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第二次进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原名兴古遗址,后以三星堆首先发现大面积文化层并多次正式发掘而命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4800—28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以夏商时期三星堆古城为主体,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形成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例鸭子河的防御体系,古城面积约370公顷,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都邑气象,在中国已发现的同时期古城遗址中,规模名列前茅,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古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其中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三星堆遗址的存在,对探索人类早期的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的演化,对研究早期国家进程、宗教意识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三星堆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古城古国遗址。</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约当商代前期,已有城墙和大型建筑。约当商代中期,城址规模宏大,冶金、制玉、丝织技艺达到高峰,独特信仰体系建立,展现出王都气派。</p><p class="ql-block">1986年、2019年,三星堆先后发现八个祭祀坑。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创新创造的典型范例,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文明部分文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世纪逐梦</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至30年代,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不断开展调查和试掘。1980年后,三星堆考古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阶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六个祭祀坑的发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百年逐梦,矢志追求。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谱写了三星堆考古的世纪华章。</p> <p class="ql-block">初识三星堆</p><p class="ql-block">1927年,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1934年,在燕家院子进行的首次发掘引起了学界关注。20世纪50、60年代的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和试掘,对遗址年代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学系统发掘,对遗址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和年代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将巴蜀文化研究引向深入。</p> <p class="ql-block">石壁</p><p class="ql-block">商代</p> <p class="ql-block">雒城与三星堆</p><p class="ql-block">广汉,古称雒1城,又名汉州,自古有"蜀省要区,通京孔道"之称。古城历史悠久、格局井然,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据嘉庆《汉州志》等文献记载,"三星伴月堆"为当时的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广汉名区,雄城旧壤。连岭矗矗以蔚霞,沱江翩翩而翔雁。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南邻省会,民物殷繁。北拱神京,轮裳络绎。</p> <p class="ql-block">三星伴月堆,治西十五里。</p><p class="ql-block">嘉庆《汉州志.山川志》</p><p class="ql-block">三星伴月堆,在治西十五里,地形若三星与月相伴。</p><p class="ql-block">《广汉县志略》</p> <p class="ql-block">1951年至1961年</p><p class="ql-block">考古调查</p><p class="ql-block">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小组在广汉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3年,配合宝成铁路建设,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带队到广汉中兴乡马牧河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家花、江甸潮等对月亮湾、横梁子等地点进行调查。1959年至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多次到广汉中兴公社开展考古调查。</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有它自己的诸特征因素,但并不是只指哪一种东西。我们现在说"初步形成",是说像月亮湾、三星堆和方池街的材料。</p><p class="ql-block">月亮湾、三星堆,拉的年代比较长,分了七层,三大段……四川有这样一批材料和工作成果,我看这就是生长点。</p><p class="ql-block">苏秉琦《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p><p class="ql-block">刊载于《四川文物》1984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苏秉琦(1909年﹣1997年)</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在马牧河右岸,与横梁子隔水相望。马牧河现在干涸,两岸成了台形的农田。河右岸,最高一级台地上的一座土岗,即是"三星伴月堆",简称"三星堆"。这座土岗纵长大约四百米,偏近南北方向。土岗上有一道约一米宽的小路穿过其间,把土岗截成南北两段;北段上又因人工关系被挖成"凹"形,使全堆变成了三个高点,加上堆微偏成弯月状,这可能就是"三星伴月堆"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王家花、江甸潮《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p><p class="ql-block">刊载于《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p> <p class="ql-block">王家柘(1926年﹣2009年)</p> <p class="ql-block">冯汉骥(1899年﹣1977年,右二)</p> <p class="ql-block">1963年月亮湾地点发掘</p><p class="ql-block">196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联合发掘队,在月亮湾地点进行科学发掘。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玉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考古学文化命名</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至1981年5月,三星堆地点考古发掘获得重要成果,发掘者认为:</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一次发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星堆遗址古文化的基本面貌。