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马飞</p><p class="ql-block">编辑:小窗幽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榆林城寺庙知多少</b></p><p class="ql-block">榆林庙宇众多,老榆林人都喜欢说:“榆林缺什么都不缺庙宇,你去城里走走,走到哪儿只要稍微一打听,不多远的地方就有一处庙宇的遗址。”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足见庙宇的数量不少。</p><p class="ql-block">有哪些呢?有没有一个准数呢?笔者得到过一份关于榆林古城寺庙的资料,在明代成化年间,榆林城就建有东岳庙、玄帝庙、圣母祠、慈恩寺等,正德年间建有凌云寺、城隍庙、戴兴寺(原为总兵戴钦家佛祠)等,嘉靖年间建有龙王庙、马王庙等,天启年间建有龙泉寺等。到了万历年间,所建的庙宇就多了,如观音庵、洪济寺、圆觉寺、三清祠、海潮寺、金刚寺等。此外,还建有余子俊等官祠。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榆林城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榆林是善于保守的城市,它把明代的庙宇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到了清代又将明代一些官祠扩建成寺庙,如官秉忠祠改建为官福寺,张天禄祠扩建为延寿寺。而且是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倡修了庙宇,祈愿以此来摆脱贫困,消灾免难。至清末全城庙宇总数达50余处, 规模较大的有戴兴寺、关帝庙、洪济寺、香云寺、大庵、马王庙、寿宁寺、大龙王庙、准提寺、定慧寺、龙泉寺、无量殿,还有榆阳寺、文庙、金刚寺和三义庙等。</p> <p class="ql-block">再琢磨这些庙宇的大殿、配殿,它们高低错落有致,主殿多为歇山顶式,墀头水磨砖或雕刻人物、花卉、鸟兽等,斗栱飞檐、五脊六兽阳合瓦顶。那精美的壁画、造像、碑刻,更是珍贵异常。现今看来,昔日的庙宇可谓几经周折,历经沧桑和磨难,较好的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其中不少被学校等单位占用。马王庙原被市党校占用,天神庙被榆中占用,土神庙被榆师附小占用,大龙王庙被区文工团占用,准提寺被市二小占用,三官庙被市三小占用,定慧寺原被市二院占用,龙泉寺被一毛家属院占用,三义庙被公路局和水利局占用,文庙被世纪广场占用 ,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一、老榆林“佛教之盛庙宇多”</b></p><p class="ql-block">是怎么回事榆林城自古佛教之盛,庙宇就多,且居家多设佛堂。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种说法是,自有明一代以来,榆林战火纷飞,但凡将士出征莫不默祷神佑,许愿建庙,所以寺庙遍及城郊。正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神仙一方灵”。另一种说法是,源于明时为防蒙古鞑靼马队袭扰。原来,蒙古人信佛,所犯境地凡遇奉佛之家,一见必叩头退避,以为这家很善,临行且贴蒙人封条于门首,后至者见条便不入内。所以榆林城自古以来,佛教之盛庙宇多,香火极盛,每月初一十五,城里上些年纪的老户就要去庙里烧香磕头,千人簇拥,当然就兴旺了香火纸裱生意。以上两种说法,其实也就是两种原因。要说还有什么原因,无非因榆林 一带在旧时是块穷地皮,干旱少雨,黄凤斗阵,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加之百年来战火不断,祖祖辈辈过着苦焦难熬的日子。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却从未熄灭过,有的寄希望于自己的辛勤劳动,有的寄希望于子弟们飞黄腾达,更多的人则是同时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与赐福,他们对神灵的 敬畏达到了极度的虔诚。奇怪的是,佛教之盛庙宇多不仅仅在明清时期让老榆林人避免了许多灾难,即便在民国的抗战时期,也使灾难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因为日本也是一个信佛国家,据说当年日寇轰炸榆林城,那些飞行员中的佛教忠实信徒,得知“榆林佛教之盛庙宇多”,便对榆林手下留情,炸弹在城里少投了些。迄今,许多庙宇复建,一年到头香火不断,每逢庙会热闹非凡。