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11日上午我来到了临淄齐文化博物馆,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迁建,于2016年9月12日开馆。</p><p class="ql-block"> 产生于海岱之间的齐文化,以其辉煌的历程和非凡的业绩,曾在中华文明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它奠基于东夷古文明,肇始于太公封齐,发展于西周,繁荣于春秋、战国,延至秦汉,仍气象浩然。</p> <p class="ql-block">齐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陈列展厅、特色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30801件/套,有珍贵文物2549件/套。</p> <p class="ql-block">齐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是以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为基点,由历史陈列与专题陈列组成,基本陈列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展厅通过实景沙盘与投影结合,多元化阅读等展示方式,动态演绎临淄城的繁华景象。多角度的向观众展示齐文化的兴衰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齐立国于区区海滨之地,八百年间,开疆拓域、富国强兵,发展为东方泱泱大国。疆域最大时,占据当今山东大部及河北、河南、江苏部分区域。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演绎出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成就过雄奇壮美的英雄业绩,产生了众多照耀中国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齐文化与鲁文化交相融合,儒、墨、道、法、阴阳各家学派并兴齐鲁,共同成就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主流地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身是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所以大部分的馆藏都是先秦齐国时期的为多。</p> <p class="ql-block">"齐"得名于天齐渊的传说。</p><p class="ql-block">"齐"像箭头形,得名于崇尚箭的部族。</p><p class="ql-block">"齐"像禾麦形,得名于种植小麦的部族。</p><p class="ql-block">"齐"得名于"济水"。</p> <p class="ql-block">齐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沂源人与著名的北京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距今5000年前,齐地进入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最早踏入文明门槛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精美绝伦的龙山文化蛋壳陶礼器,从而使齐地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重心"之地。</p> <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18日,在源县原土门镇发现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一块。经专家鉴定,系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遗骸。经国家有关单位命名为"沂源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看,沂源人应是最早的山东人。但沂源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与其同时代的文化遗址还有沂水南洼洞、日照竹溪村北山和秦家官庄等多处,这几处古人类生活状态、发展进化水平应与沂源人相近。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较著名的有沂源上崖洞(距今7-8万年)、新泰乌珠台(距今2-5万年)、沂源千人洞(距今2-3万年)。</p> <p class="ql-block">位于沂源县北桃花坪村东面山坡上的扁扁洞遗址,2006年第一次发掘。扁扁洞为岩厦结构,洞高约4米,进深约15米。洞内残存文化堆积厚达80厘米。 I 区一号文化堆积中发现大量动物残骸,另有两枚磨制的骨针。在 II 区发现比较完整的原始灶具。③、④文化层中都发现夹砂红陶器,制作粗糙火候很低。扁扁洞遗址符合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2000-9000年)的基本特征。</p> <p class="ql-block">临淄后李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而得名,距今8500--7800年左右。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灰坑和墓葬等。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圆底器为主。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之一,堪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滕州北辛村而得名,从北辛文化晚期墓葬多随葬陶器看,墓主人生前已有私有财产。北辛文化晚期应是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期,也是初级文明社会方国时代的形成时期。临淄及附近地区的北辛文化遗址以青州桃园遗址较为典型。</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65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已处于父权制时代,一些部落首先建立了古国,是齐地文明的先声。泰沂山脉北侧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淄大汶口文化遗址以薛家遗址较为典型。</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章丘龙山而得名,距今4500--4000年。齐地有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涌现,原始城市的出现、文字的成熟、冶铜业和陶制礼器的出现,原始商业的产生,已构成文明社会的诸要素,表明齐地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临淄桐林(田旺)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精致如瓷,底部藏有陶粒,饮酒时声音清脆,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夏商时期齐地方国林立。夏代山东的考古文化称为岳石文化,临淄及附近地区的岳石文化以桓台史家遗址、青州郝家遗址最具代表性。齐地是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齐地的商代文化遗址以济南大辛庄遗址、青州苏埠屯墓地最具代表性。临淄的商文化遗址以尧王遗址较为典型。</p> <p class="ql-block">西周之齐,自姜太公封齐立国至齐庄公,历十二任国君,是齐文化的奠基和形成期。太公治齐,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加速了周文化与齐地东夷文化的融合,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筑了齐文化的主体。献公时,平定内乱,复都临淄。