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地上八层,地下二层,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开馆。</p> <p class="ql-block">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浙江博物馆之江馆</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通史陈列馆 A :史前至隋唐</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一层</p><p class="ql-block">展览类别: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展览以时序为脉络,呈现浙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遗存和文明印记。一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两千年古越,精耕勤战;一千年两宋,东南乐土;一百年红船,辟地开天。一代代浙江人继承弘扬历史积淀的"浙江精神",谱写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绚丽的"越地篇章"。</p> <p class="ql-block">古人足迹(模仿)</p> <p class="ql-block">稻谷</p><p class="ql-block">你有见过上万年前的大米吗?展柜中间玻璃盒中的那颗焦黄色的米粒,就是从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了。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粒驯化稻米,充分说明了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水稻与野生水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除了外观差别外,野生稻成熟后种子非常容易落粒,而栽培稻成熟后则不易掉落传播,这更有利于人类在谷粒成熟后一起收割。</p> <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28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正式动工。</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开馆。</p> <p class="ql-block">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桥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2019-2020年出土的井头山遗址的文物,这是8000年前沿海地区先民的遗迹,向我们展示了海洋文化的源头。先民们丢弃的牡蛎壳、贝壳、海螺壳、蛤蜊壳、蛏子壳……可以说和我们现在吃的一模一样!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和8000年前的先民吃着同样的东西,真是让人感慨不已。</p> <p class="ql-block">骨耜</p><p class="ql-block">在铜器、铁器尚未发明以前,河姆渡人是用什么工具种植水稻的呢?答案就是展柜右侧的这件骨耜。它类似现在的铁锨,用于翻挖泥土、除草垦荒和平整土地等。这种骨耜是用水牛身上较硬实的骨头制作的,中间的两个竖向小孔可以穿绳,使之与木柄捆扎固定,横向的方孔可以横向插入一个小木条或竹片,供人踩踏,起到辅助用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陶釜、陶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p><p class="ql-block">1973-1977河姆渡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不仅证明了漆器工艺在远古时期的存在,也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独特成就。河姆渡朱漆碗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猪纹陶钵</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件猪纹陶钵,上面刻划了两只小猪的形象。你看它们是不是和现在的猪长得不太一样?从它长而尖的嘴部来看,这应该还是一只没有完全驯化的野猪,所以它的身形矫健,并不像后来的家猪那样臃肿,尤其是腿细长轻灵,简直是一只苗条清瘦的猪了。猪的鬃毛很硬,又短又粗地排列在背上,像是一排尖刺,带着不可亲近的桀骜。这只猪低着头,眼睛夸张地圆睁着,像是在仔细地觅食,又显出几分警惕,萌态十足。想来,猪的驯养一定是河姆渡的原始人生活当中重要的事,所以他们才把它的样子画在了一只黑陶钵上,形态生动,富有稚气和趣味。</p> <p class="ql-block">之江馆位于浙江杭州钱塘江畔的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陈列展览及公共服务空间位于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为了让观众有更加舒适的观展体验,之江馆所有展厅都采用低反射玻璃,其高清晰度的特性减少了光线干扰,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双鸟纹象牙蝶形器</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就是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它最独特的地方在蝶形器的正面,这里雕刻了一种特殊的图案。图案中间是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的重圈纹,外圈上还刻有像火焰一样的花纹,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双鸟。这种纹饰题材被称为"双鸟朝阳"、或"双鸟异日"。古人经常把鸟视为沟通神灵的使者。太阳与鸟的组合,可能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对于太阳和鸟的崇拜。整件蝶形器全部是用象牙雕刻而成,十分珍贵。在它的背面还有一处可以捆绑器柄的凹槽,边缘的6个小圆孔,应该是用于穿绳捆绑。由此可以推测,这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应该是被安装在某件器物上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蚕纹象牙端饰</p><p class="ql-block">端饰下方截面处为椭圆形,中腔近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略有划痕和开裂痕。器身上部阴刻6只蚕纹,蚕纹下方刻一圈三角斜线型纹样带。两长边各有2个穿孔,穿孔压于纹样带下端,从内侧看,两孔有连通趋势。