它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他任何考古文化的一种古文化……故我们建议将这种古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广汉三星堆遗址》</p><p class="ql-block">刊载于《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遗址</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屋、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玉器、石人雕像、漆木器等文物。第三发掘区文化堆积多达16层。此次发掘,丰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p> <p class="ql-block">二区房屋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1932年﹣2021年)在发掘现场 。</p> <p class="ql-block">一醒惊天下</p><p class="ql-block">"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夏秋之际,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相继发现,出土文物上千件。神奇的纵目面具、威严的青铜立人像、高大的青铜神树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展现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遗址</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屋、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玉器、石人雕像、漆木器等文物。第三发掘区文化堆积多达16层。此次发掘,丰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p> <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一号祭祀坑发现于1986年7月18日,发掘工作持续至8月14日。坑口长4.50-4.64米、宽3.30-3.48米,坑深1.46-1.64米,面积约16平方米。出土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青铜龙柱形器、青铜龙虎尊、玉璋、玉戈、玉剑等420件,以及象牙、海贝、骨器残片等。</p> <p class="ql-block">二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86年8月16日,发コ长5.30米、宽</p><p class="ql-block">掘工作持续至2.20-2.30米,3米,面积约11.9平方米。出土金铜面具、青铜人头像斤铜尊、青铜罂、玉璋牛,以及象牙、虎牙、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7</p><p class="ql-block">古城探索</p><p class="ql-block">1987年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城墙与城壕、仁胜村遗址、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进行了多次发掘,对三星堆古城范围、功能布局以及建造过程有了基本认识。</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台地</p><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在月亮湾城墙至燕家院子之间的台地上进行发掘,出土了多件陶质"瓦形器",推测应是大型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2012年至2015年,在青关山土台发现三处大型房屋筑遗迹。其中一号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长逾65米,近16米,面积逾1000平方米,是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一号建筑基址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仁胜村遗址</p><p class="ql-block">1997年至1998年,在三星堆城址以西的仁胜村清理发掘29座排列有序的三星堆遗址一期土坑墓,出土陶器、玉锥形器、玉泡形器等。2019年,在附近发掘一座同时期大型房址,已揭露部分房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周边遗址</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周边包括什邡、彭州、新都、青白江等市(区、县)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一批同时期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盛世续华章</p><p class="ql-block">2019年秋至2020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勘探发现六个祭祀坑。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对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本次发掘开展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开创了三星堆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三号至八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六个祭祀坑发掘出土青铜器、金器、玉器、牙雕等文物共计一万余件,包括青铜大面具、青铜鸟足神像、青铜神坛、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黄金面具、神树纹玉琮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14.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青铜顶尊人像、青铜神坛、青铜大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圆口方尊、金面具、玉璋、神树纹玉琮等。</p> <p class="ql-block">四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金带、金箔、玉凿</p> <p class="ql-block">五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3.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金面具、鸟形金饰、金箔、牙雕等。</p> <p class="ql-block">六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4.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玉刀等。</p> <p class="ql-block">七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13.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彩绘青铜人头像、青铜戈、青铜铃、玉璋、玉瑗、玉凿等。</p> <p class="ql-block">八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约1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重要文物有青铜神兽、青铜神坛、青铜面具、青铜鸟足神青铜龙形器、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金面玉璋等。