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遵义、遵义会议会址的缘与份

老梦如初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刚好是我姨侄女的儿子博彦七岁生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时间节点,博彦和我俩外孙崔汐尔、崔汐泽每年都会去到遵义会议会址留影)。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遵义会议会址是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座标,“遵义会议”精神具有赓续、传承、弘扬的重要意义。思及于此,谨以一首小诗作记,权当美篇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无题</p><p class="ql-block">九秩芳华七岁童,</p><p class="ql-block">与会同生拜苍穹。</p><p class="ql-block">独立精神开民智,</p><p class="ql-block">福城造化千秋功。</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前的1月15日至1月17日,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在这幢小楼召开了中华第一名会“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孔宪权及贵州方面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允诺,为这座小楼题写了被称为中华第一名匾的六个大字“遵义会议会址”。39年前的1986年10月,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我有幸采访老红军孔宪权并创作了专题片《长征抒怀》。文本开篇中留下这样一首小诗: </p><p class="ql-block">长征英雄今何在?戎马倥偬半死生。</p><p class="ql-block">壮举悠悠五十载,长征接力有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21日,毛主席身边老战士到访遵义,我在跟随采访中,无意听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泽东晚年卫士周福明先生</span>谈起主席题字一事,我便请他重又回到会址大门,在“遵义会议会址”牌匾下,他深情地讲述了主席题字时情景。周福明在主席身边工作了17年,是主席钦点的理发师,也是毛泽东的晚年卫士。主席逝世,他跪着为主席理了最后一次发。主席在题写那幅名匾时,他是在场磨墨展纸的唯一见证人。时光荏苒,留下一段佳话美谈的当事人都已先后故去。甚为感叹!</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周福明,便夸奖他的名字说:“这个名字好哇!既幸福还前途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他晚年卫士周福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五年前的1970年,15岁的我第一次走进遵义,那一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遵义会议”召开35年。作为一个尚不知遵义会址为何物的匆匆过客,与之擦肩而过。事隔7年,我到原遵义地区电视台工作,正式成为遵义市民,便与遵义这座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5年到2015年的30年记者生涯,记录和见证了太多与会址小楼有关的人与事。采访过多位毛主席身边的老战士和将帅子女,作家、画家、书法家、表演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名流、将军政要,林林总总拍摄记录了与会址有关的丰富影像资料。先后于遵义会议50周年、75周年、80周年以及建党百周年,创作过电视专题片《长征抒怀》、《圣地辉煌》(大型文献片)、《百年人生路—记老红军王道金》、《建党百年话遵义》(音、诗、画艺术专题片)、《大型航拍片——遵义》等。这些藏于我资料柜的片子及其视频素材,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这块红色土地上最为珍贵的影像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值此“遵义会议”召开九十周年之际,特将与“遵义会议”相关的几部电视专题片的文本和写下的一些文字、诗稿<span style="font-size:18px;">辑集转发</span>,谨以表达一个遵义人、电视人对名城遵义和“遵义会议”的缅怀和致敬!</p> <p class="ql-block"><i>谨以此文献给:</i></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召开86周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党百年话遵义》</b></p><p class="ql-block"> ——曾令书/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称谓叫历史,</p><p class="ql-block">有一种难忘叫记忆。</p><p class="ql-block">历史深深地记得,</p><p class="ql-block">公元1935年1月,</p><p class="ql-block">在寒凝大地的隆冬季节,</p><p class="ql-block">14岁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率三万疲惫之师走进遵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p><p class="ql-block">这天设地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似乎一直在等待</p><p class="ql-block">一个石破惊天的政党出现!</p><p class="ql-block">长征,在遵义留下光辉足印。</p><p class="ql-block">遵义,为长征谱就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p><p class="ql-block">史称“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p><p class="ql-block">让处在生命垂危的</p><p class="ql-block">党和军队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摆脱了“太上皇”的紧箍咒,</p><p class="ql-block">找到了重新出发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确立了党的领袖,</p><p class="ql-block">走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p><p class="ql-block">开启了独立自主、</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p><p class="ql-block">一支为天地立心,</p><p class="ql-block">为生民立命的队伍,</p><p class="ql-block">以矢志不渝的信仰,</p><p class="ql-block">百折不挠、坚毅勇为,</p><p class="ql-block">辗转二万五千里,</p><p class="ql-block">内应强敌,外御倭寇,</p><p class="ql-block">爬雪山、过草地,</p><p class="ql-block">吃草根、啃树皮,</p><p class="ql-block">披荆斩棘14载,</p><p class="ql-block">终将五星红旗飘扬在</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大的广场。</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政府城立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划时代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响彻东方,成为旷世绝响,</p><p class="ql-block">壮阔了震古烁今的豪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p><p class="ql-block">重获新生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p><p class="ql-block">的遵义会议精神,</p><p class="ql-block">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p><p class="ql-block">的红军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p><p class="ql-block">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p><p class="ql-block">今日之中国受到举世景仰,</p><p class="ql-block">今日之中国人受到普天尊敬。</p><p class="ql-block">泽被东方、福荫炎黄,</p><p class="ql-block">感念于斯,</p><p class="ql-block">我们岂能忘怀遵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当是</p><p class="ql-block">中国版图上耀眼的红色标识,</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百年基业的座标。</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进程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p><p class="ql-block">因此成为圣地,</p><p class="ql-block">也因此成为一座福城。</p><p class="ql-block">难怪惜墨如金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挥毫写下“遵义会议会址”</p><p class="ql-block">六个遒劲潇洒的大字,</p><p class="ql-block">须知,</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万千革命圣地的唯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人类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遵义是长征光辉节点。