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的飞舞...... <b>碾盘沟公众号编者语:</b> 沙飞,这位二战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摄影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纪实性,记录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白求恩、八路军将军聂荣臻、贺龙、吕正操、杨成武等历史人物的形象,还记录抗战期间的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如百团大战、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晋察冀边区艺术节、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等,其影像涵盖了晋察冀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沙飞还通过创办《晋察冀画报》,“以摄影为武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沙飞在38岁时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和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今《晋察冀画报》创刊地——碾盘沟公众号刊发沙飞三女儿王少军在父亲百年诞辰时写下的文章《百年影人 历史回眸 》以缅怀沙飞这位伟大的摄影先驱。 王少军 <b>碾盘沟 </b><b></b>2025年01月13日 河北 王少军献给父亲沙飞百年诞辰<br><br> 1950年3月4日,随着那致命的一声枪响,二战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摄影家沙飞朝着他所热爱的土地倒了下去,那一年,他38岁!<br>死者的永恒,在于他活在生者的心中。一个被湮没了几十年后的人,人民依然想念他,热爱他,历史在呼唤他!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心愿,使他从历史的深处走向了今天的人民大众!<br> 父亲去世时,我才将满一岁,父亲离我很遥远。我是退休后,在收集整理父母亲的资料过程中了解父亲的。这其中包括许多读者、观众、摄影家、作家、学者的评论,帮助我逐步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br> 自从父亲离世31年后的1981年,首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在中国摄影界公开评论沙飞始,时光走到了2012年沙飞百年诞辰之际。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头遥望沙飞的百年岁月,品味沙飞的人生价值,咀嚼沙飞悲剧的真实意义,我惊叹: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人生答卷!人民的评价,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br> <br><br><br> 沙飞像 让我们静静的聆听历史的回音吧:<br><br>二十世纪 :<b>1. 三十年代</b><div><br> 沙飞先生的摄影极富画意。他的摄照很会选择镜头的视角,或从上(如“劳动阵线”),或从下(如“锯”),或从对面(如“美的陶醉”),或从旁面(如“牛马生活”),都很能使影面跟所要传达的内容切合,影面上仿佛故意布成似的自成一个很难增减的格局。他又最善运用各种流动变化的事物,如云彩、风浪、阳光等等,每每能够将这些事物某一多彩的景象,跟人物某一最富承前启后内容的动作,同是摄入影里,使我们在他的影片中不但见到形的影,还见到影的影,形影相得,非常可爱,又觉得影中人在动,景也在动,人景都动,非常活泼,非常流走。</div><div><br> 他的摄影差不多随便哪一张我都觉得可爱,我都像看名画似的看得不愿休歇。对于云护锯者、浪泛桨光的那二张更其如此。假如绘画是艺术,这种逼肖绘画的摄影就不能不称为艺术。</div><div><br> 但这还是单就沙飞先生摄影的形式方面说的,若那内容,我更觉得可敬。他的摄影差不多随便哪一张都是严肃内容的表现,这在现在用美女照片做封面,用美女照片装底面的摄影时风中简直是一种革命。我们若只赏识他的技术的神妙,还不免把他的摄影看得太简单了。<br> ——陈望道《沙飞先生的摄影极富画意》原载1937年6月<br>桂林《沙飞影展专刊》<br><br> 我贪婪地看了一次又一次。我兴奋得像在读一种精心结构的名著小说或一章优秀的诗篇似的。<br> 沙飞先生每一张照片,都足以抵得住一部文学作品。“儿童节”、“南澳岛”等连环整套,更是一种有思想有魄力的伟大的巨制。<br> 这次影展不但在桂林是一个可贵的纪念,就是在全中国,能够出现这样充实内容的影展,也算是有影展史上崭新纪元的。<br> ——祝秀侠《为沙飞先生影展说几句话》原载1937年6月桂林《沙飞影展专刊》<br><br> 沙飞先生的摄影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他把整个的艺术从雅人逸士名媛的小摆设移送到广大的民众来了。这里,沙飞先生已经把强烈的生命素灌注到摄影艺术中去,而且只有这样,摄影的艺术价值更加显得有其比重。把民众的实际生活,有组织的摄出来,那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在文化水平低的民众,是更容易接受的。因为其间就是实况,无须再经过想象——象看别的画作。我想,摄影艺术,在沙飞先生所作的意义上,是很相似于文学上的报告文学,戏剧上的实录剧的。其间如“生命的叫喊”等幅,我们实在不能不受剧烈地感动的。<br>崭新的摄影艺术之途是由沙飞先生苦苦开辟出来了。此后只望有志于摄影的同仁大家走上去就是 了 。<br> ——洪雪邨 《崭新的摄影艺术》 原载1937年6月桂林《沙飞影展专刊》<br><br> <br><br><br><br><br><br><br></div> 可是沙飞 先生的作品,却与他们形成一个很明显的对照,他分明是属于另一时代与另一类型的。我们看他作品名山胜景的照片简直没有,而十之八九是对于大众生活的写真。这是为中国“高雅”的艺术家所不屑取材的一一虽然这却正是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之真实的一面。看了这,也许会令人感到不快,但这不快之感原是中国大众生活真实的反映啊 ! 