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一):拼刺刀、炸碉堡、做好人的英雄,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东老战士历史资料征集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21日16时,山东老战士纪念园内,随着熄灯号响起,战斗英雄袁永福的骨灰被安放在了那里。那天下午,数百名济南市民闻讯赶来参加老英雄袁永福的告别仪式,他们中有普通的工人、教师、中小学生、志愿者团队、退伍老兵、采访过袁老的媒体记者等。当地的报纸、电视台、网站和各种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报道这位老英雄辞世的消息,有的用了“不舍”“心痛”“难以接受”这样的词语作为标题。一个英雄的逝去,为什么会让一座城市为之悲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和日本兵拼过刺刀的传奇英雄</b></p><p class="ql-block"> 拼刺刀又叫白刃格斗,是战场上最为残酷的战斗形式,作为和日本兵拼过刺刀的老八路,袁老是众多年轻人崇尚的英豪。袁老历经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打过日军、蒋军、美军,先后七次负伤,说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点都不夸张。袁老身上的伤疤多,立下的战功也极为显赫。他先后荣立过一等功五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四次,被华东野战军授予二级人民英雄的光荣称号。袁老的这些战功,讲起来都是传奇故事。打章丘埠村时,袁永福执行爆破任务,由于离炸药太近,耳朵一时被震聋了。向城内发展进攻时,由于敌人火力太猛,连长发出停止进攻的命令。袁永福因为耳聋没有听到停止前进的号令,还继续向前冲,居然孤身一人插入到敌人阵地里。他又是扫射,又是投弹,连着打掉敌人好几个火力点,为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战斗结束后,一统计,他一个人击毙了22个敌人,这还不是他最好的战绩。最传奇的那一次是在鲁南战役中,当时担任营通信员的袁永福,在给9连传送命令的途中,和两个骑马的敌人突然遭遇,他端着步枪站在路中央,厉声喝道:“把枪扔在地上,赶快下马,背过身去,不老实就毙了你们!”两个家伙吓得赶紧滚下马来,背过身,举起双手。袁永福一问,得知一个是营长,另一个是传令兵。这时跟在后面的敌人部队也到眼前了。袁永福用枪顶着敌营长的脑袋命令道,“我们的大部队就在前面,快让你的部队投降,不然就消灭你们!”这家伙还真听话,赶忙让旁边的传令兵传达他的命令放下武器投降。那些敌人看到不远处我军的阵地,不敢有丝毫反抗,乖乖地当了俘虏。这时,我军的大部队也赶到了,一起缴了敌人的枪,把他们押了回去。从那以后,袁永福孤胆俘敌一个营的故事,就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第8纵文工队演出的快板书词。</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第26军76师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后,师司令部、政治部为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的战斗英雄们拍照留念。(第二排左二是袁永福同志)</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10日,华东野战军二级人民英雄袁永福,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现在的火箭军前身)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部队邀请,作弘扬抗战精神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革命战争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袁永福受第二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前身)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受阅部队的邀请,前去做报告。报告在官兵中反响很大。部队首长评价说,袁老是革命战争的“活化石”。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袁老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常被各单位请去做报告,讲战斗故事。<b><u>袁老的故事,有不少弥补了我军战史上的空白,带有揭秘的性质。</u></b></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家都知道,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但是,袁老告诉我们,山东八路军截至1946年1月中旬还在和日军作战。袁老在其回忆录《无畏征程》中,详细地讲述了他们部队在这一期间同日军作战的经过一那些拒不向我军缴枪投降的日军,不仅顽固,而且凶残。</p><p class="ql-block"> 袁老讲战争年代的往事,没有多少大道理,更多的是真实的细节。他说过这样一件事:抗战胜利后,不少同志想解甲归田,过安生日子。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营里召开全营军人大会,让大家畅所欲言。7连机枪班班长李大黑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李班长说,他都33岁了,得回家娶老婆了。当年动员参军时说好了,打走日本兵就回家,现在抗战胜利了,日本兵也走了,就得让他回家种地找老婆。会上营教导员宋昆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我也想回家种地娶老婆,这是多好的事呀。可是蒋介石不这么想,他要发动内战。等他打来了,你还能种地,还能娶老婆?就是经过这样的教育,全营统一了思想,投入到练兵备战中。</p><p class="ql-block"> 袁老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经先后两次人朝。他说,在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志愿军完全是在冰雪地上与敌人作战,由于没有制空权,美军飞机的空袭给我军部队造成很大伤亡。阵地上到处都有被炸断的手、脚残肢。战友们的遗体冻得梆梆硬,一片一片地散布在雪地上。袁老还讲了一个更为惨烈的情景:他们部队有600多伤员被集中安置在一个山谷里等待后送。