</p><p class="ql-block">于是,“遵义会议”被</p><p class="ql-block">写成了书、编成了剧、</p><p class="ql-block">绘成了画,唱成了曲。</p><p class="ql-block">她被诸多艺术反复演绎,</p><p class="ql-block">她被世人牢牢铭刻于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这座小楼,</p><p class="ql-block">名扬天下、把世界目光聚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际友人来了,</p><p class="ql-block">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边的老战士来了,</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将帅的子女来了,</p><p class="ql-block">心连心艺术团、</p><p class="ql-block">长征组歌艺术团来了,</p><p class="ql-block">作家、画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人民艺术家也来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带着北国的风沙,</p><p class="ql-block">南国的热浪,崇敬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和期冀的目光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走进转折之城、会议之都,</p><p class="ql-block">拥入会址小楼,</p><p class="ql-block">为转运、转顺而来,</p><p class="ql-block">为致敬辉煌厚重的历史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p><p class="ql-block">遵义会址,</p><p class="ql-block">您的神奇让人着迷!</p><p class="ql-block">您的风采叫人称奇!</p><p class="ql-block">您有中国知名度,</p><p class="ql-block">您有世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p><p class="ql-block">我以您为傲!</p><p class="ql-block">我要为您而歌!</p><p class="ql-block">苒苒今古,</p><p class="ql-block">盈虚几度,</p><p class="ql-block">百年基业看党史,</p><p class="ql-block">辉煌一页数遵义!</p><p class="ql-block">巨制鸿篇</p><p class="ql-block">煌煌其华</p><p class="ql-block">红色经典万方传,</p><p class="ql-block">人文禀赋堪称奇。</p><p class="ql-block">万物皆腐</p><p class="ql-block">精神不朽</p><p class="ql-block">小楼盛名飏天下,</p><p class="ql-block">不尽风流万古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21.1.14日于南京</p> <p class="ql-block"><i>电视文献片:</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圣地辉煌》</b></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片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p><p class="ql-block">暨长征胜利75周年</p><p class="ql-block"> 红 色 遵 义</p><p class="ql-block"> [上篇]</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先荣 曾令书</p><p class="ql-block">【画面】:</p><p class="ql-block">2001年,毛泽东晚年卫士周福明在“遵义会址”前回忆毛泽东当年题写“遵义会议会址”这一中华第一名匾时的情景。(采访同期声)</p><p class="ql-block">☆解说:</p><p class="ql-block">假如没有遵义,万里长征的前途无法想象。在人类远征史上,长征被称为超越了其他四大文明史诗的“第一史诗”!而长征中的遵义,因为有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彪炳史册的伟大纪录,便自然成为这一史诗中的“诗眼”。</p><p class="ql-block">后人研究认为,遵义会议是一个系列会议,历史走向是沿着波谷——波峰——波谷这样的波浪式螺旋式上升的。遵义以前召开的通道、黎平、猴场会议,均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而遵义会议之后的扎西、苟坝、会理会议,则为完善遵义会议作出了贡献,遵义会议是这一系列会议的制高点。</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推举出了毛泽东,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挽救了一个党于生死存亡之际,改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因此,它的会址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基业的坐标,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而给中国带来福音的圣地之城—遵义,则被后人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座落于历史文化街区子尹路96号,这是一个蕴含久久大顺的吉祥门号。子尹路是为了纪念清代诗人、出生遵义沙滩、有“西南巨儒”之誉的郑珍而命名的。“遵义会议会址”是上世纪30年代遵义古城最牛的建筑,当地人管它叫“柏公馆”。它的原主人柏辉章,系贵州讲武堂骑兵科毕业,后任黔军25军第2师师长。1930年,他托咐长兄柏继陶营建此居,并去上海参观考察了各式洋房,带回各种图纸,修成了这座中西合璧的豪宅。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幢借鉴上海、结合本土着力打造的遵义城内最漂亮的建筑,日后竟然成为主政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座丰碑!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正是在这里改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事隔29年后的1964年,惜墨如金、权重而又理性的毛泽东十分动容地挥毫泼墨,抒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遒劲的大字,后成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馆名。据了解,它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程中留下的万千纪念物中唯一的毛泽东题匾。</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柏公馆”的建筑颇为考究。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大气中透露着精巧,庄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和现代。青瓦白墙、朱栏红窗。宽敞的回廊上,用青砖砌成圆形廊柱,木质的雕花门窗以及天花板上装饰着各种图案,处处彰显出传统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流走的岁月就是一部史书!</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在遵义获得新生。从1921年“中共一大”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1935年的“遵义会议”,成为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和居中点。</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上海市委开始寻找当年中共“一大”会址。历史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间,中共遵义地委、市委也在多方寻找遵义会议会址。那是在1951年1月,为了迎接建党30周年,专门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堂建设筹备委员会”,最初竟把“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挂到了天主堂,即今天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因为当时遵义会议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即便是与会者,也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开会的地方就是“柏公馆”。天主堂是一个经常集会的场所,误认为是在那里召开的。</p><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给贵州省委打来电话,说遵义会议是在黔军军阀柏辉章的私宅里召开的。杨尚昆是遵义会议的出席者,他的电话使遵义会议会址水落石出。作为参加遵义会议20人之一的杨尚昆,是确定会址所在地的第一人,又是参会者谢世的最后一位。这一头一尾让老人与遵义成为不朽的传奇!1955年10月,会址经初步维修和筹展,开始对内部开放,1957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58年11月3日,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杨尚昆来到遵义,一走进纪念馆大门,杨尚昆便兴奋地说:“就是这里,这个地址找对了。”走进会议室,邓小平看到室内依旧是当年摆设,他肯定地说:“会议就在这里开的。”</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对外开放已过半个世纪,它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旅游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殊荣。