庄公购时,国势渐强,为春秋霸业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牧野在朝歌南70里,朝歌是纣王时代的首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将商纣王打败。</p> <p class="ql-block">太公就国后,在文化上采取因俗简礼的政策,使社会秩序很快得到稳定;在经济上采取工商立国的政策,齐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国;在政治上采取尊贤尚功的政策,使齐国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为齐国的强盛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周初封土建国,太公姜尚受命镇抚东夷,遂以营丘为都。齐地地理位置重要,而沼泽遍地,土壤碱化,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齐国地近渤海,鱼盐为其独擅之利。太公于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鱼盐交易、丝麻纺织等工商经济,"通商工之业"成为齐工商立国的国策。</p> <p class="ql-block">丰富的资源、发达的手工业传统以及便利的交通,是齐"以工商立国"的保证。在齐国的自然资源中,以桑麻和鱼盐尤为突出,丝麻纺织、盐业贸易和渔业捕捞是齐国商业的重要内容。齐国的商贸往来频繁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奠定了齐国滨海工商外向型的经济文化模式。</p> <p class="ql-block">《六韬》成书于战国时代,源于周史档案中姜太公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总结。《六韬》包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六卷,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广泛涉及战争观、战争谋略、作战指导和军事人才思想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该书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齐哀公被周王烹杀。其异母弟胡公静立,为避纪国进攻,自营丘迁都薄姑。公元前859年,哀公同母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又将都城迁回营丘,并进行了扩建,因濒临淄水,故改称临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公立国,通过铲除地方不合作势力,使社会秩序迅速得到稳定。农工商并重,本末并举,开发山海资源,建立货币管理制度,开源节流,经其后几代国君不断开拓发展,很快使齐国百业兴旺,物阜民丰,国力强盛。</p> <p class="ql-block">齐庄公在位64年,齐国国势渐强。齐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祝国是黄帝后裔的封国,是齐国的南邻。齐灭祝之后,继续向南扩张,将南界推进至岱阴,为齐国霸业的前奏。至齐庄公之子齐僖公即位时,齐国已是"南至于泰沂,北至于海"的大国,为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齐国第十六任国君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郑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北击山戎,南伐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导致政局混乱,自己也未得善终。</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略家、军事家、改革家管仲(?一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p><p class="ql-block">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改革家,被誉为"中华第一相"、"商圣"和"中国商业文化的鼻祖"。</p><p class="ql-block">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内行改革,兴邦安民,富国强兵;外抚天下,尊王攘夷,存亡继绝,从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乐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体裁,它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体。齐地乐舞中,有倾倒孔子的《韶》乐和"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章闻于天"的《万》舞,又有让季桓子"往观终日,怠以政事"的《康乐》舞,还有令鲁定公观而惧之的《莱乐》等等。这些乐舞都是齐国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战国"之名战国时代就有了,指当时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而言。初时这一时代的名称是"六国",即除了秦以外的东方六国。司马迁作《六国年表》时就说:"余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至东汉班固著《汉书》,依然常用"六国时"作这一时代的名称。把秦排除在外,而指称时代是不确切的,西汉末年刘向编《战国策》,开始用"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因为连年进行兼并战争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牺尊(战国),高28.3厘米长46.0厘米重6.5千克,仿牛尊,由头颈、体、盖分铸组成。首体结合处在颈上端,合缝痕被项圈自然遮掩;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大多缺失。头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眉宇间各嵌7枚相等的长方形绿松石;眼球着墨晶石;口角左右错两周银丝,各嵌8枚银质星点;除腹部外,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几何形云纹。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成半环形盖钮,颈部以银丝嵌成方格纹,羽翎均以孔雀石铺嵌。“金银错镶铜牺尊”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郾王剑则有篆书铭文“郾王职作武某旅剑”,铭文中的“郾”通“燕”,是燕昭王赐给“武某旅”的尚方宝剑,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郾王剑也是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齐王建时期,主弱国衰,奸臣间谍误国,且外交连连失误,致使齐国丧失了最有利的发展时机,最终为秦所并,归于一统。齐国虽亡,齐文化并未消失,而是汇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曲折地向前发展。</p> <p class="ql-block">秦统一后,齐文化不仅没有因此而消弭,反而以极强的生命力向前继续发展着,并逐渐越出先秦的齐国范围,而延及大一统王朝的广阔区域,虽在秦汉时期几经沉浮,但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齐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齐鲁儒学独领风骚,这一时期经学传授复盛,一时大师云集,其中多为齐人,几成垄断之势。</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奔流至今。