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絮过节‍

然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类文明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从愚魅、奴役、苦难走向觉醒、自由、幸福,最终到达文明彼岸的过程。这是一幅漫长的、挣扎、痛苦的,不懈探索、奋斗,以血泪为墨书写的历史画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忘怀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还有那些了不起的英雄和先哲,这就是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吧。这些异彩缤纷的节日无论是本土的抑或是异域的,都是我们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多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说到过节,在我们这些出生于五、六十年代人的记忆中似乎只有过年,别的好像就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了。即便是过年也绝不会像现在诸多的节日那样,总是以不同的理由、方式,那么有仪式感和隆烈。</p><p class="ql-block">不过在我们的儿时也有一个十分隆重的日子,尽管不是节日却远比过年热烈。而且这个日子谁也不能确定是哪一天或者一个月、一年内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子,这就是迎接“最高指示”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时信息的传递不像现在这么便捷、迅速,远离京城和省会的小县城时常在晚上才会接到众人期盼已久的“最高指示”。瞬间准备到位的小小县城的人们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载歌载舞的闹腾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大”召开那一天的晚上。人们腰扎彩带,在“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激情迎九大……”的歌声中跳着忠字舞,一步三趋狂热、虔诚的舞着。</p><p class="ql-block">“极左的思潮”在这一刻可谓登峰造极,至今在我们这块大地上仍然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那年我已11岁了,所以记得很清楚。大人们的世界我们似懂非懂,反正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疯颠。</p><p class="ql-block">我们当然也有我们的快乐,埋头寻找那些没有炸响散落在街面、犄角旮旯里的“快鞭”和“闷雷子”,然后再次燃放或者将其拦腰折断点燃火药,“滋滋”喷火,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我们儿时的“节日”也没少过。只是那时这些不定时、有定式的日子与吃喝、娱乐无关,也无关传统。用虚无、疯狂来定义似乎更确切,所以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节日。</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那些被人们淡化,乃至禁锢的节日慢慢的又开始被“讲究”起来。</p><p class="ql-block">节日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实压根儿就没有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消失过。它的淡化其实是在曾经“革命化”的强势打压、批判下的自保而已,对吧?</p><p class="ql-block">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而又认真过的节日实在少的可怜,只有三个~~圣诞节,元旦和春节。而且这三个节日都是在我最不喜欢的冬季。其中除了春节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外,其它两个节日都是所谓的洋节。</p><p class="ql-block">但凡以公历标注的节日大多都是洋节,如元旦、情人节、母亲节、三八节、五一劳工节、六一儿童节等等,包括国庆节也是舶来品是洋节,有点意外吧?</p><p class="ql-block">至于我们所谓传统节日则是以农历标记为特色,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等。当然也有以皇帝登基的年号标记的节日,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查看。</p><p class="ql-block">我不明白总有那么一些人,过着洋节享受着这些节日带来的福利,又旗帜鲜明的反对过洋节。是他们的逻辑思维混乱,还是无知或者是别有用心?他们的文化自信又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真的挺无聊,瞧,跑题了。</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这点的确有点可悲。我的基督徒朋友说通过他们的坚持不懈的祈祷一定可以让我改变~~信仰上帝。从此他们持之以恒信心满满为我祈祷。我可爱的外甥女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十几年前回国探亲时还特意送了一本《圣经》让我研读,也在大洋彼岸为我们祈祷。可我呢,不知咋的就像那油锅里爆炒的鹅卵石~~油盐不进,没辙。</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当然也有过信仰,尽管自己不争气不堪大任。