“会址”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的一张王牌。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每天到此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这里成为遵义最聚人气的地方!天南海北纷至沓来的朋友,因“她”而走进这座充满红色诱惑的城市。</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原国防大学校长 邢世忠上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边的老战士请遵义老红军李光签名赠书。)</p><p class="ql-block">许多年过去了,来自首都北京的客人请遵义籍老红军李光,在书本上签名留念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他们是当年曾经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医生、警卫、秘书等…… 这些曾经在“皇城根”下工作的“天子近臣”们,身上似乎还有些许没有退去的神秘色彩!眉宇之间还隐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战争给老红军留下的创伤,唤起了这批特殊客人对领袖的无限思念!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与遵义有着不解之缘。一位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在他的著述中这样写到:“遵义出了毛泽东”。的确,1935年,那次改变了党、国家、民族以及毛泽东个人命运的遵义会议,使得遵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座伟大丰碑,遵义会议会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座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画面】:香港客人、中外客人、世界冠军、将帅子女遵义行。</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经过了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新中国的胜利。半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子女追随着父辈的足迹,重访长征路。在“遵义会议会址”这幢小楼前,他们有着无限的感慨!</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彭德怀侄女彭钢少将,彭钢少将等参观会址)</p><p class="ql-block">“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对一代名将彭德怀的赞扬。红军在遵义期间,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率部攻下娄山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彭钢少将踏上遵义的土地,自然多了一份对老前辈及叔父的思念!</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彭德怀侄女彭钢少将)</p><p class="ql-block">遵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福地,人们带着十分虔诚的心理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感悟生命、聆听教诲。</p><p class="ql-block">【画面】: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参观娄山关、会址等地。</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湖南的湘江养育了毛泽东,遵义的湘江托举了毛泽东”。湘江之水融入了伟人的生命血液。当年,红军领袖们打算建都遵义,并曾经付诸实施,这就是“红都遵义”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画面】:(资料:著名央视主持人陈铎同期声)</p><p class="ql-block">迫于当时的斗争形势,建都的理想最终没有得以实现,但毛泽东和那支红色的队伍,却永远留在了世世代代遵义人民的心中。数十年过去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在她父亲走过的地方,流连驻足,心中荡漾起无限的怀想!</p><p class="ql-block">【画面】:陈云陈列馆。陈云儿子、女儿在遵义</p><p class="ql-block">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享誉全党的陈云同志,也是遵义会议的参加者,陈云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堪称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陈列馆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都在彰显着一位人民公仆的高尚品质。</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27日,第四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召开,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和陈云的四位子女也来到遵义。</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陈云儿子陈方先生,同期声)</p><p class="ql-block">红色的土地、红色的记忆!在“遵义会议会址”这间27平方米的小屋里,曾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共产国际派谴的军事顾问李德坐在会场一角,垂头丧气地听着伍修权的翻译。70多年后,伍修权的女儿伍一曼夫妇来遵义参观时,给我们谈起了李德和那段往事。</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伍一曼、洪炉夫妇) (资料:采访伍修权 同期声)</p><p class="ql-block">作为伍老女婿的烘炉先生,在伍修权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人员中,伍修权是唯一没有反对过他的人”。 今天,参加遵义会议的20位老人已先后故去。而“遵义会议”闪耀的思想光辉和政治智慧,对于今天及其今后的影响却是深远而重大的!当一个会议被众口一词地称为“生死攸关”,当这个会议的会址被誉为“转折之城”的时候,显然它已经承载了非它莫属的历史钦定,这份历史,就是长征。</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不仅是名城遵义的标志,而且已经成为二万五千里或是六万里长征的代名词。在未来的世界里,无论会发生多少新的历史未知,但中国西部版图上的遵义,都是长征的标志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革 命 圣 城</b></p><p class="ql-block"> 【中篇】</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先荣 曾令书</p><p class="ql-block">访谈:元帅聂荣臻谈纪念馆建设</p><p class="ql-block">【字幕】:公元1935年,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改写中华民族命运的会议,从这里走出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因此从幼年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画面】:遵义会议会址大门全景。</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大家熟知的遵义会议会址,有人把她称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基业的坐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幢小楼里召开的。当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杨尚昆等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画面】:解说员介绍杨尚昆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时的情景。 “遵义会议”会议室及20位参会者资料</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那间充满历史感和光荣感的遵义会议室。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总共有20人。他们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张闻天、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以及总部各军团以上的主要负责人、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五军团政委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办公室)</p><p class="ql-block">这个房间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一局的办公室,也是当时的作战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工作。墙上的地图是遵义会议期间的敌我态势图,图上的红旗表示红军的所在地,蓝旗表示敌方的所在地,从这个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当时中央红军仍然处于敌强我弱之中。</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会议陈列馆</p><p class="ql-block">【画面】:陈列馆外景,绿竹青松。</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址”开馆以来,已经从仅有的一幢主楼扩容为一个纪念体系。离遵义会议会址往东200米处,就是遵义会议陈列馆,馆名是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长征老战士张震题写的。