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愚园路851号陈鹤琴旧居。</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块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p><p class="ql-block">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1945年,因前方失守,赣州告急,带领全校师生向赣闽交界的广昌转移。9月抗战胜利后,应邀赴沪,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负责接管外国人办的学校。11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市立女子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1946年,与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筹办社会大学。10月,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会,后被推选为育才学校顾问委员会主席、山海工学团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与政府当局交涉并向社会募捐,将两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和团体迁来上海。</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后经多位大学校长集体作保、营救获释。8月,接受南京市军管会之邀,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p> <p class="ql-block">1951年春天,在批判《武训传》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陈鹤琴及“活教育”被错误批判。</p><p class="ql-block">同年6月,为响应抗美援朝号召,与夫人一道送小女儿参军。</p><p class="ql-block">1945~1950年曾在这里居住,如今这里也成了居民楼了。</p> <p class="ql-block">黄陂南路847弄,漫画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丁聪旧居。</p> <p class="ql-block">屋内格局。</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块牌子。</p> <p class="ql-block">隔壁11号。</p> <p class="ql-block">襄阳南路349号是一座建于1928年的联排住宅,砖木结构,共有4套建筑单元。该住宅由Tchong先生投资开发,捷发地产公司建筑部设计。建筑平面呈长条矩形,每个单元均为三层,机平瓦组合坡屋顶,南立面1-2层使用红砖外墙。</p><p class="ql-block">襄阳南路349号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1935年3月,著名作家萧红和她的丈夫萧军曾在此居住。这里也是鲁迅携妻儿拜访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文学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襄阳南路351号3楼萧红萧军旧居,1935年3月底,慎成里后弄堂第二幢楼的三楼搬进来一堆年轻的夫妇,东北作家萧军和萧红。在这里,萧红创作了散文《商市街》。</p> <p class="ql-block">襄阳南路351号有“小小红军”的故事;这里,也有萧红晶莹的文学灵魂。“小小红军”就是萧红和萧军名字的来源,二人在一起时的共同理想使得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可以感情笃厚,“小小红军”于是成为他们爱情的纪念。萧红以这个名字作为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可是这样的幸运却没能挽救他们逐渐消失的爱情。</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底萧军和萧红搬来襄阳南路351号,路边的一栋三层小楼带有西式建筑的味道,这一带20世纪30年代属于法租界。门洞和窗沿的装饰很考究,带着雕花的纹饰,楼内全部是木质楼梯。</p> <p class="ql-block">长乐路788号是一幢临街的独立式住宅,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座建筑本身独有的淡泊与低调。</p> <p class="ql-block">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于1930年代末将该房产购入,此前该住宅一度是葡萄牙驻沪总领事的寓所。</p> <p class="ql-block">周信芳(1895年1月14日-1975年3月8日),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1915年,他进入上海丹桂第一台,之后又两次前往北平。1924年,他回到上海,在多个剧场演出,并尝试改革京剧艺术。他与王鸿寿、汪笑侬、潘月樵等合作,编演、移植了许多剧目。</p> <p class="ql-block">如今也成了居民楼,住了5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通向二楼。</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桃江路25号,一栋德国式的折衷主义大花园洋房,建于1927年,最早的主人是德国驻沪领事。解放后这幢住宅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接收,后通过房屋交换,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仁夫妇的住宅。周仁出身于豪门望族,他的祖母是盛宣怀的姐姐,姐夫是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常德公寓(爱林登公寓),常德路195号,曾是张爱玲故居,公寓,钢混,1936,层数8,建筑面积2663平米,占地面积580平米。</p> <p class="ql-block">常德公寓在30年代叫“爱林登公寓”,而常德路当年是叫做“赫德路”,这栋“女人定妆粉”般肉色的公寓楼的出名绝大部分的因素是张爱玲。