类似的素面器物在罗家角遗址也有出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5300年)</p><p class="ql-block">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种浅凹的杯放不了多少东西,只是显得多!概当时物产还不是很充足。</p> <p class="ql-block">玉琮王</p><p class="ql-block">中间展柜中的这件玉琮,重量足有13斤,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玉琮王",是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的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有一个对钻圆孔。在玉琮身体四面中间的直槽内,上下都刻有一个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个神兽上。在玉琮的四个外角上,每两节都刻有一组抽象的神人兽面图案,兽面的两侧还各浅浮雕一个变形夸张的鸟纹。这种角部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有关玉琮的用途,目前考古专家们的说法不一,可能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钺、玉钺瑁、玉钺墩</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玉钺,被称为"钺王",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您看这件玉钺刃角的正反两面,上面分别浅浮雕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这在良渚玉钺中是独一无二的。与玉钺一同展示的是玉钺瑁和玉钺徽,它们三者是出土于同一座墓中,出土时钺瑁与钺墩相距约80厘米,可知这柄完整的玉钺长度约在70一80厘米之间。在古代,钺是一种军事权力的象征,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钺瑁和下端的钺墩。玉钺的主人手握钺柄,钺墩抵在手下,钺身靠在肩上,钺瑁在柄的上端,显示着其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展览策划以“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为原则,构建了“159”多样化的展览体系,即1个浙江通史展、5个浙江文化专题展,9个功能拓展体验展。《浙江一万年》通史陈列,用考古成果和文物构建浙江宏大的历史,突出浙江历史的高光亮点,以及稻作、丝绸、瓷器等的起源,体现浙江人文和科技发展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从青瓷文化、海洋文化、宋韵文化、书画文脉和名人文化出发,解码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既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又兼备科技感和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反山12号墓</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反山12号墓的复原场景,该墓位于反山王陵,是已知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高等级墓葬。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西北角,是一座高出周边地表4米的人工堆筑高土台。其中12号墓共出土各种随葬品658件,包括制作精美的玉琮、玉钺、豪华玉权杖、柱形器,它们就陈列在复原场景周围的独立展柜中。这些玉器从选料到工艺都是良渚玉器中的极品,反映出了墓主的尊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玉半圆形饰</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纺轮</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像圆饼一样的玉纺轮,这么小的轮子在古代是干什么用的呢?你瞧它中间的小洞洞,就是古人用来纺线的。它旁边曾经还有一根青玉做的小棒,棒上的小孔可以穿上绳子挂起来,只要用手搓一搓,线就纺好啦!这种新石器时代带杆的玉纺轮,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它独一无二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古人如何用纺轮纺线。</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p><p class="ql-block">目前已发现良渚时期的刻划符号一千余个,它们既有图画性质的表意性符号,也有线条简单的指示性符号,但其真正含义仍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展览以时序为脉络,呈现浙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遗存和文明印记。一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两千年古越,精耕勤战;一千年两宋,东南乐土;一百年红船,辟地开天。一代代浙江人继承弘扬历史积淀的“浙江精神”,谱写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绚丽的“越地篇章”。</p> <p class="ql-block">青铜鸠杖杖墩</p><p class="ql-block">在中心展柜中的这件青铜鸠杖杖墩是安装在鸠杖底部的金属套。在古代,鸠杖又称王杖,通常是权力的象征,汉代更是作为赐予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信物。鸠杖因杖首为一圆雕鸠鸟而得名,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墩、杖身组成。这件杖墩底端是一个跪坐人像,双目平视,双手放置膝部。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出该人像的身上装饰花纹,脑后束有椎髻,这是古越人断发文身习俗的珍贵物证,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一带先民的基本面貌。</p> <p class="ql-block">象鼻盉</p><p class="ql-block"> 肩头弄文化(距今4000-3500年)</p><p class="ql-block">松阳县新兴乡出土</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春秋(前1046﹣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德清新联公社建校出土</p> <p class="ql-block">印纹硬陶罐、原始瓷长颈瓶、原始</p><p class="ql-block">瓷炭炉、原始瓷句耀</p><p class="ql-block">这侧展柜陈列了一批西周至战国时期发现于浙江地区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包括印纹硬陶罐、原始瓷长颈瓶、原始瓷炭炉、原始瓷句耀等。