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影剑鸣英雄梦,夕阳萋草侠骨香 ‍——徽州大论坛“1月5日登顶挥戈搁船尖,光明顶圆英雄梦”户外徒步纪实

八月雪

<p class="ql-block">  搁船尖,一个并不陌生名字。我曾经二次徒步探险,留下深刻印象:巍峨挺拔的险峰,怪石嶙峋山门,幽静绚丽峡谷,五彩斑斓的山林,还有那飞珠溅玉的瀑布,潺潺碧透的山泉……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座镶嵌在险峰峻岭峭壁上的山村,凌空飞翘,犹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说到“搁船尖”渊源,一代大儒郑玉在《师山集》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歙南有山,特起介乎,徽杭建德之交,曰覆船山者,为一方祈祷之处,神龙之所宅也。山高数千刃,其来自黄山,联属断续,起伏顿挫,奇形怪状,千百万变,以至于此,磅薄堆积,分肢析派而为浙右诸山,其南出则为建德之金紫峰,以及云源诸山,东西雨百照,其支阜融结而为淳安县,其北复为白石崖龙塘山,至杭之于潜临安矗起,而为东西两天目,龙飞凤舞,始尽发其灵秀,盖名山云。</p><p class="ql-block"> 山巅有龙池,泉出其中,裂山而下,石门九锁,对峙如峡,至山之腰,倾为瀑布,与石相触,澎湃激射,如喷异状,石后有潭,莫测其低,为龙之别宫也。每天欲雨时,云出其上,如戴帽笠,居人率以此,占阴晴之候,无不验者,旱则祷之,或得蜥蜴蜿蜒,雨即随至,僧觉圣白,傍近大家洪氏,得钱为倡募,众力结庵其下,为祈祷藏事之地。”(《四库全书》卷四,《师山集》28 页)。</p><p class="ql-block"> 郑玉在这里不仅描绘出“搁船尖”旖丽奇景,而且还娓娓道出奇峰怪谷的由来。作为东邻龙塘山,西接清凉峰,南倚建德金紫峰,北延天目山、昱岭关山脉之首的“搁船尖”,是浙北会稽山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谈及会稽山,因大禹治水在这里会见诸侯计功行赏而得名,这里也是大禹娶妻、封爵的地方,同时又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司马迁《史记》中谈到大禹在治水成功后会见诸侯时,这样写道:“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记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到了会稽山这个地方召集天下诸侯会盟,计功封爵,此地因此也就有了“会稽”之名。</p><p class="ql-block"> 会稽山文化集禅儒道文化为一体,为历代帝王将相加封祭祀圣地,由此形成了会稽山之源的大禹文化。据说当年搁船尖就是大禹治水乘船巨浪颠覆之处,故而便有了“覆船山”之名,从而引来“上有搁船之尖,下有帝王之地;外有石门九锁,内有金尊金娘”神秘传说。天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纷至沓来此地叩首敬香祈福求愿,争先恐后想要一睹“三十六把金椅,三十六座罗汉”真容。</p> <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里是地处北纬30°的高山喀斯特地貌的神秘地带,搁船尖之巅的“光明顶”留下千亩草甸,是浙西明教总舵遗址,这不由让人很快联想起《倚天屠龙记》那位历经磨难的明教教主张无忌勇夺屠龙刀和倚天剑鏖战场景。这么一个能使人无限遐想的神秘山谷自然让我百看不厌。近日,徽州大论坛大头,孺子牛组织的“登顶挥戈搁船尖,光明顶圆英雄梦”户外徒步活动遂了我想再次秘境探幽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1月5日,两部大巴承载着我们徽州大论坛76名驴友一路奔波前往搁船尖。上午8点59分车子途经歙南金川乡伏黄村时,人们看到不少黛瓦粉墙的民居墙壁上写着“伏黄核桃”“伏黄纱面”字样。有人说,伏黄隶属金川乡,盛产山核桃,同时又是传承百年沙面传统工艺的“纱面”村。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百万扶贫富民工程中,成为远近闻名的纱面加工基地。</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拐过海拔700米金川乡后,很快驶入一条逼仄水泥路。