美军飞机发现了这些伤员,先是投弹扫射,后又调来12辆坦克分成两列,在我志愿军伤员的身体上来回碾压,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袁老的故事不仅有战场上的残酷和悲壮,还有战友间、军民间的深情和暖心。1945年10月,在和日军作战中,袁永福负了重伤。担架队抬着他们30多个伤员走了三天,来到了鲁中军区野战医院所在地蒙阴县左家峪村。伤员们被分散在各家各户养伤。乡亲们帮着医护人员给伤员们换药、清洗伤口。有的老乡护理重伤员时,一边给伤员喂饭一边掉眼泪,因为他们的儿子或丈夫或兄弟也是八路军。在这些乡亲们的心目中,伤员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他们心疼呀。袁永福和另外三个伤员住在左大娘家里。左大娘的丈夫在1942年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了,儿子是八路军的一个排长。左大娘对他们四名伤员那真是关怀备至,四个伤员住下没几天,就改口了,管左大娘叫“娘”。那种军民情同骨肉的一家人的日子,不仅让袁永福一生都念念不忘,也让现在的人们知道了子弟兵和老百姓之间的“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个对得起”一一袁永福的做人标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永福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堪称楷模。在战争年代,他当选为遵纪守法模范一次,爱民模范一次,尊干爱兵模范一次,模范党员两次。和平时代他曾三次以标兵、模范的身份受到毛主席接见。2015年,88岁高龄的袁永福被评选为“天桥(区)名人”和“济南好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名人”,袁老常常是一身戎装出现在各种场合,他腰板笔直,举手投足都是军人风范。但说起话来却亲切和蔼,一脸慈祥,丝毫感觉不出他是一个威风八面、勇冠三军的悍将。</p><p class="ql-block"> “好人”袁永福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对得起亲人和朋友。他对自己的一生有过如下的评价:当兵时没有一次因为完不成任务受到首长批评;转业后在企业当干部期间没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孝敬父母;朋友有难处,主动帮助;一生中,心安理得,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b><u> 这些听起来似乎很平淡,但袁永福之所以能做到,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之担当、以感恩和吃亏为之负重的。</u></b></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攻坚战中,袁永福抱着一个20斤重的炸药包在5挺机枪的掩护下,接近了敌人碉堡。他拉燃了导火索,利索地将炸药包从射孔处塞进了碉堡。炸药包爆炸了,但碉堡里的机枪仍然疯狂地扫射着,原来,敌人将炸药包从碉堡里推了出来。连长火了,瞪着眼睛吼道:“小袁,你是怎么搞的?大老李,你去把碉堡给老子炸掉,干得利索点!”袁永福涨红了脸,他不顾一切地从大老李手里夺过“拉雷”,再次冲向那个碉堡。“拉雷”又叫“快速手雷”,它的前端是一个装有15斤炸药的金属弹头,尾部是一个木柄,拉火后10秒钟爆炸。袁永福再次接近到碉堡跟前,他把拉雷塞入碉堡射孔的同时拉下了导火线。碉堡里的敌人向外推拉雷,袁永福用尽全身力气死死抵住拉雷的木柄。只有10秒拉雷就爆炸,在后面的连长和同志们都在大喊,“小袁,快闪开!”但他下定决心,就是牺牲自己也要把碉堡炸掉。在最后的关头,碉堡内的敌人胆怯了,放开手就往碉堡外跑,袁永福顺势将拉雷塞入碉堡,然后一个侧滚,脱离了危险区。一声巨响过后,碉堡被成功炸毁,袁永福以命相博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u> 要做到“四个对得起”,除了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外,还得受得住委屈,吃得下亏。</u></b></p><p class="ql-block"> 袁永福那次受重伤后,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按照当时的规定,二等以上伤残人员不能再回作战部队,分配在后勤部门工作。袁永福为了重返战场杀敌,找到医院领导,软磨硬泡地把伤残等级由二等乙改为了三等甲。解放后,一些老战友劝他,找人证明一下,把伤残等级改回原来的。袁永福说,那不是向组织伸手要待遇吗?这个口我张不开。 </p><p class="ql-block"> 袁永福张不开口的事还有一 件。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送到装甲兵学校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组建的坦克部队任职。评定军衔时,老部队他的部下都授了大尉军衔,而他在新部队只授了个上尉。他当时觉得很不公平。作为战斗英雄,他和很多老首长都非常熟悉,也有过找找他们为自己说说话的念头。但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立刻觉得自己应该知足,应该感恩。如果为自己的事情去找首长,如何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b> 袁老去世后,他的子女将他的一个笔记本捐给了山东老战士历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这个笔记本上记的是自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他去世前,到他家里去“公干”的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位年逾90的老人,在这期间共接受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区各级媒体记者采访65次;前来访问的单位45个;前来进行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等活动的26次。这些只是到他家来的人,而更多的是他被邀请去做报告、讲课、参加各种活动和电视节目,这些都没有记在笔记本上。袁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一 一个有求必应的好人。</b></p><p class="ql-block"><b> “济南好人”、老英雄袁永福走了。他挂满勋章、奖章的形象曾经出现在城市的大屏幕上、喷绘在公共汽车的车体上、传播在省市的电视节目中英雄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激情和荣耀。我们没有能力把这位和日本兵拼过刺刀的老英雄留住,但是,我们必须把英雄的故事留住,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