自然,作品中也有几张是例外,如“小姐的闲情”,“上帝的儿女”等,但这几幅却正是拿来与“为了活命”,“女佣的生活”,“生命的叫喊”等等相对照的,这就更显得社会生活的矛盾了。此外在儿童节献画中,一方面是“张家小姐白而胖”,是“胖如冬瓜白如雪”;另一方面是“我家宝宝哭不歇”,是“中国大部分的儿童饿着”,这又是多么有意义的题材啊 ! 沙飞先生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即他的每张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套中的一幅,所以每幅的取材都是经过慎重考虑与布置的结果。“纪念鲁迅先生”的二十一幅固是一整套,其他如“国防前线的南澳岛”,“儿童节”,“一般生活”,莫不是统一的与联系的整体,每一张都在有计划的设计之下完成的 ! 所以单独来看,固然每幅有每幅的优点,若就整套来说,则除技巧的优美外,更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听说沙飞先生正打算摄一套“中国四万万同胞往哪里去 ?” 我们极希望这种伟大的作品能早日完成,以饱我们的眼福 !<br> ——千家驹 《沙飞先生影展门外谈》 原载1937年6月桂林《沙飞影展专刊》<br> <br><br> 以沙飞氏之艺术认识的深入,以其技巧的更加熟练,预期沙飞氏将来必有大成,我敢为今日之影展会作诚挚的介绍。<br> —— 廖苾光《摄影只是消闲的吗?》原载1937年6月桂林《沙飞影展专刊》<br> <b>2. 四十年代</b> 1942年11月20日在关于沙飞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意见中,党支委会是这样评价沙飞的:<br><br> 一、工作积极顽强、负责,具有为革命工作、为自己职务而牺牲的决心(这是一贯的优点,在这一时期更加发扬了)。在七八月间为突击《晋察冀画报》的出版,那时编辑的几个同志全病了,只有他一个人。另外,他又不愿和不放心将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因此许多工作都是他自己去搞。在那时,差不多他每天都随着机器打夜工,一直到天亮。每版画报,每篇文章的中、英文,都亲自校对,而且非常细心、耐心。他有很重的病,曾经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但为了工作,他不顾自己的一切。曾经在一天晚上打夜工,为了校对画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结果吐了好几次血。但在事后,他恐怕影响别人的工作情绪,始终没有向别人说过。<br><br> 二、在生活上,他从没有要求过或打算过如何吃好穿好。他从不计较这些,别人向他提议过让他对自己身体注意些,可以吃病号饭。但他从没有这样做过,什么时候都和大家一起,生活一贯表现是很艰苦的,从不想到私人享受的问题。 <br> <b>3、 五十年代<br></b><br> 1950年3月4日,一个早春寒冷的日子,大地尚未解冻,天气依然奇寒。一位军人身着新军装,低头,背手,走在石家庄郊外的荒野上,另一位持枪的军人向他致以庄严的军礼后,扣动了手中的枪机。他倒下去了,顿时,天空掠过凄厉的鸟鸣,持枪人的心在颤栗,因为他做了自己不情愿的事情。<br> 这悲壮而传奇的诀别,震撼了中国大地,震撼了摄影人的心。因为,他年轻而短暂的一生与中国革命摄影事业休戚相关。<br> ——刘铁生《他倒了下去,却永远活着》载《沙飞摄影全集》2005年长城出版社 <br><br> 1950年3月4日,沙飞从容赴死的那一天,他随身带走了自己拍摄的鲁迅影像底片,留下了白求恩遗赠的照相机。那两位在他人生旅途上邂逅的精神导师和战场知己,似乎当沙飞置身进退两难的抉择关头,以其发自冥界的魂灵感召,引导了沙飞最终的生命决断。<br> ——王瑞《沙飞六十年祭》沙飞网2010.<br><br> 目睹沙飞人生谢幕的当天,有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小女兵王朝秀。第二天,她知道了逝者名叫沙飞,就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这位她并不相识的人。往后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去到墓地,默默致哀。<div><br> 献给沙飞<br>每天清晨,我站在您的墓前,<br>默默地向您诵颂我的诗篇。<br>尽管我们并不相识,<br>我却沉痛地将您思念。<br>您是那样地年轻,不过二十多岁,<br>飒爽英姿、红光满面。<br>对革命却已做出了光辉的贡献,<br>否则您怎么会有“持枪权”?<br>这支枪是您的自卫武器,<br>为您治疗的日本大夫遭到了枪击。<br>是什么原因使您失去理智?失去控制?<br>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br>美好的生命再也不属于您······。<br>我为您遗憾,遗憾您无谓的牺牲。<br><br>我为您惋惜,惋惜您青春的短暂。<br>我为您悲愤,悲愤您生命的坎坷。<br>然而我能献给您的仅仅是:<br>真挚深沉的悼念和<br>纯洁幼稚的眼泪。<br>安息吧早逝的英灵!<br>安息吧年轻的沙飞!<br>在人世间除了您的亲人、好友,<br>还有一个更年轻的小兵,<br>真诚地将您怀念,<br>我愿它成为对您的一丝安慰 。<br>——小兵王朝秀1950年3月5日于石家庄</div><div><br></div><div>四十五年后,年轻的女兵早已白发苍苍,却在1995年广州沙飞的摄影展览上重新找到了她青春时的记忆与思念。<br><br><br><br><br><br><br></div> 王少军与王朝秀(右)2004年在石家庄曾经埋葬过沙飞的地方。沙子摄<br><br><b>4 、七十年代</b> 1970年,为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资料图集”,我有幸翻阅大量军史图片资料。翻阅资料中我惊讶地发现,数以万计的图片资料来自沙飞创办的《晋察冀画报》。<br> ——刘铁生《他倒了下去,却永远活着》原载《沙飞摄影全集》2005年长城出版社<br> <b>5、 八十年代 </b><br><br>战友邱岗回忆沙飞:<br><br> 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过的同志中,沙飞是很令人感念的。他的工作有很大贡献,其意义不限于晋察冀边区和敌后,而在全党。我到晋察冀时,他已经去了,他是去敌后最早的知识分子之一。晋察冀是敌后第一个根据地,军区给他成立了一个科(新闻摄影科)。沙飞革命事业心非常强,对工作全力以赴,舍生忘死,怎么说都不为过。