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房子,一幢法式洋楼,曾是清廷驻新西兰领事馆第一任领事、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后为外国驻华大使居所。90年代,为将中国的瓷器文化发扬光大,天津爱国华侨张连志先生买下了当时已破败不堪的洋楼,并进行了十余年的改造。使“瓷房子”成为天津的文化地标,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2007年,“瓷房子”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美国《赫芬顿邮报》评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之一,并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博物馆。 瓷房子有四层楼,改建共耗用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盘碗,300多尊历代石造像,300多只历代石狮子,300多只明清瓷猫枕以及20多吨天然水晶玛瑙等。张连志先生全凭想象,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把毕生所藏瓷器与西洋建筑实现了完美结合,赋予了百年洋楼以全新生命,创造出建筑史上的奇迹。瓷房子中有许多文物是张连志先生多年来不计代价、不辞辛劳的从海外寻回的,被誉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 平安墙,由635个或青花或粉彩的瓷瓶按进墙里。瓶子之间是红色和紫色的天然水晶,象征着鸿运当头和紫气东来。“平安墙”用的是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贴,取谐音“瓶”安墙而来。石造像、汉白玉石雕会在恰当的时候与瓷片形成趣味组合,代表着时来运转(谐音“石”)。 一条巨型瓷龙从入口一直延伸到瓷房子的顶部,长约760多m、宽0.8m,蜿蜒曲折,不见首尾。 瓷房子外墙上塑有各种人物、动物形象。 其中尤以狮子数量为最,据称有三百多尊,蹲守于各个角落,形象各异,其年代从东汉至明清,都价值不菲。 有的窗户上装饰着绳结形的栏杆,均贴有瓷片。 外墙上还贴有完整的瓷瓶、瓷碗等。 这里很随意挂着的,是宋代钧瓷碗,高9cm,口径19cm,敛口、弧腹,胎体厚重,圈足,足不施釉,天青色釉,釉面莹润,器形规整。 房子内部,墙上贴着工匠们用古瓷片拼成的名人字画。 一楼中心位置的环形造型,是用古瓷塑造的回马廊,常出现在古时的大户豪宅中,被视为现代阳台的雏形。 居于回马廊内正中心的,是产自明末清初年间的青花瓷贴塑法器大缸,到今年已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古代,法器大缸是古代信佛之人做法事祈福时必备的一种器皿,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庙宇当中。相传,古代的僧侣们在做法事时往往会在缸中注满水,以此弘扬正气、驱散丑恶,民间也有“缸生水水生财”的说法。因此大缸底端又有八条古瓷片贴塑的水柱状造型,取“八方来财”之设计寓意。 一楼往上,每个楼层中心都有回马廊,能直接看到顶层天花板。 顶层天花板上有一副如龙神盘绕一般的神秘图腾。像龙又像蛇。其实这是三三相对的六颗人首像这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描写的伏羲和女娲的神像,按照古代男左女右的礼数习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人首龙身;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龙蛇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原图伏羲女娲两两相对,因伏羲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所以将道家的精神融入到这幅作品中,把每侧头像改为三个,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结合。这里的六颗头像也体现了道家之中的“六合之道”: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万物。我们可以看到图腾正中心的最顶端,有一幅用瓷片贴塑出的太极阴阳鱼八卦图案,和一楼青花瓷法器大缸是遥相呼应,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央由瓷坛、瓷碗、鹿角组成的吊灯。 楼内每层都收藏有众多的藏品,尤以家具为多,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品。 此匾为象征着馆长家族光荣历史的“传家宝”——产自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这件髹漆碑文额“皇恩钦赐”竖匾,是一件集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于一身的名贵文物。这种竖匾适用于悬挂在斗拱结构较大的古建筑之上,如皇家宫殿。清代建筑上的斗拱越来越小,使得竖匾更显珍稀罕见。<br>匾额通体雕刻涂朱漆,四面描金,两侧刻有“二龙戏珠”造型,上雕团龙纹饰,并绘制有祥云、旭日等皇家图案。匾额上的字体均为楷书,正中心楷书大字为“皇恩钦赐”,左右两侧的楷书小字为“大清道光元年九月吉旦”和“登仕郎张乃翼叩立”。