尤其,许多庙宇已经成为了文化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二、戴兴寺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传说从芝圃上巷往东,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陡,至驼峰山巅向南,走不长的一段路,一座古色古香的别致建筑群横在眼前。 戴兴寺到了。</p><p class="ql-block">戴兴寺也称大兴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榆林城目前保存较好、建筑艺术水平较高的寺庙,在众多的庙宇中地位可谓举足轻 重。门前南北两侧,各有一只厚重敦实的守门石狮。这对石狮雕刻精美,栩 栩如生,遥相呼应。它们如真龙天子身边的忠实卫士,双目圆睁,全神贯注地盯着门前中间的过道,阻拒一切邪魔歪怪进入佛门圣地。正殿是戴兴寺的标志,也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它有砖窑5间,上为环廊露天楼5间,正殿后大院周环殿宇20多间,殿内壁画十分精美。寺内原藏经3000余册(其中永乐版本90册)。</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殿不在大,有经则名”。正殿还有铜佛像90余尊、铁罗汉16尊,均已不存。但现存明崇祯七年(1634)“急周同道”及康熙七年 (1668)“善世法门”“德风远布”木匾多块。很多人不禁好奇地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为什么在此要修筑如此宏大的寺庙呢?为什么寺中藏经和佛像如此之多呢?难道这里隐含什么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原来,正德十三年(1518)十一月,厚照帝至榆,看着榆林依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自己所居行宫凯歌楼玲珑别致,大有紫禁城之气派,便高兴得流连忘返,快快乐乐地住了三月有余。期间听说延绥总兵戴钦有一掌上明珠,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便前往一睹芳容。果真如此出众,欣喜若狂,即封妃子。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成为皇亲国戚的戴氏一门从此声威显赫,受浩荡皇恩,在榆林城东内东山坡,建起了戴家祠堂。除了念及先祖阴德,让戴家贵为皇亲国戚,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戴女在宫里虽不缺吃穿,但她从小娇生惯养,受不了委屈。俗话说“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所以建戴家祠堂,也是为了保佑深宫大院的女儿日子过得舒心安宁。戴家祠堂又被人们称为戴钦祠,后来由于祠堂经常请附近洪济寺的人过来帮忙,且“钦”与“兴”同音,渐渐地,百姓便称其为“戴兴寺”。</p><p class="ql-block">以上并不是附会之说,随意杜撰,而有史料记载:武宗十三年(1518)己卯,幸榆林。翌年至绥德,幸总兵戴钦第,纳其女,驻天宁寺,敕赐佛藏全部,大加修理,铸碑志其盛。延绥总兵戴钦、戴春、戴延春,则以皇戚而跻身太师。日久时长,栉风沐雨,戴兴寺巍峨屹立于驼峰山巅,经数次修缮,风姿依旧。最大的两次修缮,一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是在光绪八年 (1882)。但其梁架仍系明代风格。多少年来,佛法无边,普度众生。就说明崇祯九年(1636)的榆林一带饥荒吧,寺中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在该寺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戴兴寺还尽显倡义之举。民国十九年(1930),寺僧行宽与地方名人倡办义学——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儿童免费供书施教,直至1949年后由政府接办;还为信众设位致祭,影响较大的是1934年,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返里,为其父诞辰百周年,其母忌辰三十周年,在戴兴寺设位致祭。遗憾,到了“文革”年头,那些造像、经书哪能幸免。统毁于一旦不说,整个寺院又被榆林粮食二门市长期占用。</p><p class="ql-block">现在,戴兴寺已全面修复,院内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模样。