为了节省较为珍贵的铜料,越人便用原始瓷器仿制青铜礼器用来随葬,这逐渐成为越人埋葬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原始瓷礼器是越人敢于大胆尝试并不断创新的结果。对于中原贵族而言,这种新产品是弥足珍贵的,如山西西周晋侯墓地,只有晋侯及其夫人墓中才出现原始瓷器与青铜礼器一起陪葬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甬钟</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波骆驼公社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展品详情</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至战国早中期,是原始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浙江原始瓷生产的鼎盛期。除了德清地区规模继续扩大以外,生产区域向萧山、绍兴、上虞等地拓展,盛况空前。代表性的产地有绍兴的富盛和萧山的进化。</p><p class="ql-block">瓷器的发明和生产是中国物质文明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是材料科学的革命,原始瓷除了刚才说的实用功能以外,还能模青铜器被制作成明器。例如无锡鸿山大墓,如此大规模的墓葬,按照过去的规矩所有的陪葬品都应该选用青铜器,但是青铜器成本高,并且埋在地下无实际用处,所以后来人们选择瓷器作为代替品,用来体现等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原始瓷的发展,商周时期十分兴盛的青铜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无疑导致了原始瓷生产在器类、纹饰及组合上的重大变革,原始瓷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在传承模仿中原礼乐器的同时,又创烧了越国自身特征的礼乐器,这些新出现的礼乐器,类型丰富,制作精良,从而使原始瓷走向了辉煌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史前的浙江,可谓精彩纷呈,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每一个都展示着浙江这片土地上文化的起源。世界最早的稻谷、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水利系统……中国最早的曲酒、最早的贝丘遗址和漆器、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和象牙雕刻……简直是一场人类文明启蒙时代的璀璨画卷。</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原件1965年湖北荆州市望山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原件湖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於赐剑</p><p class="ql-block">中心展柜中这把十分瞩目的剑,就是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越王者旨於赐剑。这把越王者旨於踢剑1995年在香港的一个拍卖行发现,后由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购回赠与浙江省博物馆,使之完璧回归越地。剑主者旨於赐是勾践之子与,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期间,工匠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赐剑。这柄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有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戊王戊王",反面为"者旨於赐",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猴也保存良好。集如此多的优点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p> <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於赐剑</p><p class="ql-block">剑身中部起脊,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戊(越)王戊(越)王",反面为"者( zhu )旨( ji )於( yu )赐( shi )",字口间镶嵌绿松石。</p><p class="ql-block">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剑首装饰同心圆。由铭文可知,此剑为越王勾践儿子的佩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伎乐铜屋模型</p><p class="ql-block">展厅中间的这座房屋模型,叫做伎乐铜屋,是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件房屋整体呈长方形,其中,正面敞开,无墙无门,左右两侧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后墙中心部位开一小窗。房屋上部为四角攒尖式屋顶,顶心立有八棱形柱,柱顶塑一只大尾鸠。我们再来看看屋内的景象,跪坐着六人,前排两人,他们双手放在小腹上,应该是歌伎。其余人是乐师,有的在吹笙,有的在击筑,有的在弹琴,还有一人手执一槌在击鼓。伎乐铜屋中的奏乐人为我们提供了越人音乐生活的难得画面,静静的观察它们,似乎还可隐隐闻得笙歌之声。这种房屋模型在出土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对研究古代南方房屋建筑、音乐史以及越人的精神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盉</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青铜提梁盉,是一件古代的盛酒器,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调酒,也就是通过注入酒和水的比例来调节酒味的浓淡,相当于现在的鸡尾酒。这件提梁盉上的装饰十分的繁复,仅器盖上就堆塑了11条蟠螭和16只小兽的形象,这种以螭纹为主的装饰题材充分表现出了越族文化的特色。提梁的前端铸成了龙首形,在提梁上还饰有起伏的棱脊,以此表现龙的背鳍和尾鳍。整件提梁盉的造型新颖,繁简相得益彰,整体器型饱满大气,在细微处又生动活泼,是春秋时期南方青铜器的精美代表。