<br> 清道光元年(1821年),帝国主义者已经开始将鸦片向中国大规模贩卖,致使中国财政亏空、世风颓败、民不聊生。面对这危难时局,国内的很多仁人志士都想尽自己的力量,阻止鸦片在中国的继续泛滥,其中除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林则徐邓廷桢等民族英雄外,还包括了一位来自天津的盐商,就是这匾额的“叩立者”——张乃翼。<br> 张乃翼先生一心为百姓造福,当时清政府因财政问题难以推出有效的禁烟举措,为表达对朝廷颁布《禁烟令》的支持之意,张乃翼先生从自己的积蓄中捐出多达一万两的白银,用于帮助受害民众治病戒毒。张乃翼先生的这一爱国救民义举,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表彰,赐予他“登仕郎”封号,可谓光宗耀祖,张乃翼先生特意请工匠将该封号制成这件匾额,既寓意感谢皇恩、也以此教导子孙后代勿忘大义。张乃翼先生是本馆馆长的祖上,因此这件匾额成为了馆长家族的传世之宝,更成为其“乐善好施”的家族精神的化身。<br> “瓷美楼奇”题词,当代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赠予本馆馆长的贺礼。<br>冯骥才先生与本馆馆长有着长达数十年的情谊,曾多次对于馆长的事业予以热烈的支持和赞扬。于2007.9.3,瓷房子博物馆落成开放当天,冯先生出席开馆仪式,并亲笔题写了这幅字体优雅而洒脱的“瓷美楼奇”题词。<br> 展品中有大量漆器工艺制作的古代家具、匾额等物。上至夏商,下至明清,漆器家具一直高居古代中国家具的主流地位。通过以黑、朱二色为主流的树漆之装点,漆器始终以一种“高贵而古朴,神圣而内敛”的观感和韵味吸引着世人,被视为与瓷器、丝绸并驾齐驱的中华文化瑰宝。<div> 这些漆器很多采用的都是大漆,又名中国漆,是一种纯天然生成的,从漆树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粘性乳液。涂在木质器物上,既有优雅之观感,又有防腐之实效,可谓“一举两得”。大漆在树内原本是白色的,但在被开采出来与空气接触几分钟后,便会自然变成棕褐色甚至黑褐色,故常用“白是一刹那,黑却是永恒”来形容天然大漆梦幻般的魅力。<br></div> 此件明代黑漆立柜,是古人用来存放衣装被褥等物的用品。在立柜上,大量雕工精美的浮雕、镂雕花卉将原本观感朴素的立柜装点得生动迷人,人们既能看到以镂雕工艺描绘出的鸟儿正在报喜,又能看到浮雕工艺呈现出的荷花、向日葵、如意纹、黑桃等图案向人们传递着祥瑞之兆。从这些精美的雕刻中,人们便能够体会到明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简洁而朴素的表现手法,展示着梦幻般的神奇艺术。正因这种纯朴的“神韵美”,明代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此间产自清代的漆器书柜,为“状元柜”,在古代乃考取状元之学子才有机会使用的家具。此家具采用的也是大漆,经过这神奇的黑漆髹饰后,状元柜既透着光泽,又更显深沉,仿佛透出了古代学子身上那博学而又谦卑的气质和风骨。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共历经1300年之久,历代状元总和504人;清代状元总数114人,因此此状元柜的价值更显弥足珍贵。<br> 此家具雕刻设计也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内涵。首先,状元柜的两页隔扇,被设计成如阶梯般层层上升并构成若干“工”字的造型,它被称作“工字卧蚕型”,其寓意取自古人所说的“工字卧蚕步步锦”,标志着设计者祝福高中状元的学子们今后能步步高升、前途似锦的美好许愿。其次,为了体现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的学习生活,让状元柜能够更加打动学子们的内心,古代工匠们在书柜上设计了十朵木制梅花造型,它们都是以镂空透雕工艺的艺术手法制作而成,可谓做工精细、追求极致。古人曰:不经一夜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唐代古诗为工匠们带来了灵感,也从侧面体现了梅花与中国的莘莘学子们在精神上的共鸣之处。<br> 人们常把“美”这个概念分为自然美、人文美两部分,想要兼顾二者,自古以来均非易事。此状元柜通过自身的原料和工艺,成功地将两种美“合二为一”,完整地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br> 此套是清代红木螺钿家具上,很多微观层面的细节也展现出了它独特的工艺特征。首先我们所看到的是这张写字台,大家站在它的两侧便会发现,这是一件可同时两侧使用的写字台,它的案板部分两侧各有四个抽屉,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两面用的柜子。经此设计,这件富有艺术美感的写字台增强了实用性,可同时便于多人使用它写字办公。我们可以说,这一件写字台的设计,足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家具工艺,即便在今天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另一侧是供古人品茶、娱乐所用的整套家具—一件八仙桌,配以四把太师椅和一只茶几,在清代是尊贵身份的体现。桌腿形状“上粗下细”,是清代诞生的“两节腿”造型,为“节节高升”的象征,体现了家具主人期望前途似锦的美好寓意。<br> 桌椅的足部造型,宛如一只兽爪正紧握圆球一般,是同为清代诞生的“兽爪抓球式”足部雕刻,是清代中后期中西方家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借鉴了我国明代皇家家具中的“龙爪抓珠”造型,又吸收了英国家具中的“猫爪抓球”设计。