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去乡下陪姐过年

艾君

<p class="ql-block">那年,我下乡插队的大姐因为表现出色,被抽调到乡政府电话总机室工作,这就意味着不再“头顶烈日背朝天”,起早贪黑下地摸泥土了。这是一种幸运,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全家为她高兴。但是在职的那些年,春节必须坚守岗位,不得回家过年,总机提供服务不分白昼黑夜、节假休息日,照样辛苦劳累,或许还会更忙些。</p><p class="ql-block">妈担心她一个人在春节期间寂寞!且大家回家过年,食堂肯定关门,可能没处用餐,想派位姐妹给其送去食物,共度春节。听说姐不能回家,孤独在单位值班,我便自告奋勇要求去乡下陪伴。其实嘛!家里也就我最派不上用场!打扫卫生,购买年货,事事都不行,处处不如人!咱有自知之明,用得着的时候,很乐意承担这一特殊任务。</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过年这些热闹的场面似乎越来越没兴趣。不知是自己体质差,对吃、玩和逛街看戏等本来就不那么上心呢?还是由于爸的原因,家里失去了欢乐和睦氛围?</p><p class="ql-block">前些年,老爸被弄进“斗批改”干校,每天参加田间劳动,“斗私批修”改造思想。还扣发工资,每月仅供12元生活费,弄得全家9口:父母、其余姐弟4个,(大哥参军、大姐支农)还有抚养我们的阿婆和来我家养病的舅公、瞎眼阿太,生活跌入谷底。靠母亲41元工资勉强维持日常开支,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过年的讲究。老爸郁郁寡欢,一开口便是大道理;外婆愁眉苦脸,动不动就抱怨恼火。大人不开心,相聚没欢笑,自然影响全家情绪,兄弟姐妹都紧张兮兮的,学会了看脸色。</p><p class="ql-block">在姐那边就不一样了,感觉有种释放的自由,不会再受到家庭不和的烦恼而惊扰。姐比我大六岁,她是爸妈的第二个孩子,性格倔强,动作敏捷;是兄弟姐妹中辛勤劳苦,付出最多的一个。小学尚未毕业就遭遇“文革”停课闹革命;又因67年大旱家里缺少劳力做家务,不再复课,真是担水劈柴全靠她!</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家里经济短缺问题,不上学的姐到处做临时工,建筑工地“削砖头”(削去旧砖泥浆砌墙)、“灌花籽包”(棉籽装袋榨油)、“缝劳动手套”、“纺棉、麻线”等;还与大哥一起拉人力车当搬运工,把灌好的花籽包送到县城机榨油厂……只要有钱<span>挣</span>,什么苦活、累活、重活都抢着干,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如此<span>拼</span>命,真是一言难尽,满腹心酸呀!</p><p class="ql-block">外婆说我是大姐带大的,当时哥已上学,她是家里最大孩子,可我没啥记忆。只记得小时候她勇敢与顽劣男孩打架,把我们拦在身后,不让被人欺侮。我上小学不久,她就戴着大红花下乡支农,估计那时她还未满十六<span>周</span>岁。姐妹感情挺好,妹向来受到姐保护!因为我是体弱多病的小妹,更是关怀备至、宠爱有加!以致我对姐们依恋性极强。有什么体力劳动的活儿理应归她们做,而好吃稀少的物品自然留给我和弟。至今想起觉得自己好不懂事,深感愧疚和歉意。</p> <p class="ql-block">农历二十九早晨,我提着一只竹篮,里面装有外婆准备的一只食盒和姐妹俩的新布鞋。年初一新衣服不一定有,但新鞋子年年具备,那是外婆长年累月伏案劳苦的成果。天气阴阴的,寒风吹得脸上生疼,好在没下雨,田间不泥泞。这是我第一次去姐那里,根本不认识路。但没啥关系,不担心偌大的乡政府找不到。