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我很佩服。而他那时就已经有肺病,痰中有血。1943年反“扫荡”中,在战场上他的鞋跑掉了,光着脚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他满脑子是革命工作,很多地方表现了独特精神。他虽然身体不好,但斗争精神很强,生命力旺盛。他的特殊性,很明显。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很有办法。在敌后那样的环境下,他搞的那一套,说明他很有办法。我觉得,当时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中,他是最有办法的人。他的办法,不知从何而来。环境不论如何困难,他的工作照常进行。这一定是他竭尽全力搞出来的。他的办法不仅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且一直有长远的打算。在他的心目中,经常存在着一种计划。对于我们当时搞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的同志来说,他是创新的,有远见的。新闻摄影到现在的发展状况,同他当时开创的精神、办法有直接的关系。至于他的勇敢精神,也是很突出的。同部队听到枪响就上,哪里枪响就往哪里去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一点是很值得歌颂的。这是很高贵、很高尚的精神。他的死由于精神失常、神经过敏。他的脑子里活动力很强,活动过分,可能造成失常。 <br> (1980年2.22蒋齐生采访记录)<br><br><br> 这是在中国解放了的土地上,在抗战的烽火中,出版的一种完全崭新的画报。从此,为人民解放服务、为抗战服务的人民自己的新画报诞生了。中国的画报史发生了质的变化。延安《解放日报》载文称赞它是“开拓与创举”;国统区民众舆论热烈赞扬“这是一种奇迹”;重庆《国风》杂志载文:“它活跃在纸上的人民的姿态,丰富的敌后斗争内容,这更非那些兴趣放在大腿、曲线所能及。”<br> ——罗光达《中国革命摄影的开拓者—沙飞》原载1986年《沙飞摄影集》辽宁美术出版社<br> 《晋察冀画报》创始人之一,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罗光达。<br><br> <b>6 、九十年代<br> </b><br>(1)部分报刊杂志书籍等文章摘录:<br><br> 在我国摄影史上,沙飞是自觉地提出并实践“摄影即武器论”,以摄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的第一位革命摄影家,又是最早深入敌后,成为八路军第一名新闻记者及敌后我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是他和他的战友罗光达以及其他同志在1942年,在中国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年月,创办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并以画报为中心,团结、培训、组织、建立了中国解放区数以百计的摄影战士队伍。这支队伍按其人数之众(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达150—200人,迄1950年人民解放战争结束时,达500—700人),工作条件之艰苦(在40年代,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有些地方胶卷比黄金还难以寻找)、牺牲之巨大及建树之辉煌,在当时世界上,即便是最先进的摄影大国,也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晋察冀画报》的影响、带动与支援下,其他解放区画报也接踵而出。从而,在40年代的中国解放区,以画报为中心,汇集、发表并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新闻照片底片,不但在当时传播了中国人民抗日、解放战争的图景及胜利信息,而且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国两大革命战争的历史形象档案,使中国解放区的新闻摄影永久地发挥着作为新中国诞生历程的见证及历史教材的作用。中国解放区的新闻摄影,由于《晋察冀画报》等刊物的出版,在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上成了一支独立的战斗兵种,新闻摄影本身也从一种新闻形式升华为身兼反映现实、推动现实及有形地保留现实的社会历史文献。<br> 在三四十年代,当世界各国的现实主义摄影及新闻摄影获得空前的大发展并成为世界摄影的主潮时,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为这个大发展增添了异常的光彩,取得了伟大而意义深远的成就,在某些方面(如崇高的摄影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艰苦卓绝的战斗风格—仅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就有62名!),是世界摄影史上独一无二的。<br> 在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的这许多成就中,无疑包含着沙飞的贡献和心血。<br> 但是从具体工作方面来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沙飞个人的素质与品性。<br> ——蒋齐生 《沙飞与<晋察冀画报>》原载《中国 记者》1992.6期<br> <br> 1992年北京沙飞研讨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任会长蒋齐生(中)发言<br><br> 艺术家的一生也许注定是坎坷的。一九五零年三月四日,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沙飞,以一种传奇般的方式走完了他那传奇般的一生,从此无声无息,默默地长眠,听凭岁月冲刷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辉煌。<br> 然而真正的业绩最终是不会被遗忘的。<br> ——石少华《我所了解的沙飞夫妇》1993年3期《传记文学》<br> 左起:石少华、沙飞、罗光达。沙飞与前后两个副主任(前罗光达、后石少华)合影。 