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状元张謇祖籍地之谜

谢厥纯

<p class="ql-block">  瞿家园张公祠位于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建于1924年。张公祠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晚清状元张謇为其祖先建造的家祠。</p><p class="ql-block"> 张公祠沧桑多变,荒废许久,无人关注。十多年前在破废墓祠的残墙断壁中,发现张謇亲书的石碑,断定了金沙是张謇祖居,结束了多年的疑惑,引起高度重视,方有前几年的张公祠重建。</p> <p class="ql-block">  今年元月10日,是通州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我们3位40后老汉结伴,冒着严寒慕名去金沙镇寻找张公祠。</p><p class="ql-block"> 金沙镇来过多次,其东北部新区比较陌生,到后大吃一惊,这一带视野开阔,马路宽敞,高楼林立,绿化到位,可与大都市新城区媲美。</p><p class="ql-block"> 张公祠在何处,询问路人多数不知,一位送外卖小哥熟悉,並热情指路,原来,张公祠在万达广场正东的朝霞东路上,离得不远。室外气温低,河面结着薄冰,檐下已有冰棱,我们竟走出了汗……</p><p class="ql-block"> 张公祠坐落在大马路边绿化带之中,周边有凉亭、池塘、小桥,颇具苏州园林之韵。背后是高楼住宅,有些煞风景,这要怪张公祠长期破败废弃,无人管理,重建去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  金沙镇瞿家园为风光颇俊的乡村田园,张謇的高祖从石港泛舟到“夕阳边”的鲜港西定居,这就是张謇的嫡祖始居之地。张謇在世,每年清明都要到张公祠扫墓。</p> <p class="ql-block">  张公祠百年风雨,变化巨大。先为“元臣小学”(张謇高祖叫张元臣),又为“霞中校”(所在村为霞中村),再为成人校,不久又关闭。此后,张公祠便无人问津,年久失修,破旧不堪。</p> <p class="ql-block">  原张氏墓祠建筑並不辉煌,为几间平房,就如张謇在石碑中写道“顺俗却辉煌”,也就是顺应乡风俗,没有将墓祠建造得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通州区政府对墓祠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重建,突出重点,去伪存真,修旧如故,让张公祠基本恢复原貌,现已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公祠坐北朝南,范围不大,为民国风格的四合院,简洁明快。中间主屋3间朝南,东西两边各有厢房4间,走廊三面贯通,多用南通城墙拆下的老城砖筑建。</p><p class="ql-block"> 从东边侧门进去便是门堂,面积挺小,一侧是领袖语录,另一侧有张謇亲书“谒墓祠排律二十六韵”诗石碑一块,镶嵌在墙中並用玻璃罩着。这是张公修建家祠幸存的唯一原始石碑,此碑由黄为人老师2005年在原墓祠破墙中发现,这有力印证了张謇祖籍在通州金沙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领袖语录,对张謇评价很高。</p> <p class="ql-block">  “谒墓祠排律二十六韵”诗石碑。</p> <p class="ql-block">  张公祠主堂。</p> <p class="ql-block">  张公祠庭院朝北墙上是两幅挺大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  张謇祖上曾多次迁徒,情况颇为复杂。元末先祖由常熟迁至通州金西,再迁到通州石港,张謇高祖又迁至金沙场东瞿家园,张謇父曾迁家西亭,后又入赘海门常乐镇吴姓人家,故张謇始名叫“吴启元”。</p><p class="ql-block"> 少年张謇家境清贫,但读书十分勤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謇16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料被误,产生“冒籍风波”,经多方斡旋,最终归籍通州,风波得以平息。这又一次证实张謇祖籍是通州。</p> <p class="ql-block">  张謇出生在海门常乐镇,在此读书记日记,并命名为《柳西草堂日记》,张謇在海门常乐置有多处房地产,行踪密集,多数人误认为他的祖籍是海门。其实,1894年高中状元后,张謇的主要活动在南通城,他的祖籍也不是南通。</p> <p class="ql-block">  张謇第一次乡试仅16岁就中秀才,33岁中了第一名举人,42岁时被光绪帝钦点高中状元。</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张謇是60名的会试状元,这是误解。张謇是恩科状元(因慈禧太后60岁增考一科)这不假,张謇通过会试、复试、殿试三关,才高中状元,这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  此皇榜可能抄录故宫原始档案。</p> <p class="ql-block">  张謇努力奋发,一生坎坷,在中国近代地位显赫。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江苏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中央教育总长、江苏议会长、两淮盐总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北洋政府时任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p><p class="ql-block"> 张公祠展厅不大,却能用简洁的版面、鲜见的照片、珍贵的书稿,介绍了张謇奋斗的历程和实业救国的伟绩。</p> <p class="ql-block">  张謇“广结英才,开创未来”,成效显著。</p><p class="ql-block"> 这里一定要提到晚清两朝帝师翁同龢,他对张的提携和被贬后张对他的关照,情深切切,语言难尽。翁去世后,张在常熟虞山对面长江北岸建“虞楼”,以表达对恩师的永怀。</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们参观了马鞍山的“虞楼”和常熟的“翁同龢故居”,有关翁张“一师一友”的美名,远扬海内外……</p> 翁同龢简介。 张謇亲书“家诫”石碑。 张氏祖训。 张氏家族世系表。 张謇祖父、父亲简介。 张謇知名后人。 <p class="ql-block">  张謇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等许多工厂,南通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创办了博物馆、气象台、师范校、聋哑学校等绪多中国第一,在教育、慈善等领域成绩斐然。</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游览过南通城的博物苑、濠阳小筑、唐闸老街,海门的张謇纪念馆、柳西半街、颐生酒厂文博国,通州的石港、西亭张謇故居,这次又参观了张公祠,对张謇有了进一步全面了解。张謇功绩盖世,被誉为“张南通”,实至名归,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p> 张謇手扎、日记保存完好。 <p class="ql-block">  下图最右边,为张謇撰书的重建文天祥渡海亭记。</p> 张氏家族在通州的搬迁史。 原张氏墓祠。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张謇祖先就在通州金沙瞿家园定居。</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曾在通州西亭居住过。</p> 清末张氏曾住通州三姓街。 <p class="ql-block">  张謇在顺天乡试中写道“世居通州金沙场,迁居西亭场,侨居海门常乐镇”。他的图章都是“通州张謇之印”。也许张公指的“通州”就是现在的“南通”,应包括海门在内。</p><p class="ql-block"> 祖居、迁居、侨居、故居等在复杂情况下确实不易搞清,张謇住过的地方很多,有关地方的命名,争论也不小……</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说,张謇祖居为通州金沙镇,曾迁居通州西亭、石港等地,籍贯通州;张謇出生在海门常乐镇,侨居此地多年,可称常乐为状元故里;张謇高中状元后,定居南通城的濠阳小筑和濠南别业,去世后葬于南通城南郊啬园,有人称南通为“张南通”也不为怪。</p> <p class="ql-block">  张公祠东北有座花园,可视为张公祠的后花园。池塘、凉亭、牌楼、状元书坊相伴相映,林盛竹翠,条石铺路,环境优雅,可谓小园林,这里既是游客的憇息之处,也是周边居民的休闲之地。</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两座四角凉亭,翘角圆顶,矮墙红柱,分别命名“啬亭”和“謇亭”,此图为“謇亭”。</p><p class="ql-block"> 大冬天,謇亭旁边不上眼的小红花能顽强地开放,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状元书坊,刚建不久,是座四合小院,四周有走廊连通。庭院有桌椅,走廊有盆景,墙壁有石刻,屋内陈设考究,雅致幽静,是个歇歇喝杯茶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