</p> <p class="ql-block">保护与研究</p><p class="ql-block">祭祀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坚持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聚集国内流的考古、科研与文保团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发掘与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体现新时代考吉理念和技术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碳十四测年</p> <p class="ql-block">植物考古</p> <p class="ql-block">丝绸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综合研究</p> <p class="ql-block">古铜钱结构与成分观测</p> <p class="ql-block">象牙保护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象牙观测摄取过程</p> <p class="ql-block">巍然王都</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p> <p class="ql-block">蜀土丰饶</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大量出土文物为了解古蜀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例证。三星堆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渔猎、畜养、耕作、酿酒、纺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蜀王世系</p><p class="ql-block">蚕丛</p><p class="ql-block">柏灌</p><p class="ql-block">鱼凫</p><p class="ql-block">杜宇(望帝)</p><p class="ql-block">开明(丛帝)</p><p class="ql-block">共传十二世,至公元前316年</p> <p class="ql-block">都城营建</p><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的城邑是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三星堆古城北面有鸭子河,城内有马牧河自西向东穿越。历经多次营建,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庄严的祭祀场所等,气势恢宏、布局严整,呈现出一派王都气象。</p> <p class="ql-block">城邑布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古城呈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城墙合围形成城墙外圈。城内发现的多道城墙,将城分为仓包包小城、月亮湾小城。马牧河南侧的八个祭祀坑与月亮湾小城北部的大型建筑群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城墙筑造</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城址城墙修筑方式,或平地起夯,或开挖基槽再夯筑,使用棍棒等夯具。墙体中间及顶部为平夯,内外两侧用斜夯。东城墙部分使用土坯砖,是迄今国内城墙最早使用土坯砖实例。城墙外侧有城壕。</p> <p class="ql-block">大型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在城址北部青关山高地发现三处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一号建筑达10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推测应是宫殿或神庙性质的高等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黄金加工</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黄金器物达数百件,种类多、形体大、制作精,为国内同时期仅见。金质片材加工技术是三星堆黄金制品的代表性工艺。金杖、金面具、金面罩、金虎形饰、金鸟形饰等典型器物,造型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黄金制品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玉器制作</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器以闪石玉为主。器类主要有璋、璧、琮、戈、刀、矛、凿、锌、斧、斤、环、珠、管等,少见动物、人物造型。从玉料选择、玉器形制、制作工艺等方面看,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玉器材料及产源地</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器多数不透明或半透明,色泽以白色和灰白色为主。材质以闪石玉为主,其他有蛇纹石玉、石英、大理岩、长石等。大部分原料可能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龙门山一带。</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璋</p><p class="ql-block">玉璋是三星堆最具代表性器类,成型规整,制作精致。阑部装饰繁缚,极富变化。出现戈形璋、边璋等新式样。</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工</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器加工技术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玉器加工方法基本一致,包括采料、选料、开料、切割、钻孔、镂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中运用多种技巧,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切割</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刻</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大量完整象牙和牙雕残件,牙雕制作精细。纹饰丰富,有云雷纹、羽翅纹、卷云纹等,可能受到青铜器纹饰风格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铜冶铸</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成都平原青铜文明的重要标志。数量惊人的青铜器,包括尊、番、面具、人像、神树等,表明这里曾是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生产铸造中心。古蜀先民不仅吸收了商文化青铜铸造技术,也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铸接工艺,在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写下绚丽一页。</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分析</p><p class="ql-block">通过对部分青铜器合金成分、泥芯的岩相特征及主量元素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和泥芯存在差异。这为青铜铸造技术和产地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可分为浑铸和分铸两种。青铜兽面、青铜戈、青铜眼形器、小型无冠青铜人头像等为浑铸。大面具、神坛、神树等,则为分铸和连接而成。分铸和连接技术是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突出特色。</p> <p class="ql-block">王者至尊</p><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雕像群蔚为大观,是三星堆青铜文化重要标识之一。青铜人头像造型生动、内涵丰富,头冠、发型和服饰各异,是当时族群构成与等级秩序的反映。青铜大立人像既具王者之风,又有大巫之仪,应是集神、巫、王身份于一体的古蜀国最高统治者的形象。金杖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的象征,黄金面具与黄金面罩具有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早期人物雕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中的人面头像、人头形彩陶瓶和泥塑头像,以及兴隆沟、凌家滩等遗址的人像等,展现出中国古代人像造型艺术的独特传统。