沙飞与石少华(右)《晋察冀画报》社第二任副主任、新华社副社长。 对沙飞业绩的评价,可以说刚刚开始。他近四十年的一生经历以及从历史上被抹去业绩能得到重新的发掘、评价,并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位置——这对他来说,算是莫大的慰藉吧…… 我想,这种重新评价,不能仅认为他是一位记录鲁迅最后形象的摄影记者,而是一位在中国新闻摄影报道界历史中建功立业的奠基人 。<br> ——三山陵(日本)、董志民译 《鲁迅生前最后一幅照片的摄影者一沙飞》原载《日中艺术研究》1992年创刊号<br><br> 1992年三山陵女士(日本)在北京沙飞研讨会发言<br><br> 近年来,沙飞这个名字已在我国摄影、新闻、艺术、出版以及革命史学等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也同时引起世界上有关方面的关注。因为这个名字联系着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更确切地说是这个名字使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得到了真实的形象记录,以摄影的特殊形式载入了史册。<br> 新闻摄影使沙飞短暂的人生道路,显得无限宽广和悠长;新闻摄影的生命力正继续着他的活力和生命。在沙飞留下的这部永恒的历史巨制中,他将无数伟大的瞬间,连同他自己永远地载入了史册。<br> ——丁允衍《沙飞新闻摄影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原载1992年《纪念我们的先驱,学习历史的经验》<br><br> 从某种意义来讲,沙飞的解放区新闻摄影作品,是解放区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百科全书似的形象记录。是解放区军民战斗和生活的崇高美意蕴和形态的最丰富、最深刻、和最动人的审美把握。<br><br> 1940年春,北岳区发生春荒,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在饥馑中采摘树叶,聊以的渡荒。报道这样的新闻摄影作品,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似乎会笼罩着主体情感的愁云惨雾。然而,我们从《人民采树叶渡荒》的画面中看到的,却是使我感到惊叹不已、激动不已的群众性场面,由于作者在......(略)树林身上,赋予了边区人民和作者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坚韧顽强和乐观开朗相统一的性格特征以及戏剧性的夸张和变形,使我们在这种充分意象化了的欢呼雀跃一般的戏剧性场面之中,聆听到了撩拨人心的春天喧闹,感受到了生命热力的滚烫体温!这实在是一幅令人拍案称奇的杰作!<br> —— 蔡子谔《沙飞—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的先驱对崇高美学风格的开创与拓展》摘自《崇高美的历史再现》章节(199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br><br> 作为一个摄影家,毕其一生追求,得以有一两张照片记录下不朽,斯愿足矣。而沙飞,竟留下了这许多的不朽。<br> 38岁,没有遗憾。<br> 由此想到,比之沙飞的一两张照片,仕运、浮名、金钱,竟如粪土一般。<br> —— 陈建功:《记住沙飞》原载《中华英才》1998年17期<br><br><br> 时隔四十多年后,沙飞的作品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仍然能使人超脱世俗的生活而进入审美的境界。沙飞的作品使沙飞获得了再生,沙飞连同他的作品通过《沙飞纪念集》在更多的心中获得了永恒。<br> —— 厐沁文《永远的沙飞》1997.2.6《太原日报》<br><br> 沙飞的故事离我们已有40多年之遥,对于年轻的我来说并不熟悉。然而,当我捧读这本画册时,却为之震撼,为之激动,为之热泪盈眶,不仅仅因为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更因为沙飞本身所赋予的人格魅力。<br> ——晓均《定格在镜头下的永恒》1996、12、7《深圳文化娱乐报》<br><br><br><br> 名如其人,影如其人。沙飞从影一生,以其名砥砺自己以其影报效祖国。真正的沙飞是“ 因为摄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br><br> 青年沙飞以其先声夺人之作跻身于中国摄影界!<br><br> 如果说是沙飞留下了鲁迅的永恒形象,倒不如说是鲁迅指引沙飞踏上了寻求永恒的道路。<br><br> 鲁迅之于沙飞,乃是心中的永恒!<br><br> 沙飞所拍的新闻照片,无不将思想性、艺术性、战斗性、群众性、真实性、纪实性、实效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无不是最忠实地反映现实,最迅速地再现现实,最广泛地传播了现实。<br>——魏若华《人去影犹在 影在人未去》1997.7.29《银南报》(青海)<br><br> 读沙飞的作品,全无书卷气息,全无拼山凑水的沙龙手段,真真实实是一幅幅的照片,是一句句无言的诗文。即使是制作简单的黑白小品,仍然胜过时下不少制作精美的所谓“靓像”。原因很简单,沙飞的作品是用生命在战场上换来的,时下这些“靓像”是靠滤色镜、翻拍合成做出来的。<br><br> 沙飞的作品贴近了生活、贴近了时代,所以沙飞当之无愧成了岭南纪实摄影的一代宗师。<br> ——杨天白《深入生活贴近生活》1996.8.13《深圳摄影报》<br><br> <br><br> 尤其是关于白求恩的,所选生活侧面十分丰富,既有全神贯注作手术的紧张,又有在乡野小河野浴的松弛,不但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白求恩这一伟人丰富的心理与性格,也使我们获得了多种形态的美感享受。<br><br> 留下历史瞬间的艺术精品不再如同天外飞来——我们知道了它的作者;有沙飞的书籍得以出版,沙飞重回人间。<br> ——李春林《追念沙飞》《辽宁日报大周末》1997.5.2<br><br><br> 谢谢王雁,让我有幸认识了摄影家沙飞,尽管时间推迟了将近半个世纪。<br> ——周明《并不陌生的沙飞》1997.8.27《光明日报》<br><br><br>(2)、 知名作家、新闻工作者、读者来函评价沙飞及《沙飞纪念集》摘录:<br><br> 尤其关于鲁迅和白求恩的摄影,不但一切关于鲁迅和白求恩的纪念册必选,而且是一切关于这两个人物的肖像画及影视作品必须参考的经典。