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亲子关系里,你是不是常常会发现,每当你想认真跟孩子聊聊,他们却反而显得敷衍?</p><p class="ql-block"> “今天学校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还行。”</p><p class="ql-block"> “功课做完了吗?”</p><p class="ql-block"> “嗯。”</p><p class="ql-block"> “吃晚饭吧。”</p><p class="ql-block"> “不饿。”</p><p class="ql-block">……短短几个字,冷冷清清,仿佛亲子间的对话不是一种沟通,而是一种交差。</p><p class="ql-block">可其实,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父母的问题太“无聊”了。</p><p class="ql-block">你在问“表面问题”,而孩子却渴望深入的连接。</p><p class="ql-block">高维父母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会用“有力量”的问题打开孩子的心门。</p><p class="ql-block">好的提问是沟通的钥匙,它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思考,还能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勇气、自信和方向。</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聊聊“高维父母必学的10种提问方式”。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改善你的亲子关系,还会成为孩子人生中的一盏灯。</p><p class="ql-block">01 把“问成绩”换成“问感受”</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今天考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今天考试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哪个部分特别难?或者有什么题目让你觉得有趣?”</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父母对成绩的关心往往出于爱,可在孩子眼里,问题却是另一种信号:“考得好我才值得被爱。”</p><p class="ql-block">高维父母的提问方式,不是围绕结果,而是围绕感受。</p><p class="ql-block">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明白父母关注的是他作为“人”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02 把“教训式提问”变成“探索式提问”</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又忘记带作业了?”</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你下次更容易记得带作业呢?”</p><p class="ql-block">教训式提问的核心是追责,而探索式提问的核心是启发。前者会让孩子感到防御和羞耻,后者则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在问题的解决上拥有主动权。</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一个8岁的孩子因为没带作业,被老师罚站。父母听后,没有劈头盖脸地质问,而是问他:“如果下次你怕忘记了,可以试试什么办法记得住?”</p><p class="ql-block">孩子说:“可以让妈妈在门口提醒我!”后来,他自己在书包上贴了一张小纸条,“带作业”三个大字,成了他自己的提醒器。</p><p class="ql-block">03把“打断抱怨”变成“引导反思”</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同桌又抢我橡皮!”</p><p class="ql-block">“你怎么不抢回来?”</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觉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抱怨有时听起来幼稚、无理取闹,但在他们心里,这却是真实的困扰。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打断,或者直接给解决方案,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高维父母会耐心引导,让</p><p class="ql-block">孩子在讲述中发现问题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女孩因为同桌总是“抢她的东西”而生气,父母没有急着说“别搭理他”,而是问:“如果换个角度想,他是不是也在试着引起你的注意?”</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让女孩恍然大悟,她尝试和同桌主动沟通,后来竟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04把“表扬聪明”换成“表扬努力”</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太聪明了,真棒!”</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今天做了哪些努力,才有这样的进步?”</p><p class="ql-block">“聪明”听上去是褒奖,但也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压力:孩子可能会害怕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了,“聪明”就不成立了。而表扬努力则会让孩子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值得肯定。</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在钢琴比赛中获奖,父母没有只说“你弹得真好”,而是问:“你每天练琴的时候,是怎么克服那些困难的?”孩子很开心地说:“刚开始手指不够灵活,但后来我每天多练了20分钟,慢慢就好了。”这让他觉得,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而不是凭天赋决定。</p><p class="ql-block">05 把“强加目标”变成“共同探索目标”</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理想中的中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有没有更适合你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父母的目标未必总适合孩子,但如果你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设定目标,他们会更加珍惜和努力。</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男孩不想学画画,父母没有硬逼,而是问:“如果画画不适合你,有没有别的爱好是你更感兴趣的?”