这位可以说是现代上海小资情愫发蒙者的才女作家在48年之前在此栖居十多年。写了《第一炉香》、《红玫瑰和白玫瑰》,当然,还有《倾城之恋》。而她自己的倾城之恋也在这里灿然绽放又黯然凋零。然后她一个人悄然搬离,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处所。</p> <p class="ql-block">公寓的外观是装饰艺术派的风格。公寓的平面呈“凹”形,每层三户,户型有二室户和三室户。每户客厅较大,设置壁炉。卧室均有小贮藏室和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金仲华,浙江桐乡人,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从1928年在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担任助理编辑开始到1968年去世,他从未离开过新闻事业。金仲华旧居位于溧阳路1156弄10号,他在这栋楼的阁楼里居住了三年,写下了《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等著名文章。</p> <p class="ql-block">门口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抗战后期,金仲华奉中共地下党指示进入美国新闻处,担任译报部主任。抗战胜利后,美国新闻处从重庆迁回上海,金仲华和孩子、母亲还有他的妹妹一起住在1156弄10号。这幢建于1914年的小洋楼,分上下两层,三层还有个屋顶阁楼。金仲华就住在屋顶阁楼,因为有一半地方是斜屋顶,当时就放了一张长沙发当床。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文章,比如《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系列。1948年秋,中共地下党获悉金仲华已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紧急通知他到香港避难。金仲华就此告别了居住三年的溧阳路居所。</p> <p class="ql-block">如今也是居民楼。</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长江公寓,又称卡尔登公寓,坐落在黄河路(派克路)65号,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这座公寓楼建于1935年,由英商业广地产投资,凯司洋行设计,以其独特的英式风格和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闻名。外墙采用泰山砖装饰,沿街部分呈优美的弧形,中间部分则是八层高的弧型建筑,两侧则是六层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长江公寓是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一个住处。</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曾是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在这里,她以笔名“梁京”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删改改名为《半生缘》。</p> <p class="ql-block">建筑内部,公共走廊铺有拼花马赛克地面,楼梯则采用铁艺栏杆,其独特的花式造型令人印象深刻。1954年,这座公寓被正式命名为卡尔登公寓,以纪念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宽敞楼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3层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301室,当年张爱玲就是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她于1948年入住该公寓的301室,后前往香港。</p> <p class="ql-block">今天虽然换了主人,但门还是过去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只老信箱。</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是楼梯。</p> <p class="ql-block">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这里的窗还是过去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成长及创作基地,她历经过住洋房、石库门等居住环境,但她钟情的无疑是公寓。对她而言,公寓不仅象征着时尚,也因其静谧性,适合隐居写作。此外,公寓内配套设施齐全,地势较高,可瞰览城市景致,对于激发灵感极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街景,1931年-1932年间,刘少奇由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中央职工部长兼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曾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1931年秋,刘少奇由莫斯科回到上海,曾居住在北京路惠民里(今北京东路528号)五金店楼上。</p> <p class="ql-block">北京东路过街楼。</p> <p class="ql-block">现刘少奇旧居建筑仍存,楼下为店面,楼上为居民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假三层沿街住宅,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厦门路56号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20日上午7时半,徐全直(1902--1934年,1925年与陈潭秋结婚)到厦门路56号党的秘密接头点,联系去中央苏区的有关事项,但该联络点已于前一天被破坏,尚未接到通知的徐全直进入房间后,感到情况有变化,就立即退出来,却被躲藏在房间周围的国民党特务抓住了。徐全直入狱后,化名黄世英。经过多次审讯,始终没有暴露真实姓名和身份。