原大门上悬有戴家后裔戴瑞徵所书木匾“戴兴寺”三字,现匾为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整个寺院一派祥和澄净,立于院中的古槐,越长越茂,浓荫蔽日。游者大都感慨系圣人之重,福蔽古城。还有各种植物,蔓延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戴兴寺成为了一方参禅、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三、你对无量殿的前世今生了解多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量殿又名无量寺,位于榆林市东城门外百米之处,规模宏大,颇有气势。虽然 现在尚无精确考证其修筑的时 间,我们不能妄说,但是据《榆林县志》及残留碑文记载,可以 大致确定在明正德年间(1506-- 1521)修建,距今已有四百八十余年。原寺建筑有祖师殿、佛殿、戏楼、过亭等庙群,与佳县的白云山、榆林城东的青云寺齐名,是闻名陕蒙的一处古刹。随着历史的沿革、政治的变迁,无量寺不断整修,清康熙年间 (1662——1723)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凭靠的是游人信众的布施、捐资、 献物、投劳。其实无量寺之所以被不断地整修,不断地扩大规模,主要还是与其香火的日益旺盛有很大关系。 可令人遗憾的是,1947年8月9日(农历6 月19日)午夜二时发起的一场战火,使其在一夜之间焚毁。无量寺的复建则是三十多年后的事儿了。榆林城先富起来的商人、工匠、艺人,以及众多热心虔诚的信众,在原址上磊石立碑后又倡议修殿,并且他们率先捐款筹款,还凭靠信众捐资、献物、投劳,集榆林各类艺术大师的精心制作,凝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动工修建,九十年代初竣工。</p> <p class="ql-block">恢复了的无量寺整体依山顺势布局,已建成殿宇、牌楼、亭台、楼阁、 碑廊、书画院等建筑六千多平米。建筑格局同中有异、异而不俗、串廊挑檐、雕梁画栋、疏密有致,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殿内壁画栩栩如生,诸佛之像雄伟壮观。寺中最为显耀的当属祖师殿,高大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细奇巧,灵气四溢。殿内有铜铸真武祖师象一尊,高5米左右,神威赫赫,凡进香之人都敛声静气,焚香磕头。叩拜之后,默默地看着神像,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仿佛那神像有魂有灵,就有了神气似的。之后又是凭靠游人信众的布施、捐资、献物、投劳,还建有各种宫殿、 楼阁、亭台、长廊,建筑总面积4450平方米,占地面积39875平方米。有如此气势雄伟的建筑,自然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追捧。而彰显文化最盛处是那长达30米的书法碑廊,存有榆林近现代名家书法碑刻百余块,真草篆隶,各有千秋。无量寺现今已建成了宗教活动与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惠民场所,其建筑工艺集榆林诸多艺术大成,使泥塑、彩画、砖雕、木刻得达精彩绝伦的展示,又颇具地方特色,其艺术精湛与文化底蕴深厚而名驰遐迩。漫步其中,犹如漫步于艺术殿堂。如此,无量寺亦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寺庙,一跃跨入名寺胜景之列。每逢庙会,香客云集,寺内通道不时人多得裹足不前,诸庙则是香火腾空。无量寺不愧为声名遐迩的“榆林胜境”,游客尽管来去匆匆,但所见颇多,感悟迭生。因之有人走笔成文,意在彰显迷人魅力,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无量寺,让无量寺成为海内外更多游人香客热望的旅游观光胜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四、青云寺传奇</b></p><p class="ql-block">春天的青云山苍松翠柏,生机盅然,是塞上百姓释放心灵、修身养性的休闲度假场所。纵目看去,景随山转,山赋庙形。坐落于青云山上的青云寺,始建于明代,旧址在今寺观南约一公里的小山巅,一孔石窑为真武祖师殿,系一人建竣。其人及百姓尊称,姓甚名谁,何方人士,无从考究。青云寺建成了。但也就是个普通的寺,也就和陕北其它寺庙一样,登临者少,拜谒者稀,布施者更不多。民国八年(1919)前,当地村民王起圈通过在民间募资,在今址修建了 祖师殿三孔,灵官殿东窑二孔,圣母殿西窑一孔,迁真武祖师诸神于此。