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印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测评”一下深圳南山区四年级的数学期末卷。整张试卷分为五个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细心分辨,选一选(选择11题),二、对号入座,填一填(填空9题),三、算而有法,理一理(计算3题),四、按照要求,做一做(操作5题),五、解决问题,试一试(应用5题),六、数学小博士(附加3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整张试卷一共6页,共36题,时长90分钟。目前网络上这份试卷讨论的很多,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理性看待这里的内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做一遍,理性客观地看待里面的一些题目,或许发出的声音是真实客观的。</b></p> 试卷解答 答题感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独立完成这份卷子的解答,感觉整体的阅读量的确不小,完整地写完所有过程也需要接近40分钟。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36道题90分钟的容量的确不小。对于中下等学生来说,做不完是肯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整张试卷和平时常规的综合卷来看,选择题过多,纯计算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变化。而且,应用部分的计算量也不小。换句话说,每道题都需要一定量的思考,对于小朋友来说不够“友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整张卷子来看,如果是90分钟的测试,部分题目的顺序可以调整,部分题目可以进行删减。就从单个题目的角度看,这里的多数题目设计的还是不错的,也可看出是有想法的。当然,也有部分题目是值得商榷的。从新课标的背景来看,数学考试呈现出情境化、跨学科及阅读量增大的趋势,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只是在一次测试中,如果题目的量过多,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范围,可能就会遇到尴尬的场景。另外,平时的练习中是否做过类似的题目,这也很关键。从教学评的一致性来说,如果课堂落实新课标理念,如果平时的教学就关注能力的考查,一直强调和坚持这样的练习,并且评价能够做到位。家长和孩子都已经对于这样的理念和练习设计的意图知晓和认可了,相信家长和学生应该也会支持的。反之,“学的一粒沙,考试撒哈拉”,自然就会被“吐槽”。不管怎样,既然大家关注这个试卷,也能看出大家对于未来考试趋势是很敏感的。现在考试的趋势越来越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真才实学,仅仅靠刷题应该不能够应付以后的学习。仅仅从上面的题目来看,并不是多有题目都很难,也不是所有题目阅读量都很大。这里大家所讨论的“阅读量”大,就某些题目来说,其实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已经操作过,学生有了这样筛选信息的能力,其实不一定要花很多时间。部分考察算理的题目,我们也都遇到过。这种命题的导向也在传达一种信息,不仅仅要关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给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多元表征,而不仅仅是教结论,否则学生就无法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了。有的题目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知识背后的联系,这也倒逼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以结构化地视角去思考,去关联。还有的题目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这本专著中,将解题的过程列成一张“怎样解题表”,具体分为四步:第一,你必须理解题目;第二,找出已知数据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第三,执行你的方案;第四,检查已得到的解答。这里的第一步理解题目,就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道题已知哪些信息?每个信息的含义是什么?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吗?这道题目的问题是什么?可见,阅读并理解题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选择几个题目来说一说感受。</b></p> 试题分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题目挺有趣味性的,但“海底捞针”和“水滴石穿”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可能性大小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不够严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道题目,“出现的错误”和“防止错误的方法”这两个问题设计有点牵强。如果是会做且不会出错的学生,那还要一定去写这两个问题,可能还写不出。如果是这两题计算就有问题的同学,后面两个问意义更不大。另外,从自己做题的角度,其实很难去写可能出现的错误,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就是抄错数据,加减出错等,或者其它“离谱”的错误。当然,不知道这题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或许这样的开放题,倒适合老师去预设和归因学生的错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22题,显然是想学生进行估算来直接判断结果。但由于有10个小题,如果是估算能力较差的同学,选择自己去计算,那这题需要的时间就比较长了。另外,由于有10个选项,就算一个个估算,也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某一个漏掉了,那答案错了也不代表他的估算能力差。这里可以适当删减掉部分题目,或许给学生的“压迫感”会小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选择第7题其实非常简单,是否可以放到开始,从易到难,学生也更容易接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选择题第8小题,其实在日常练习中已经很常见了,多数学生都能够解答。就是要在具体情境中考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具体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再来看看一些看似题干文字很多,但并不需要太多阅读的题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选择题第2题,考察的是五进制。初看题干,看似难懂。引起不满的人挺多。其实,这里真正有用的信息就是“从右往左,满五进一”。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这个图去思考,左边的绳子表示几个5,右边的绳子表示几个一。所以五进制的“32”就是3×5+2=17。五进制确实不是重点,但重点就是讲数如何形成的时候,从用实物计数到结绳记事,再到五进制、十进制,教材上也有涉及,只不过看老师有没有重视,把进制讲清楚。五进制就是因为手指有五个,方便,和生活有关,才使用的,后来手指脚趾都算上了,发现十进制更方便。我们投票选班干部,喜欢写“正”也是这么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滑梯角度这道题,考察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考定义,而是结合了实际生活,目的就是不想把孩子变成书呆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课本上不是没有,以下是北师大教材。其实挺似曾相识的。也就是说,试题不再直接考你3+8=11,因为你刷题10遍,这种题你就会了。考你的是如何发现这道题要用3+8这个算法,就看你能不能读懂题,提取关键信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现教现学的“新定义”,如图17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意思就是让考生从中找到计算规律,这个人教版教材也有类似的题目,只不过容易一晃而过。而帝都最有名的考试zzp包括八少素,选拔的时候就有大部分这样的题目和设计(只不过难度更高),需要现学现答。这对自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倒也是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道题目依然考察的是估计。这里的“报道”里的阅读不应该算成阅读量,因为估计这篇报道的字数,并不需要阅读这篇报道。另外,这样一道题目也比较常见,在学习千的认识中,就有过类似的题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来看看,这里一些个人还比较欣赏的题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选择题第10、11题,都是挺好的设计。第10题,学生需要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为了简便计算。学生需要识别不同的情境,去理解不同情境下哪里体现了乘法分配了,哪里对应公式中的a、b和c。第11题,则是对度量活动的一次结构化的认识,不论是长度、面积、角度或体积度量,其本质都是确定一个单位,去数被测对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进而得到一个数。其实,这样的练习除了考学生,也倒逼着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知识,就需要有联系地去思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26题,一共三小问,并不难,也有适当的情境。学生在答题时应该有代入感,通过数形结合,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对知识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32题,是一道和促销降价有关的情境题。方法也不唯一,需要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灵活解决问题。这一题和北京西城区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的第4题非常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见,这张试卷的不少题目还是可以单独拿出来仔细品味的,包活最后的三道附加题,都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后续有机会,也可以让班里的学生去做一做,听听学生们的感受,或许又是另一种解读。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从中感受到命题的重要性,也要有命题的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有时“不敢”命题,甚至有点保守,导致题目比较陈旧,多年的题目重复率高,就是有所担心。通过学习,也需要有一些命题上的突破,进而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样的一张试卷可以进行“分解”,考虑好学情和时间容量,适当“瘦身”,更合理地呈现会更加妥当。</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深圳南山考题的信号很明显,也给家长提了个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一定注重对数学教材的学习,学懂学透学深入。教材吃不饱的想培优的,另说。具体问题看个体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海量阅读是基础,有此基础才能有技能,比如读懂题,比如读到考点,比如读得顺利不卡点,比如提取关键信息不失误。这对每个学科都适用。而此前教改专家也说过,很多学生最后是读不完试卷的。近年高考字数有人统计过,超过10000字了。阅读量无论从长远还是应付考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能主动寻求知识和积极思考,现在孩子们学的内容难度远超我们的年代。毕竟,到了中学,连家长也看不懂的情况是越来越普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除了学习,还需要明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道理,我们倡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毕竟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