不但是宝贵的,而且是具有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的。<br> —— 北影厂 梁晓声 1997.9.27<br><br> 近年来看书报杂志,才了解到在我国革命文艺史上,有过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开拓者和殉道者。每每看到沙飞的遗作,总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惋惜,他的生命何其短促!但他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不管我们的后人如何看待和评价它,但它始终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当中,永远不会被磨灭。因为,它和人类永远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天性是一致的。<br> ——广东吕雷 1997.9.23<br> <br> 由于它们都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写照,所以特别具有感染力,在这里,真实的历史,被置于艺术的镜框,以致竟成了历史的艺术体现了。阅读纪念集,真使我激动不已。在文学中,那种描写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杰出长篇,被誉为史诗。《纪念集》堪称是摄影艺术中的史诗。<br> ——北京 钱中文 1997.9.9<br><br> 这一纪念集从历史深处发掘了沉埋许久的摄影作品,令人想见摄影者的永不消逝的背影。<br> ——北京 邵燕祥 1997、9、18<br><br> 这本书有很厚重的历史感,拿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br> ——甘肃 张贤亮 1997、9、8<br> <br><br> 沙飞先生是用摄影记录了鲁迅先生最后的形象。仅此一点,沙飞先生就是永垂不朽的。没有鲁迅的风骨,是很难做到这一切的。<br> ——内蒙古 冯苓植 1997.9.6<br> <br> 他拍摄的鲁迅先生像,是一幅经典作品,永远鼓舞着中国作家。向不朽的沙飞先生致敬!<br> ——李国文 1997.9.9<br><br> 沙飞同志有您这样的女儿,能出版这样一本庄重全面的纪念集,应该感到骄傲,可含笑九泉了。<br> ——蒋子龙 1997.9.5<br><br> 他关于鲁迅的几幅照片,是十分著名的,为此,中国文学界要永远感谢他。<br> ——吉林 朱晶 1997.9.16<br> <br> 说实话,我是振颤着心灵而读完此纪念集的。能够如此振颤人的心灵的纪念集真的不多,《沙飞纪念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画卷,你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br> —— 潘欢儿 1996.11.20<br> <br> 在捧读这本大书时,就好像在捧着一颗伟大的心灵。作为一名在和平年代里长大的记者,我深知沙飞先生为这个世界奉献了什么。<br> —— 胡承科 1997.7.14<br> <br><br> 对于历史的记忆,来自那栩栩如生的父亲和鲁迅先生的合影,这一张张珍贵的相片伴随我们全家走过风雨半个世纪,即使在父亲被关进“牛棚”,全家扫地出门的年代,它始终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想知道是谁为历史,为后人留下这一珍贵的一幕。如今,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对沙飞先生的感谢和敬意。<br> ——吴海燕 1996.11.4<br> <br><br> 《沙飞纪念集》是一本很有史料学术价值的集子,您主编并出版这样一本集子,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祝贺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如此宝贵的精神食粮。<br> ———吉保邦 1997.7.3<br> <br><br> 但哪里知道,先生的人生画面却是如此波澜壮阔,震撼人心。<div> ——张国华 1997.7.10<br></div> <br> 我以为,这固然是一个后人对先辈的怀念,更是您和参与此事的朋友们为中国文艺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翻看沙飞的作品,激动之情难抑,历史长河中,忠诚的记录者沙飞的英名已得永存。<br> ——陈建功 1997.9.15<br><br><br> 先生终生追求革命,首开人民摄影事业之先河,历史因先生而凝固,先生因历史而永存。<br> 先生是不幸的,先生又是幸运的,能与鲁迅先生、白求恩大夫和聂荣臻将军共同战斗,能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抗日救亡,并拷贝了整个宏伟的革命时代,成为整个摄影史上划时代的摄影大师,漫漫历史长河中能有几人?先生以三十八岁英年陨世,是历史的误会,是民族的遗憾,令人扼腕叹惜!王雁女士以著书方式,再现沙飞先生风采,使先生的精神得到永生,拳拳孝心,可嘉可敬。<br> —— 叶国庆 1997.8.11.<br> <br> 作为能拍摄下这些珍贵历史照片的革命前辈,沙飞同志从此走进了年青一代的我的心灵深处。同样,作为编撰出纪念集的您,我完全可以想见到您的努力、坚毅和卓然不凡!<br> —— 孙杰山 1997、8、18 <b>(3)、1985年——2004年沙飞的领导和战友等为沙飞题词:</b> 全国政协副主席、开国上将杨成武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 开国上将萧克 开国上将王平 开国上将吕正操。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舒同。 开国中将孙毅 开国中将王宗槐。 开国中将苏静 开国中将刘志坚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周巍峙 邮电部部长钟夫翔 司法部副部长李运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滌新。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张致祥<br><br>聂力中将 : 碑立心中 永远怀念革命摄影家沙飞同志<br><br><b>7. 二十一世纪</b> 《沙飞摄影艺术巡展》海报。日本东京 2008.4. 《聂元帅与沙飞摄影展》巡展海报。