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鸟瞰大坝头及地藏里街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几许往事回忆</b></p><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在申报落实国家卫生文明城市后,老家附近的环境变化很大。2023年5月.当我得知地藏里小区又在改造并提档升级时,就又一次踏上去老家寻访旧时痕迹之路。</p><p class="ql-block"> 站在烟厂西侧路口,马路对面就是东华街,现在叫做烟厂西巷。街道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出,烟厂作为徐州市利税大户的有钱和霸道!几十年过去了,以前人来车往、煦煦攘攘的东华街,现在却由街变成巷了,似乎这条街已成为车辆只能从南边进出的盲街了。</p><p class="ql-block"> 与东华街隔路相对的是东阁街,现在整条东阁街已演变成为一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其功能是为周边单位、医院和附近小区里的10多万居民服务,同时还可作为紧急疏散场所使用。</p><p class="ql-block"> 东阁街菜市场的旁边是东阁街五金仓库和原篷布被服厂。五十多年来几乎和过去一模一样,除了几条新标语外,其他仍旧保持着原有风貌,始终孤独的、静静的守候在地藏里。和几十年前相比,这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修了道路,沥青硬化了路面,下雨时再也不用穿行在泥泞的土路上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次改善环境的老旧街区整治施工,小时候住过的老家,如今已变成为盖满高层住宅楼的地藏里小区,邮电宿舍大院也被拆分为面积较小的南区和面积较大的北区,原来向东的宿舍大门也已改为向南开了。</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地藏里、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现在仍旧香火不断的慈济庵(也称为地藏王庙),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正门深深的嵌在邮电宿舍大院北区楼群的尽头。地藏里巷的得名就源于此处的地藏王庙,它还有一个别称为五毒庙。一座庙宇有多个名称,说明它的香火很旺,名气很大,故事很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藏里邮电宿舍大院提档升级改造现场(2023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藏里邮电宿舍大院改造对比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在地藏里东口留影。篷布被服厂房屋山墙上保留着蓝色的指示路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这里曾是我的老家</b></p><p class="ql-block"> 斑驳的旧屋如同一本厚重的藏书,诉说着曾经的人来人往与岁月悠长。在地藏里老家区域,东西方向的小巷叫做地藏里,南北方向一直延伸到故黄河边上的小巷叫做地藏里巷。该区域1971年文革期间,曾被改名为前进巷,1981年恢复原地名。</p><p class="ql-block"> 在地藏里和地藏里巷两条巷子的交叉处,有传达室和公用电话、四周并有宽厚结实的土坯和石头围墙包裹着的、就是坐落在地藏里小区里的地藏里邮电局宿舍大院,这里也是我记忆中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前身是日本鬼子侵华时所设置的军营和养马场,直到文革后期,大院内还遗留有几座日式的房屋建筑,以表明这些建筑群落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的徐州还是一座非常不起眼的、仅有一条柏油马路的北方小城。据母亲回忆,那一年当她走出火车站,看到徐州城市破旧的房屋、尘土飞扬的道路、凌乱的建筑工地、蓬头垢面的人群,顿时感觉到昨日还生活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仅隔一天便成为这个北方小城的一个过客,在思想上和感觉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尽管事先对艰苦的条件,困难的环境有所准备,但眼前的现实以及即将和父亲团聚的喜悦、愉快的心情顷刻间就被这满目苍凉的环境、前景未卜的艰苦生活淹没了一半。后来为了党的事业,在伟大理想的激励下,母亲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裕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留在了徐州。</p><p class="ql-block">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面对大院后期拥挤的院落、嘈杂的环境,搬家离开时并没有多少留恋的感觉,更多的是庆幸我们家终于脱离了大院,提前住进了楼房,早早地改善了全家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尔后始终<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睹着这个城市及地藏里小区的历史沧桑、以及魔光幻影般的变化。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幅画面都蕴含着其独特的诗歌情调。正如有人所说: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深刻且难以忘怀。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地藏里街区的环境变化很大,但仍然存在着少量低矮的旧房院落,并没有完全被流逝的时间所湮灭,多多少少还能看到历史遗留的痕迹。烟厂西侧的小路、第三人民医院西侧的窄巷依然可以顺利通行。篷布被服工厂的山墙上,时光久远的蓝色地藏里路牌仍然清晰可辨,继续给路人指引着小街巷所在的位置。唯有大院东北角短短的一段圆弧老围墙,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宿舍后院最后一排平房住户的所在地,有的男孩子为抄近路,常常也会借助后院墙外的一根路灯电线杆翻墙而出。如今,这根电线杆虽然还在原来的位置,但已经被五花大绑,承载着变压器的全部重量。</p><p class="ql-block"> 过去大院周围有部队党校的营房,有为无数人留下珍贵影像的留真照相馆,有东阁街红旗粮店和炭店,有烟厂宿舍、铁路宿舍和火柴厂宿舍,有不知名的深宅大院和普通的市井民居,有公办和民办的小学校,还有颇有名气、香火甚旺的慈济庵、五毒庙。这些残存的记忆和影像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永久沉淀在我们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地藏里老家拆迁前朴素的面貌、改造后华丽的容颜、以及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和小街巷,仿佛还在静静的守候着、等待着人们新的发现,就像是在用和声演唱一组组熟悉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向我们述说着地藏里历史的变迁,勾起人们无尽的怀旧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图上:左为烟厂西围墙,向前通向地藏里</p><p class="ql-block">图下:东阁街五金仓库</p><p class="ql-block">图右:宿舍东北角圆弧老围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