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与石家河文化、妇好墓的玉人像在形象表达上的相似性,则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人像</p><p class="ql-block">服饰选录</p><p class="ql-block">服饰是不同阶层(族群)身份的重要标识。青铜立人服饰华丽繁复,凸显其无上尊贵的地位。穿短裙、短衣和甲衣者,则代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世界权杖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权杖在世界诸多古代文明中,被视为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有权杖出土,杖头多为铜、金、石等质地,杖身多为木质、铜质等。三星堆权杖由黄金制成,器表有人头像、鱼、鸟、箭等图案,应是代表最高统治者的一种特殊徽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金面具与金面罩,应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其他地区出土的金面具,则多是覆盖于逝者面部之用。</p> <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其功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密切相关,反映出使用者特殊的身份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多元共生</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罂、青铜铃、青铜牌饰、玉璋、玉戈、玉琮、陶盂等文物,广泛吸纳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神树纹玉琮、青铜鸟足神像、青铜持璋小人像等文物,则体现了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特征。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创造性特点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典型陶器源流</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陶盂、高柄豆等典型陶器器形最早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游等区域出现,说明成都平原与上述地区存在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海贝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海贝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河南、河北、山东等商文化遗存有较多发现,三星堆也出土大量海贝,表明各区域之间存在交流互动。</p> <p class="ql-block">文化承继</p><p class="ql-block">从三星堆到金沙,成都平原先秦时期文明不断演进发展。约当商末周初,成都平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从三星堆向金沙转移。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的相似性表明二者为承继关系。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成都商业街船棺墓为晚期蜀文化的代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蜀地为统一中央王朝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都广之野</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天地人神</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衹、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以玉通神</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玉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以玉璋、玉戈、玉琮、玉璧等为重要祭器,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祖先神灵,承载着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古蜀人宗教礼仪制度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玉石璧的功能</p><p class="ql-block">"以苍璧礼天",玉璧因外形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相合,常被作为祭天的重要礼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玉璧,仓包包、月亮湾等地点还出土大小有序的成组石璧。</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尊、青铜曼数量众多,出土时盛装海贝、象牙珠、玉凿、铜铃、铜挂架等物品。尊、曼与人物形象结合的造型很多,包括顶尊、背囊、按曼等各种姿态,反映出尊、曼在古蜀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尊、罄纹饰选录</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尊、暴以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等装饰为主,颈部常见凸弦纹,肩部有牛头、羊头、鸟等造型,腹部扉棱突出。</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p><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由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的镂空基台,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坛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七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以及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等部分拼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人身鸟足,倒立,按曼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龙蛇崇拜</p><p class="ql-block">龙在中国早期图腾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造型各异的龙、蛇形象,如青铜龙柱形器、青铜爬龙器盖、青铜持龙立人像、青铜蛇以及攀附在神树上的青铜龙等,表现了古蜀人对龙、蛇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早期虎图像</p> <p class="ql-block">西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北方地区</p> <p class="ql-block">长江中下游地区</p> <p class="ql-block">太阳崇拜</p><p class="ql-block">太阳崇拜是人类早期的共同信仰。三星堆太阳形器、圆形挂饰以及立人基座、尊、晷上的相关图案等,均被认为是太阳崇拜的直接体现,反映了古蜀人对生命、温暖、光明的崇敬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器上的太阳图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鸟图像</p> <p class="ql-block">通天神树</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树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缘此登天。