</p><p class="ql-block">陈列馆共有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展出文物资料400余件,文字资料2万言,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单元,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感染力强,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革命历史展览,也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相对固定、独立的基本陈列。整个陈列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p><p class="ql-block">【画面】:四渡赤水影视资料,记录片资料</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仍处在敌强我弱之中,红军仅有17个团、3万余人,而敌方却有100多个团40万兵力。如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依然是摆在红军高级将领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所谓生死攸关,莫过于此。但是,遵义会议非常及时地解决了“左”倾军事路线严重错误问题,幸运地推举出了用兵如神的毛泽东指挥作战。伟人毛泽东在沉寂数年之后,从遵义会议上重新崛起,带领3万疲惫之师与40万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斗智斗勇,利用这条名不见经传的长江支流赤水河,来回四次渡河,反复用计,既调动红军也调动敌人,终于在一连串的战略行动中,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调出滇军,连克惠水长顺紫云,渡过北盘江,到达无一兵一卒的金沙江皎平渡口,七天七夜顺利渡河,完全跳出了国民党蒋介石的重兵围剿,获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画面】:(资料:采访李小侠同期声)</p><p class="ql-block">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选帅”的伟大成果体现,群龙得首,绝处逢生,斩关夺隘,声东击西,再次显示了毛泽东为代表的英雄们所创造的“山沟沟头的马列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的战争绝唱。</p><p class="ql-block">【画面】:(资料:央视主持人陈铎介绍四渡赤水同期声)</p><p class="ql-block">【字幕】: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p><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从陈列馆东门走出,一股茫茫洪远的气息袭来,青石板、灰墙壁、垂杨柳、深巷陌,这正是贵州全省最古旧的一条老街,名叫杨柳街。</p><p class="ql-block">沿着杨柳街婆娑舞动的柳丝,我们来到了坡屋顶、小青瓦、穿斗屋架极具黔北民居建筑特色的小楼。时年,这里是黔军二十五军副军长犹国才的私宅,红军到遵义,这里成为中央红军的“总后勤部”——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驻地。</p><p class="ql-block">【画面】:(解说员介绍“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领导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诞生于1932年初,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红军长途行军,没有根据地可以依托,要靠“没收、征发”来解决。“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为红军筹集了大量军需,并分发部分物资给当地贫苦乡民,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欢迎。</p><p class="ql-block">红军转移时,行长毛泽民和100多名运输员携带大量物资、银元、苏维埃币、印钞机等随军行动,被称为“肩挑的银行”。红军在遵义期间,苏维埃银行公开发行苏区印制的钞票,并在城市中心设立兑换点,堆放银元、食盐、香烟,让手持苏币的群众自由兑换,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非苏区“诚信经营”的崭新局面,使遵义城内大街小巷的商店、面馆、酒楼、书店等门庭若市,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为遵义这座城市最具城信经济份量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字幕】: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解放了遵义。为确保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实现黎平会议关于“建立以遵义为中心”新苏区的决议,中央军委于次日成立了红军警备司令部。这个司令部是迄今为止中国级别最高的城市警备机关,司令员为尔后的元帅刘伯承,时年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政委为尔后的党中央副主席陈云,时年任中央纵队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画面】:刘伯承、陈云住室。木架床、木盆、立柜、搪瓷茶缸、斗笠、草鞋……</p><p class="ql-block">杨柳扶疏、玲珑剔透的这幢银灰色小楼,当年是国民党副师长周积善的公馆。这里的一件件陈列品,一件件文物,展示了红军高级将领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之秋的胸有成竹、烈火真金,展现了那一代人临危受命、肝胆相照的伟大襟怀。</p><p class="ql-block">【画面】:陈云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在陈云同志专馆中,还展示了许多与遵义会议最直接的历史材料。如:1982年6月12日,陈云同志关于参加遵义会议的复信;1977年8月,遵义会议纪念馆访问陈云同志的记录; 陈云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手稿,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有关遵义会议内容最为完整的原始材料。还有陈云同志化名廉臣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及向国际执委会的俄文汇报稿和《英勇的西征》等文章,都是研究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最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住址</p><p class="ql-block">这幢前后两进、上下两层的走马转角楼,是遵义会议的主持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博古住址,同他住在一起的还有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这两个人物,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主要决策人,他俩与周恩来一起组成了最高“三人团”。</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三天中,秦邦宪和李德均成为会议“炮轰”的对象,两位曾经是指挥、调动一切的叱咤风云人物。这幢楼原是国民党黔军副师长侯之珪的官邸。候之珪本人其实并没有享受过这所宅第,他于此宅修建前已战死,而后来享受它的人也并非否极泰来,历史的玩笑有时开得过于沉重了些。</p><p class="ql-block">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史学家们发现,被遵义会议批评的秦邦宪,其实并不是反面人物,而是一位优秀的、犯有严重错误的中共高级干部。在那三天硝烟战火似的会议中,虽然对所犯错误没有认识,但作为会议主持者,充分地尊重发言人,耐心地听完对他的那些尖锐批评,表现了一个领导者的襟怀与气度。党史研究者认为:“秦邦宪的态度也是这次遵义会议领导权得以成功转变的原因之一”。这一结论,是近年来研究遵义会议的一个最新成果。</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p><p class="ql-block">红军到达遵义后,参加“遵义会议”的20人中,除了几位军团首长分布在南白镇、湄潭县外,几乎都住在老城,唯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住在新城古寺巷的一幢砖木结构的旧式洋房里。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在近年才知道的。当年李德的翻译、军委警备科长、中央纵队设营和防空司令王智涛在他的遗著中,披露了这一长期使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他写道:“进驻遵义前,周恩来交待,号房子时要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将李德、秦邦宪安排得离他们远一点。于是,我将毛、张、王安排在新城古寺巷,原黔军一个旅长的住宅。”</p><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周恩来的良苦用心。使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研究了遵义会议上的发言,保证了遵义会议的成功。</p><p class="ql-block">这幢被称作“易公馆”的小洋楼,是房主人易怀芝参照遵义会议会址的“柏公馆”修成的。它们都是30年代遵义最豪华别致的建筑。“柏公馆”成为了党和红军命运大转折的地方,而“易公馆”却接纳了三位红军高级领导人。住在这里的十天时间里,三位人物都发生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毛泽东成为无可争辩的党和红军的领袖,而张闻天、王稼祥二人成为最终跳出“左”倾营垒,使遵义会议成功的两个重要功臣。</p><p class="ql-block">70年后,他的夫人,战友朱仲丽以年迈之躯,兴致盎然来到这里,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王稼祥与毛泽东在担架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老人。同期声记录。