</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盉</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座</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青铜器座由插柱、座体和垫脚三部分组成。座体四面装饰有宽体凤鸟纹,座体内还浇灌铅汁保持底座稳固。四个垫脚则铸造成跪俑的形象,在跪俑身上密布有奇谲的纹饰,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文身的古越民形象。这种类型的青铜插座,不见于浙江地区,而在楚文化区域内十分常见,反映出了楚文化对越地的强烈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座</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耳金钅和( he )</p><p class="ql-block">展柜中间的这件椭圆形的黄金器皿叫做春秋玉耳金钅和,和是中国古代的酒器或量器,目前所知的先秦时期的和多为青铜质地,用黄金制作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同时,这件钅和的两侧还对称铆接了一对环形玉耳,上面琢刻有精细卷云纹。这件金和整体均匀轻薄,色泽纯正,金质器身与玉质器耳的完美结合,使得器物更显富丽尊贵。它代表了先秦时期越地金器制作的工艺水平,也为我们认识中国早期黄金冶炼技术与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玉耳金钅和( he )</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龟纹青铜盂</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龟纹青铜盂,是一件铸造精良、纹饰华丽、造型独特的青铜盛器,该器纹饰以单一的" c "形纹为基本构图单元,具有鲜明的越地特色。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它身上看到十分强烈的中原文化的影响:首先铜器器身的四个蓥部较小,与殷墟早期铜簋耋耳的风格很相似;其次,在器内底部的大龟纹纹样,来源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铜器。可见,虽然越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远不如吴国,但中原文化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越人的文化创造中。</p> <p class="ql-block">青铜铙</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青铜铙器型较大,但它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作却精细讲究。根据考古发掘与研究得知,铙主要有两种体系。一种分布于北方地区,多成套使用,称为"编铙"。另一种流行于南方地区,多见于长江流域及浙江、福建一带,一般单件使用,体量较大,称之为"大铙"。铙其最初的作用是军中止鼓退军的乐器,后不单用于军旅,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视对祖先对自然神的崇拜。有部分南方铜饶出土于河湖岸边或山头山脚,应即用于沉埋的祭品,是当时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楚国蚁鼻钱</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p> <p class="ql-block">楚国郢爰</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p> <p class="ql-block">清拓秦会稽刻石拓片(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会稽刻石</p><p class="ql-block">在这边的展柜中有一件石刻拓片,叫做会稽石刻。是秦刻碑中端严华美、气度恢弘的精心制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江南,东下会稽,祭大禹陵,以望南海。左丞相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记功,立碑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会稽刻石与峰( yi )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唐代以前,原刻石散佚,现存的是以元代重刻本为基础的清代复刻碑。</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堆塑罐</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我们称为堆塑罐,学术界也把它叫作谷仓,是从东汉五管瓶演变而来的。仔细看会发现边上有四根管子,再加中间的管子共有五管,越发展到后期五管越不明显,但它所表述的内容反而在不断增加,所以这种器物虽然是随葬用的明器,但是它往往因为内容丰富,积淀了大量当时的时代信息,而成为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p><p class="ql-block">以该件器物为例,我们通过其表面上的佛像了解到,当时佛教已经在江南得到了大力的传播,有助于研究佛教南传;又例如通过观察器物上的建筑模型,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已经有能力建造汉阙等等。</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会稽上虞"碑铭堆塑罐</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越窑青瓷"会稽上虞"碑铭堆塑罐,属于专门为随葬而烧造的明器。罐上部堆塑亭阙人物,罐口覆盖一组方形建筑。建筑下四角各有一小罐,罐的边沿栖息着成群的飞鸟,中间有佛像与瑞兽装饰。下面有四柱,前有门楼,后竖有一座龟趺碑。中间雕塑有深目高鼻的侍卫及宴饮、舞乐等胡人形象。腹部贴饰猴、辟邪、仙人骑马、朱雀等三周纹饰。在堆塑罐的龟趺碑上还刻有铭文"元康/元年八月/二日超(造)会稽/上虞",其中的"会稽上虞",指今天的浙江上虞地区,在碑铭内容写明产地信息,表明浙江上虞地区生产的明器已经商品化,有产品宣传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东汉越窑黑釉熊形灯盏是东汉的寺院藏品,在上虞百官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文物级别是一级乙。</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纵:31厘米,高:49厘米,盏径:13厘米。</p><p class="ql-block">灯作熊形,顶上的碗为盛油及捻的盏,两肩下斜,腿脚曲於腹前,坐状,怀抱一熊,正在吃食,腹部有一圆孔。自顶口沿至膝部有援攀的鼠形动物。</p> <p class="ql-block">"尚方作镜"铭龙虎镜</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尚方作镜"铭龙虎镜,上面铸有相间排列的两虎两龙图案。