布在高州、信宜两市境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茂名、高州、信宜博物馆配合下分别对高州境内的</p><p class="ql-block">亚公山、牛角山、光山、</p><p class="ql-block">塘尾岭、屋背岭和信宜境内的荔枝岗、马岭岗等7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以亚公山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迹遗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显著的时代特征,完全区别于广东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存,被考古界认定为粤西古俚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是广东发现的第一批系统的有关俚人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广东考古学上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名称:灰陶几何纹四系罐</p><p class="ql-block">年代:隋</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双鱼瓜棱执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 右</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丸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享,碳化稻米</p><p class="ql-block">年代:南朝</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高州亚公山遗址 </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陶罐(东晋)</p><p class="ql-block">在高州亚公山出土,口径16.3厘米底径15.5厘米,高21.5厘米。</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瓷高足碗(南朝),</p><p class="ql-block">在信宜荔枝岗出土,口径16.3厘米,底径9.1厘米,高11厘米。</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小鸟</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小动物</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瓜棱褐彩执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东源:馆藏</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青釉执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省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名称:长沙窑青釉盘口执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铜蟠<span>螭</span>纹敦</p><p class="ql-block">年代:战国</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说明:一种专门盛放<span>黍</span>、稷、稻、<span>粱</span>等粮食作用的盛食具</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铜龙首柄鐎</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说明:刁斗,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间用来敲击报更。</p> <p class="ql-block">名称:陶俑</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独木舟</p><p class="ql-block">年代:南朝</p><p class="ql-block">来源:本地征集</p><p class="ql-block">独木舟</p><p class="ql-block">独木舟又称独木船,是用一根木头挖空制成的船,是船舶的"先祖",是唐代以前常用的内河水上交通工具。在中国古籍《易经一系辞》中有"割木为舟"的记载,就是说独木舟是瓠木而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市先后在沙琅江、鉴江等河流水域出水了10多艘独木舟,分别藏于湛江市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和电白区博物馆、高州市博物馆、化州市博物馆。还有一艘2011年1月在化州鉴江河出水的藏于私人手上,该独木舟长7.62米、宽0.99米、深0.6米,为我市出水独木舟之冠。我市出水的10多艘独木舟年代多是东汉到唐朝之间,木质基本相同,大小、形体各异,由此推断,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年间,境内的罗江、鉴江、沙琅江纵贯南北,水域发达,山高林茂,人类活动十分活跃。因此,茂名独木舟的发现,对研究粤西地区水上交通、先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现在展出的这艘独木舟是我馆于2001年在电白沙朗江的坡心河段发现征集的,长6.12米、宽0.53米、深0.42米,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宋元</p><p class="ql-block">宋元是我国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城市和乡村出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出口主要产品,刺激了瓷器生产的发展,窑址众多,形成了八大系:印花白瓷、刻花青瓷、青白瓷、白釉釉下彩瓷、黑釉瓷、龙泉青瓷、钧窑青瓷和宫窑青瓷。在茂名、高州、信宜、化州都有窑址,其中高州多达十八处,主要生产砖、瓦、碗、碟、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属刻花青瓷,产品除供本地所需外还大批销往东南亚一带。