</p><p class="ql-block">我按照姐告知的方位,胸有成竹地沿着直通大海的河边小道前行,大概紧走慢赶很长时间(据说五公里),终于走出空旷田野,来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经一位老伯指点,翻过一道高出地面的海塘,(四塘还是五塘?记不清了!当时已筑起九塘,里面大片海滩改成良田,建起村庄和农场)便看到乡政府的大牌子了。</p><p class="ql-block">总机室就设在乡政府大门对面的新房子里,东窗户正对着道路。姐看见立马迎我进门,将我冰冷的手紧紧捂在自己手心呵热气。总机室很小,外面安放着一台仅有书桌大小的总机;里面有张小床算是姐的卧室。那些天我就和姐<span>姐</span>睡这张小床上,夜间几次被电话铃声吵醒,也没觉得懊恼。</p> <p class="ql-block">我呆在姐旁边目不转睛地看她操作,很快喜欢上那台电话总机,不久便会自己连接处理了。一旦姐离开,我就像模像样坐上去替她代劳;她回来,还是赖在座位上不肯相让。姐说:这么喜欢捣鼓,以后就招到电信局里去,那里有许多大型仪器,比这台复杂也更好“玩”!于是我向往了好久。</p><p class="ql-block">乡政府办公室里挂有多类报纸,从人民日报<span>到</span>地方报刊,我一叠一叠拿下来找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每天都有大小“官儿”来值班,老少都和蔼可亲,没一会就混熟!下棋,打乒乓、猜<span>谜</span>语…想起啥就玩啥,玩得不亦乐乎,忘记了回家。我的性格变了,像只快乐小鸟,整天叽叽喳喳,说得不停,笑得开心。</p><p class="ql-block">记得大年三十,乡政府书记送来米花糖、花生、瓜子等许多零食,这比我家里分得的多多了。下午他硬是把我带回家,起初我胆怯怕陌生,又怕有违陪姐之目的,坚决不肯去,但姐非让我跟去不可!她说那里是她插队的地方,可以亲身感受农村过年的风俗习惯,增加作文内容,于是我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大家庭,来到门口第一眼便看到大红“福”字和对联,檐下一长排挂着点亮的灯笼,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气氛。我数了下总共有六盏灯笼,每间房前一盏,兄弟俩的房子,后面还有好几家兄弟、堂兄弟。每年过年都是兄弟、堂哥<span>们</span>几家共进晚餐,举杯欢庆祝福。</p><p class="ql-block">我与他们家的女孩子们坐在一起,主人特别热情,从未见过面的姐妹们感觉不到陌生!她们把好吃的推到我面前,不时催促我多吃点。饭菜可口丰盛,每样都是大盆装,我最喜欢的还是油炸鱼儿和汤圆,香酥咸甜、圆满润滑味全。他家小女儿比我小一岁,坐在我旁边,小嘴巴滔滔不绝地介绍菜的来源和是谁所做,使我了解到这不仅仅是量多料足的美味年夜饭;更是融合着爱心和亲情的家庭大团圆!欢声笑语,喜气洋溢,充分体现出和睦温馨,幸福美满的<span>浓浓</span>乡情。</p> <p class="ql-block">中途,出现一<span>段</span>小插曲,至今留在我脑海,记忆深刻。那是忙乱中男主人误将一斤酱油倒入酒壶加热,直到有人感觉味道不对发现。女主人乐呵呵地出来把壶提走,丝毫不见责备不快的神色。过了一会新烫的热酒重新上桌,大家调侃着,欢笑着,说是酱油浓烈有味,预示着明年好年景。</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就仰慕不已,感慨他们的家风真好!长辈贤惠,子孙孝敬,这才是家的样子啊!想起自己家的近些年状态,未免沮丧落泪。</p><p class="ql-block">不久,姐从农村抽调上来进了国营企业,我也来到城区就读初中。如今多少年过去,每逢过年总是想起这个海边的小村庄,这个纯朴包容,温馨相爱的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