</p><p class="ql-block">毛、张、王三人在此期间,为了讨论和创作出痛击“左”倾军事路线的重型炮弹式的发言题纲,为了确定遵义会议“只讨论军事问题”的指导思想,几乎在一个接一个的不眠之夜里,为党和红军的前途彻夜长谈,深入谋画。可以说,毛、张、王三人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开好殚精极虑,费尽了神思,成就了我们党历史上这个攸关转折点的会议。</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贺龙女儿贺晓明同期声)</p><p class="ql-block">【字幕】:红军总政治部旧址</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法国传教士沙布尔来到黔北,他选中了杨柳街中段的这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占地13555平方米的“峻宇雕墙,颇极巨丽”的遵义天主教堂。70年后,中央红军来到遵义,把总政治部机关设于教堂内,这里成为当时红军开会最多的地方。如“万人大会”筹备会、各届群众代表会、各种组织领导成员汇报会、研究会,以及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红军干部大会等等,都在总政治部驻地召开。这里不分白天黑夜,进进出出,气氛热烈,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致使解放后在寻找“遵义会议会址”时,把“遵义会议纪念堂”的大牌子挂到了这里,这已是过去了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红军总政治部荟集了中央红军中的一批知识精英和文化人,比如蔡畅、李伯钊、成仿吾、冯伯驹、陆定一、李一氓、黄镇等,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帮也在这里养过伤。红军撤出遵义后,返回天主教堂的传教士,见教堂内陈设依旧、完好无损,于是感佩不已,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样不信仰宗教而尊重宗教的党和军队。</p><p class="ql-block">1984年,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前夕,党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为“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题写了衔牌。加上毛泽东为“遵义会议会址”题写馆名和江泽民为茅台“四渡赤水纪念塔”题写的碑名,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有墨迹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总书记胡锦涛也多次莅临遵义,关注遵义,可以说,这也是当代中国革命纪念地之最。</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址</p><p class="ql-block">在杨柳街和红军街的交汇处,耸立着一座斑驳疏离的灰色楼房,此房原系遵义著名教育家傅梦秋的私宅,红军来后,作为总政治部秘书长、《红星》报主编、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住进了这里。</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3日,邓小平、杨尚昆重返遵义,在会址,邓小平指着会议室一角说:“我就坐在那里参加了遵义会议”。邓小平对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深铭心底。1989年5月31日,他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不稳定的,也很不成熟的。从陈独秀起,一直到遵义会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再次论述遵义会议:“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才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集体领导,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这两次谈话可以看到,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遵义会议的情深如海,这也为“遵义会议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标志”这一历史结论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人 类 福 地</b></p><p class="ql-block"> 【下篇】</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先荣 曾令书</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因遵义会议而成为一座转折之城,圣地之城</p><p class="ql-block">“圣”者,通也。《书经.舜典》说:“辟四门,明四目,达四通”。通人、通才、通衢、通义、通灵、通幽......崇高伟大,无所不通,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当代意义上说,遵义在“朝圣”意义上的睿通和聚散,都是难有比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画面】:(原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赞誉遵义是一座福城。同期声)</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30年代召开的那次特殊会议,永远是值得抒写和记录的真实历史。一切热爱和尊重历史的人们,都乐意把自己的脚印留在这片充满神奇和诱惑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名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都纷纷来到这里,以“朝圣”般的崇敬心情参观、瞻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以及每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画面】:(演员唐国强在会址讲话及各种活动一组镜头)</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大至全国性,小至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会议也纷纷选址遵义召开,各种重大活动也选择在这里举行。“会议之都”正日益名副其实。而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也带着各自的“转折”梦来到这里,祈祷平安,感受和谐,寻求个人事业的新突破。</p><p class="ql-block">【字幕】:红 军 街</p><p class="ql-block">“红军街”是遵义市着力打造的中国第一条红色旅游商业街。集红色文化、商贸、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自2007年11月开街以来,白天人头攒动,入夜灯火辉煌,是历史文化名城颇具“文”气和“人”气的经典街。</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名城当有自己代表性的街区,以形成古城的标志形象。红军街就是这样一条具有坐标意义的小街。如果说杨柳古街是红军街的历史根基所在,那么红军街则是杨柳街的现代延伸和发展,它们都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街具有鲜明的红色主线、浓郁的黔北文化以及独特的当代意识。</p><p class="ql-block">遵义曾经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无数革命先烈的足迹,把新建的红色旅游商业街冠以“红军街”, 让人们在一个富有历史韵味和传统实体环境的街区里,去领悟感受和了解那段已经被逐渐淡忘了的红军长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画面】俯拍红军街全景</p><p class="ql-block">  “红军街”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凤凰山麓,婀娜蜿蜒的湘江河畔,与遵义会议会址、凤凰山文化休闲广场以及红军烈士陵园近在咫尺。街区建筑为纯朴的黔北民居风格,彰显着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属性!</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23日,是“红军街”开街的日子,也是遵义解放纪念日。这一天,红军街迎来了尊贵重要的客人,她们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遵义会议参加者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女士;当年参加指挥遵义战斗的张爱萍将军的女儿张小艾女士等。</p><p class="ql-block">在红军街,你可以领略酒乡文化、品味地方小吃、感悟红色经典!漫步“红军街”上,脚下的青石板散发着大自然的浓郁气息,两旁建筑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生发出一种呼应顾盼的美感。设计者匠心独运,在建筑之间随意勾画些亭廊花榭、小院天井,随处可见“天人合一”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为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氛围,街区设计注入了许多红色元素。站在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牌坊处,远可借景红军烈士陵园,近可观看街道两旁的红军灯、毛泽东诗词以及打上红色印记的店铺门头。每当华灯初上,青石小街一片红灯闪烁,一幅幅红军长征照片在晚霞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画面】老红军王道金在红军街</p><p class="ql-block">已近百岁的红军爷爷王道金,是遵义唯一建在的、走完长征全程的老红军。老人对红军街有着特殊的感情,刚一开街,他便来到这里,饶有兴致地向晚辈们讲述着红军在遵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画面】:(资料:采访王道金老红军同期声)</p><p class="ql-block">遵义是红色旅游胜地。应时、应运而生的“红军街”,得天时、享地利、聚人和。她是长征精神、红色文化的根脉和载体,是立体的、可供触摸的红军故事。