不久被押到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p> <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1920—1968) 女,电影演员,江苏江阴人。</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寓居白来尼蒙马浪路西城里(今马当路278弄)40号。</p> <p class="ql-block">著名影星上官云珠曾住西成里40号。</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全部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西成里住过的最有名的人,莫过于几位画家: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和黄宾虹。他们的住处,在西成里的16号和17号。</p><p class="ql-block">另一位著名画家黄宾虹曾租住在16号的客堂间。</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16~17号。</p><p class="ql-block">张大千和他的长女张心瑞,张心瑞本人也是画家,是张大千和他的二夫人黄凝素所生,就出生在西成里。</p> <p class="ql-block">17号。</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和张善孖兄弟当时住16号和17号,两幢房子的客堂间和院子是打通的。1923年,24岁的张大千从四川内江搬到上海,寓居此处达九年,直到1932年才举家搬到苏州网师园。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孖善画虎,为了观察老虎的情态,16号、17号的院子里,曾经养过一只小老虎。如果是现在,恐怕街道要来干涉吧。</p> <p class="ql-block">曾经担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的音乐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也就是脍炙人口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歌的作曲周巍峙,曾住西成里63号。</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63号。</p> <p class="ql-block">刘斌昆1902年生于上海,卒于1990年,原籍河北丰润,京剧丑角。他的表演幽默而不油滑,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为海派丑角的代表人物之一。梨园世家出身。1916年拜徽班名丑赵桐顺为师并随师演出。1921年满师赴南京搭京班,拜克秀山为师,改唱京剧。1925年刘斌昆到上海,陆续拜郭春山、萧长华,昆曲名家徐凌云、汉剧名丑李春森等10人为师。1932年参加周信芳的移风社,赴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34年曾一度改行行医。1935年复入黄金大戏院演出。1939年有“江南第一名丑”的美誉。上海解放前夕,与周信芳、俞振飞、李玉茹、赵桐珊等合作演出于中国大戏院。1951年参加华东京剧试验剧团,后加入上海京剧一团并为上海戏曲学校师生说戏讲课。1956年曾随上海京剧院赴苏联访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马当路328弄32号著名京剧演员刘斌昆旧居。</p> <p class="ql-block">马当路306弄4号金九旧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26年12月旧址。</p><p class="ql-block">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普庆里4号办公有数年,是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办公时间最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旧址。穿过底楼天井便是会议室,墙上悬挂着金九等当年韩国志士的黑白照片以及临时政府的两面旗帜,中间是一张方桌,上面放着茶具,桌子周围摆着一圈圆凳;后面是灶间。二楼是金九办公室兼卧室,三楼是“要人宿舍”,宿舍隔壁原亭子间开辟为展览厅。</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190号是萧红、萧军旧居。</p><p class="ql-block">两萧上海旧居追踪:1934年11月2日,两萧和梅林一行三人到达上海,租住在襄阳南路283号杂货店二楼的亭子间。1934年年底,两萧搬到襄阳南路411弄福显坊22号。1935年2月两萧搬至襄阳南路351号3楼。襄阳南路351号-355号萧红萧军旧居 1935年6月,两萧搬至淡水路190号。</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190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196号淡水路196号丁玲、胡也频旧居。</p><p class="ql-block">丁玲(1904.10.12-1986.3.4)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沙菲女士日记》轰动全国。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文学、爱情、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19号单厢房石库门建筑。二、三层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坡顶红瓦,红砖外墙。画家陆抑非寓所,开设私立飞声国画社。1932年,黄宾虹租居于此。</p><p class="ql-block">淡水路221号早期为天生滋味厂(也就是味精厂)发行所。由于没有通气孔,高于地面四阶台阶弥补了昉潮问题。大门设塔司干立柱。</p> <p class="ql-block">自忠路420号是我国近代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旧居。</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上海寓所位于自忠路420号,建于1933年,为早期外廊式风格的联排住宅。