神树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神互通之思维观念的形象化写照。</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物上的神树纹样</p><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神树纹样被装饰在玉琮、兽面凤鸟纹玉方座、青铜神兽等重器上。表明神树图案已经成为三星堆的一种典型符号,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神树构件</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神树残件,包括树座、树干、树枝、花果、枝头立鸟等构件。</p><p class="ql-block">另出土有众多青铜铃、青铜挂饰、金箔饰片等,可能是神树上的装饰物件。</p> <p class="ql-block">青铜铃、青铜挂饰、青铜挂架</p><p class="ql-block">祭祀坑出土形态各异的青铜铃、青铜挂饰及与之配合使用的青铜挂架。</p> <p class="ql-block">汉代摇钱树</p><p class="ql-block">四川出土的汉代摇钱树由陶质树座、青铜树干及树枝等构成。青铜树枝上有西王母、朱雀、羽人、动物、钱纹等造型。摇钱树上的朱雀寓日神,与三星堆神树上的神鸟意义一样。三星堆神树与摇钱树应有源流关系。</p> <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文明中的树崇拜</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古文明均有树崇拜,视"树"为"宇宙树"或"生命树"等,对研究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面具</p><p class="ql-block">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遗址2021年出土的文物。这件青铜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2022年1月31日晚农历除夕夜,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2月15日,青铜大面具在三星堆博物馆首次正式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p><p class="ql-block">金面罩,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中出土的金器,宽28.5厘米、高17.4厘米,净重97克,整件器物保存相当完整。</p> <p class="ql-block">大型青铜通天神树</p><p class="ql-block">大型青铜通天神树是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的压轴展品。它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造型奇异、风格瑰伟,体现了高超的冶铸技术和艺术水平,是中国迄今所见的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青铜神树铜树底座呈穹隆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9</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戴冠纵目面具位于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第一个展厅即面具厅。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最有特色、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类型之一。三星堆遗址共出土青铜人面具20余件,这些面具均与人脸“三庭五眼”的标准比例不合,五官的夸张正是为了拉大与现实的距离而凸显其神性。</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具商代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造型十分奇特。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展开。据说,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有专家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由此判断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p><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是三星堆文物中又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器。它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高172厘米,头戴高冠,身穿窄袖衣,脚戴足镯,双手环握中空,环抱胸前,形象典重庄严。它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9</p> <p class="ql-block">铜扭头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铜扭头跪坐人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4号坑。人像呈跪坐姿态,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人像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4号祭祀坑发现的铜扭头跪坐人像共有3件,不同于三星堆此前出土的抽象化青铜人像,铜扭头跪坐人像更接近真实的人体。9</p> <p class="ql-block">金鸟形饰</p><p class="ql-block">2021年,这件金鸟形饰从三星堆5号祭祀坑“飞”出,出土时它拧成了一团,经过专家的清理、展开,才有了现在的样子,因为整体像一只鸟所以便有了金鸟形饰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橄榄形的鸟首有两个孔,双翅向两侧展开,其中一个翅膀略有残缺。鸟身呈水滴形,后边有三尾羽毛,金鸟形饰非常薄,仅有0.007~0.012厘米,差不多是一张A4纸的厚度,这是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鸟形金饰片。</p><p class="ql-block">蚕丛</p><p class="ql-block">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他是位养蚕专家,蚕丛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蚕丛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后来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定居于成都平原。传说蚕丛“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这位古蜀国最早的君王据说长着一对“纵目”。“纵目”就是如螃蟹般眼睛向前突起。正常人的眼睛不会长成这个样子,这种描述大约是对君王长相的夸大传说。偏偏三星堆遗址中就出土了铜纵目面具,面具的眼珠圆柱状长长地延伸出去,这应是蚕丛“纵目”的佐证了。蜀地缺盐,专家认为“纵目”可能是由于甲亢引起的眼球突出,古人不了解这种疾病,认为是神性的象征,是一种“圣人异象”。29</p><p class="ql-block">鱼凫</p><p class="ql-block">鱼凫是古蜀国第三代蜀王,夏商之际鱼凫带领蜀人再次东迁,成为蜀地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蚕丛教人养蚕,而鱼凫教人捕鱼,两位都是贤明的君主。关于鱼凫的存在,三星堆遗址的一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金杖则被认为是鱼凫王的权杖,权杖上雕刻的鱼、鸟的图案,证明了金杖主人的身份,正是第三代古蜀王——鱼凫。</p> <p class="ql-block">汲水 庖厨</p> <p class="ql-block">动物饲养 舂米</p> <p class="ql-block">铜扁壶</p><p class="ql-block">西汉晚期﹣东汉早期</p><p class="ql-block">成都大湾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扁壶有盖,短颈,圆弧肩扁身,平底,长方形圈足。