</p> <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汝窑在河南省宝丰县,官窑在河南省开封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哥窑在浙江省龙泉县,钧窑在河南省,定窑在河北省由阳县。</p><p class="ql-block">汝窑以胎质细腻,造型端庄凝炼,釉色如脂似玉著称。宫窑型制古林典雅,制作规整,以器形美见长,哥窑的特点是釉被人为的开片,纹片色泽和形状多种多样极为美观,钧窑以色艳丽多彩,变幻无穷见称于世,定窑则以纹饰取胜,其纹饰构图繁密,线条清晰,宋五大名窑在民间流传甚少,极为名贵。</p><p class="ql-block">名称:绿釉褐斑军持</p><p class="ql-block">年代:南宋</p><p class="ql-block">尺寸:高16.2cm口径12cm</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白釉划花大碗 宋 馆藏</p><p class="ql-block">彩青划花云纹碗 宋 馆藏</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青黄釉四耳罐 宋 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釉瓣口碗</p><p class="ql-block">年代:宋</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中</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釉刻划云纹碗</p><p class="ql-block">年代:宋</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名称:青釉刻花菊瓣纹碗</p><p class="ql-block">年代:南宋</p><p class="ql-block">来源: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明清</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工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推动了我国对外的文化和贸易交流,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永宣的青花瓷、成化的斗瓷器以及精美的清三代瓷都享誉世界,茂名地区在清朝洋务运动时,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改变窑业的落后状态,高州建立了制瓷业学校和制瓷厂,生产青花瓷,造型美观大方,纹饰极为精美。2013年在电白观珠镇麻竹头村及周围发现了一处明清古窑址,分布范围较广,延烧时间也较长,其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省内少见,是粤西最大的明清古窑址。</p> <p class="ql-block">明"广东监察御史涂相"诗碑</p><p class="ql-block">原料采用本地玄武岩,型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碑文包含楷、行、草三种字体,笔法雄健娴熟。内容分为序、五首诗及落款,反映明嘉靖五年广东监察御史涂相巡历高州等府后,经古驿道返回省城途中的所见所感。历史信息丰富,既包含古潘驿、那夏驿等岭南古驿道名称,以及浮山岭等古地名,又反映了当时高温干旱的史实,以及使用熏香驱除瘴气的习俗等信息。诗文能够与清光绪版《电白县志》等文献记载相对应,并加以校正。</p><p class="ql-block">该石碑是研究明代南粤古驿道、监察制度、文学作品、碑刻艺术及古代茂名风土人情的珍贵实物,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麦湘先生捐赠端砚等藏品专题展</p><p class="ql-block">麦湘先生是香港著名眼科医生,在香港铜锣湾成立个人眼科医务所,惠泽百姓。从医40余年,不但医者仁心,也热心大陆和香港的公益事业,先后向省内多家博物馆捐赠端砚等藏品,2014年荣获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广东省文物保护突出贡献人物"称号。</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30日,麦湘先生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羽先生的陪同下专程到我馆参观考察,陈朝晖馆长陪同参观并介绍了市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以及通过整体改造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麦先生参观后对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文物征集和藏品管理工作十分赞许,也为市博物馆致力于抢救征集保护传统民俗文物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真诚所感动,欣然答应向市博物馆捐赠他珍藏的端砚等藏品92件,其中端砚55方、歙砚1方、墨20方,瓷器、宣传海报等17件。</p><p class="ql-block">经专家鉴定,所捐赠端砚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仿制宫廷内府藏砚和历代名人用砚,种类丰富、形制多样、纹饰多彩、做工精巧。砚台均有书法镌铭,形制典雅、刻工精美,所题诗文内涵丰富,所刻书法涵盖楷、隶、行、草、篆诸体,极具艺术韵味,且多数配有刻砚铭或图案的红木盒,实为难得,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研究价值,填补了市博物馆端砚藏品的空白,为推动我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麦医生转私为公、国砚归国、回报社会的义举,不仅丰富了茂名市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陈列展品,而且传递了一种热心公益的大爱精神。为感谢麦湘先生对我馆无私捐赠,我馆于2016年8月26日在二楼二号展厅举办了"研磨千年的传承﹣﹣麦湘先生捐赠端砚专题展"开幕暨表彰仪式,麦湘先生专程前来参加,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恒和、市文广新局局长陈研等领导参加了仪式并参观了展览。