后在榆林镇守使井岳秀和其部下姜占奎的倡导下,扩建青云寺,并邀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参与设计,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竣工。</p> <p class="ql-block">这是陕北大型寺观古建筑群之一。寺观院子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典建筑,风格非常独 特,尽显中国古建筑之美,大概一数,有300余间。</p><p class="ql-block">青云寺从一个普通的寺庙,一跃跨入了名寺胜景之列,庙前车水马龙,殿下香客接踵,炉中香火袅袅,庙会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对于青云寺来说,引以为傲的除了拥有庞大的古建筑群,还有诸多让人赏心悦目、数量颇多的景观。虽然我们知道这里有孙寿山大师的精美彩绘壁画1000余幅,线条生动,着色淡雅,清秀中透着超脱红尘的宁静;还有“万 画”传人的逼真诸神塑像2000余尊,均鬼斧神工,栩态如生;那些被奉为神灵碑石、砖雕木刻更是美不胜收,数量可观,约2000多件。</p><p class="ql-block">如此浩大、数量可观的工艺品是怎么完成的呢?尽管连那些居士也许还不能明白地一一指出,但是我们的确知道:青云寺依托近在咫尺的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依山而建、气势雄宏,其外在的形象所反映的实际是内在气质,而内在气质所承载的就是青云山的精神所在。</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词句可以分配给全国的各个旅游景点,诸如,古朴、典雅、精致、玲珑、神秘、壮观、多娇......其中有不少景点由于风格交叉而不愿固守一词,从而产生争啄论讨。有一词句他们不会争论,争到了也受用不起,只能留给这惟一的景点。这个词叫“平步青云、独占鳌头”。 这个景点叫青云山!那绕山而流的青云河犹如八卦,其中蕴藏了太多的神秘玄妙,且灵气四溢。每逢庙会,秦晋蒙宁香客云集,满山人群塞道,诸庙香火腾空。亦有无数善男信女,虔诚地抽签问卦。青云寺的签灵验,早已是天下皆知,只是也有许多不明白。既然如此灵验,怎么还有人信有人不信?信了的人有去抽签的也有不去抽签的?虽然这样一些问题令人难以回答,但听说人们在积累了太多的痛苦时, 需要带着明日的希望来生活,烧一柱高香,抽一个好签,眉宇间透着一股神清气爽,其生命的干瘪的种子就又萌芽了。兴奋之余,来到山下,走上神路,有青云直上般的得意。又听说青云寺风光秀丽,声名远播,在众多香客的心目中,是个烧香拜佛许愿的好去处。有这样一个习俗,即若香客许下的心愿能够实现,就必须二次回来还愿。</p><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不仅是榆林、延安各县区的香客络绎不绝地来到青云寺朝拜,还有内蒙、宁夏和山西的香客远道而来。他们都需要平平安安,需要健健康康,需要点亮明天的希望之灯。</p><p class="ql-block">近些年来,青云寺多次维修,更见新象。庙会活动游人如织,集市贸易也随之举行。庙会原本是寺庙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的宗教活动,在寺庙节日规定日期举行,它的活动范围以寺庙内为主,吸引各界人士汇聚而来,相应地商业、娱乐、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也随之而来。渐渐地,人们就称集市贸易活动的地方为庙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马飞,上世纪六十年代生,老榆林人,已出版数学、文学、地方文化书籍30余本,发表文章近千篇。报纸、电台、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其事迹,名字和学术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等。数学读物代表作:《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敲窍门》《数学三十六计》《数学王国演义》等;儿童读物代表作:《中国少儿智慧宝典》《教你从小爱数学》《小学生喜爱的自然数趣闻》等;文学代表作:《三尺讲台》《春天的发现》等;地方文化代表作:《老榆林典故趣闻》《老榆林人物小传》《老榆林那些事儿》(原名:老榆林演义)《石峁遗址中的数学发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