她诞生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加显现出深远和重大。</p><p class="ql-block">【字幕】:遵义红军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遵义作为中国最宜居范例城市,其主要之点在于风景如画、依山傍水。这水叫湘江,这山叫凤凰山。而山和水的最佳结合部,正是今天的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本地人称“红军山”。</p><p class="ql-block">红军山坐落在市区中部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 ,前临湘水、后依凤凰,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战场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数不胜数,但是,遵义红军山却是十分独到和典型的。红军山核心部位的广场上,耸立着巍峨雄壮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由邓小平题写。纪念碑大圆环外的四个花岗岩雕塑,分别代表了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的形象,寓意红军威镇四方。</p><p class="ql-block">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 “英烈墙”上,镌刻着红军转战川、滇、黔边牺牲的三千子弟兵的姓名、籍贯和年龄,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纷纷到此寻访、凭吊。</p><p class="ql-block">【画面】:(资料:采访伍修权)</p><p class="ql-block">【字幕】: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之墓</p><p class="ql-block">这座墓茔里长眠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他是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首长。墓地的建设记录了两任国防部长对战友追忆的深情。时任红三军团团长的彭德怀,在建国后一直关切着邓萍的遗骸。</p><p class="ql-block">【画面】:(彭钢少将谈邓萍牺牲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957年在北郊罗庄松子坎找到后,于1959年清明节隆重迁葬于此。1979年10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满怀深情地为邓萍墓撰写了碑文。据张爱萍回忆,邓萍当时遇难后,就牺牲在他的怀抱里。</p><p class="ql-block">【字幕】:“红军坟”及雕塑</p><p class="ql-block">距邓萍墓不远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坟”。埋葬在“坟”里的是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龙思泉,而被千百万贵州人、遵义人传诵着的却是以真人为替身的“红军菩萨”。 “红军坟”常年香火不断, “红军菩萨”的艺术铜像也是常年披红褂彩。人们把一个普通的红军卫生员当作“圣人”、“菩萨”来顶礼膜拜,遵义人以自己独到的方式“神话”和“美化”着红军长征精神,这在全中国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红色遵义之所以成为转折之地,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之所以彪炳史册,这与遵义一方老百姓对红军的真挚情感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离我们已过去整整75年。值得告慰先烈们的是,75年来,遵义儿女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艰苦创业、奋力前行,把遵义已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和谐、日益富强的幸福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 年 人 生 路 </b></p><p class="ql-block"> ——记老红军王道金</p><p class="ql-block"> □ 曾令书</p><p class="ql-block"> (上篇)</p><p class="ql-block"> 硝烟写春秋(革命时期)</p><p class="ql-block">【画面】:桌上,放着老红军1955年授衔时的军装,军装上别满了军功章。老红军在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转而拿起桌上的两个玻璃小瓶,凝神端详、若有所思:沧海桑田,百年人生,往事历历.......</p><p class="ql-block">解说:</p><p class="ql-block">老红军王道金手上攥着的两个小瓶,里面装着家乡于都河的水和土。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那里出发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撼人心魄的战争场景、百年行过的人生旅程,一幕幕在王老的脑海里闪回......</p><p class="ql-block">1915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王道金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东富后村。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忧愤投江、以身殉国的日子,江西是红军的第一个家。王道金出生在一块光荣的土地和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似乎注定了他红色革命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谈革命经历。小演员、老妈妈再现当年情景。父母的坟头,缭绕的香烟。</p><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8日,王道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14日,这是王道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要去红军游击队七大队报道,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兴奋一夜的王道金早早起床,吃过妈妈煮的4个荷包蛋,双手接过妈妈亲手做的两双千层底布鞋,挥泪告别,谁知这一去竟成永别。时隔23年后,王道金夫妇才有机会来到父母的墓茔,焚香叩拜,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谈告别父母时的情景和心情</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肩扛红樱枪的王道金,走入红军队伍。之后的几年间,全程参加了5次反围剿。他身经二十余战,两负枪伤,长征前夕,也成长为一名基层指挥官,担任红三军团4师11团1营1连1排排长。</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7日,一个石破惊天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江西的于都河畔:一支突然丢失家园的部队集聚这里,开始了一次被动的、前途未卜的远征。各路大军在于都河的各个渡口待命出发,而敌人已在前方设置了4道封锁线,等待红军的到来。</p><p class="ql-block">王道金所在的4师11团作为先锋,在师长洪超的率领下,首先通过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向信丰的百石挺进。突然敌一部向11团侧翼进攻,企图截断前卫部队与后续部队的联系,策马指挥的洪超师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回忆红超牺牲时的情景 ,红超画像,湘江之战影视资料.。</p><p class="ql-block">小小年纪的王道金,目睹了战争的惨烈,经历了失去战友的悲痛。</p><p class="ql-block">湘江之战中,王道金所在的三军团第四师作为先头部队,担任侦查渡河点的工作。当王道金所在的十一团渡过湘江后,在与敌人交战的滚滚硝烟中,五万余名战士的热血染红了湘江,王道金所率领的排牺牲过半,他有幸成为今天的讲述者。</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讲述湘江之战。</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9号农历腊月初五日,在遵义城的丰乐桥头,以教育界知名人士刘伯庄为代表的广大市民纷纷涌向这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喊“欢迎红军”、“欢迎朱毛总司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在群情激昂、夹道欢迎的队伍中走进遵义城。</p><p class="ql-block">此时,王道金带领的一连一排已经在三天前,随先头部队抵达南白镇,奉团部命令,新增战士几十名,改一排为警卫连,由王道金任连长,担任监视贵阳、鸭溪方向来犯之敌,以及保卫三军团没收委员会及其物资两项任务,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外围保卫工作。</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讲述担任警卫连连长一职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遵义,是红军长征以来进驻的最大的城市,也是群众基础最好的红色土壤。这座英雄的城市注定要承载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命运。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自力更生的精神,独立解决了党内自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25日打响的娄山关战斗,是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仗,这是遵义会议后,党正确的军事路线、组织路线所取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讲述娄山关战斗。</p><p class="ql-block">娄山大捷后,红军乘胜追击溃敌,直逼遵义城下。