由于受展览场地的限制,该展览展至2016年12月8日撤展。为使我市广大观众在我馆能继续欣赏到这批珍贵的端砚和其它藏品,现特设专柜作为常设展览长期展出。</p> <p class="ql-block">墨、砚和中国四大名砚</p><p class="ql-block">在华夏文明史上,笔、墨、纸、砚,曾经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开创与传播了东方最具有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墨、砚自问世以来,穿透历史长河,饱含岁月沧桑,无不体现了时代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尽管早期的墨、砚旨在求实用,但随着审美价值的提高,除使用价值外,人们又将墨品、石品优秀、形款兼备、制作精良的墨、砚用作收藏和欣赏,其中又蕴含着对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促使匠师们因材施艺,力求做到材料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以及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合称四大名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除了使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端砚</p><p class="ql-block">在华夏文明史上,笔、墨、纸、砚,曾经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开创与传播了东方最具有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墨、砚自问世以来,穿透历史长河,饱含岁月沧桑,无不体现了时代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尽管早期的墨、砚旨在求实用,但随着审美价值的提高,除使用价值外,人们又将墨品、石品优秀、形款兼备、制作精良的墨、砚用作收藏和欣赏,其中又蕴含着对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促使匠师们因材施艺,力求做到材料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以及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合称四大名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除了使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米莱夜</p><p class="ql-block">超井</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事迹图卷》简介</p><p class="ql-block">《陶渊明事迹图卷》是于1989年(茂名市博物馆筹建期间)由当时的市博物馆筹建组工作人员下乡搞普查文物时,在茂南区鳌头镇一农户家发现并征集的。</p><p class="ql-block">《陶渊明事迹图卷》落款:"大德二年十二月四日,子昂"。赵子昂(赵孟類)是元代书画家、诗人,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今浙江湖州人,当过大官,能诗善文,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该图卷是当今流传在世的唯一一幅讲述陶渊明故事最齐全的手卷图,像当今的连环画,把陶渊明的故事一个一个地画下来,并配以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该图卷最后落款:"琼州张岳崧观",是张岳崧观过此图后在画中的签名。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懈山,号觉庵、指山,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字靖节(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当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陶有五个儿子都不成才,使他伤透了脑筋。图卷共有12幅图,12个故事,由教子开始。</p><p class="ql-block">该图卷为绢本,通长440厘米、通宽36厘米,绘画艺术精妙,文字楷、行、草结合,非一般书画家能做到。经国家、省有关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说是明代一个不署名的画家仿元代书画家赵子昂的画;另一种意见是由于目前还未找到一幅同样的画,这幅画就是元代书画家赵子昂的真迹。不管那种意见,该图卷是目前流传在世讲述陶渊明故事最多的手卷,是难得的真迹,为后人研究陶渊明、赵子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图卷历经沧桑,至于为何流落到茂名,已无法考究。欢迎广大观众和有识人士对该图卷作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由于该图卷已严重虫蛀和老化,为便于保护,原件不便展出,现展出的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一个重要文化载体,对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举办这个展览,人们在欣赏精美文物、接受教育的同时,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保护、利用好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传统农耕</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过灿烂和辉煌,那些传承的农业技术不仅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作为被广泛传播的先进农学文化,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犁、耙、水车……这些简单而精巧、古老而实用的农用器具凝聚着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反映出中华民族纯朴醇厚的民风民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以及茂名农村的生产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乡村风物</p><p class="ql-block">如今,现代化农业已取代了传统农业,传承千年的古老农具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当这些昔日乡村院落的寻常物品再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你是否会想起那田间小路、袅袅炊烟,还有那空气中淡淡的泥土芬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让我们看到勤劳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欲知盘中餐,粒粒皆皆辛苦。