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一楼一号展厅是佛教造像艺术展展厅,汇集了全省有代表性的数十尊精品佛教造像,年代从北魏到唐宋,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宗教艺术的魅力。<div> 古代山东地区,自东汉晚期开始出现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形象,佛教艺术与齐鲁文化不断交流,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山东样式”,也被称为“青州风格造像”。</div><div>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出土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和相关文物,特别是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佛教窖藏坑的发掘,大量造型精美、妆饰华丽的北朝造像重见天日。<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佛教造像展厅一进门就是这尊高大的佛像——比丘道休造弥勒佛像,属于北魏晚期的造像,体量高大,雕刻精美,处处彰显当时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是山东地区北朝时期造像的精品代表之一,原在广饶城西南15里杨赵寺村的皆公寺遗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弥勒像头顶波发高髻,面相清秀,微露笑意,在造像背屏的上部,环绕弥勒佛头光,浮雕有天龙和八身飞天,手持各式乐器,身姿曼妙,彩带飞扬,与背屏的火焰纹巧妙的融为一体,细节处处可见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背屏三尊佛(北魏),在主佛的身后,有圭形、矩形、莲瓣形的大型背屏,大部分是一佛二弟子的三尊像。</h3> <p class="ql-block"> 比丘惠辅造弥勒佛像(北魏),背屏上方正中悬浮一条栩栩如生、遒劲有力的悬龙,口中衔着花束饰品,与主佛头光最外圈相连接。这种悬龙形象是北朝晚期青州造像中特有的一种形制。</p> <p class="ql-block"> 贾智渊造背屏三尊佛(北魏),出土于山东青州,这件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作品之一,据说也是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因底座铭文刻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清信士佛弟子贾智渊妻张宝珠等”,故命名为“贾智渊妻张宝珠造像”。</p><p class="ql-block"> 通过造像题记可以了解到,北朝青州贾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这是当时名叫贾智渊及妻张宝珠发起倡导,并有官职显赫的人员参与出资建造的一座造像,侧面及背面有小佛像近二百尊,在佛像与菩萨像之间,还用浅浮雕刻画了两个供养人的形象。两供养人各手持一枝莲蕾,面向佛像屈身而立,十分虔诚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彩绘佛像(北齐),出土于青州市龙兴寺,不仅造型精美,妆饰华丽,而且保留着彩绘贴金工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那穿越千年的微笑,凝固了传奇,沉醉了时光。</p> <p class="ql-block"> 贴金彩绘佛像(北齐),双目细长,宛如新月,嘴角轻扬,暖化人心。</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萨像(东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金彩绘菩萨像(北齐)</h3> <p class="ql-block"> 东魏时期背屏式三尊像,济南市县西巷附近开元寺遗址出土,高约85厘米,宽50厘米。由于是在填埋坑中发掘出的碎块拼接而成,残损比较严重,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主佛与胁侍菩萨之间有两尊彩绘弟子像,主佛的头光和身光也有彩绘,</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金彩绘佛像(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金彩绘佛像(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金彩绘佛头像(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头像(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海波造三尊像(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文助造背屏三尊佛(东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金彩绘菩萨头像(北齐)</h3> <p class="ql-block">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朝时期的浮雕塔纹背屏造像残件,高浮雕的舍利塔、悬龙、飞天雕刻十分精美,可以想象当时完整时的精美豪华程度。</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辟支佛像(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兴寺铜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塔(北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塔残件(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舍利石函(北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舍利石棺(北宋)</h3> <p class="ql-block"> 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高达2.12米,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难得的珍品。观音结跏趺坐,头戴宝冠,共有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全身共计四十八手,身前双手合十,其下双手施禅定印,其余各手或执法器或施手印,手中刻有法眼,左右巧妙分布。