沿左拐右弯水泥路走了约莫200米左右,便见到一处操场,操场中央有一个大舞台,舞台照墙上写着“户外武林总坛”大字,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97梦想,夏阳,五家三姑娘,心海,默然等大论坛的“十二钗”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生龙活虎地舞枪弄棒起来,而水晶,静儿也不甘示弱,以棒当剑,飞舞起“倚天剑”,刀光剑影好不热闹。人生如棋抑制不住内心欢喜,置身在美女中露出惬意微笑。大头招呼大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舞台百余米便来到一座山崖的门洞,洞额上方写着“紫薇洞天”四个大字,门洞的左右两旁书写着两条门联,上联“石门排十里九开一锁层层叠叠石岩岩”,下联“云岫耸千层三山两水隐隐超超云簇簇”,驴友们纷纷在洞口合影。</p><p class="ql-block"> 穿过山洞便是“明月山庄”,店内伙计在门前支撑起一口大锅和蒸笼在煮着什么,大家忙凑上前想问个究竟,家主乐呵呵回答,过年了准备杀猪。说的也是,眼下就腊八了。俗话说得好,过了腊八就是年,新年事事要“粥”全。或许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吧?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赶着杀猪宰羊,让人感到有了过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赶路,走了没多远,大家便见着一尺多宽,一米多高“搁船尖”石碑,碑首刻着“大光明顶”,碑尾写着“临兵斗者当列阵前行”,这几句激起大家的兴趣,驴友们兴致勃勃前往。</p><p class="ql-block"> 沿着绵延青石裸岩穿过“情人谷”峡谷和“净口亭”的五角亭,便到了十道天门的第一关“朝阳门”。从谷口往里眺望,十道天门其实就是嶙峋陡峭十道山崖峭壁,令人诧异这些被称为天门的崖体都是从峰巅顺着山势脊梁逶迤起伏直达谷底,远远望去,突兀耸立的薄崖峭壁犹如一道道高墙将峻岭翠谷环包其中,嶙峋陡峭的崖沿如千刃万剑一般。当年徽州大儒郑玉来此,惊叹这石门关隘雄奇,留下“名冠江南第一山,乾坤故设石门关”美赞。</p> <p class="ql-block">  第一道天门脊梁往上的半山崖岩上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村庄,叫皂汰村。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搁船尖的千亩田惠昭寺出家时曾到福泉山下的这座村庄的“福泉圣地”向千僧寺和尚请教,受高僧点化,破解“十门”,获取帝王宝藏,只留下有天神守护的“第三道石门”,于是便有了千古之迷的“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传说。</p><p class="ql-block"> 皂汰村又称皂夹汰村,因村子里长满皂荚树而得名。村里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花石纲奇石、千年红豆古杉、明教众屋古庙等彰显出这座高山古村千年文脉春秋。</p><p class="ql-block"> 据说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就是在这一带起兵造反,陈硕珍自称“文佳皇帝”,起义响应者数以万计。唐高宗急令扬州刺史房仁裕、婺州刺史崔义玄讨伐,最终,陈硕真义军兵败被俘后被诛。历史学家翦伯赞称陈硕真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比公元690年称帝的武则天还早35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1120年,方腊也是在此起义,反抗北宋,自号“圣公”,建立自己政权并创建了明教,公元1121年方腊兵败被杀。历史学家吴晗在《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里这样写道:“最有影响力的是方腊在搁船尖的云心寺建立的光明王国明教总坛,组织六甲船兵,打出帮源洞起义。”</p><p class="ql-block"> 方腊逝后230年的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揭竿而起”。