日本都城 2008.4. 《聂元帅与沙飞摄影展》在日本都城开幕式上,日本小朋友向沙飞女儿王雁、王少军献花并合影。日本都城 2008.4. 沙飞女儿拜访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并和美穗子夫妇合影。 2008.4.<br><br>(1) 2008年日本《沙飞摄影展》观众留言摘录 : <br><br>1 .向在苦难中摄影,把作品留给今天的沙飞表示感谢。只是,如此一位天才摄影师被处以死刑,实在可惜。<br><br>2. 我受到了作为历史证人的照片所带来的冲击。首先我要说中日战争是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尤其当我看到解放区内八路军的生产活动和民众充满朝气的姿态时,便能感到日军的败退几乎是一种必然。<br><br>3. 把栫美穂子送回日军时,聂将军在信中说到,我们的敌人是日本的军阀、财阀,士兵都是兄弟。看到此,我实在是感动。而一般的民众也能有这样的想法则更让我惊愕。<br><br>4. 自从我知道了栫美穂子获救以及对日军俘虏的宽大政策,因毒饺子事件和西藏问题而带来的反中情绪便不是那么强了,我觉得应该还是和中国友好合作。<br><br>5 . 我认为应该至少在全国县政府一级的城市举办摄影展,并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必要让日本的年轻一代也知道。而且,源于沙飞拍摄的聂将军和栫美穂子的双人合影,代表中日友好运动的记录片“归途——都城和中国的65年的故事“也应该让所有人观 看。<br><br>6. 对于沙飞的名誉获得恢复,以及津泽医生获得国际荣誉证书,最终在日本举办摄影展感到佩服。同时,为了不再重复同样的悲剧,我更加痛感到日本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的重要性 。<br><br>7. 谢谢。我有一个华侨的妻子,两个孩子。从历史中学习,面向未来,日中定要友好。<br><br>8. 我觉得“战斗在古长城”的照片非常精彩。照片前面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拿着枪的两位战士,他们的肩膀,背部,脖子,笼罩照片整体的悠远春光,朵朵小小的春花,以及从长城延伸的出去的起伏的山峦。奇迹般的一张照片,透着明亮,静谧。能在悲惨战争中拍得这样照片的人有着非凡的才能。他的人生及结局,都令人非常感动。像我这个年龄的很多人,对日中战争,以及之后的中国的苦难历程都很少有机会了解。就这样,从高度经济增长期中长大的很多人把和平和富裕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想起了从军而亡的父亲手中的一张威风凛凛的照片---“日本军战死者慰灵祭”的集体照片,今天通过沙飞先生留下的照片,也告诉我这是一段离我们很近的历史。祈愿沙飞先生和津泽先生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息,也再次把悲惨的历史必不能重演之念铭刻于心。<br><br>9. 感受到了照片所起的叙述历史的力量。以前读过《红星照耀中国》《伟大的道路》及白求恩传记等书,主要以文字为主。这些的照片印证了书的内容。非常高兴。<br><br>10. 对聂荣臻给日本军的那封信很感动。虽然现在在一些体育比赛等场合有反日行为,但是日本人对中国应该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br><br>11. 我 觉得,与其说是拍战争的悲惨场面,不如说沙飞更多的把镜头瞄向了战争中平和的时光,笑容出现的时刻。深深的感受到沙飞在令人绝望的战争中,也不曾失去希望的强韧的精神力量。八路军方面的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非常珍贵。通过这些首次见到的照片,我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br><br>12. 记忆中从没看过这么有冲击力的照片。美穗子得救的照片可以说真是事实胜于雄辩。很令人震惊。对中国人的宽广胸怀感恩不尽。<br><br>13 .对不起,虽然无法写出哪些照片最好,但看了影展以后,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特别是因为最近的圣火传递问题,还有中国的饺子问题,对中国的负面消息很多。但这次影展消除了这些印象。<br><br>14. 在残酷的战争的背景下,这些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相片,特别是对日本俘虏细致入微的表情的拍摄令人感动。<br><br>15. 中日战争的那段历史通过相片栩栩如生的呈现在眼前,让我不由得反思。真是出色的摄影展,让我很感动。谢谢。<br><br>16 看了今天的晨报专栏关于摄影展的消息,我改变了日程来参观。关于沙飞的事,我是第一次知道。我从事教育工作虽然力量微薄,但致力于中日两国年轻一代的交流和历史的继承问题。今天多谢了。<br><br>17. 欣赏沙飞的照片之后,被照片体现出的优异的纪实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所震惊。 (2) 沙飞研究文章摘录:<br><br> 中国杰出摄影艺术家沙飞,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天地里横空出世;其事业在40年代辉煌灿烂;其生命在50年代初戛然而止;之后,他从人们视线消失数十年之后重现—— 沙飞的传奇人生和他戏剧性的命运,实在是对中国摄影史的描述和史论观念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近乎荒谬的典范。沙飞的生,沙飞的死,沙飞的死而复生,结构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道非常景观。<br> ——王瑞《烽火征程——沙飞传奇的摄影人生》原载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系列《百年沙飞——纪念沙飞诞辰百年摄影作品捐赠图录》201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br><br> 论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争摄影,沙飞的名字响彻历史。沙飞这个名字,在革命战争摄影史上,无异于就是英雄的称号。其意义之重要,到了如果没有沙飞和沙飞的革命战争照片,中国摄影史的那段篇章,显然不会是而今的模样。一位摄影家达到了这等无以替代的成就,他在摄影史上才会有其独立的地位。