该镜采用高浮雕的铸镜工艺,把龙虎刻画得栩栩如生,极为传神。因受道教文化的影响,龙虎镜自东汉早期开始流行,经东汉、三国魏晋等时期,逾时长久,流传广泛,是中国青铜镜文化中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个种类。</p> <p class="ql-block">"吾作明竟"铭重列神兽镜</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吾作明镜"铭重</p><p class="ql-block">( chong )列神兽镜,它的镜背满饰浮雕形神兽图案,外缘一圈铸镜铭。三国时期长江流域铜镜业兴盛,吴国是最重要的制镜中心,东吴镜代表了当时铜镜发展的高水平,其中画像镜和神兽镜代表了南方铜镜的特色,尤其是神兽镜产量很大,纹样排列方式多变,造型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神人车马画像镜</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神人车马画像镜上有四个乳钉装饰,将主区的纹饰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两组均为一个神人两个侍者形象,中间有题榜"忠臣";剩下一组为两个神人形象,旁有题榜"孝子",另一组为两匹马驾车图案,其中车马形象非常生动。这种轿式马车,与浙江海宁县长安镇东汉墓画像石刻的马车却十分相似,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这类神人车马画像镜,最早见于东汉早、中期,盛行于中、晚期。其图案变化多样,各区配置的神人车马恣态形制各不相同。骏马或昂首飞驰,或回头嘶鸣,驾车之马有三匹、四匹、五匹、六匹、八匹等不等,车轮有八辐到十二辐不等,车舆也有高低不同。</p> <p class="ql-block">宋刻何氏《兰亭序》刻石(复制</p><p class="ql-block">品)</p><p class="ql-block">中心展柜中的这件文物是由唐代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的作品。《兰亭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集序》。说起这件文物,不得不提到它一波三折的流转历程。这块石刻曾在北宋庆历年间辗转至定武官库,即为"定武本"。后来,宋室南渡,宋高宗将它投进了扬州石塔寺的一口井中。大约三百年后,也就是明宣德四年,东阳人何士英于寺井中发现了它,当时刻石缺了一角。后来他将刻石呈进宣宗皇帝,宣宗把这块石刻赏赐给了他,让他带回了东阳。再之后,这块刻石断裂为三部分,一直由何氏子孙三房分开保存。目前它由浙江博物馆馆藏。</p> <p class="ql-block">何氏《兰亭序》刻石</p><p class="ql-block"> 宋(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一座悬空的连廊气势如虹,好似连接古今的桥梁,南北两侧大型圆窗透出明亮的阳光,显得格外开阔。主入口立面设计灵感来自良渚玉琮,在“方形玉琮”中以半透明玻璃勾勒出“圆形月亮门”,诠释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 朱金木雕宁波花轿 长150cm*宽90cm*高275cm 浙江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世界上最豪华的一顶轿子,相比于现代的宝马、奔驰、保时捷、凯迪拉克……这是现代女子出嫁时“装点门面”的婚车。</p><p class="ql-block">而早在清末民初,哪个姑娘要是能坐着“万工轿”出嫁,那是十里八乡都引以为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唢呐尽情吹</p><p class="ql-block">花轿还有一个非常好记的名字,叫“万工轿”,又叫“百子轿”,是一顶清末民初时期的宁波朱金木雕花轿,也是浙江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木雕彩轿,朱漆泥金,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宝龛,剔透玲珑,轿子有7层楼阁,5座主亭,称为“五岳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层层装饰点缀,再衬以绣片、珠翠、流苏、镜片、玻璃彩绘进行装点,整个轿子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据说光制作这顶轿子耗费的金箔,就有100两黄金。</p><p class="ql-block">轿上圆雕或浮雕数百个人物和花鸟虫兽,组成天官赐福、魁星点状、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榴开百子、喜上眉梢等戏曲故事和吉祥主题,前后左右的舞台还“上演”着《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p> <p class="ql-block">朱金木雕千工床</p><p class="ql-block">位于新人房闱正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制作精美、规模颇大的木床,这张床是清代的朱金木雕千工床。夫妻卧房是很隐秘的空间,俗有"明堂暗房"之说,床在卧房内会被安置在无法被光线直射的地方。千工床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种床,千步床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称"拔步",是床前的小平台,里面会陈设红木橱柜,并摆设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马桶箱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后半部分是卧床本体,除配套卧床的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还设有书架、角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贴身用品。这样一来,千步床可以在卧房内安置了一个隐私性极强的房中之房,可以说千步床是新人卧房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聚成号大鸿福轿行</p><p class="ql-block">过去10个工匠师傅制作一顶“万工轿”,得花上3年。制作一顶“万工轿”的成本可想而知,所以当时应该也没有人会对于这种只有婚嫁时才会用到的“一次性产品”投入如此之多的财力物力,而租赁的方式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据“聚成号”的后人透露,当时的宁波帮知名人士虞洽卿家里要办喜事,需要一顶全新最豪华的万工轿,投巨资给“聚成号”,“聚成号”组织宁波、象山、宁海等地一大批当时最好的工匠,花费许多精力终于“私人定制”而成。</p><p class="ql-block">在虞洽卿家里办完喜事之后,这顶轿子就留在了“聚成号”,和现代人的习俗一样,供给要办喜事的家庭租赁使用。</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