此时,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并最终建立自己的队伍,发展自己的势力,承接此地明教势力,最终,以“明”为国号,建立明朝。这便有了明皇祖来皂汰的千僧寺和尚请教破解“十门”传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皂汰村因地质灾害搬迁,村民大多搬离,村中仅有十几位老人。但村中随处可见宗教遗址,而村里仙女庙,据说是当年村民为纪念被害陈硕真所建。覆船山也是当地人为追忆方腊大战昱岭关兵败被擒而称之翻船由此得名。覆船山东麓便是大明山,传说也是当年朱元璋起兵的秘密练兵场。</p><p class="ql-block"> 孺子牛如数家珍地说出这些神秘传说和历史典故让我们听得如痴如迷。真没想到,这看似不起眼村落竟然蕴含着这样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我们沿着昌源河支流皂汰源河谷穿越过蝴蝶谷、五指峰和骆驼峰便见到了第二关的石碑,叫仪凤门。当地人说有龙凤呈祥之势,与第九关的钟阜门遥相映对,峡谷中有陈硕真和方腊石像,旁边的眠云亭,元朝理学家郑玉写有一副对联:无需天籁寻幽静,自有岩前太古音。故而山崖前瀑布名为太古音瀑布。吴家三姑娘、心海、水晶、静儿、默然和97梦想、夏阳纷纷千姿百态地留下倩影。</p><p class="ql-block"> 沿着干枯溪谷的隆起奇形怪状的鹅卵石,向前数十米便到了幽静的峡谷,谷底碧透如玉的水潭,微波潋滟。顶峰是危岩陡崖,直耸苍天,谷顶峡口的崖凹处一股飞瀑直泄而下,在水潭幽深处飞珠溅玉。郑玉曾经醉心于此,在岩石飞瀑下结庐“招隐草堂”住下,留下“若将泉水比高下,应是东南第一山”赞美。看见如此绝美景致,众驴友们纷纷飞身上崖摆姿拍照,有的如雄鹰展翅,有的如英雄出山,还有的侠士挺立,各具形态,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  越过深潭,行走在铁索木板桥便到了有着石台阶的山脚,沿着陡崖绝壁我们登上百步云梯。孺子牛不断嘱托,别用力拉台阶上锁链,防止立柱倒下伤人。我仔细端详,果然,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水泥浇灌的立柱已经开裂脱落,锈迹斑斑的锁链也不牢固。回首相望,只见水晶刚刚戏水的深潭在悬崖峭壁环抱下形成一个圆形的峡谷,静儿手指山涧谷底留下微笑。</p><p class="ql-block"> 翻过一道峻岭,我们又来到一个碧潭峡谷处,只见嶙峋山崖环抱着这一片幽深的翠谷深潭,在悬崖峭壁相接处,一股清澈山瀑踹急流淌下来,帅哥美女们纷纷驻足小心翼翼攀岩走石地去到峡谷深处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孺子牛说,我们走过的悬崖翠谷和深潭便是天门第三关“三山门”,实际是云山、凤山、凰山三流交汇处,悬崖峭壁间有觅渡桥,名叫云台闸。此时,孺子牛突然喊叫道,赶紧看对面险峰,那里有童子拜观音神像!我抬眼望去,果然,在峻峰林立间,我看到悬崖处酷似观音菩萨神像,她神情安然矗立在峭壁处,而不远峰顶上几位童子正顶礼膜拜,我不禁感叹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竟然将山岩雕琢这样迷人艺术造像。</p><p class="ql-block"> 我们步入峡谷中,这里幽谷碧潭与青山绿水相依,斜阳光照下,泛出飘逸辉煌,秀美中溢出恬静,惊心动魄中又变幻着无常。看似三关石门紧锁,回眸发现门开钥匙就在眼前。据说这里是十门一锁定终生的地方。而天锁钥匙就是山涧深潭水流,禅意为灵行于水上,远离一切所缘之障碍。原来这里还有童家磡村落,方腊曾居于此,当地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水浸鳖背湾,方腊出二关;水氽童家堪,方腊就造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当走进一个神似翩翩起舞蝴蝶峡谷时,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号称“蝴蝶门”又叫“通济门”的第四关天门,数丈高“情人瀑”瀑布从两座峻峰险岭豁口处喷薄而出,飞流直下溅落到谷底深潭,深潭碧澈幽深,潭四周怪石嶙峋,默然、夏阳、水晶、97梦想、吴家三姑娘以及永青、人生如棋分别或坐或立或昂然仰望或挥臂劲舞合影留念,笑看人世也肩扛登山棍气贯长虹地伫立在石门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从情人瀑走过便是登上陡峭崎岖的山崖小道,翻过几座悬崖峭壁便进入“一线天”一个狭窄而又逼仄的岩洞,仅一人通过,我侧身小心翼翼钻过,沿着峭壁上一尺宽的山道我们一步步挪动着,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悬崖,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 夏阳、97梦想还有吴家三姑娘苦中作乐地回眸微笑,而到了崖顶时,身着黄色户外服的97梦想展翅飞翔地尽显英姿,更多的美眉们在悬崖峭壁的阶地上向我们挥手致意。