立面为清水砖墙,红砖砌筑连续拱形外廊;门窗洞用红色砖砌连续半圆拱,带线脚砖砌方形壁柱支撑;墙面横向间隔有红砖条带装饰,部分单元保留有原始红色木门窗与百叶;窗台下有曲线砖砌装饰;屋面为红色平瓦坡屋顶。砖木结构两层,砖砌矮围墙,黑色铁门。</p> <p class="ql-block">左边有一间突出在外面的房间,就是他的画室。这间房子三面都是玻璃窗,被他称之为“玻璃厅”,临窗是一张画桌,室内一套红木家具,高雅古朴。当时的学生常在这里相聚聆听老师教诲。楼上前楼是大师与夫人的卧室,后间是子女的起居室。</p><p class="ql-block">如今都成了居民楼了。</p> <p class="ql-block">马当路301弄振华里9号青帮通字辈、汉奸谢葆生旧居。</p> <p class="ql-block">谢葆生(1883~1946年)原是大流氓沈杏山手下,后沈被杜月笙打败,依然在沈那里卧了几年底。在沈杏山被社月笙彻底打败后,他才正式打出杜月笙徒弟的旗号,兴高彩烈地倒戈过来。粗人出身的他,原为跑马厅的马夫是个瘌痢头,人称“谢瘌痢”,沪上十八大亨之一。他用积攒的钱开办仙乐斯舞厅,开舞厅须有靠山,杜月笙是最合适的人选。谢葆生想请杜月笙去剪彩,但杜月笙因恼恨他在拜自己为师后又去拜张仁奎为师,所以不愿答应。谢葆生擅长揣摩人意,马屁拍得山响,杜月笙心里并不喜欢他,但这次剪彩杜月笙还是去了。除仙乐斯舞厅外,卡德池浴室、新闸旅社等都是他的。曾任汪伪江苏省警察厅厅长,谢葆生因汉奸罪被枪毙,杜月笙也相救不得。</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60号门口,一抹粉色的云跃然眼前,对应了咖啡店的名字——Pinky,小店门前可爱的立牌更新着每日天气,为驻足的咖啡爱好者带来了每天的第一声问候。翻看淡水路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家店原是胡也频、丁玲旧居,1929年初他们在这里创办红黑出版社,并出版了《红黑》杂志,冥冥之中也为Pinky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64号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见证了革命历史的变迁。这里曾是胡也频和丁玲的旧居,充满了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11号邵元冲、张默君夫妇旧居。</p> <p class="ql-block">1925年,文学青年丁玲和胡也频恋爱并且同居了,他们搬到香山住,快活得好像神仙。另一位文学青年沈从文,则经梁启超和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的介绍,到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当办事员。这三个人,在1925年的秋天认识了,随后,一同租住进了法租界萨坡赛路204号(今天淡水路268号)——这是一幢值得纪念的房子,在这里,三个青年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他们在这里创办了红黑出版社,并出版了《红黑》杂志,随后,开始出版“二百零四号丛书”。与此同时,他们还为人间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人间》杂志。施蛰存回忆,萨坡赛路204号仿佛在一家牛肉店楼上,他有时去拜访:“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个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不多说话”。直到1931年1月初,胡也频被捕,沈从文营救未果,2月7日,胡也频在龙华遭枪决——这大概是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这三个人的最后一幕,似乎也是他们友谊的最后一刻。此后,剩下的两人为了躲避危险,曾在204号有过一段短暂的同住。随后,沈从文听从了徐志摩的建议,前往北京,丁玲则继续投入了胡也频未竟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68号(原萨坡赛路204号),曾经是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创办的《红黑》出版社所在地以及他们的租住地。</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264号上海沪剧团团长丁是娥创办的“是娥机绣缝纫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丰裕里4号为诗人艾青的故居,艾青最有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的作品曾入选小学和中学教材。</p><p class="ql-block">丰裕里98号2楼是现代著名书画家陶冷月故居。1943年陶冷月入住丰裕里,一直住到1985年12月病逝,活了91年,在丰裕里住了42年。</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91弄15号为“七君子事件”之一的沙千里旧居。沙千里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当过商业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秘书长,最后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322弄1号曾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创始人、奠基人黎锦晖的旧居。黎锦晖词曲最著名的,当属《毛毛雨》。</p> <p class="ql-block">1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322弄3号为著名报人陶菊隐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322弄3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淡水路332弄7号,徐朗西旧居。</p> <p class="ql-block">徐朗西(1884~1961年),被称为民国奇人,他集辛亥元老、青洪帮大佬、美术教育家、美学家、京剧名家、武术高手、书画家等等身份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7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象棋冠军胡荣华小时候住在上海肇周路126弄。