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苦难有客观性和主观性。</p><p class="ql-block">客观苦难认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不会因为个体的认知或感受而改变。</p><p class="ql-block">主观苦难认为,它是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的困难和痛苦,这种痛苦并非由客观环境直接造成,而是由个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所导致的。</p><p class="ql-block">客观苦难虽然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在主观能动性上是可以克服的,所谓苦中有乐,苦中有甜就是极好诠释。而在主观认知中的苦难,却是心理难以克服并伴随着生活而影响生活。如人们的普遍愿景是,衣食无忧的安稳,儿孙满堂的欢乐。然而现实却常常背离美好的期许,就如《苦难的晚年》的作者,暖衣饱食,儿孙绕膝,本属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却因老伴娘家父母需要照顾,频繁地在照顾原生家庭与自己家庭之间奔波,使得作者在身体欠佳、孙儿生病,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一次次被独自抛下。这种身体上的形单影只,心灵深处的荒芜寂寥,使得作者深<span style="font-size:18px;">陷孤独的泥沼,造成了作者主观认知的苦难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一、孤独成因:客观与主观交织</p><p class="ql-block">(一)客观因素构建的孤独牢笼</p><p class="ql-block">家庭结构与责任的失衡:作者老伴娘家父母年事已高,他们对传统赡养观念的固执坚守,认定晚年照顾必须是自己的子女。而三个儿女中,又只要作者的老伴照顾,才是他们的合适人选。这种观念使得作者老伴不得不频繁地回到娘家,甚至就长期住在娘家,承担照顾父母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平衡被打破,作者的小家庭被置于次要位置。每次老伴接到娘家电话便匆匆离去,让作者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家,客观上剥夺了作者晚年应得的伴侣陪伴。</p><p class="ql-block">娘家另外两个子女不管,雇保姆娘家父母又不让,社会养老支持体系又欠缺,针对老年人的全方位养老支持体系又不完善。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关怀缺乏足够重视,专业护理服务又没有外部支持,使得娘家父母更多地依赖作者的老伴。作者在体弱多病,没有有效社会资源依靠,又没有老伴的陪伴,这样就将作者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p><p class="ql-block">(二)主观因素滋生的孤独温床</p><p class="ql-block">自我认知与期望的落差:作者对晚年生活有着传统而美好的期待,想象着与老伴一起享受宁静的退休时光,看着孙辈成长。但现实中老伴的频繁离开,使他的期望落空。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他开始过度关注自己被“抛弃”的状态,将老伴的行为解读为对自己的忽视,从而在心理上主动与外界产生隔阂,加剧了孤独感。</p><p class="ql-block">社交圈子的局限与封闭:随着年龄增长,作者的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工作关系的淡化、老友的离世或疏远,使得他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当老伴不在身边时,他无法通过其他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他没有主动去拓展新的社交关系,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孤独的感受也就愈发强烈。</p> <p class="ql-block">二、孤独造成苦难的得与失</p><p class="ql-block">(一)收获:在苦难中蜕变</p><p class="ql-block">自我反思与成长:孤独的时光虽然痛苦,但也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自我的契机。在寂静的独处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回顾过往的经历、做出的选择,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种反思促使他在精神层面获得成长,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他可能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对家庭关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疏忽,从而懂得更加珍惜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精神世界的深化:孤独迫使老人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能会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如阅读、拍照、写作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在艺术创作或知识探索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他可以尽情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与伟大的思想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二)失去:在苦难中凋零</p><p class="ql-block">身心健康的双重打击:长期的孤独对作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身体方面来看,孤独感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而且,缺乏陪伴和照顾,在生病时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在心理上,孤独会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让老人长期处于痛苦和压抑之中。这些负面情绪还可能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饮食习惯,形成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家庭关系的疏离:孤独感不仅影响老人自身,还对家庭关系产生了破坏。由于老伴的频繁缺席,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夫妻关系逐渐变得淡漠。同时,老人与孙辈的接触也相应减少,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孙辈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祖辈的关爱和陪伴,而老人也无法享受天伦之乐,家庭的凝聚力和温暖感逐渐丧失。</p> <p class="ql-block">三、苦难的危害</p><p class="ql-block">(一)认知能力的衰退</p><p class="ql-block">长期处于孤独苦难中的老人,认知能力会加速衰退。缺少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大脑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和锻炼,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例如,他们可能会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件简单的任务,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这种认知能力的衰退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能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症等认知障碍疾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二)社交能力的退化</p><p class="ql-block">孤独使老人逐渐远离社交场合,他们的社交能力也随之退化。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可能会变得紧张、不自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长期缺乏社交实践,会让他们忘记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社交能力的退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三)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p><p class="ql-block">苦难的晚年生活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可能因为缺乏照顾而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饮食不规律、居住环境杂乱等问题时有发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孤独和痛苦的折磨,他们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原本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只剩下无尽的孤独和痛苦。</p><p class="ql-block">四、应对苦难的策略</p><p class="ql-block">(一)家庭层面的沟通与协作</p><p class="ql-block">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作者和老伴需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深入沟通。双方要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老伴了解作者独自在家时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作者也要理解老伴照顾父母的责任和压力。通过平等对话,寻找一个既能满足老伴娘家需求,又能兼顾小家庭的解决方案。例如,可以与老伴的弟弟妹妹协商,制定一个轮流照顾老人的计划,减轻老伴的负担,让她有更多时间陪伴作者。</p><p class="ql-block">强化家庭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和关爱,尤其是孙辈,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定期探望等方式,让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子女们也应该更加关心老人的生活,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让老人融入到家庭的欢乐氛围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二)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关怀</p><p class="ql-block">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应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上门护理服务等,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社区可以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老年合唱团、书法绘画班等,鼓励老人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拓展社交圈子。</p><p class="ql-block">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应设立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为那些因孤独而产生心理问题的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老人交谈,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孤独和生活中的困难,重新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p><p class="ql-block">(三)个人层面的自我调适</p><p class="ql-block">培养兴趣爱好:老人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钓鱼、养花、下棋等。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能让老人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当老人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孤独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散。而且,通过参与兴趣小组等活动,老人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p><p class="ql-block">保持积极心态:老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可以通过阅读励志书籍、观看正能量的影视作品等方式,激励自己。同时,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遗憾和不满,珍惜当下的生活。例如,老人可以每天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当感到孤独时,拿出来回忆,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苦难的晚年》所展现的孤独困境,是众多老年人可能面临的现实缩影。通过对孤独成因、得与失、危害以及应对策略的深入剖析,我们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解决老年人的孤独苦难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家庭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社会要完善养老支持体系,而老人自身也要积极调适心态,勇敢地走出孤独的阴影。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享受到应有的幸福和尊严,让他们的人生在夕阳余晖中绽放出温暖而美好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