这时,孺子牛提醒我赶紧看对面山峰,看看是不是像英雄杨开慧头像,我一看果然一个短发女神侧面像。</p><p class="ql-block"> 有人告诉我,这其实是女娲神像,当地也有说是白云洞仙姑背石郎镜像,据说,尼姑庵一位仙姑跟当地一位俊俏樵夫在深山砍柴相识,天长日久两人暗生情愫,一天月高天黑深夜这两位有情人携手私奔,惹怒天神,于是点人化石,相亲相爱之人永远化作石像。这段爱恨悲歌让人听罢无不伤感嘘唏。无论怎么说,沧桑岁月的风霜雪雨竟然将眼前悬崖峭壁打造成栩栩如生的人神万物,留给世间是奇迹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下悬崖步入木头铺垫的纲丝桥时,一座巨大掌形山峰出现在眼前,孺子牛说这就是著名的五指峰,过了五指峰也就到了天门第五关“太平门”。说其“太平”是因为石山上有五虎一豹扼守此关,人称“五虎上将门”。竹楼隐士、孺子牛、人生如棋分别在此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我驻足远眺,东南向的崇山峻岭间,一道气势磅礴的伟岩下,皂汰村就静静矗立在半山腰峭壁间,十分壮观,从山脚仰望犹如西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我们到了称为“聚宝盆”的天门第六关,石碑就镶嵌在裸露的青石岩中。走过十几米青石铺垫的山道,在一处土地庙旁的巉岩处,我们见到天门第七关的碑石,一家五口跟静儿等美眉们在此合影。</p><p class="ql-block"> 第七关当地人称为“玄武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的玄宗李隆基除韦后、代宗李豫除张后的宫廷之变。不过,先秦时期,古人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之神,在此应该是取此吉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没一会便到了被称为“正阳门”的第八关。此时青石板路宽敞起来,环顾四周,嶙峋山岩被郁郁葱葱的杂林笼罩,峡谷间山岩各具形态,有仙人指路、万佛朝宗、八戒石、天龙、天猴、朱眠石等各具形态,福泉飞瀑直泻而下,悬挂岩壁甚为壮观。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曾留下诗篇:“天为罗帐地为毯,明月星辰伴我行。夜来不敢伸直脚,为怕山河社稷穿”。</p> <p class="ql-block">  沿着弯曲蜿蜒山道继续向前,没一会路旁出现一具帽形石柱,上面刻有“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字迹模糊不清,有人说这是禅意柱,许愿皆灵。竹楼隐士、人生如棋还有几位美眉纷纷留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走到山岭坡顶,只见山涧凌空处有一座张牙舞爪的神狮卧在路旁,也有人说是嘴含宝珠的麒麟,还有人说是嘴含宝物的神龟。不过,常年风霜雪雨侵蚀神兽已经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但神兽凌然威武神韵仍在,众驴友纷纷上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过了坡顶,眼前一片开阔,一种豁然开朗感觉袭上心头。四周是仞峰林立、波浪起伏的峻岭,一块巨石耸立在路旁,有人说这就到了天门第九关,又称为“钟阜门”,由于旁边耸立巨石神似端坐莲花台上观音大士,石壁上又有俏皮童子翘着二郎腿,故而当地人称童子拜观音。据说不远处一座“朱子亭”是理学家朱熹所建,曾经自书一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p><p class="ql-block"> 过了第九道天门便来到一个大峡谷,峡谷山溪毗邻处有几栋徽派建筑房子,过了人家一直上岭攀爬,便见高处悬崖口一股清澈瀑布悬挂峭壁,缓缓落入深谷,怪石嶙峋峡谷里干涸无水,一块平坦岩石上众驴友端坐合影。