吃着白灿灿的米饭,品尝着绿油油的青菜瓜果,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善待我们的农民同胞。</p> <p class="ql-block">粮食破壳取粒要用袭</p><p class="ql-block">除碓以外,汉代还发明了袭。袭在茂名又叫谷磨,是礌谷的器具,用以破去谷壳。袭有木袭、土袭、竹袭之别,均上下两扇,状如石磨。袭盘的工作面排有密齿,用于破壳出米。</p><p class="ql-block">土袭的制作过程是:首先编蔑做成两个围筒,筒内装满湿泥,其袭面各用竹木片嵌入泥中,排成密齿,形状像小磨的两扇磨片,用来破除谷壳不致损米。上扇侧边横穿一短木把,其丁字袭柄的连杆前端装一个掉转直轴,插入把孔,用绳挂在槽上。袭片用石凿成的叫做石木礌。袭、礌二字从石,当初本来用石,后用竹木材料代替,也很便利。</p><p class="ql-block">众手执柄用力运转"袭",一天可以破谷四十多斛。"袭"也和磨一样,除了用人力外,大都是用畜力或水力,比起人力袭谷既快又省力。水力推动的袭大约是在元代发明的,所以《王祯农书》说:"水利中未见此制,今特造立,庶临流之家,以凭仿用。"</p> <p class="ql-block">二、茂名木偶艺术</p> <p class="ql-block">三、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农家风情</p><p class="ql-block">通过农家客厅、婚轿、厨房、柴火灶、石磨、水井等农家生活场景和农家日常生活用品,展现了茂名地区独特的农家风情和民俗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脚步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茂名年例</p><p class="ql-block">"年例"是盛行于广东茂名民间的一个集敬神、酬神、祭祀、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茂名及其所辖县(市、区)城乡、村落,大都盛行做"年例"。各地"年例"日期,是由宗族的先人确定并沿袭下来,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起至二月底。各村各地"年例",一般是一个村庄为同一时间,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在同一日的。"年例"当日,各地城乡居民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p><p class="ql-block">"年例"是一项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游神、打醮,祈求人寿年丰;挂花灯、游飘色、舞狮舞龙、放鞭炮,欢天喜地;做大戏、放烟花,娱乐通宵;年例之日,亲友不请亦来,主人盛情接待,宴饮尽欢。</p><p class="ql-block">"年例"作为茂名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正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民俗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它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从原来的敬神娱神,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意象,演变成宗亲认同、联络感情、构建和谐的文化意义,表达了当地群众大方友好的品德和爱乡爱国的民族精神。2012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茂名农家柴火灶</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市广大农村,每家每户都用泥砖和泥土砌成的柴火灶,用作煮饭、炒菜、烧水,柴烧成的灰还是很好的有机肥。</p><p class="ql-block">那时一个家庭垒砖砌灶是一件大事,而且很有讲究。首先忌灶门对路,否则会多生疾病;灶门不能对房门,那样会失走财气;灶门也不能向东或向北,因为北方属水,灶口向北,成水浇火之势;东方属木,灶口向东,成火烧木之局。所以灶门只宜向西或向南。</p><p class="ql-block">为了提高效率和省柴,那时的柴火灶一般都砌成两级灶,第一级为牛一或牛二锅,用作煮饭、炒菜;第二级为一个小锅,用作煮水或猪稍水;尾部用瓦筒或砖砌成一条烟囱。在灶旁边还用砖砌一个小瓦煲灶,用作煲咸菜。</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灶台上常备灶上三件:油罐、盐罐和米汤盆;灶门前常备灶下三件:火柴、柴刀和吹火筒。生火时常用禾草引火烧着木柴,若遇上生湿木柴不易燃,就会用吹火筒(用两尺长的竹筒做成)吹火,有时吹得两颊红涨疼痛,且被浓烟熏得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由于灶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家庭无形的凝聚力量,所以中国古代有用"大牢"(牛、猪、羊)及"小牢"(猪和羊)祭灶神的习俗,以此保佑家族、家庭的团结。即使分了家,也不能分灶,因为一旦分灶,整个家族也已步入分裂的边缘。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分家不分灶,分灶即拆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石油气的普及,我市很多农村也用起了石油气,渐渐取代了柴火,伴随了农民几千年的柴火灶逐渐消失了。但在一些边远山区仍然使用都经过改良的柴火灶,且更加省柴环保。