整体设计错落有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艺术感极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佛像(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佛像(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佛像(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菩萨像(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菩萨像(明)</h3> <p class="ql-block"> 2号展厅为“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汉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的画,又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故称为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体现了大汉帝国的豪迈情怀,反映了汉代开放自信、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山东是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也是分布地域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题材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研究历史最长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邪相刘神道柱(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氏阙(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捧盾石人(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孝禹碑(西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山1号祠堂基座石</p> <p class="ql-block"> 东王公画像石(东汉),滕州市西南乡出土,画面的第一二层为坐在双龙椅上的东王公及其羽人、牛首、鸟首侍从。远古神话中本无东王公,汉代因尊西王母为最高地位的神,故按五行阴阳之说特别创造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三四层为人物和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 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东汉),于 1958 年在滕州出土。 画像采用凸面线刻的技法,画面层次分明,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为升仙图,画面中央是西王母,她的左右两侧有羽人相伴,还有玉兔活泼跳跃,九尾狐优雅而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其身影贯穿了整个三层画面。 </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展现的是起居图。男女各四人端坐在那里,神态安详,他们的头上方有羽人飞翔,还有猿猴嬉戏。 </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则是狩猎图。一辆牛车向左前行,车上有二人端坐,后面跟着一只犬。此外,还有二人抬着一只反绑的野兽相随,最后跟着一位荷弩的猎人,仿佛正满载而归。 整幅画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仙界的想象、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及狩猎活动的记录。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头人面兽画像石(东汉)</p> <p class="ql-block"> 风伯胡汉交战画兵像石(东汉),画面之上,一位汉人骑兵威风凛凛,拉满弓弦,瞄准仓惶奔逃的胡人。与此同时,另一位汉骑犹如猛虎下山,手持长枪刺向胡人,那胡人人马皆翻,扬起一片尘土。 而在下方的山峦之中,隐藏着的胡人骑兵神色惊惶。在汉官面前,一名士卒气势汹汹地押解着两名垂头丧气的胡人俘虏大步走来。 整幅画面惊心动魄,生动地展现了胡汉交战的残酷与激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初八年画像石(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祥五老洼祠堂(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壁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东壁画像石,嘉祥县五老洼出土,在这幅画像中,其画面内容可谓丰富多元。画面的下层呈现出这样的场景:有两人正在进行滤酒的操作,动作熟练,神情专注。那硕大无比的酒缸充分彰显了汉代酒风的昌盛。画面上层,一架建鼓矗立中央,鼓身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鼓旁的乐手们跃跃欲试,神色中充满期待,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东汉时期别具一格的生活风貌和独特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山四号祠堂(东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遂富贵画像石(东汉)</p> <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2007年在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共计 18座,其中的3座彩色壁画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p><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中国绘画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入选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总体写实性强,人物描绘清晰生动,须发纤毫毕现,而且布局匀称合理,保存完好,用彩艳丽丰富,线条简练流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p><p class="ql-block"> 宴饮乐舞及方相氏驱疫画像(东汉),上层绘有4位男性两两对饮,中层左侧为盘舞图,一舞伎飞扬长袖,翩翩起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盘鼓舞“机速体轻”的特点和舞者“身轻若燕”的功夫。右侧3位女子长裙飘飘,徐徐慢行,似在轻歌曼舞;下层绘有一座白墙黑瓦、宽扁门楣的房屋,此图应是与上中两层一体,表现墓主人生前一边宴饮宾客,一边观赏乐舞杂技的悠然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人物生活画像(东汉),中层用两个画面展现了“孔子见老子”的场景。画面中,身穿绿色袍服的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双目微垂,欣然受礼;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身材魁梧,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头微微昂起,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这幅沉睡地下约2000年的孔子画像,为研究古代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云纹金乌画像(东汉),东平汉墓1号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顶绘制着云气纹,色彩鲜艳,极具动感。在云气纹中间的红色圆形内,绘有一只展翅飞行的黑色金乌,代表着太阳,古人认为太阳里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即“金乌”。将金乌绘于墓室顶部,是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看到与生前一样的日月星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