在历史洪流的裹挟、摔打和不断的折腾中倒也炼就了刀枪不入、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结果呢皈依什么都难,很夹生。</p><p class="ql-block">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圣诞节,尤其是喜欢平安夜营造的那种圣洁安宁,祥和喜乐,悲悯救赎和爱无所不在的氛围及其深厚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平安夜,圣善夜,静享天赐安眠……”</p><p class="ql-block">不过我喜欢平安夜与儿子这一代人比起来还是逊色许多。平安夜他会打电话让我和他母亲别忘了吃苹果,这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祈福~~意寓圣诞平安吧。他自己呢也会去教堂体悟,尽管不信教但也习惯了。</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圣诞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给了我儿子一个金色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每到平安夜我从此也有了一个重要而又隐密的角色~~圣诞老人,儿子更是对平安夜的到来满怀期待。因为他坚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圣诞老爷爷一定会驾乘着雪橇,给他送来心仪的圣诞礼物和亲笔回信。</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平安夜入睡前他突然问我:“我们家没有烟囱,圣诞老爷爷是从哪里进来的呢?”,我告诉他圣诞老爷爷即然能从烟囱里进来,就一定也能从窗户里进入。更况圣诞老爷爷还有一把万能钥匙,只要他愿意也可以从大门进来。他听后特别认真的说:“爸爸,大门千万别反锁呀你,好让圣诞老爷爷进来”。</p><p class="ql-block">我告诉儿子写信找圣诞老爷爷要礼物是你和圣诞老爷爷之间的秘密和约定,天机不可泄露,否则就不灵了。礼物也不能要太多,通常一、两件就可以了。因为世界这么大向圣诞老爷爷要礼物的孩子太多了,别累着他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天真无邪的儿子自然不希望圣诞老爷爷累着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儿子要的礼物已事先从他口中套得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纠正。然后让他给圣诞老爷爷写封信,填上我编的北极圈圣诞老人村的邮政编码。他将信封用胶水封贴后交给我代邮,他总是一再强调:“爸爸,你可不准偷看哟你”。</p><p class="ql-block">我自然是满口应承,绝不折封偷看。</p><p class="ql-block">我根据他的要求买好他要的礼物,还请隔壁的惠叔叔用他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誉抄我以圣诞老爷爷口吻的回信。</p><p class="ql-block">到了平安夜儿子总想熬夜,期待见上他心心念念的圣诞老爷爷。我告诉他你不睡圣诞老爷爷就不会到我们家里来,因为都像你这样圣诞老爷爷是忙不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到了睡点不一会儿,儿子就在幸福的期待中进入梦乡。看着他甜甜的小脸蛋,真希望圣诞老爷爷能出现在他的美梦中。</p><p class="ql-block">待到深夜时分就是我“作案”的最佳时机。拿着礼物葡蔔爬行到他的卧室,确定他熟睡后,再将礼物和回信静悄悄的放进袜套里。每次这个时候我都莫名的紧张和小心翼翼,惟恐儿子醒了美好的梦也就破碎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这样可真是糟糕透了,即便是今天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货真价实的圣诞老爷爷永远都在梦里。</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平安夜儿子向圣诞老爷爷要了一本辞海,这个就只能放在床头柜上。在辞海的扉页上自然也少不了圣诞老爷爷漂亮的“题字”。</p><p class="ql-block">儿子早上醒来收到圣诞老爷爷的礼物和回信总是十分高兴。尤其佩服圣诞老爷爷的那一手好字,他坚信圣诞老爷爷无所不能。但他惟独没有质疑,无所不能的圣诞老爷爷为什么这次没有将辞海塞进袜套里呢?</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在接他放学的路上对他说“我猜你找圣诞老爷爷要的礼物是……”,话说到此我故意打开嗓门拉长语气。儿子立马从自行车后座上站起来用双手紧紧的捂住我的嘴,“不能说呀爸爸你”。</p><p class="ql-block">孩子终究是孩子,所以特别可爱。</p><p class="ql-block">在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我记不清了,儿子的班主任还在班里开展了一次颇有童心的班会,主题是讨论圣诞老人的真实性,儿子自然是坚定的相信者。</p><p class="ql-block">放学路上他对我愤愤不平的说,有的同学居然说根本就没有圣诞老爷爷,说礼物都是父母买的。我自然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怎么可能呢?</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儿子也真长大了,但对圣诞节、平安夜的喜欢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儿时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对圣诞节的喜爱是刻骨铭心的,谁也改变不了!