近年来,在</p><p class="ql-block">一些城市里,人们认为用柴火煮饭、炒菜比石油气煮饭、炒菜香,因此又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一些精明的商家开起了柴火饭店,用柴火煮饭、炒菜◇吸引不少客人光顾。</p> <p class="ql-block">水碾</p><p class="ql-block">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水碾的国家,据资料记载,水碾是魏晋南北朝时发明的谷物加工机械,用于谷物脱壳或去麸。水碾是利用水力推动水车带动石轮、谷磨的粮食加工机械,建于溪流河边。用水碾加工谷物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柴油机和电力的发展普及,机动碾米机兴起,水碾被淘汰,曾随处可见的水碾作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历史上,它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本套水碾是我馆于2009年3月在信宜市朱砂镇征集,现按原貌1:1的比例重新装配而成。据省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和分析,该套水碾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得最完整,并进入博物馆展览的一套水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水碾的构造</p><p class="ql-block">水碾构造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通常看到的是地上部分。水碾大部分是木制构件,只有少量铁制构件。一座水碾主要由水车、水车中轴,中轴齿轮、中间的立轴叫将军柱(连通地上和地下)、立轴齿轮(与中轴齿轮连接水车)、立轴连接器、横杆、石轮、碾槽、罗伞顶、罗伞顶齿轮、横轴、横轴齿轮、磨心轴、磨心轴齿轮、袭(谷磨)、糠柜、风柜等部件组成。</p><p class="ql-block">碾米的工作过程</p><p class="ql-block">先把碾石轮松出来,再打开水闸,先磨谷,把谷磨好之后,关水闸。把磨好的谷米倒进碾盘,装上石轮,提起横轴齿轮切断带动磨谷的动力,开水闸,石轮即飞速在碾槽上转动,把米碾白谷壳碾成糠。水力充足或工紧的时候,也可以磨谷和碾米是时进行。一担谷(100斤)大约要碾40分钟。碾好后取起,放上糠柜过筛,米与糠即分溜出来。米出来后还有一些未研末的谷壳,再要放上风柜去风一次,这样真正的白米才碾完成。米糠,用于养猪和鸡鸭,过去穷人还要用来做糠粉吃。一担谷从磨、碾、筛、风需一个多小时,比人工磨、碓舂来说快10多倍,而水碾的加工费只是每担谷一斤半米或者相当一斤半米的钱。</p> <p class="ql-block">水碾的建造方法和工作原理</p><p class="ql-block">在河边建一座约5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屋外河或溪上用木桩、木板、土、石头等筑坝储﹣水,在溪上架上一个木制的水槽,并在水槽上装上水闸,在水槽开下方开一沟渠安装水车。水车分外水车和内水车两种(现在展出的是属于内水车),外水车是立式的,安装在水碾房外侧。内水车是卧式的,安装在屋内碾心轴的下面(外面看不到)。水力推动水车,通过水车中轴、中轴齿轮与立轴齿轮加速后推动中轴,中轴上面有环绕碾盘转的横担轮轴,中轴上方有个罗伞顶,顶上用坚硬的龙眼木制的齿轮,罗伞顶齿轮带动横轴齿轮加速后通过横轴另一头推动磨心轴上的齿轮第二次加速带动谷磨。横轴上方有一条同横轴同样长的小木,是提放横轴齿轮接罗伞顶齿轮的机关(相当于汽车的离合器),控制谷磨的动力。谷磨是用木造成磨座架,再用竹篾织成磨身,木板弯成磨盘,中间用泥土筑实,再用磨齿打入去。磨齿是用坚硬的木片或竹片制成,经过火烤定型而成。磨钉成八卦的纹路,通过转动即可把谷的壳和米磨开。碾槽和石轮是打石匠根据尺寸规格打造,石轮两个,直径约60厘米,厚12厘米,中间开孔装轴。碾槽由几十块石头打造,中间开凹槽,拼成半圆形碾槽。糠柜是一个木柜上面装个溜斗,有个活动机关板,机关下边是用铜丝编织成的流糠米的斜坡形的筛,正下方出口溜出糠,侧边出口溜出米。水碾的选址、选料十分讲究,要专业造水碾的木工、打石、钉磨、打铁等工艺师傅的通力合作,才能把水碾建成。</p> <p class="ql-block">手工向机械过渡的確</p><p class="ql-block">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人们在使用杵臼加工谷物的过程中,发现春捣的力量仅仅来自双臂,随着稻谷加工数量的增多,长时间劳作会使胳膊又酸又累。如果发明一种物体,人踩到上面,就可以用上全身的力量,加工谷物的效果一定不错。脚踏碓就是因人类的这种需求被发明出来的。確是借用一个长的木质杠杆,把石质杵头装在杠杆的一头,当用脚踏动杠杆的另一头时,即可借一部分体重作为下压的力量,将装有杵头的一端翘起;当脚松开时,杵头即自动春下去,如此反复春捣谷物。这种"延力借身、重以践碓"的方式,确实要比使用杵臼加工谷物省力得多。</p><p class="ql-block">继脚踏碓之后,为适应人们对于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的要求,相继又有畜力確、水力碓被发明出来。古代水碓有两种类型:一为由水轮将水能转化为动能,通过动力轴拨动唯杵而工作;一为直接靠水的自重,通过杠杵上下运动而工作,又名槽碓。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流水冲击水轮,拨动碓杆,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汉代桓谭《新论》说:杵臼的作用,后世改得巧妙了,凭借体重踏碓,效率超过杵臼十倍;而利用畜力、水力踏碓,则超过杵臼百倍。水碓的普遍运用,对后世水磨、水碾的发明产生了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水碓的发明,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工具的过渡,是自然力的利用和机械技术的重大进步。</p><p class="ql-block">汉代文献多次提到碓,扬雄《方言》说:"碓机,自关以东叫做挺。"由此可知,碓的发明应早于西汉。</p><p class="ql-block">確主要用于加工粮食,但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加工食品。上世纪70年代前,茂名地区还有使用脚踏碓加工米粉做的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