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巍巍牛山草木葱茏,洋洋太公湖碧波如镜,与美轮美奂、馆藏丰富的齐文化博物馆交相辉映,展现了齐文化辉煌灿烂的过去,也昭示着它蓬勃向上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齐文化在千年发展中所创造出的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通权达变、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包的兼容精神,"尊王攘夷"、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和优秀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p><p class="ql-block">齐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梦路上,齐文化与你同行!</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姜太公受封于齐,开拓疆域,建立齐国,都治营丘,即临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临淄城,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城之一,不仅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雄踞翘楚地位,而且最早建立了大城套小城的城市布局形制,为历代王朝都城所承袭,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故城,原是周代齐国的都城,它历经800余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东方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古勘探与发掘可知,齐故城建设大概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最终形成大、小城并存的城郭式布局。战国中晚期,临淄已是世界级大都市,居民多达七万户,人民殷富而志气高扬。至汉代,齐故城大部仍被沿用,居民逾十万户,市租达到千金,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都城长安。</p> <p class="ql-block">夯筑技术</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证明,夯筑技术至少已有4500年历史,多见于夯土墙与夯土台基。战国时期,夯土筑墙技术有所改进,多采用立板夹棍法,金属夯具已出现;夯层加厚,夯层表面有清晰的夯痕。</p> <p class="ql-block">铺地砖</p><p class="ql-block">战国、汉代宫殿建筑材料,用于院落及房屋地面的装饰,多出土于齐故城宫城附近;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花纹种类较多,有菱形纹、方格纹、云纹等,古朴典雅,反映了当时齐国都城建筑的豪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研究可知,临淄齐故城在作为齐都的800余年时间里,历经多次扩建。太公时之营丘,应为周王室设置在东夷腹心地区的据点。迨至春秋,管仲所实行的内政改革为临淄的城建带来新的面貌。而在春秋战国之际,田氏兴建小城,最早采用了大、小城衔接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百家蜂起、英才辈出的辉煌时代,这就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助推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就是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一百五十余年间,数以百千计的各国各派学者,云集稷下,交流传播,辩说争鸣,极大地推动了诸子学术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升,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与齐文化开放精神的结合,催生了稷下学宫这一文化奇迹的出现;而稷下学的发展繁荣又引领助推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和昌隆。</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始建于桓公(田午)之时,存续时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其滥觞、发展变化与国力盛衰同步:威宣盛世,达于鼎盛;滑王后期,国破中衰;襄王复国,稷下复兴;秦国灭齐,稷下遂亡。一百五十年间,数百千学者,先后云集稷下,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官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荀子</p><p class="ql-block">战国后期稷下学宫领袖</p><p class="ql-block">战国末期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p><p class="ql-block">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时代赵国人。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有《荀子》三十二篇传世。荀子是居留稷下时间最长,声望最高,贡献最大的儒家学者。他主持稷下讲坛,曾三为祭酒,后离齐去楚,为兰陵令,终老兰陵。</p> <p class="ql-block">慎到</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著名稷下学者</p><p class="ql-block">稷下法家代表人物黄老学派创始者之一</p><p class="ql-block">慎到(生卒不详),赵国人,约与孟子、田骈同时代,是稷下法家代表人物,也是稷下黄老学派创始者之一。长期在稷下讲学,为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有《慎子》传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仲连</span></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后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儒家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前245左右),又称鲁连,或鲁连子,齐人。"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时人称"齐国高士",是稷下学宫后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是齐人中的大儒。</p> <p class="ql-block">邹衍</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著名稷下学者</p><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邹衍(约公元前355一前265),名衍,号谈天衍,齐人。战国时期著名稷下学者,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大九州"世界学说和"五德始终"理论,风行于当时,影响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齐文化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期间,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影响了齐鲁大地的文化发展,也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齐文化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质使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