<br><br> 新闻记者和纪实摄影人的幸运,是在重要的社会事件发生当时,能够亲历现场并且摄取到位。作为摄影家的沙飞是幸运者,他不但不失时机地赶到了历史现场,而且以舍我其谁的猎影自信,游刃于个人、社会、事件与历史之中。沙飞似一颗划入时代视野的流星,以自身的才华感光历史的影像。沙飞在以影像纪录历史的同时,也以影像音符的交响奏鸣而取得了人生的自我完成。<br><br> 沙飞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不仅在于他拍摄过鲁迅和抗日战争,更其在于他做到把个性化的生命奉献给了摄影。沙飞的摄影是生命摄影,中国不缺摄影记者,缺的是沙飞这样真正献身摄影的摄影家。<br><br> 其实,沙飞生正逢时。他的个人才华和人生抱负,与时代与志向与社会与兴趣与历史,恰巧全方位自然切合。如许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让沙飞赶上了。时代给沙飞以机遇,沙飞驾驭了机会,才得以用摄影的表达方式,完成了毕生的艺术理想。<br><br> 若干世纪之后,二十世纪中国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社会大事件,必然会被时间推向历史的深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影像只不过是翻查历史的索引。而作为艺术杰作的经典摄影影像,必然历久弥新地流传于人类文明的意象中,焕发永远也不过时的艺术生命力。沙飞的摄影作品,有可能因而获得这份超越时空的永恒荣誉。<br><br> 沙飞其人赋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在有生之年,个人才华得以喷薄挥洒的幸运艺术家。<br><br> 用生命博取摄影的艺术价值,乃是沙飞的人生本色。<br><br> 在摄影艺术的天空里,沙飞是一粒闪亮飞舞的金沙。<br> ——王瑞《思索沙飞》原载《沙飞摄影全集》(长城出版社2005年)<br><br><br> 沙飞的一生,不就是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吗?!他虽然过早去世,而且去世得让人扼腕叹息,但对比他那惊天动地的大事,悲剧本身却又显得渺小了。<br> 沙飞的一生就是出走。从普通正常的离家出走去投奔革命,去战争前沿拍照,到最后用自己的手亲自为出走的人生划上血红色的句号,都一一标示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残酷困境。<br> 他把自己整个儿地溶入到民族灾难的深处,和这个苦难的民族一起同呼吸共患难了。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庭,离开了温柔,走进一个伟大民族的内部,体验这个民族在艰难时刻的全部力量。<br> 而关键的问题是,当沙飞已经走进一个民族灾难的深处时,他已经无力再走出来了。他刚好完成了他的生命的全部使命,然后就用生命来为自己所干的大事作一番祭奠了。<br> 这说明,沙飞是用了整个的生命去完成那“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五十五年后再来寻找沙飞,就发现他成就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是的,沙飞是个悲剧,但那是何等的悲剧?那悲剧透着铁色,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再也不会消失了。<br> ——杨小彦《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沙飞五十五年祭 》(原载 《沙飞摄影全集》长城出版社2005年)<br><br> 中国摄影史中的沙飞和方大曾与中国音乐史中的聂耳、冼星海一样,是中国现代史中民族解放时期的里程碑。<br><br>2002 年,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邀请我和Fotoe.com 策展的《南方十一人影展》颇受瞩目,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排在第一位的沙飞影展,观众络绎不绝,来了许多中外记者。美国的 马芝安 女士陪纽约摄影中心( ICP )艺术总监菲 利普 先生参观沙飞影展时,王雁请翻译介绍,马芝安用中文说:“不用介绍,我们都知道沙飞。一看就知道这些照片是用原底片放大的,许多照片是以前没见过的。”她还问:“底片在哪里?谁选的照片?”曾拍摄过《中国 1966 》的法国著名摄影家索朗日·布朗女士见到王雁时,一听说是沙飞的女儿,立即激动地告诉王雁,她就是因为在组委会的资料里看到了沙飞的作品,没想到中国 30 年代有这么优秀的摄影师,才决定来中国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意大利著名摄影家卢卡斯也表达了对沙飞的衷心敬佩之意。2003 年 9 月,在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向王雁表示,希望有机会把沙飞的作品介绍到国外。<br> 沙飞不幸,英年早逝。沙飞有幸,子女长成。王雁十几年来为挖掘、整理、传播沙飞的遗作,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和物力。仅仅是今年就编著出版《铁血见证——我的父亲沙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沙飞摄影全集》(长城出版社)、《沙飞摄影选集》(花城出版社)多部著作。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及未来全面编修中国摄影史提供了关于沙飞的相当系统而完整的文本。学术界、出版界和摄影界不少资深人士被沙飞作品和王雁绵绵孝心所感动,纷纷积极参与了沙飞研究和传播工作,通过这一本本书籍、一幅幅作品使人们能够走进沙飞的影像历程,为中国摄影史和摄影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br> ——安哥(原载《沙飞摄影选集》花城出版社2005年《走进沙飞的影像历程》<br><br>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只有沙飞和卡帕的众多成系统的作品可以看到作者宽阔的视角,深入采访的功夫以及他们突出的摄影风格。如果单纯从战争摄影的角度来讲,对战场的描述,沙飞或许不如卡帕,但是,沙飞对那个时代中国的把握,却是具有超越性的。比如游击战争。