</p> <p class="ql-block">24号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楼下客堂间总是放着一张大大的八仙桌,桌上总是放着一个象棋盘,兄弟姐妹,还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有事没事便在一起下象棋,互相斗个输赢,互相骂对方“臭棋”、“赖急皮”。</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也全部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温可铮旧居位于静安区南汇路85弄14号,在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p><p class="ql-block">1956年温可铮先生与夫人王逑入住,期间从未搬离,2007年温可铮去世后,王逑老师继续居住至今。旧居内保留着大量温先生实物和手稿,是静安区的城市历史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海瑞康里92号是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1946至1992年的旧居。</p><p class="ql-block">赵超构(1910.5-1992.2),笔名林放。赵超构生于浙江瑞安。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1929年去日本,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8号的马承源。解放初期在上海市教育局供职,50年代调往上海市博物馆工作。经过自学专钻研成为青铜器方面的专家。后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目前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即使由他在任时修建的。他成就了上海博物馆在青铜器方面展藏在全国是第—位的,并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光纤之父,宽带教父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早年也曾居住过本弄12号,在他晚年的时候自己还专程来寻找他幼时的故地。</p> <p class="ql-block">15号是弄内北侧唯一的非英式坡屋顶的现代建筑。为上海歌剧院宿舍,在这里居住过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家。著名的音乐家管荫深,剧作家王树元及其夫人叶野,歌唱家任桂珍,朱逢博和施鸿鄂等均曾住此。</p><p class="ql-block">朱逢博具有天赋的歌唱能力,原先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下工地时为大家表演而被发现,进入上海歌剧院,从此走向歌唱艺术家之路。在60年代后期为“白毛女”喜儿的唱段响彻祖国大地。在她40年歌唱家的生涯中演唱了无数的民歌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而其丈夫施鸿鄂的抒情男高音戏剧美声则在全世界赢得许多奖项。</p> <p class="ql-block">25号为十九路军(一.二八松沪抗战)爱国将领戴戟故居,解放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29号号为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旧居,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的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近万条弄堂中,鲜少有被称为“胡同”的,而华山路上却有一处,名为大胜胡同。一百多年前,英国律师威廉·韦恩·德莱蒙德买下这块土地,建造了一幢英式洋房,经过天主教普爱堂的开发,逐渐形成了大胜胡同这片新式里弄住宅。据《上海地方志》介绍,因业主是北京人,故取胡同为通名。有楼房116幢。</p><p class="ql-block">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住进大胜胡同的居民,杨振宁的家人至今还生活在这里,守护着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杨振宁住在35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35号正门。</p><p class="ql-block">如今他的弟弟还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22号阮玲玉曾经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是一幢三层住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故居建设面积526平方米,花园面积671平方米,系蔡元培先生前租住,房地产的原产权人经辗转买卖,最终由挂名美商的溢中地产公司盛泮澄(晚清大官僚盛宣怀的第三子)用他的名义为孔祥熙购置,解放后由人民政府代管.继续归蔡元培先生亲属居住使用。</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29日蔡元培先生携家眷居住于此,仅29天却被迫离开上海前往香港。</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他在大陆的最后一处住所。</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786弄的光华里,靠近富民路。这个小区建于1930年,弄堂里有15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洋房,都是优秀历史建筑。其中13号曾是上世纪著名影星胡蝶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786弄光华里66号旧外交部长王正廷(1923年)旧居。</p><p class="ql-block">1923年王正廷在巨鹿路上兴建了这所花园洋房,作为他在上海的私人府邸。旧居为砖混结构二层,复折式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上部抹灰,内外部的装潢都比较简单,以木结构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