壶身扁平,肩部与口部相对位置分别有一连环相连。扁壶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主要用来盛酒,《仪壶.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p> <p class="ql-block">髹漆陶鼎</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2年﹣8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网胎,子口、重立附耳,浅直腹,大厦底近平,臻形矮足,表面黑漆为地,腹部、足跟、足尖、耳外、耳侧等部位绘红漆花纹◇纹饰有平行线纹、水波纹、条带纹、涡云纹、弦纹等,造型有明显楚式风格,推测墓主属楚地移民。</p> <p class="ql-block">漆支踵</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2-8年)</p><p class="ql-block">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井盐生产</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井盐生产始于战国末期,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开凿广都盐井。西汉时期,盐井数量大幅度增加,盐业的繁荣一直延续至三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盐官的设置</p><p class="ql-block">秦汉时均于成都设盐官管理井盐生产。"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西汉时期,盐井数量大幅度增加,又在临邛(今邛崃)、蒲江、南安(今乐山)设盐官。</p> <p class="ql-block">火井的使用</p><p class="ql-block">成都是世界上最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载:汉代临邛有火井"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p> <p class="ql-block">邛崃画像砖盐井图</p> <p class="ql-block">漢代古人并</p><p class="ql-block">临邛火井遗址今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邛火井遗址位于今邛崃油榨乡北面,时代可上溯至汉代,北周时名火井镇。</p> <p class="ql-block">东汉井盐生产模型</p> <p class="ql-block">盐井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道教发源地</p><p class="ql-block">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两汉时期,西蜀孕育了独特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盛行升仙传说,东汉末年,张道陵于成都大邑鹤鸣山创五斗米道,成都成为早期道教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陶仙山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百花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升仙传说</p><p class="ql-block">汉代成都流行西王母和昆仑神话传说,崇尚得道升仙。迄今发现的两汉成都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棺、陶灯、铜镜、钱树及钱树座上有丰富的升仙文化与神话传说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早期道教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双阙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绵竹新市乡出土</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有翼神兽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所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一一所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所汉赢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羊</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金堂李家梁子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盘龙衔蛇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一一所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古医奇珍</p><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时期。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是近年针灸学史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900余支医简,为四川首次发现,其中有与文献记载神医扁鹊相关的医书,为研究汉代蜀地中医源流提供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成都老官山经穴漆人与绵阳双包山经脉漆人</p> <p class="ql-block">成都老官山经穴漆人与绵阳双包山经脉漆人</p><p class="ql-block">两者在经脉数量、经脉走行与喻穴上有差异。</p><p class="ql-block">绵阳双包山</p><p class="ql-block">经脉漆人为西汉武帝时制作,高28.1厘米,左手和双脚残。</p> <p class="ql-block">成都老官山经穴漆人与绵阳双包山经脉漆人主要经脉相似,但两者在经脉数量、经脉走行与喻穴上有差异。</p><p class="ql-block">左:成都老官山经穴漆人为西汉时期制作,年代略晚于绵阳双包山经脉漆人,高14厘米,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右:漆人不仅有纵向走行的经络,还有3条横行分布的经络,经络循行路径和交汇信息等均较绵阳双包山经脉漆人更为丰富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漆人以22条红色线、29条白色线标识经脉,与任脉、带脉,和《灵枢·经脉》记载的十二经脉分布相似。</p><p class="ql-block"> 漆人共有117个清晰可见的脸点,并带有有"心""肺"、"肾"、"盆"等文字标示腑脏。</p> <p class="ql-block">经穴漆人</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2-8年)成都老宫山汉墓出生</p> <p class="ql-block">石熊</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所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仙山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金堂李家梁子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座</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成都六﹣﹣所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文章冠天下</p><p class="ql-block">秦汉之际,中原文化与蜀中文化交融。西汉,郡守文翁兴学,文教之风盛行,蜀地"文章冠天下",先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严君平等大家。</p> <p class="ql-block">外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