</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都知道圣诞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宗教节日,但在我们儿时却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圣诞节渐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开始欢度圣诞节。</p><p class="ql-block">这个节日于我们而言,没有任何历史印记,也没有任何历史包袱,轻松纯粹,情怀满满。对儿子这一代而言,圣诞老爷爷的的回信和礼物是多么神奇、美好的体验。这种经历或许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更有趣、更有爱心和情怀的人。</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我喜欢的节日是元旦,更准确的说是新年之夜十二点敲响的钟声让我着迷无法忘却。而非元旦节那一天。</p><p class="ql-block">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我有幸考入向往已久的武汉医学院。每到元旦前夜我都在武医卫生系八大阶梯教室(阶梯教室的序列)观看央视的元旦联欢晚会。</p><p class="ql-block">那是一部当年并不常见的彩色电视。</p><p class="ql-block">每到邻近子夜十二点前十秒钟就跟着电视台的主持人一起倒数计时,然后浑厚的新年钟声就准点敲起,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房和幽深的夜空……</p><p class="ql-block">听新年的钟声这个习惯从此一直坚持到现在。尽管好多年前电视元旦联欢晚会上早已没有钟声了,这几年也完全不看电视了。但熬夜正点迎新年的习惯从未更改变过,这一坚持就快有小50年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新年前夜的钟声承载了我年轻时太多太多的期待和梦想。现实的、未来的、浪漫的、有预期的或没有预期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从心底里喜欢公历新年开始的那一刻响彻耳畔、震撼心灵、放飞梦想的钟声。</p><p class="ql-block">晚会结束后,踏着皎洁、清冷的月光,行走在那空灵、深邃星空之下,抬头仰望那灿烂满天的星辰,这浪漫、梦幻般的意境,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深远着实令人沉醉,久久的不能自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么美好的夜色哟!</span></p> <p class="ql-block">春节我们儿时叫过年,是我们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腊八节、小年、元宵节等等都应包涵其中。讲究还特别多,而且不同地区的过节风俗也不尽相同。庆幸的是到了我们父辈这一代规矩就没那么多了,否则过这个节也未必轻松。</p><p class="ql-block">春节是整个家庭成员忙碌一年后大团聚的日子,是孩子们有新衣穿,有肉吃,有零食,有鞭炮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但于我而言似乎就是因为从记事起就有这么一个一年一过的节日,所以就习惯了。大伙都欢天喜地的过大年,我也就屁颠屁颠的紧跟不舍,小孩都喜欢热闹。</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姊妹6个,我排行老四,新衣服肯定轮不上我,但我穿过的衣服大多也轮不上我弟弟,因为太旧无法再穿了。</p><p class="ql-block">我从小都是婆婆(保姆)带,晚上也跟她回到她的家由她带着睡。那时找保姆也不体检,结果她的肺结核病就传染给了我。婆婆有肺结核病史是我成年后才得知的。</p><p class="ql-block">体弱易病一直都是我儿时的记忆,直到高中仍是弱不经风。消化功能尤其差,稍不慎着凉或者是吃了不太干净的食物定是上吐下泻。</p><p class="ql-block">过年尽管有肉吃,可我也吃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至于过年的零食也就金果、麻果、蛋心卷、米泡糖等为数不多的那么一点儿。那年月买什么都凭票证,即便有钱也限量,更况人们的荷包大都干瘪,太穷。</p><p class="ql-block">儿时的过年就这么一个记忆,物质匮乏是实实在在的无法忘却。</p><p class="ql-block">若一定要找一些难忘的事情的话,当然多少都有一些。</p><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我6岁那年过年时,兄弟5人齐跪一排给勤扒苦做了一辈子的奶奶叩头拜年。奶奶当年那豁着牙笑的样子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老人家给了我们每人两角的新钞压祟钱,这在那年月也算是一个大红包了。</p><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全家围坐在一块包饺子吃饺子是我们家的传统。通常人们包的饺子都是将饺子皮裹着饺子馅后双手一捏就完事了,饺子的边裙宽大无形,这就是所谓的光边饺子。也有不少家庭包的饺子边裙也捏上七、八个宽大厚实的褶皱形似花边饺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p><p class="ql-block">其实,同样大小的饺子皮若花边宽厚,饺子馅必然就少,口感就会差一些。</p><p class="ql-block">我奶奶包的饺子馅大皮薄形似一轮弯弯的月亮。这个弯月形饺子的上下两面呈弧形,圆润饱满且顺滑的向饺子的两边渐近收窄,最后两角微微的翘起。最讲究的是她老人家那均匀有致若米粒一样大小的花边一环紧扣一环,就像给饺子锁上了一个精制的花环,特別秀气。</p><p class="ql-block">整个饺子看上去丰盈饱满,富态福气中又不乏清雅、隽秀,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这一辈子还真没有见过有谁比我奶奶包的饺了更有形有样又好吃的了。