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之驴

林森

<p class="ql-block">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器以献。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大奇之。(古今谈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大哥诸葛瑾,脸长的很长,人笑言其为“驴脸”。他有个儿子名叫诸葛恪,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一天孙权大宴群臣。叫人牵来一头驴,驴脸上贴着纸条,上面写着“诸葛瑾”三个大字,弄的诸葛瑾很难堪。因是“领导”所为,又不敢“反映过度”。正尴尬间,儿子诸葛恪灵机一动,立即跪在孙权面前说,小臣请笔,能不能添上两个字?孙权说好吧。诸葛恪在纸条“诸葛瑾”的下面写上“之驴”二字,纸条上的字就由“诸葛瑾”变成了“诸葛瑾之驴”……孙权不仅没有戏弄成诸葛瑾,反倒让他们爷俩白白的牵走了一头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葛瑾之驴”这个故事,是用智慧摆脱困窘的事例。它也告诉人们,你行不行是次要的,关键是你儿子行不行?世界上的事没有那么多的千篇一律,有时候“拼爹”,有时候“拼儿子”。遇事别那么“死心眼”,把儿子培养好了比什么都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骚客的传记》里面记载了百多年前的一件事。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教训的时候,深以袁世凱处理朝鲜问题的所为不妥,准备向皇上写一奏折,对袁有“胆大妄为”的评语。说来也巧,还没等他把折子送上去,西太后传过话来说。“我听说袁世凱治兵有一套……”李鸿章一看太后对袁是这样看法,暗想,幸亏自己的奏本还没送上。于是改“胆大妄为”为“胆大有为”……虽是一字之差,确是一褒一贬,意思截然相反,正应了那句话:“人嘴两层皮,咋说咋有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面三个小故事,说的都是“猝然临之”事情时应对的例子。聪明、权变,感觉却是大不一样。第一个比较“本真”,也没啥好说的;第二个能“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第三个是什么呢?往好了说是“通权达变”,差评就是没原则,看着领导眼色办事。还能如何解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