</p><p class="ql-block"> 又走了十几米,在一座突檐崖岩前,天门第十关石牌镌刻在崖底青石上。几位美眉簇拥上前,合影留念。第十道天门又称“神策门”,其神奇在于是“邦源洞”第一门。邦源洞其实就是群山环抱一个大峡谷,是会稽山源头。相传黄帝曾在此写经台著有《阴符经》,姜子牙在此得到黄帝“阴符经”,从而封神。</p> <p class="ql-block">  出了“邦源洞”便来到世外桃源的福泉山。过了一座路亭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层叠梯田间一片枫树、乌桕树和和桃树树林遮掩着黛瓦粉墙的农庄。</p><p class="ql-block"> 一进村,我们突然见到同舟、冰美人一家和永清、幸福人生他们,大家兴高采烈地簇拥在一棵六百年的松柏下,虬枝盘曲苍柏耸立在青石垒砌的石坝上,凌空腾起,与被誉为“福泉名山”的福泉庵遥遥相对。</p><p class="ql-block"> 福泉山的“福泉庵”又叫“仙姑庙”,当地人也称“情人庙”,相传是仙姑下凡的地方。庵堂门眉“福泉名山”,据说是乾隆帝御笔。乾隆帝曾七下江南,听人说起搁船尖有“十门九不锁”之说,饶有兴趣来此,见搁船尖风光秀美,恍若人间仙境,一时龙颜大悦。遂在“福泉山”中,加了一个“名”。</p><p class="ql-block"> “福泉庵”供奉着多尊仙姑像。村人告诉,其中的大仙姑便是陈硕真,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是仙姑娘娘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来此进香拜谒,求子求缘,十分灵验。仙姑庙前那颗朱元璋亲手栽下的柏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仙姑庙的左侧的一块石阶上还有仙姑娘娘当年升天时留下的“三寸金莲”脚印,倘若行人将走累的痛脚在上面一踩,痛感顿消。</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突然发现,孺子牛身背一个大塑料袋装着许多小塑料袋,弯着腰一路清理着来客丢弃的垃圾,我突然感动起来,这十几里走下来,那该多吃力啊?!点滴之间不正闪烁着善念善德的光辉吗?</p> <p class="ql-block">  过了村子,我们拐向一条曲折不平的登山道,是攀登上光明顶必经山道,路面上全是打滑的碎岩,稍不留神便会滑倒。我艰难地迈开双腿,奋力攀爬着约有70度陡坡。</p><p class="ql-block"> 陡坡呈“之”字形,绵长而又陡峭。驴友们喘着粗气,满头大汗地一步步向上挪动着。没一会儿,我也汗流浃背,腿也打着颤。不远处的驴友们相互鼓劲,大头也站在十几米远的陡岩上给众人鼓劲加油。到了最后二十米。我气喘吁吁地攀爬到一个凸岩前,稍微休息片刻,又一股作劲向上攀爬。当我精疲力竭坚持不下去时候,有人高呼,到了到了,约莫二十分钟我终于看到大家歇息地方,一大片杂树丛和野草交杂的避风处,老当益壮的逍遥客胡佛顺向我招手示意。</p><p class="ql-block"> 这时,大头招呼我去喝酒,我赶忙跑了过去,只见水晶、大头还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小驴友,看着有些面生。大头笑着介绍说,这是徽州大论坛新人,一位叫“平行秋色”一位叫“蝴蝶在飞”。“蝴蝶在飞”告诉我,前天晚上刚从广州飞来,想爬山,姐姐介绍说要想有强度又要有适度,去徽州大论坛最适宜,这就来了。</p> <p class="ql-block">  大家狼吞虎咽草草吃饭后纷纷起身,向着终极目标海拔1480米的“光明顶”冲去。我也不甘落下,赶紧跟同舟奋力翻岭冲刺。翻过一道陡坡,眼前出现一马平川草原。冬日灿烂阳光下,泛着枯黄光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壮观景象。有人说,光明顶是搁船尖最美集结地,这里春漫杜鹃、夏盈苇草、秋飘瑞雪、冬舞银蛇。</p><p class="ql-block"> 大家欢呼雀跃在冬日蓝天下,水晶、静儿、“平行秋色”、“蝴蝶在飞”等美眉们欢快地像飞雁一般展翅翱翔,尽显娇媚。而孙志刚、幸福人生、方言夫妇等更多的驴友也抑制不住内心欢喜,喜笑颜开地在光明顶石碑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我仰望那洁净而又晶莹的无尽凌空,太阳光芒四射,洒下一片光辉,彷佛每一束都在诉说着光明顶古老的传说,让人心生向往。