游击战争是整个20世纪全世界很重要的战争形式,而对中国的游击战,沙飞表现得太丰富了,从军民关系、经济、生产、工业、民俗、政治、国际关系、文化,都关注得很全面,表现到了极致,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没拍到。<br> 沙飞是一个很成熟的摄影记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战争摄影师,他关注的是很丰富的内容。比如拍长城,沙飞拍的《欢呼楼》和《战斗在古长城》是摆拍的,我们也曾有关于“真实性”的疑惑。但是前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日军的历史图片,其中也有“欢呼楼”,还有耀武扬威的日本军人骑在天安门前的石狮子上举着马刀的照片,还有在长城上举着太阳旗的照片。这时我们回头来再看沙飞,简直太棒了。他真的是在拿摄影来当武器,他是一个战士啊。<br>——安哥《重拾断裂的传统》原载2007年底16期《生活》杂志<br><br><br> 他比较有悟性,他文化水平并不高,去上海美专读了不到两个月,也没专门学过摄影,只是爱好。我一直觉得,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一段历史使命,然后就以特殊的方式离开了。不到38岁的人生,做了这么多辉煌的事,一下子就戛然而止了。<br>——王雁《探索那个时代的秘密》原载2007年底16期《生活》杂志<br><br> 沙飞创作的长城摄影精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为此沙飞应当被称为中国长城摄影的先驱。这些作品将艺术性与鼓动性融为一炉,表明他的祖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决不会失败。我携带着沙飞的照片重访这段长城,深切地感受到沙飞是在通过摄影让万里长城永存。长城永存,沙飞的长城摄影作品传世,沙飞这个名字也将永存,因为这个名字与长城血肉相连。<br>——威廉·林赛(英)著 李竹润译《沙飞——中国长城摄影的先驱》 原载《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画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br><br> 也正是因为王雁大量引用的口述历史材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其意义远远超出沙飞个人悲剧之上的历史图景,它的丰富性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整体性地反思一个人和一个时代。<br>—— 孙振华《诗意的癫狂——我们如何讲述沙飞的故事》原载:中国美术批评家网2005.11.30.<br><br><br>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以鲜明的个性、传奇般的经历与火炬般的思想,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现代进程。沙飞,一个以摄影为武器的战士,无疑是我们民族现代史诗中的英雄。<br> ——鲍昆《沙飞——民族现代史诗的吟唱者和见证人》原载《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br><br>六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沙飞站起来了。沙飞身后,一支庞大的摄影团队也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的摄影发展史,也因沙飞及其团队的列阵回归,展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越来越多的海外同行在关注这个问题。许多熟识的外国同行在不断地与笔者探讨、交流,不止一个海外研究机构在认真研究沙飞的摄影。从沙飞摄影网的后台可以看到一个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现象,美国某主要城市一个IP地址的阅读量,经常超过中国人点击率的总合。法国、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的阅读量也不可小觑。<br>——司苏实《沙飞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来源《沙飞网站》2010年3月<br><br><br>直觉让我深深感到,摄影对中国的现代艺术、视觉文化,甚至是人们的世界观,都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我开始寻找更多关于沙飞的资料,以及,由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随着《沙飞摄影全集》的出版,沙飞和中国摄影在西方受到更多的关注。把沙飞放置在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坐标上来看,他以拍摄平民百姓、战场为题,以简单直接的写实手法进行的摄影行动,确立了中国的纪实摄影传统。把沙飞放置在全球摄影史上来看,他的写实摄影与欧美的写实主义浪潮是同一时期发生的,可见对于世界而言,沙飞的摄影行动是何其丰富的题材。<br>——何咏思(香港) 《在美国寻找沙飞》原载 2007 年 3 期《生活》杂志) 备注:何咏思是一位年轻的女历史学家,研究方向是抗战期间的视觉影像,她的会议发言是西方第一篇讨论沙飞摄影和《晋察冀画报》的学术报告,其重点是突出沙飞的战时摄影对新中国以写实形式的新闻摄影的指导性地位。<br><br><br>“一颗在祖国天空里自由飞舞的沙子”(沙飞自道),精彩地履行了他所向往的人生使命之后,即以一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亮相,传奇而永恒地定格于现代影像史册。如此举止,该为何等的气魄与明智使然,沙飞之为沙飞,自有其过人的品质,是为天才也。<br><br>沙飞的一生何其幸运,他在每个适当的时候都踩到适当的点上,最后在他生命结束的地方,划下一道永不消逝的迷思。这就是大艺术家的奇异性格所衍生的经典魅力,沙飞遂以超常的创造性遗存获得永生。<br>——王瑞《沙飞六十年祭》2010年 来源:沙飞摄影网<br><br>父亲沙飞 38岁灿烂人生, 没有遗憾!<br><br>百年沙飞,正在以他的再度辉煌,走向世界!<br><br> 女儿少军 整理敬献<br><br> 2012年5月. 广州<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