既满足了上流社会体现身份尊贵的需要,又使得家具本身多了一丝时髦的“洋气”。<br> 这套展品富有历史底蕴和工艺魅力,既体现了中华大地之资源富饶,又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巧夺天工。而馆长选择将这套母亲留下的珍宝展出在这里,也体现了他对于母亲的一片深厚感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br> 明代米柜,器型偏矮,正面呈小方格造型;柜盖设于案面,使用时由案面向上掀开即可。其主体部分的方格状雕刻造型别致,宛如古代人家的房门和阶梯一样,呈现出家庭般的氛围。材质为价值连城的海南黄花梨木,案面因经受长期的风吹日晒已由黄变灰。<br> 黄花梨木,又称“降香黄檀”,常年生长在我国海南省一带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以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固等特性而闻名于世。因黄花梨的产区大多属于热带地区,阳光充足而湿热多雨,故形成了不易腐蚀的特性。这意味着用黄花梨制成的米柜储存粮食,能够不变质、不腐烂,起到保鲜作用。<br> 此类米柜是诞生和流行在海南省一带大户人家中的高级家具,相传自明代开始,结婚成亲时,女方经常会携带一件黄花梨米柜作为陪嫁,以此祈福今后能过上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br> 供桌。 朱漆立柜。朱漆是中国漆器历史上另一种价值连城的漆料,树漆是“大自然的馈赠”,朱漆则是我们的祖先们人为创造的文化果实,是由工匠们通过将朱砂、桐油和生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用木棒等工具将其敲成碎末状后搅拌均匀后制成。在明代,朱漆漆器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品种上,都进化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朱漆以其原料之昂贵、色泽之鲜艳,成为了名门大户的专享,也被视为富贵繁荣的吉兆。<br> 朱漆在明代得到了皇室情有独钟的青睐,这不仅因为它那靓丽而荣华的鲜红色,更是由于其名字同明朝的朱姓皇室同字同音,所以明皇室更是将朱漆视为本朝的盛世之兆,使得朱漆漆器在明代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期。<br> 人生四韵,莫过于琴棋书画。古琴贵为四韵之首,深受文人雅士钟爱,“知音”一词便来自古琴。此件造型神似画卷的木制案几正端坐在高堂之上,是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明代书卷式琴几。自北宋时期始,琴桌、琴几、琴台等家具相继诞生,让琴师得以端坐,让古琴有了凭靠;其中,以琴几最为高级。宋元两朝的琴室家具已消失不见,故此琴几是现存于世的最年长琴室家具之一。<br> 此展品是我国古代曲木家具工艺的一大杰作,琴几的两端呈现出了罕见的“三圈绕”的造型,可将古琴的音律化作回音传向八方,给人们带来如同天坛回音壁一般的体验,是现存的古琴的孤品。在古时,让木板实现“美感的弯曲”,是对于工匠技艺的一大考验。工匠们先将精选出的特定木材首先浸入水中,令木材内质软化,再将其弯曲成所需形状后置于高温干燥处风干,亦或用火蒸干或烤干而成,必要时还会使用模具固定,使木材的塑性变形更加完美。在琴几的两端,可以看到明显的切割痕迹,是工匠们将木板两侧各锯下一块后,按上述流程进行弯曲后以暗榫牟结构从几案两端组装固定而成。<br> 构成这件稀有琴几的木材,是被公认为“最佳曲木家具用材”的榆木。榆木坚硬之余,有着极强的韧性,木质多孔,这使得它的吸湿性和弹性要优于其他木材,且弯曲时不会破坏其内部纤维。此琴几色泽莹润艳丽,观感形似价值连城的红酸枝木,使用的是老紫榆木。紫榆木颜色天生偏向黑紫,愈年长则表面愈显鲜红,加上工匠们常以擦蜡、擦漆工艺作为点缀,更使得紫榆家具的身上出现了神似红木的韵味。紫榆木自古以来便是稀有品种,故被视为曲木家具的极品原料,只供名流显贵所用,普通的书生儒士无缘使用。<br> 木质构件。 清代红木冰鉴,只有皇亲贵胄和达官显贵才有条件使用。古人能在冬天冻住的水面上凿冰,再将其放入十米深的特制地窖内保存,以确保冰块不受外界温差影响而融化。待到夏天人们再将冰块取出使用,放入这冰鉴之内将水果、甜品等食物放入冰块之上冷冻,以供解暑。<br> 世界上最早的冰鉴诞生在3000多年前的我国周朝,起初为青铜打造,专门制作冰酒以供御宴引用。到了宋元时期,一些富商开始在冰鉴内放入水果和果汁,或者放入混以果酱、乳奶的冰块(可谓古代版冰激凌)。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不断挖掘,明清年间,皇亲贵胄们开始用上了以红木、黄花梨木制作的木质冰鉴。为使冰鉴里的冰不轻易融化,古人在内部设有一层金属锡或是铅制成的隔热膜,可在盛夏时节两天内不化。即便冰块融化,在冰鉴箱底处设有一个小孔,用于让融水流出,避免使其腐蚀箱体,<br> 此冰鉴上方的木盖,有四个铜钱一样的镂雕圆孔,因成双成对,故称“双钱孔”。冰鉴内融化的冰块也会化作冷气,通过双钱孔,在炎热的夏日为室内降温解暑,发挥空调的职能。<br> 通过房内的家具,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成就,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领军世界,我们为民族的灿烂文化骄傲,为祖先的伟大智慧感到自豪。<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