</p><p class="ql-block">行文于此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三幅虚拟的场景。若将我奶奶包的饺子沉入锅底~~水中映月。饺子随着水温的升高漫漫浮出水面~~一叶扁舟,扬帆起航。若饺子在沸腾的开水中翻滚~~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的确神奇,而创造这些文化的主体正是我奶奶他们这些勤劳智慧的一代又一代,而非达官贵人,更不是那帮只会溜须拍马,咬文嚼字的狗屁“砖家”。</p><p class="ql-block">“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是老人家说得好。</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家仍然是吃饺子,从来不会做任何家务事的父亲大人有时也会亲自下厨煮饺子,或许是重在参与也顺便沾沾些年味的喜气吧。</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后,婆婆和爹爹(保姆的丈夫)都要很正式的接我们兄弟几人到他们家做客吃顿年饭。这个我是期待的,其中的米泡泡红糖水至今也未忘,真甜。</p><p class="ql-block">那年月咱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甜”实在是太少了,或许我们家还算好点的也不一定。</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家每年过年都有腌制好的野山羊肉吃,这是猎人用土铳(一种可发射散弹的旧式武器)在大山里猎杀的。现在算得上是山珍了,有嚼劲很好吃。惟一美中不足会时不时咬上一粒或几粒残留的散弹丸。长辈们总是提醒我们要细嚼慢咽,小心硌牙。</p><p class="ql-block">文字的描述总是比现实的生活浪漫一点点,儿时过年值得回忆、玩味的也就这些吧。</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是白色,是上吐下泻的难受,是医院里的来苏水味。从此我就坚定的要学医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记得刚下乡第一次上山砍柴,因多吸了几口山野寒风,胃就开始痉挛疼痛、恶心呕吐。最后一肩挑不足30斤的两小捆柴木也挑不动了。</p><p class="ql-block">随行场部的乔会计将我打的柴火跟他挑的捆在一起挑下山。我当时即惊奇又佩服,扛着冲担(一种两头尖有铁制矛头的扁担)随着他病泱泱的下了山。</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正是经过上山下乡几年的磨练,我那嬴弱易病的身体反而越来越好了。风吹雨打也不再生病了,医院也不用去了。从来不吃肥肉的我也开始来者不拒了,只是机会少之少。</p><p class="ql-block">下乡第一年的春节我们果木场知青点的住房还未盖好,当时就住在一队一户农家。春节邻近房东请我们吃饭,印象最深的是那白不呲溜的大块肥肉和猪耳朵,我们给吃了个精光。那时农民家除了盐之外,酱油是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太穷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看菜”,是“面子菜”,一般有四盘摆在桌子的中央是不能吃的。好在当时吃了就吃了,房东也没有吭声。饭后除了饱足过瘾之外,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二年的春节请我们上家里吃年饭的乡亲似乎就少了一丢丢。想想也对,这一群年轻、生熟通吃的“饿狼”谁扛得住呀!</p><p class="ql-block">我很感谢“上山下乡”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不仅让我的身体强壮了起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民的善良和任劳任怨的苦!</p><p class="ql-block">我从此也能大口朵颐而勿须顾忌消化不良,或者因食物不洁而上吐下泻。还学会了喝烈性白酒。</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为了御寒晚上我们三、两好友时常会聚在一起干喝一、二两高度白酒。我的酒量估计也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们一个宿舍的三个室友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干吹,居然干掉了一瓶东江大曲和一瓶散装白酒,平均每人6两多。白酒下肚后鼾醺入醉,晨起尽管头痛欲裂,恶心胃痛,但一样要下地干农活。</p><p class="ql-block">我爱吃肉也特能吃肉,而且不论是什么肉只要是飞禽走兽都来者不拒。这个嗜好实实在在是下乡后被唤醒,被启动并被日后不断的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为此我母亲通过关系给在我下乡那个公社唯一一家国营餐馆卤菜柜的吴阿姨打招乎,让她关照一下她这个馋肉的儿子。</p><p class="ql-block">下乡时我有两个走的近一点的知青朋友~~罗、杨二位,每月每人都有5块零花钱。我们三人轮流坐庄,有机会就去公社那家国营饭馆饱吃一顿。没有机会也会千方百计的创造机会将钞票换成美味佳肴,绝不存留。</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酒足饭饱的我们走到饭馆大门口卤菜柜,正巧碰上刚上柜的卤狗肉(爱犬的朋友见谅了),我们三人肚子里的“馋虫”立马又被勾起。吴阿姨很关照的给我们挑选肉多骨头少的,还将称杆幺的高高的。</p><p class="ql-block">这待遇在那年月可不一般,有点假公济私之嫌。</p><p class="ql-block">那年冬天我们在水利工地上挖水渠,往回赶一路走一边吃,正巧碰上了我们大队书记。他很关切的问我们吃的是什么,他应该比我们更缺油荤。可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小肚鸡肠的我们以为把肉吃进自己的肚子里真的比分享更重要、更现实。