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全寨共有1468户,6000余人,其中原住居民的99.5%都是苗族,被号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恢宏。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世代相传,不仅保留着最纯粹的自然美景,而且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 西江千户苗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苗族漫长发展历史中积累与沉淀,具有“露天博物馆”、“中国最美的苗寨”等美称,是研究与探索苗族文化的绝佳之地。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西江千户苗寨紧紧围绕文化核心资源进行顶层设计、要素聚集、特色强化,运用高效的企业化、市场化手段,在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旅游消费扶贫、文化保护法治、旅游品牌塑造、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出景区带村的“西江模式”发展县区旅游。 2023年,西江千户景区接待游客464.89万人,带动全县1.1万户3万余人实现脱贫增收致富,全县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感显著增强,西江千户景区成为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据当地村民口传,西江苗族是蚩尤的后裔,历经多次大迁徙,才到达西江苗寨。西江苗寨的先民原先居住在离此不远的雷公坪,后来在“寅公”“卯公”两位始祖的带领下,来到今天的西江苗寨修村建寨、开山造田,并在此定居下来,历经几十代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寨子规模。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因素,西江苗寨迄今为止仍较好地保留着厚重的苗族传统农耕文化。巍峨壮观的吊脚楼建筑群、绚烂多彩的苗族服饰银饰、热闹纷繁的苗年节、十三年一次的祭祖大典“鼓藏节”、丰富多彩的“酒仪酒俗”、摇曳多姿的歌谣舞蹈,以及淳朴自然的风俗习惯,使西江苗寨成为汇聚苗族文化遗产的宝库。西江苗寨所在的雷山县,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和“苗疆圣地”,共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江苗寨都有多样的体现和扎实的根基。 苗族大体上共分为东、中、西三大支系。据考证,苗族先民远古时期曾居住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后因战争逐渐迁徙至西南山区。在汉文典籍文献中,西江苗族被称为“黑苗”。因历史上包括西江苗族在内的整个环雷公山地区无土司管辖,属于化外之地,又被称为“生苗”。但雷公山区域苗族内部的自我划分有“长裙苗”“中裙苗”和“短裙苗”之分,都自称为“嘎闹”。按照这一分类,西江苗族属“长裙苗”。 观景台是每个游客的必到之处,是游览观赏西江苗寨的最佳位置。白天在观景台俯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苗寨的全景图,整个苗寨以穿枋吊脚楼、田园风景与农耕生活为背景。吊脚木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宏。 千年不散长桌宴最为隆重的苗族宴席,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号称为“千年不散的宴席”。独具特色的苗寨酸汤鱼,鼓藏肉,糯米糍粑、腊肉香肠,各种农户家的绿色蔬菜小炒,最美味的食物配上悠扬的芦笙曲,苗家姑娘的敬酒歌,再喝上碗里醇香的米酒,这才真正感受到苗族平日的生活。<div> 这次西江苗寨之行,未能感受长桌宴,也是一种遗憾,也是为下次西江苗寨之行留下了由头。</div>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荣获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连续两年在全省旅发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2020年9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民族村寨脱贫—贵州省雷山“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索》被列入“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 期待下一次西江苗寨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