2月27日下午,王道金带领他的一个排,埋伏在湘江河右岸距城门约40米处的一个低洼地里。此时,在湘江左岸的一个小土墩旁,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11团政委张爱萍正在观察敌情,准备部署夜间的攻城战斗。突然间,北门墙上飞来一粒子弹打中了邓萍的头部,年仅27岁的邓萍壮烈牺牲,他是长征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红军将领。</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讲述邓萍牺牲时的情况。老城老照片,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影视资料。</p><p class="ql-block">邓萍牺牲的消息传出,战友们强忍悲痛,于当日夜晚零点30分,发出攻城命令,王道金带领一个排,从北门偷袭哨兵顺利入城。经过几小时的巷战,红三军团全部控制了老城。</p><p class="ql-block">2月28日,红花岗、老鸦山战斗打响,碧云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最终,遵义战役以敌人惨败,红军大胜而告终。王道金在这一天,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在往后的日子里,王道金以单薄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与敌人斗、与自然斗。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这一天,跟随中共中央率领的陕甘支队到达保安县的吴起镇,至此,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画面】:爬雪山、过草地影视资料,吴起镇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中旬,王道金被分配到红军学校的步兵科学习。学校当时发放的毕业证书,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p><p class="ql-block">【画面】:毕业证书正反两面图片。</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王道金所在的前总特务团一部、编入由贺龙任师长的120师718团。在8年抗战中,王道金先后担任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保安大队副政委。或打游击,或帮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权,消灭地主武装,发动群众抗日。</p><p class="ql-block">【画面】:第二次隆化战斗影视资料。</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道金先后担任热河骑兵团政委。17旅供给部政委。在第二次隆化战斗中,王道金目睹并亲历了战争的惨烈,见证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作为师供给部政委,由于出色完成后勤保障任务,被记大功一次。之后,随大军南下,一路征战,饮马长江,攻打海南,于1949年秋抵达雷州半岛,驻守徐闻县,迎接新中国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 年 人 生 路 </b></p><p class="ql-block"> ——记老红军王道金</p><p class="ql-block"> □ 曾令书</p><p class="ql-block"> (下篇)</p><p class="ql-block"> 和平铸人格 (建设时期)</p><p class="ql-block">【画面】: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及55年授衔时的新闻纪录片视频,五枚勋章实物</p><p class="ql-block">1950年春,王道金从部队首长那里接过“华北解放、华中南解放”两枚纪念章,成就感、光荣感,让34岁的王道金激情迸发,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迈进!同年8月,王道金被派到中南军政大学第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他以赴朝慰问团秘书长的身份随团赴朝。1953年,先后任144师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师党委常委。</p><p class="ql-block">1955年,王道金被援予上校军衔,并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1958,中央军委命令部队支援地方建设,王道金毫不犹豫选择了贵州。在铜仁地区担任副专员、地委常委达13年之久。</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谈为什么选择贵州。</p><p class="ql-block">铜仁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亲自指挥铜仁机场和湘黔铁路的建设。在文革最左的年代,作为分管领导,他对农民搞自留地、养鸡养鸭这一类的事,采取视而不见,放任默许的态度,让许多老百姓度过了生活的难关。</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同期声:谈当年”割资“时的状态和处理办法。</p><p class="ql-block">1971年8月,56岁的王道金奉命调往遵义,先后担任遵义地区革委副主任、地委副书记。遵义是王道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遵义任职工作的12年间,他投入全副身心,无论对工作、对同志都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身边的驾驶员、工作员都常能感受到他带给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原遵义行署老干局局长,原遵义人大副主任吴霞。谈王道金勤政廉政的事迹。王道金参加各种活动的录像资料</p><p class="ql-block">1983年,68岁的王老离休后,仍然停不住脚步。他奔工厂、跑农村、进机关、到学校、走基层,到处宣讲革命传统、搞调查研究。他常说:“职务退休了,党员永远是在职的,不能退休,思想也不能退休。”</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很多人只把它当成套话,王老却不然。无论当小红军还是做大干部,从来不贪、不占,多次婉言谢绝组织的照顾,27年来,一直住在这间老式的旧房里。</p><p class="ql-block">【画面】:王道金夫妻在解放战争中的照片以及后来的生活照片。</p><p class="ql-block">2004年,老伴和子女打算请来亲戚朋友,给89岁的王老祝寿,没想到他坚决反对。</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王道金女儿王英。谈祝寿一事。</p><p class="ql-block">老伴王金霞与王老是在战火中结为夫妻的战友,一身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他深知王老的脾气。2005年,享年80岁的王金霞因病去世,一生没能为自己所尊敬的丈夫祝一次寿成为永久的遗憾!</p><p class="ql-block">王老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别人尊重和爱戴的长者。有机会认识和接触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随和、随性,友爱、友善。他简朴的着装,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总给人以温暖和信任。</p><p class="ql-block">【画面】:采访遵义市委车队原驾驶员罗光福。谈王道金待人处事和用车坐车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2008年,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中国,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王老是传递遵义祥云火炬的第一棒选手。他头戴红军八角帽,神采奕奕、高擎火炬,站立于遵义会议会址这神圣的地方。他送出的是火炬,传递的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画面】:奥运火炬在遵义传递的画面,王道金高举火炬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定格特写。采访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祥铣。谈对王道金的评价:百年长征路,满腔爱国情。</p><p class="ql-block"> 2014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老人99周岁诞辰,遵义四大班子领导,新闻界朋友来到遵义医院老红军这间温馨的住房里,为老人祈福,为老红军祝寿!</p><p class="ql-block">【画面】:蜡烛、蛋糕、祝寿场景</p><p class="ql-block">2015年,老人就将迎来百年华诞,正值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遵义会议——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文风景,也是老人百年生命中所经历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走完长征全程仍健在的王老,是新、老长征路交汇点上的一个红色路标,是飘扬在那道人文风景线上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2014-7-16</p> <p class="ql-block">  《遵义怀想——歌润芝》</p><p class="ql-block"> 庚子.冬月/12月26日</p><p class="ql-block">润朗万物芝兰芳,泽被苍生达东方。</p><p class="ql-block">三湘楚地涌活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忆先生弄肝肠。</span></p><p class="ql-block">芸芸众生千客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遵道行义福绵长,</span></p><p class="ql-block">善源慧根何所是,月影天光半方塘。