好在他并未计较我们的吝啬和不懂事,或许在他眼里我们终究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吧,后来也一直很关照我。</p><p class="ql-block">那卤狗肉的味道至今已经淡忘了,书记也作古多年了。尚若当年我懂得分享是不是就会少些许遗憾和后悔呢?</p><p class="ql-block">“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这个道理我们明白的太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没有油荤想吃肉,在我们的知青岁月里似乎是一个无法绕开,迫切需要又难以满足的问题。有一次杨同学坐在饭馆餐桌前说了句很生动的话语:“一坐到这儿钱就齁不住了”。</p><p class="ql-block">是呀。这5元钱早已变成了一头“小肥猪”,跑到后厨忠实的向大厨转达了我们的意愿,被大厨“收留、打理”一番后,又被服务员装盘端上了餐桌。其实它并没有跑远,只是从我们的荷包里跑进了我们的胃肠里罢了。</p><p class="ql-block">唉,真痛快呀,现在的年轻人或许理解不了我们当年的感受,更会质疑5块钱能吃什么呢?今天连一个羊肉串也吃不上。</p><p class="ql-block">告诉你吧,那个年代一个青工(学徒)的月薪也就18元,怀揣5元钱上餐馆还是底气十足的。</p><p class="ql-block">什么叫通货膨胀?是不是一对比就明白了。有钱千万别掖着,人生不过二两酒,今朝不醉待何时?</p><p class="ql-block">所以,太太说我在吃的方面从来就没有亏待过自己。在家里自己不做,要求还特别多。</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食品比我们那时要丰盛的多了,厨师的手艺也更精湛,菜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若要论好吃我仍固直的坚持还是那个年代的东西更好吃。绝对纯天然没有任何技术狠活,其实这点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即不重要也没有任何意义。更主要的是它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稀缺性。</p><p class="ql-block">即便是现在,让你清汤寡水的过上十天半月,你就会感同身受了。</p><p class="ql-block">在农村一年四季难得有休闲,年轻的我们正值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加之高强度的劳作和寡淡的一日三餐,这就不难理解我们对“油荤”的渴望和对春节年假的期盼了。</p><p class="ql-block">到了节前我们知青点都要杀一头自己喂养的年猪大吃一顿。那时知青点的厨房除了一口架在土灶上的大铁锅和一个装大锅菜的大盆子外,再就是各人装米蒸饭的碗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杀年猪后都是用女生洗净的脸盆当菜盆大口朵颐,夸张吧?最后每人都还能分得一份猪肉带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这样春节期间家里餐桌上的荤腥就更丰盛一些,还有劳作一年后的一点点分红。我所在的七小队一个全劳力一天0.48元,若干满一年365天的话可分得175.2元。</p><p class="ql-block">我终于也能为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从那时起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过年。</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读大学、工作了,社会上的物质也慢慢的丰盛起来了,吃肉也稀松平常了。老话说“有肉就是年”,所以物质上的年与我而言也就不是那么期盼了。</p><p class="ql-block">好在有了电视,有了陈佩斯,后来又有了火了几十年春晚的本山大叔等一溜角儿。过去那种期待大肉大鱼的年,早已变成了年三十全家老小守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丰盛的零食,一边期待着那笑声不断的小品了。</p><p class="ql-block">吃上肉的中国人在劳累一年后开始追求心灵的放松了,这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社会进步。这样好巧不巧的咱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就恰逢其时的一盘又一盘的端上了普通老百姓的年夜桌上。</p><p class="ql-block">全国上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和谐快乐,轻松自在,咱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就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在不知不觉中我对过年又有所期盼和喜欢了。</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不知何故陈佩斯离开我们的视野,前辈赵丽蓉老师病故了;本山大叔的老搭档高秀敏老师也走了。本山大叔或许是忧伤过度,或许是老了干不动了,或许是或许……</p><p class="ql-block">反正他也不再登台“忽悠”咱们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心心念念的春晚舞台莫名其妙就这么一下子空落落的少了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这空挡期机会着实诱人,赵丽蓉老师的昔日同事,沉寂了太久太久的高大全大师趁机带着他的高徒贾泰空粉墨登场,顺速抢占了他们曾经失去多年的舞台高地。