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市东北部,距离市区五十余公里处,在逶迤蜿蜒的昆仑山上,有一座扼守着桂南地区通往桂中地区的咽喉关隘,只因1939年中日在此爆发的惨烈决死大战,使得此关一时天下皆知,英名长存,这就是巍巍昆仑关。<br> 昆仑关是一座古关隘,相传是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宋代始建关楼,之后历代不断重修重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br> 我们驱车至昆仑关山坡上的停车场,沿着长长的青石板台阶向关口缓缓上行。台阶两边翠柏耸立,密林葱郁。台阶的下方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正面上方刻有“千古雄关”字样,背面刻着“铁血昆仑”几个黑色大字。 登上台阶顶端,继续沿山道前行不远,便是扼守山隘的昆仑关。<br> 昆仑关并不十分高大雄壮,与其他名关相比显得小了许多。关口正面为单口拱门,上方为单层楼阁,两边台阶可以登上关楼。拱门上方是一方刻有“昆仑关”的匾额,一条窄窄的小道从关口的拱门中穿过。<br> 举眼相望,昆仑关周围群山环拱,层峦叠嶂,苍峰似海,绵亘相偎。高耸如天的林木遮天蔽日,将昆仑关紧紧相拥。<br>从关口眺望远处,昆仑关正覆压在迂回曲折的山中要道之腰,犹如食道之咽喉,扼守南来北往之要塞。1926年,一条新开辟南柳公路经山下绕关而出,顺坡直下,昆仑关又成为桂越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关隘。<br> 昆仑关作为南宁市门户和屏障,正是凭借着关口险要的地势,易守难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昆仑关失收,国民政府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被切断,直接威胁西南大后方之安全。 <div> 1939年12月18日,杜聿明将军率领陆军第5军,血战十余天,国军以伤亡二万七千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大部,终于收复昆仑关,取得了昆仑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br> 战后,人们在山顶上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碑亭,以纪念昆仑关战役的阵亡将士。<br> 在距离昆仑古关不远处有一座建于2008年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div> 博物馆广场的一侧是一座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立的和平雕塑,在博物馆正面东侧设立的是一片“魂兮归来”方尖碑阵,记载着国军陆军第五军阵亡约3400名将士共220个姓氏。方尖碑阵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大理石“V”字造型结构,象征抗战胜利之意。<br></div></div>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4430平方米,分为序厅、中国抗战、昆仑关战役、广西与抗战与缅怀英烈五大部分。<br> 在序厅中央,是一座主题为“血色雄关民族魂”的大型古铜色山体浮雕,把战争的瞬间与抗战英雄门的身影凝固在山峦之中,象征着英勇顽强的民族抗战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徜徉于一个个展厅,馆内陈列着大量丰富的珍贵历史文物,众多的历史图片,尤其是30多分钟真实的历史影像史料,向世人生动反映了中国与广西的抗战历史,全面再现了昆仑关战役的壮烈历史画面,直叫人血脉觉醒。 如今,山歌世纪的那场战争离我们早已远去,但世界却并不太平,这个世界从来就没停止过战争的烽火,我们应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长期和平的国度而自豪与庆幸,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战争其实一直离我们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