</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陈开礼將军见我在朋友圈发此小诗后,热情书写并赐赠墨宝与我,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遵义首部大型航拍片 : </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飞 越 遵 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本/曾令书</b></p><p class="ql-block">画面: 男女童孩在野草青青、绿茵如盖的山水间,在舞台上欢乐幸福地击掌而歌。</p><p class="ql-block"> 童子童谣</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遵义有座山,城绕山外边,</p><p class="ql-block"> 水从城中过,城在山水间。</p><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座城,古有播州名,</p><p class="ql-block"> 千年风雨后,又见彩虹新。</p><p class="ql-block">【画面】:航拍市区全景、子尹路、凤凰山公园、湘江、陵园。</p><p class="ql-block">【解说】:</p><p class="ql-block"> 遵义,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一座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以一代文化先师命名的子尹路上,熙来攘往的客人,朝圣般地涌向那座始建于30年代的青瓦木楼。遵义因“遵义会议”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的“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市民珍视为共享的山水盆景、天然氧吧、城市之肺!</p><p class="ql-block">湘江河婀娜蜿蜒、穿城而过,汩汩流水一路欢歌,述说着千年古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青山相拥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护卫着红军的英灵;纪念碑巍峨矗立、直插云天,她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浇铸的生命丰碑!</p><p class="ql-block">崛起这方厚土之上的遵义,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名贤承前启后。热情开怀的遵义人正张开双臂,去迎接一个更加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遵义之春!</p><p class="ql-block">【画面】:市容市貌、山川大地航拍,红色景点航拍及地面镜头。</p><p class="ql-block">音乐电视(MTV) 《遵义——我心中永远飘扬的旗》</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遵义</p><p class="ql-block">【画面】:水坝塘石马坡海洋古生物化石群、“桐梓人”遗址、“唐蒙”摩崖、五尺古道、务川大坪汉墓、茅台酿酒工业群遗址、正安“悟本堂”、绥阳“二冉”、沙滩文化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及英国、德国考古专家,通过多次实地考古认证:遵义桐梓县水坝塘镇,在四亿五千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方圆3平方公里的石马坡上遍布海洋古生物化石。之前也有考古发现,遵义属于海洋地区。</p><p class="ql-block">沧海变桑田,20万年前的“桐梓人”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汉代唐蒙开辟五尺道,将遵义一方山水与中原大地紧密相连。这位足迹踏遍南域的使臣带回茅台佳酿敬献汉武帝,引来“甘美之”的千古赞叹!务川大坪的丹砂汞矿石,吸引大批纷至沓来的中原汉人,开创了古老的遵义工业。贵州文化先驱”汉三贤“泽被故土,军事天才”宋二冉“青史留名,郑莫黎“清三儒”成就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沙滩文化。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遵义艰难地跋涉着自己的文明进程!</p><p class="ql-block">海龙囤:</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古城堡海龙囤遗址,是播州杨氏土司统治遵义725年的历史见证。四百年前,一场由明朝廷发动的、震惊海内外的平播战争,使这座建在山崖上的城堡,历经三百多年后轰然倒下。它倒成了一段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历史,倒成了一道思之味长、观之惊叹的风景! (配古战场音乐)</p><p class="ql-block">杨粲墓:</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播州第十三代土司杨粲在位30余年,是一位开创“播州盛世”的中兴人物。杨粲墓所在地是史家尚有争论的古播州治所“白锦堡”,遵义人又叫“皇坆嘴”。</p><p class="ql-block">沙滩:</p><p class="ql-block"> 沙滩是名扬海内外的文化村落,清代三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就生活在这里。郑珍、莫友芝的诗作赢得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赞誉。出使西欧、日本多国参赞和大使的黎庶昌,被称作”贵州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庶昌老宅故称“钦使第”。</p><p class="ql-block">沙滩风光迤逦,文风蔚然,是游人墨客向往之地。</p><p class="ql-block">浙大西迁遗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40年代,为避日寇战火,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历时两年半,行程2600公里,举校西迁遵义、湄潭,办学长达7年之久。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倡导“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俭餐淡食,陋室栖身,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培养了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两弹元勋王淦昌、卢鹤绂在遵义浙大执教期间,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原子弹之潜力及利用》等科研项目,浙大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并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娄山关:</p><p class="ql-block">巍巍娄山,是幽幽古关、魅力之关和生态之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斩关夺隘、英勇杀敌,打下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伟人毛泽东策马登上娄山关,望关兴叹,借景抒怀,吟哦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千古词章!</p><p class="ql-block"> (央视朱军朗诵词章)</p><p class="ql-block"> (二)今日遵义</p><p class="ql-block">【画面】:航拍赤水丹霞地貌、生态环境,航拍绥阳宽阔水原始森林,大板水森林公园,市区航拍,茅台镇、茅台酒厂,兰海高速青檬立交和中庄立交,绥阳高坊子和龙坑新农村,余庆四在农家发源地、湄潭茶山及田家沟、核桃坝新农村等。</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有着英雄传统的700万遵义儿女,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倾心打造着美丽、和谐、文明、富强的新遵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普天瑞雪妆斯楼,松梅风骨壮九州</p><p class="ql-block">独立自主展雏翼,遵道行义始方遒</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长征经典数遵义,会址千秋美名立</p><p class="ql-block">红色故事传万代,人文禀赋堪称奇</p><p class="ql-block"> 2020年冬日</p> <p class="ql-block">去年的今天,遵义会议89周年,我们在海陵岛度假。人虽在外,仍情系小楼、心在遵义。转那日感怀打油诗存此。</p><p class="ql-block">海陵岛感怀五则</p><p class="ql-block"> 2024.1.15</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东岸驶来一只船</p><p class="ql-block">凄风苦雨十四年</p><p class="ql-block">会议小楼定舵手</p><p class="ql-block">赤河四渡凯歌还</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依旧凤山湘江岸</p><p class="ql-block">历史同日不同天</p><p class="ql-block">播土添彩人精神</p><p class="ql-block">民阜物丰展新颜</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遵道行义文武地</p><p class="ql-block">远翥振翮栖于滋</p><p class="ql-block">福城祥瑞贯遐迩</p><p class="ql-block">慕名到此但称奇</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万千风物一馆藏</p><p class="ql-block">煌惶党史耀哲光</p><p class="ql-block">擎旗主义彰信仰</p><p class="ql-block">复兴强国梦未央</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泱泱中华我的国</p><p class="ql-block">穷尽颂辞不为多</p><p class="ql-block">且看今日之天下</p><p class="ql-block">八方来朝只为和</p> 遵义会议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