还有本山大叔那些不争气的徒子徒孙和那些长期被他的“威名压制”的一帮同龄艺人,似乎都迎来了他们自以为是的艺术生命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他们使尽了全身的解数,甚至不惜自我作溅以搏尔等一笑。结果呢?抖开的包袱全TMD是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魏晋狂人阮籍,当年站在昔日刘邦和项羽争战的古战场广武时之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我似乎还是高抬他们了。因为他们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而是一堆臭哄哄、乱糟糟的垃圾,鸡鸣狗盗而已。</p><p class="ql-block">可悲的是电视机的遥控器也不识时务来作妖,看电视居然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越繁锁的技术活。至少我家要想正常看电视就得用两个遥控器来回倒腾。闹心,不看也罢!</p><p class="ql-block">还是各自抱着自己的平板来的方便,也不存在抢频道的烦恼。信息量也多那么一丢丢,想看什么多少也有得选。</p><p class="ql-block">高兴了网上点点赞,烦了唠叨几句解解气。要不是太太的严格监管,还可多说点、尖刻些,甚至爆粗口。比看电视爽快多了。</p><p class="ql-block">网络信息的来源似乎更接地气,但有时也挺吓人。</p><p class="ql-block">其中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令人忧心忡忡。过去节前备年货是一件很愉快令人期待的事情,是喜洋洋过大年的前奏乐章。可如今打年货像“地雷战”里鬼子进村似的胆颤心惊,左顾右看,顾虑重重。吃得更是心乱如麻,提心吊胆,惟恐爆雷中招。</p><p class="ql-block">TMD再也不敢大口朵颐,大口喝酒了。</p><p class="ql-block">真不知道这没有了节前备年货的兴奋和过大年吃喝的乐趣,那还算是过年吗?</p><p class="ql-block">铜墙铁壁这个词想必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懂,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词汇。难道我们的胃肠也是铜墙铁壁,百毒不侵,守卫着我们的健康?</p><p class="ql-block">它能担此重任吗?</p><p class="ql-block">凡此种种,过年我又不怎么期待了,年不年的又无所谓了。</p><p class="ql-block">唉,一个过年讨喜不讨喜就这样来回折腾实在是无聊无趣更无奈。但愿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勿伤大雅就好。</p><p class="ql-block">过年其实是早已嵌入到国人基因里,也传承了几千年。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年终究还是要过的。</p><p class="ql-block">人这一生其实很短暂,有了孩子也跟着赶时髦唱起了西洋歌“祝你生日快乐”。唱着唱着就老眼昏花白发苍苍了。过一个年也就又少了一年,所以过不过节于我们而言也没有多大的欣喜和意义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惟有心灵的安宁和自由,坦然过好每一天才是最现实、最美好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圣诞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很小的时候爸爸告诉我,圣诞老人是存在的,他们住在北极圈里一个叫做圣诞老人村的地方,有特殊的邮编,想要礼物的孩子一般会在12月初给他们写信,读了信的圣诞老人会在平安夜把礼物放进床头的袜子里。</p><p class="ql-block">“你一定要睡着,圣诞老爷爷看你没睡着的话就不进我们家了。”</p><p class="ql-block">平安夜的晚上爸爸总是叮嘱我。</p><p class="ql-block">他还煞有介事的说过,圣诞老人不一定会给每个孩子礼物,他们不喜欢贪婪的家伙,所以在信里不能光谈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得说点平常没有告诉爸爸妈妈的事情,跟圣诞老爷爷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情况,学校的事情之类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我每年写好要给圣诞老人的信,都很认真的叠好,自己装进信封,涂好胶水,交给爸爸让他帮我寄出去。</p><p class="ql-block">“不准偷看啊你。”</p><p class="ql-block">“你都封好了我怎么看?”</p><p class="ql-block">天真的我毫不犹豫的相信了。</p><p class="ql-block">总之,每年的圣诞成了年幼的我最期待的日子,睁开眼睛,床头柜上妈妈的丝袜里,塞着我最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与礼物放在一起的,通常是圣诞老人的回信,我想我肯定是特别的,圣诞老人才会专门用中文为我写信。</p><p class="ql-block">圣诞老人的字非常好看,跟妈妈一样好看。</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信是爸爸专门拜托邻居的叔叔写下的,他写好了,让叔叔抄一份。</p><p class="ql-block">“你不知道,每次我都等你睡着,等到转钟,怕你小子醒了,爬进你的房间,把礼物放好,你睡得跟猪一样。”</p><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象这个魁梧的洁癖魔王拿着礼物在地上爬动的滑稽模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是有趣又美好的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