后来男孩说他喜欢摄影,父母为他买了相机,没想到他居然成了学校摄影比赛的冠军。</p><p class="ql-block">06 把“吓唬未来”变成“激励未来”</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不好好学习,以后肯定没出息!”</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掌握了这些知识,你觉得未来可能会有哪些新机会?”</p><p class="ql-block">孩子对未来的想象力很丰富,但过多的负面警告会让他们感到无力和焦虑。恐吓式的语言,比如“你这样,以后会吃苦的”“你不考上好大学,就完了”,往往只会打击他们的信心,而不是激发动力。</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12岁的女孩数学成绩不好,她的父母一开始总是对她说:“数学学不好,连个好大学都考不上,以后只能打零工。”女孩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每次听到数学课就紧张到头痛。</p><p class="ql-block">后来,妈妈换了种说法:“数学不仅是考试分数,其实它是一种训练思维的能力。你有没有想过,学好数学后,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比如设计游戏规则,或者分析数据?”这让女孩豁然开朗,她用数学去设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桌游规则,重新燃起了兴趣。</p><p class="ql-block">07 把“单一答案”变成“多种可能”</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觉得应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能想到几种解决办法?哪一种最适合现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在面对问题时,单一答案式的提问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被动,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高维父母会引导孩子挖掘多种可能性,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男孩放学后不愿意写作业,他的父亲问他:“那你觉得怎么办?”男孩回答:“我不知道。”父亲没有直接说“现在就去写”,而是问:“你能不能想想,写作业这件事,有几种可能的完成方式?”男孩想了想:“我可以分两次写;或者先写简单的部分;或者吃完饭再写。”</p><p class="ql-block">父亲接着引导:“你觉得哪种方法让你写得又快又轻松?”最后,男孩自己选择了“先写简单的部分再休息”,作业效率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08 把“情绪回避”变成“情绪共情”</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现在很难过,是不是觉得这件事让你特别委屈?”</p><p class="ql-block">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情绪失控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安慰”或“转移注意力”,比如“不要哭了”“没什么好难过的”。</p><p class="ql-block">但实际上,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重视,甚至觉得“有情绪是一种错误”。共情式提问则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和接纳的。</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5岁的女孩在生日会上因为没拿到第一块蛋糕而哭了。父母一开始试图安慰她:“没关系,等会儿也能吃到蛋糕。”但女孩越哭越大声。</p><p class="ql-block">后来,妈妈蹲下来对她说:“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这是你的生日,你应该第一个拿到蛋糕?”女孩点点头,妈妈接着说:“我懂你的感受,因为今天是你的特别日子。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让你今天感觉更特别?”女孩破涕为笑。</p><p class="ql-block">09把“父母视角”变成“孩子视角”</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怎么不懂得尊重别人?”</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对方,你觉得他可能是怎么想的?”</p><p class="ql-block">高维父母的提问方式注重换位思考,让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矛盾,还能培养同理心。</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男孩因为抢同桌的玩具被老师批评。他回家后向父母抱怨“老师偏心”。爸爸问:“如果你是同桌,你被抢了玩具会怎么想?”男孩愣了一下,说:“可能他会不开心。”</p><p class="ql-block">爸爸接着问:“那你觉得他不开心会怎么办?”男孩想了想:“他可能会告诉老师。”爸爸说:“你现在觉得,除了抢玩具,还有别的方法吗?”男孩说:“可以问他借一下。”</p><p class="ql-block">10 把“控制式”变成“信任式”</p><p class="ql-block">例子:</p><p class="ql-block">“你不能这样做!”</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你觉得这个事情,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做“危险”或“不符合预期”的事情时,总会习惯用控制的方式去禁止,比如“你不准去跑那么远”“你不能再和那个孩子玩了”。</p><p class="ql-block">但信任式的提问方式,却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同时让他们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9岁的女孩想自己骑车去公园,妈妈担心她的安全,直接说:“你不准一个人去!”女孩觉得自己不被信任,非常失落。</p><p class="ql-block">后来,妈妈换了一种方式问:“你觉得自己一个人骑车去,可以做到多安全?”女孩认真想了想,说:“我可以先骑到离家近的小路上,看看有没有车。”妈妈同意了,并告诉她:“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忙,随时给我打电话。”结果,女孩不仅安全到达,还对自己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好的提问方式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培养孩子内在力量的钥匙。</p><p class="ql-block">学会用问题引导,而不是用答案灌输,才能帮助孩子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只要你愿意学习,就能成为那个能给孩子智慧指引的人。</p>