曾几何时,明太祖朱元璋濒临此地,挥戈操戟,练兵屯粮,从此得天马神助而踏平天下。如今物是人非,只留下凛冽寒风的劲舞、苇草如浪花翻滚起伏。</p><p class="ql-block"> 透过眼前一切,我彷佛又看到了昔日光明顶上练兵场铁马金戈,旌旗猎猎,耳畔似乎又响起金鼓齐鸣,厮杀声喊,顿时心潮澎湃起来,一种“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情愫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十一分,大家陆续下山,大头招呼着一些驴友原路返回,而我跟同舟、人生如棋、竹楼隐士、方言夫妇和静儿等游兴未了,执拗要走环线返回。返回路上,野菊丛丛、苇草深深,我们沿着波浪逶迤起伏的山脉忽上忽下地翻山越岭,驴友们星星点点地出没在草海中。</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山道堆满繁枝枯叶,野草丛生中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下午二点二十分,走在山道上的我们俯瞰山下,粉墙黛瓦徽派特色村庄又出现眼帘,当我跟竹楼隐士穿过一道嶙峋山崖,跨过一条木头铺就的山涧便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名叫“鸭子塘”山村。</p> <p class="ql-block">  鸭子塘村海拔880米,距中心村有7.5公里,地处偏僻,全是蜿蜒山路,全村45户130余人,贫困户16户54人,交通瓶颈问题突出。四年前,在乡党委政府关心帮助下,政府投资安排资金150万,群众自筹资金近50万元,终于修出了一条宽敞水泥路,从而告别了山道为伴历史。</p><p class="ql-block"> 经过村中老屋我在村头看见了一块路牌,上面写着暖心的几句:“风里雨里千里万里,我在鸭子塘等你”。</p> <p class="ql-block">  出了村经过一座土地庙,我们又开始爬坡,翻过了一道山梁就是下山之路,在半山腰我们望去,只见皂汰村镶嵌在山谷的山坡上,十分精致好看,大家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下了山岭又攀上山崖翻过几道山岭后,我们便到了最后一站“小阜舍”村。《诗·小雅》中说,如山如阜,大也。而舍是一切智慧的根源,舍得又是一种人生态度,取舍皆从容不正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意境么?看来,这不起眼的村名却充满大智慧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就是方腊故里,原来村子全部是方姓,方腊起义失败后,由吴姓住了进来,此村原名“童家磡”。</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子,只见村头一道布满爬藤的古堡,沿着青石板路可以看见黛瓦白墙马头檐的吴氏大小祠堂,村子中央矗立着几棵树冠遮荫的古老银杏树,树龄都是350年以上,岁月的沧桑已经使得村庄再也难寻见当年人丁兴旺和生产经营的昌盛,然而,岁月带不走的是那份乡愁和难舍。</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道一直往下走,经过几处黑岩山岭就到了山脚的明教总坛广场,回首相望,镶嵌在悬崖峭壁间小阜舍村,在暮霭中一片朦胧,月儿已在天边升起,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月牙上。我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映着一个个远逝的名字:朱元璋、陈硕真、方腊……</p><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帝王将相也好,英雄豪杰也罢,“云烟过眼皆成空”,唯有这天地日月永恒。正如苏轼赤壁怀古中说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所以,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也许这正是徽州大论坛初心所在。</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除了本人摄影外还借取同舟等驴友,一并在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